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及根系动态对不同草地恢复措施的响应

合集下载

内蒙古羊草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内蒙古羊草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内蒙古羊草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王玉辉;周广胜【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4(24)6【摘要】植被生产力对水热因子的反应是气候-植被关系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1981~1994年的固定围栏样地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及同期降水资料,分析了羊草草原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植物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动态与降水年际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羊草草原年降水以及月降水的年际波动明显;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分布于6~8月份.月均降水以7月份最高,基本呈对称分布.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年际间变化介于年降水与月降水的年际变化之间.影响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最显著的因子是植物生长周期内前一年10月至当年8月的累积降水,而与年降水和月降水无显著相关.群落地上初级生产力时间动态对累积降水波动的反应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与空间尺度上地上初级生产力与年降水呈线性相关关系不同.因此,降水波动对羊草草原地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是一个累积效应,确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的有效降水时间对建立羊草草原生产力模型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页数】6页(P1140-1145)【作者】王玉辉;周广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S812【相关文献】1.羊草草原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内地上部分变化对群落根系的影响 [J], 梁燕;韩国栋;周禾2.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对火烧的响应 [J], 林燕;白永飞3.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 [J], 张存厚;王明玖;乌兰巴特尔;姜新华4.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生长季内的地上生物量动态对降水的时滞响应 [J], 张军;刘菊红;曹娜;张彩琴5.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J], 袁飞;韩兴国;葛剑平;邬建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退化草地的恢复及其改良措施

退化草地的恢复及其改良措施

退化草地的恢复及其改良措施退化草地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耕种以及土地污染等,导致草地植被退化、土壤贫瘠以及物种多样性减少的情况。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改良措施。

首先,合理管理放牧是保护退化草地的关键措施之一、合理规划和管理放牧,包括控制牲畜数量、合理轮换放牧区域以及设定放牧时间等,可以有效减轻草地的过度压力,避免过度采食和破坏根系。

此外,科学地增加和改善放牧动物的饲料,如引进优良的牧草品种,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有助于提高牧草利用率和草地恢复能力。

其次,实施合适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措施是恢复退化草地的重要手段。

草地退化常伴随着土壤侵蚀和贫瘠化,因此,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土壤质量至关重要。

例如,可以修建沟渠和植被堤坝,以防止水流冲刷和产生洪水。

同时,采用植物覆盖和有机肥料等土壤改良措施,有助于保持水分和养分,促进土壤生态恢复和草地的再生。

此外,加强保护和恢复本地生物多样性也是改良退化草地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同物种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地的原生植物和野生动物。

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限制非法狩猎和破坏性开发,保护退化草地中的特有物种和濒危物种。

此外,合理利用科技手段也能够提高草地恢复的效率。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草地的变化和健康状况,及时掌握退化的程度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现代种植技术和生物技术,培育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

此外,加强农民教育和宣传也是改良退化草地的重要步骤。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知识,引导他们采取环保农业措施,加强退化草地的保护和恢复意识。

综上所述,恢复退化草地需要综合的改良措施,包括合理管理放牧、土壤保护和改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利用科技手段和加强农民教育等。

通过合理和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可持续发展。

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而且也是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物 圈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区域气 候变 化 和全 球 碳 循 环 中 扮 演着 重 要 的 角 色[ 1 -2, 10, 22 -23] .植被净 初级生产力 (netprimaryproductivity, 简称 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 、单 位时间内所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 是光合作用所产生 的有机质总量减去呼吸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NPP是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 采用三角网插值方
法将气象数据插值成空间分辨率为 8 km×8 km的
Albers投影的栅格数据 .同时对植被类型分类数据
进行转换 , 生成 8 km×8 km的 Albers投影的栅格数
据 , 以便与遥感数据进行匹配 .
2.2 研究方法
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主要
被层对入射光合辐射 (PAR)的吸收比例 , 具体计算 参见文献 [ 9] .在理想条件下 , 植被光能利用 率为潜
在光合利用率 , 即最大光能利用率 , 而在实际环境中
植被光能利用率主要受空气温度 、大气水汽压 、土壤
水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光能利用率计算式如下 :
ε =σ σ σ ε (x, t)
陆地植被 NPP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 征 .NPP的空间变化主要与气候特征 、植被分布 、土 地利用类型有关 , 而 NPP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在季 节间和年际间的变化 .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 集的建立 , 为研究区域或全球尺度的陆地植被 NPP 的季节和年际变 化提供了可能[ 3, 11, 20] .我国也有不 少学者利用 CASA和 GLO-PEM模型估算近 20年来 中国陆地植被 NPP分布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 并从点 上简单分析了 NPP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 [ 6, 17] .但 到目前为止 , 对我国不同植被生态系统 NPP年际波 动的差异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规律的时空特征 还不完全清楚 .另外 , 彭少麟等 [ 15] 认为 , 在 CASA模 型中取全球植被月 最大光能 利用率 (0.389 gC· MJ-1)对中国广东省来说偏低 .GLO-PEM模型所需 参数完全由遥感手段反演获得 , 而目前地表参数遥 感反演技术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13] .因此 , 本文在 GIS系统的支持下 ,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 , 充 分利用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的优势 , 构建基于光能 利用率 的植被 NPP模型 , 估算了 1982— 2000年中 国陆地植被月 NPP分布 , 分析了我国陆地不同植被 类型 NPP的季节性和年际性变化规律 , 并从像元空 间尺度上揭示了我国陆地植被 NPP在不同季节 、不 同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

(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

(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素养限时练【配套新教材】在我国,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可分为北方农牧业交错带、西北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农业牧业交错带等,他们都具有农业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

下图是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等四地农牧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降水、地形、水源、热量B.地形、水源、地形、降水C.水源、降水、热量、地形D.降水、水源、热量、地形2.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正确发展方向是()A.增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实行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C.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业D.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

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在农牧交错带,宜()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下图示意全球不同程度土地退化面积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全球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大于北美洲6.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为()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新疆天然草地面积广阔,达5726万公顷,但至2000年,天然草地的85%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的面积达37.5%。

不同治理模式对玛曲沙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不同治理模式对玛曲沙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不同治理模式对玛曲沙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作者:张国平王红丽张绪成宋婷杨林平张化生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2年第04期摘要:為了给高寒区沙化草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在玛曲高原草原选取补播改良、围栏封育和灌草结合3种植被恢复模式,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地上干物质累积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指标,分析不同治理模式对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干物质累积和NPP变化并明确其影响。

结果表明,沙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田间持水量10月较4月补播改良模式提高50%,灌草结合模式提高31%,围栏封育提高12%;在植被生长季,补播改良和围栏封育土壤模式的含水量均不同程度高于灌草结合,地上干物质量较围栏封育提高57.65%,较灌草结合模式提高230.10%。

各恢复模式对NPP有显著影响,影响力补播改良 > 围栏封育 > 灌草结合,均差异显著,补播改良和围栏封育NPP分别较灌草结合提高66.05%和29.22%。

可见,补播改良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为植被生长提高较好的水分环境,同时显著提高地上干物质累积和NPP,沙化草原生态恢复效果较好。

关键词:沙化草原;治理模式;生态恢复;土壤水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中图分类号:S7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4-0058-06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4.013Effects of Different Governance Modes on Soil Moisture and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sertifiedGrassland in Maqu CountyZHANG Guoping 1, 2, WANG Hongli 1, 2, ZHANG Xucheng 1, 2, SONG Ting 3,YANG Linping 4, ZHANG Huasheng 5(1. Institute of Dryland Agricultur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Dry FarmingAreas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3.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4. Gansu Grassland Workstation, Maqu County, Maqu Gansu 747300, China; 5. Institute of Vegetabl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Abstract:The Maqu alpine grassland is the main water conservation area and natural ecological barrier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owever,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of the grassland has threatene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is area and eve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t present, the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effect in this area is remarkable,but the influence of soil moisture and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ss needs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experiment, three type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s,including reseeding improvement, enclosure and shrub-grass combination, were selected to measure soil water content, soil field water capacity,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Changes in soil moistur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NPP in the proces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larifying their effec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desertified grassla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desertified grassland, the 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the reseeding improvement model increased by 50%, the shrub-grass combination model increased by 31%, and the fence enclosure increased by 12%; in the vegetation growing season,the reseeding improvement and fence enclosure soil content increased by 50%. The amount of water was higher than the combination of shrub and grass to varying degrees, so th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quality was increased by 57.65% compared with the enclosure and 230.10% compar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hrub and grass. Compar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hrub and gras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e NPP of supplementary seeding improvement and enclosure was increased by 66% and 29.2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hrub and grass. It can be seen that reseeding and improvement can improve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improve a better water environment for vegetation growth,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NPP,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ffect of desertified grassland is better.Key words:Sandy grassland;Governance model;Ecologica restoration;Soil water;NPP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草食动物提供饲料,同时在涵养水源、固定流沙、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价值[1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及其在畜牧业中的意义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及其在畜牧业中的意义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及其在畜牧业中的意义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高寒草地区域,其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青藏高原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动态对畜牧业的生产力有直接影响。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是指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速率。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较大,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年际变化的原因包括气温、降水量和光照等。

畜牧业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经济产业,其发展与草地的生产力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和预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年际动态,可以为畜牧业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氮磷计量特征对畜牧业的养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中的重要营养元素,对于草地的生产力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土壤氮磷含量通常较低,而且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与土壤氮磷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了解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可以帮助畜牧业合理调控草地的养分供应,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和质量。

最后,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全球气候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可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地资源。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氮磷计量特征的年际动态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这些动态变化,并将其应用于畜牧业的管理和规划中,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恢复青藏高原的草地资源。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保护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保护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它涵盖了从高寒草甸到温带草原再到亚热带草地等不同地理区域的多种草原类型。

草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给人们土地资源和生态服务。

但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消耗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减弱,部分地区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为了保护草地生态系统,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

本文将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现状、生态恢复技术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现状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草地生态系统大规模的开垦和人为活动导致了草原面积的缩小和退化,尤其是内陆干旱区草地面积损失严重。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了影响。

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离不开草原植被的恢复,因为草原是指地面被草覆盖达到一定比例的地区。

随着人们对草地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国内外针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与探索进展迅速。

草地恢复以复垦为主,其次是基于自然演替机制推进的放牧恢复和退化恢复。

二、生态恢复技术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复杂的、长期的、综合的过程。

为了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发展适宜的生态恢复技术。

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方法:1. 土壤改良技术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首要的是保持草地土壤的水分和肥力。

因此,土壤改良技术是恢复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

土壤改良技术可以通过施加深沟、绿肥、覆盖物等措施,增加草原土壤肥力和吸水性,改善草原土壤的结构。

2. 水土保持技术草地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是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

水土保持技术是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草地恢复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主要的工作措施有水土保持林带、草带的设置,以及植被修复。

3. 植被修复技术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依靠植被的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及根系动态对不同草地恢复措施的响应
草地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碳分布最广泛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平原,是吉林省内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日益频繁,松嫩草地逐步盐碱化,且盐碱化程度日益严重。

为解决松嫩草地现状,已有学者通过一定恢复措施,并测量地上部分多种指标来评价各恢复效果,而从植物整体角度对草地恢复进行的研究少见报道,特别是忽视了草地地下部分的重
要性。

本实验以松嫩重度退化盐碱草地为实验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六种组合恢复措施,分别为:自由放牧(free grazing,FG)、不翻耕(no ploughing,NP)、只翻耕(only ploughing,OP)、翻耕加施肥
(ploughing+fertilizer,PF)、翻耕加覆盖(ploughing+mulching,PM)、翻耕、覆盖加施肥(ploughing+mulching+fertilizer,PFM),共4次重复。

本实验采用向内生长土环法测定地下净初级生产力,采用改进根窗法测定根系动态(如根系
寿命、根系周转率和同生根生存曲线等)。

区别于以往单一恢复措施,本实验补充了多种组合恢复措施对重度退化盐碱
草地恢复中,地下根系部分的响应数据,为今后盐碱草地的治理与恢复提供了数
据支撑。

现根据三年恢复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三年恢复实验,实验样地主要建立了一年生植物种群,其中虎尾草和碱蓬相对密度较高;而后两年出现
多年生植物星星草,但相对密度较低;虎尾草的相对密度最高值达到99.4%,碱蓬相对密度最高为89.6%。

PFM组合恢复措施下的植被覆盖度、物种密度以及ANPP都要显著高于其他
处理,说明PFM组合恢复措施可以促进植被地上部分的生长和恢复;2、恢复三年间,土壤pH和土壤EC值逐年降低,pH从10.5下降到10.0,EC从2112下降到247。

各组合恢复措施间虽无显著差异,但从整体上改善了实验地土壤理化环境。

PM和PFM组合恢复措施下,土壤含水量最低,这主要是由于PM和PFM组合下植物恢复最好,植物覆盖度高,植物蒸腾作用引起的土壤含水量降低;3、恢复三年不同恢复措施下,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分别为43.4 g m<sup>-2</sup>、29.6 g m<sup>-2</sup>和40.4 g m<sup>-2</sup>。

处理和年际对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有极显著影响(P&lt;0.01),BNPP在第三年显著升高,是前两年的 1.66倍,而恢复第三年ANPP显著低于前两年,这主要受第三年降雨量少影响,说明在干旱条件下,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了地下。

其主要机制为降雨量少,为了抵抗不良环境,植物根系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
和养分,则需要产生更多的细根来抵抗不良环境。

同时恢复过程中不同处理间BNPP有极显著差异,PFM处理下的BNPP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得出翻耕、覆盖和施肥有利于植物地下根系的生长;4、根系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每年七
月,0-10cm和10-20cm土层中根生产力、根死亡率和根现存量均出现了一个峰值,这是由于七月草地进入生长季,植物产生更多的根系以更好的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原料;植物地下部分的根系大量死亡则是将更多的有机质投入到
地上部分为光合作用提供基础,且在生长季开始时,植物会及时增加根现存量,以促进植物生长,而进入生长季后,其对根系的投入逐渐降低,伴随着冬季的来临,植物根现存量逐渐降低。

5、不同组合恢复措施和土层对年根系周转率没有显著影响。

而2014年根系周转显著高于2013年,分别为0.62 yr<sup>-1</sup>和0.76 yr<sup>-1</sup>。

这说明不同恢复措施在短时间内对根系周转无显著影响,而2014年水分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在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加快根系周转以获得足够生存和生
长的水分和养分。

且在水分充足时,PFM组合恢复措施显著增加了平均根生产力、平均根死亡量和平均根现存量。

综上所述,经过三年的恢复,土壤表层的电导率及pH值有所降低。

翻耕、覆盖加施肥的组合恢复措施显著提高了ANPP和BNPP,且显著提高了根生产力、死
亡量和现存量,增加了根系寿命。

说明进行翻耕、覆盖和施肥对于恢复重度盐碱地,建立一年生植物群落有显著效果,如要获得稳定的多年生草地,需更长期的恢复,或适当实施化学恢复方法。

本研究工作为预测整个草原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不同组合恢复措施影响下的变
化趋势提供一些实验数据,并且为恢复松嫩草地盐碱化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