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合集下载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一)导论2学时(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学时(三)藏象学说8学时(四)病因病机2学时(五)诊法述要4学时(六)辩证8学时(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2学时(八)中药8学时(九)方剂4学时(十)针灸自学(十一)内科常见病症4学时1.咳嗽 12.胃痛 13.黄疸 14.水肿 1(十二)见习4学时二、自学内容:针灸三、建议参考书:《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鹏翔主编)。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讨论式教学。

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认知方法。

3.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学科优势与展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名称:中医学实验二、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实验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强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诊断、治疗常识,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的技术。

四、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按照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和理法方药的原则,及针灸推拿的基本诊疗技能,能运用所学中医知识进行诊治疾病。

五、实验项目与类型:六、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望神、舌诊、脉诊(2学时)1、目的要求通过老师讲解,观看录像(或幻灯片)以及同学们相互诊察,掌握有神和无神、正常舌和病态舌以及正常脉和病态脉主要临床特点和诊察方法。

2、方法原理通过讲解、观看录像(或幻灯片)以及同学相互诊察,了解中医望神、舌诊、脉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彩色电视机、影碟机、舌诊、脉诊VCD光盘4、掌握要点中医望神、舌诊、脉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实验内容和步骤(1)观看和讲解望神录像(或幻灯片),注意有神和无神的主要临床特点和诊察方法。

(2)观看和讲解舌象、脉象录像(像或幻灯片),注意其主要临床特点和诊察方法。

(3)观看舌象模拟模型、脉象图谱(4)让学生相互体验望神、望舌和脉诊(5)分析诊查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实验二、常用60种中药识别与中药调剂常识(2学时)1、目的要求通过对中药植物标本和饮片的观察,掌握常用60种中药的识别,了解有关中药调剂的基本常识。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标准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标准

《中医适宜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11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32学时总学分数:2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适宜技术》是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中医藏象学说、经络腌穴学、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知识,每章内容按照操作规程、常见疾病的应用、禁忌症、注意事项等编写。

2.课程性质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掌握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4.课程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适宜技术》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同时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讲授以基层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为重点,优化分配教学时间,做到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接轨,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采取项目引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工作环境中边教边做,在临床实际工作岗位中边做边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建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采用病例导入、模型示教、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床旁教学等方法。

课程考核以考试大纲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中医学》课程简介

《中医学》课程简介

《中医学》课程简介《中医学》课程简介(一)课程编号:BZ030571课程名称:《中医学》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中医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6学时,中药饮片见习学时:4学时学分: 4 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并通过它了解民族科技文化的思维。

初步认识中医的整体现,初步掌握中医药有关基本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而为日后中西医结合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中医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辨证。

前者主要讲述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为学习中医临床辨证奠定基础;后者则是在运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讲述临床常见病的辨证思维、治法和方药。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并通过诱导、置疑、动情、引趣、渗新五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魅力。

加强中医的直观教学(图片等资料),进行病例、病案讨论分析,结合中药标本见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考核形式:考试教材:《中医学》,贺志光,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主要参考书目:《中医学》,李家邦,第六版主讲教师:洪杰斐,副教授;刘强,讲师;《中医学》课程简介(二)课程编号:BZ030572课程名称:《中医学》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中医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学分: 2.5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整形美容、麻醉学、心理医学)专业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并通过它了解民族科技文化的思维。

初步认识中医的整体现,初步掌握中医药有关基本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而为日后中西医结合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摘要:一、前言二、课程概述1.中西医临床医学简介2.课程目标和培养方向三、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课程2.西医基础课程3.临床实践课程4.专业选修课程四、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1.学年与学期安排2.课程学时分配五、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2.成绩评定标准六、结语正文:【前言】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通过系统地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概述】【中医基础课程】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生将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方法以及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

【西医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生将全面了解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药物的作用和应用。

【临床实践课程】临床实践课程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临床科室的实习,学生将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等临床技能。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科疾病、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

【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学年与学期安排】课程分为五个学年,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生需要按照课程安排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学时分配】中医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西医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临床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专业选修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

【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

【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学生需达到课程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

【结语】通过在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中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为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课程设置

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课程设置

2
【中医临床方向】各类课程课时比例:
课程类别
学时数
通识教育平台
833
学科基础平台
706
专业基础平台
748/706
专业方向模块
639
限定选修课
442
公共选修课
306


3632
占总学时的百分比 22% 19% 21% 18% 12% 8% 100%
【中医骨伤方向】各类课程课时比例:
课程类别
学时数
通识教育平台
专业 01200 诊断影像临床见习课
基础 02106 △针灸学 B
平台 16209 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
01117 西医内科学 B
01115 西医外科学(含总论)
考试 68 62 6 4 考试 68 56 12 4
706 572 134 40.5 6 考试 68 59 9 4 考试 60 48 12 3.5 考查 34 0 34 1 考试 68 56 12 4 考试 34 31 3 2 考试 85 85 0 5 考试 85 73 12 5
五、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按周计算):五年共 249 周。
学年
入学教育/ 毕业教育
课内教学
毕业实习

1
32

34

34

35

1
1
49
合计
2
136
49
考试
4 4 4 4 1 17
小学期 4 8 4
16
假期 10 6 10 3
29
合计
51 52 52 42 52 249
注:①第五学年毕业实习,具体要求参照实习大纲,由教务处和所属学院负责安排。②小学 期安排:第一学年军训与专业公益劳动,各 2 周(军训由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安排,专业公益劳动 由教务处和所属学院负责安排);第二学年医院临床见习 8 周,由教务处和所属学院负责安排; 第三学年社会实践 4 周(含社区医疗实践 2 周),由教务处、团委和所属学院负责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一)导论2学时(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学时(三)藏象学说8学时(四)病因病机2学时(五)诊法述要4学时(六)辩证8学时(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2学时(八)中药8学时(九)方剂4学时(十)针灸自学(十一)内科常见病症4学时1.咳嗽 12.胃痛 13.黄疸 14.水肿 1(十二)见习4学时二、自学内容:针灸三、建议参考书:《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鹏翔主编)。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讨论式教学。

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认知方法。

3.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学科优势与展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2.熟悉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

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般了解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等,元气的内容。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元气论;阴阳学说:阴阳学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藏象学说目的要求:掌握藏象的概念、中医的脏腑概念、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基本概念。

熟悉六腑的概念、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运动形式、分类;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津液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气血之间的关系。

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质的概念。

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概述: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脏腑: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六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体质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四、病因病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理解;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七情的概念,对脏腑气机的影响;正邪相争与阴阳失调。

熟悉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了解饮食、劳逸、疠气及其他致病因素。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病因: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病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五、诊法述要掌握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四诊的基本知识,舌诊的内容及意义。

熟悉神的含义,望神、望色的内容;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常见病脉的特征与主病。

了解常见病脉象的特点,望小儿指纹,问诊、闻诊、切诊的内容。

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与妇女;切诊:脉诊、按诊。

六、辨证目的要求:1.掌握辨证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基本基本原则;八纲辨证中各个纲领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及鉴别要点;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常见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辨证治疗及处方用药。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的辨证,肺与大肠辨证,脾与胃辨证,肝与胆辨证,肾与膀胱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

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的独特治疗体系,治则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体治疗法则。

熟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基本治疗八法。

了解中药、方剂、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防治手段。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防治原则:养生与预防、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人治宜;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八、中药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

熟悉中药的配伍应用原则、用药禁忌、剂量、服用方法、煎煮方法。

了解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掌握以下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麻黄桂枝柴胡独活藿香苍术茯苓茵陈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熟地黄生地黄黄芩黄连大黄贝母半夏杏仁干姜附子陈皮川芎丹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沙参麦冬了解以下中药的功效主治:荆芥葛根猪苓黄柏荷叶决明子地骨皮山楂火麻仁前胡白及党参甘草杜仲天麻钩藤山芋肉酸枣仁龙骨枳实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产地、采集、收藏;中药的炮制、性能及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分类九、方剂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组成、功用及主治。

2.熟悉方剂的应用及变化。

3.了解方剂的分类。

4.掌握以下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1)麻黄汤(2)银翘散(3)小柴胡汤(4)大承气汤(5)柴胡疏肝散(6)二陈汤(7)四君子汤(8)四物汤(9)六味地黄丸(10)肾气丸(11)血府逐瘀汤(12)理中汤了解以下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1)桂枝汤(2)茵陈蒿汤(3)白虎汤(4)半夏泻心汤(5)小青龙汤(6)越鞠丸(7)补阳还五汤(8)补中益气汤(9)参苓白术散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剂型、治法;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十、针灸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的组成,腧穴的基本概念。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灸法的种类。

2.熟悉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3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刺法的操作。

3.了解腧穴的定位法;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

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针灸学的发展历史,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腧穴的定位法,3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的基本知识,毫针刺法的操作,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灸法的种类,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十一、内科常见病证(一)咳嗽目的要求:1.掌握痰热壅肺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咳嗽的分型;各类咳嗽的鉴别要点。

3.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咳嗽的病因病机2.咳嗽的辨证论治(1)外感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2)内伤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壅肺肝火犯肺气虚咳嗽阴虚咳嗽(二)胃痛目的要求1.掌握胃痛证的分型,脾胃虚寒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胃痛证各型的鉴别要点。

3.了解胃痛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胃痛证的病因病机:(1)郁怒伤肝肝气犯胃(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3)禀赋不足脾胃虚弱2.胃痛证的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2)瘀血阻络(3)饮食积滞(4)脾胃虚寒(5)胃阴亏损(三)黄疸目的要求1.掌握阳黄、阴黄的鉴别要点;阳黄中热重于湿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阳黄和阴黄的各类分型。

3.了解黄疸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黄疸的病因病机2.黄疸的辨证论治(1)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2)阴黄寒湿内困瘀血内阻(3)急黄(四)水肿目的要求1.握水肿病中肾阳衰微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治法、方剂。

2.熟悉水肿病的各类分型,阴水与阳水的鉴别要点。

3.了解水肿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水肿病的病因病机2.水肿病的辨证论治(1)阳水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湿热壅盛(2)阴水脾阳不振肾阳衰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