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_陈兴茹-2

合集下载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河流污染。

这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态安全,也影响着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施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阐述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现状当前,我国对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的污染程度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

1. 河流的污染程度评估河流的污染程度评估是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河流污染评价标准,通过对河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为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修复技术的探索在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如采用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等手段,对受污染的河流进行修复。

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湿地公园建设、水生态廊道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3.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推动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

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税法》等,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1.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河流生态修复领域。

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在河流污染监测中的应用,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高了修复效果和速度。

2. 综合治理模式的推广综合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河流生态修复的主流方向。

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水生态廊道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2024年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范文

《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

因此,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污染河流的成因及危害污染河流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河流后,会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具体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微生物污染等。

三、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原则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方法,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或接近其历史状态的过程。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修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原则、综合治理与分类指导原则。

四、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1. 研究领域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污染河流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研究范围从单一污染物的治理扩展到复合污染的整治,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发展为综合运用生物、生态和工程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

2. 技术手段:目前常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底泥疏浚、水体净化、生物修复、湿地建设等。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成本低、效果好、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

3. 实践案例: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如美国的芝加哥河、中国的太湖等。

这些案例为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污染河流生态修复进展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为污染河流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

3. 跨学科合作:生态修复涉及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利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合作成为研究的重要趋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我国河流污染问题严重,已深深影响到人身健康和经济发展,治污迫在眉睫。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类型河流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从众多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中,归纳总结了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三大类技术,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性。

关键词: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分类;物理技术;化学类技术;生物/生态技术Abstract: This paper sum up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a variety of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rivers, to summarize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 ecological three main types of technologies and describ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a number of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rinciples.Key words: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physics and technology; chemical class technology; biological / ecological前言河流为城镇提供了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用水,对城镇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一、前言河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能够提供人们所需的水利、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同时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许多河流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急需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二、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及进展1. 国内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与进展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河流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措施。

2001年,我国首次出台了《全国河湖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规划》。

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2011-2020年)》、《全国淤地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相关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保障河流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修复和保护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06年,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河湖水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而在2017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中,我国7大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 国外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与进展在国外,欧美国家对于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英国污水处理技术较为先进,河流净化前的生物检测技术较为成熟;美国西部人口更为集中,其河流生态修复以重点建设河流大坝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主。

另外,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也非常频繁,比如东亚-太平洋地区水资源合作组织,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加拿大环境部的跨国河流生态保护计划等。

三、河流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手段近年来,针对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出现了许多修复技术和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修复技术:1. 河道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不同类型植物或动物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不断适应和变化的过程。

在河流生态演替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还原自然河道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

浅谈水文化

浅谈水文化

水文化浅议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38)摘 要:根据当前水文化的重要地位,指出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给出水文化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水文化进行了分类,指出了水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水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文化,定义,必要性,分类,意义一、水文化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水文化作为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水的斗争中形成的关于水的各种传说、民谣、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各项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

水利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工作理念也在逐步地从“兴利”“除害”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主向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水利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新时期,我国水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劣,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

缓解这种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

水利工作者认识到,意识形态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特殊存在物,会对治水思路、治水理念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积极开展水文化的宣传工作,对水利行业职工加强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通过学习优先的水文化,增加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培养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从而对水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类正在积极开展如何恢复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和恢复水域景观自然美的活动。

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水景观重塑正成为当前我国水利工作的热点。

景观建设必须以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作为基础,否则没有景观可言。

然而,光有景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填充。

城市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文化上的区别,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上的竞争,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之上的文化底蕴可以穿过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影响力。

陈兴都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_陈兴茹-2

陈兴都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_陈兴茹-2

陈兴都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_陈兴茹-2第32卷第5期2021年9月櫍殻櫍櫍櫍櫍櫍殻櫍殻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2,No.5Sep.,2021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认识到河流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积极经过开展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

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河流生态修复现状调研、科研、实践等活动开展得较多,研究比较深入,基于多种目标的各种修复技术已得到研发(Nijland &Cals ,2000;Brinson &Malvarez ,2002;Malmqvist&Rundle,2002);大型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已有不少实例(Kondolf ,1995;Brooks&Shields ,1996;Tockner &Stanford ,2002),以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为典型代表的许多河流修复工作相对比较具体、细致,并且这些修复活动大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我国的河流修复工作20世纪末刚起步。

本文总结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11.1流域内不透水表面不断增加导致大部分暴雨很快成为地表径流,且无法变成地下径流,城市河流水收稿日期:2021-06-27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210102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9092),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水集0822)。

1978年生,作者简介:陈兴茹,女,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mail :chenxr@iwhr.com 河流生态环境修复。

E-櫍櫍櫍櫍櫍殻综述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北京100038)Progress of River Restor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poadCHEN Xing-ru(Department of Hydraulics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China )摘要: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介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理念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现状和实践。

通过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案例,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进展1导论河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载体,是一个一个连续的系统,同时也是连接生物系统的廊道,河岸植物群落对生态系统起着保护作用。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重新认识和利用河流。

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维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和整治河流,已经成为水利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河流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物,主要表现在污水对河流水质的污染;(2)人为对河道状况的改变,如挖砂作业,水泥护岸,河床的硬化以及河道的裁弯取直和断面形式单一化等;(3)对流域内生物组成部分的过度利用,如过度捕捞,流域内植物的破坏等;(4)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使河流的径流量不能满足基本生态功能的需要,如水电站的兴建。

2国外的研究进展随着修复实践的开展,河流修复已经从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发展到整个系统整体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过程的综合修复。

如Ernst Bit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坡试验。

随着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的日渐成熟,发达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开展流域尺度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

例如,美国已经开始对基西米河、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凯斯密河和密苏里河流域进行了整体生态修复,并规划了未来20a长达60万km的河流修复计划。

国外广泛应用于河流修复实践主要有8项措施,这些措施是:(1)恢复缓带;(2)重建植被;(3)修建人工湿地;(4)降低河道边坡;(5)重塑弯曲河谷;(6)修复浅滩和深塘;(7)修复水边湿地、沼泽地森林;(8)修复池塘。

3国内的研究进展我国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虽仅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我国生态学和水利学的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开展河流生态修复研究,探索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技术手段。

河流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河流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研究进展陈兴茹【摘要】近年来后评估越来越受到河流生态修复领域的重视,成为评判河流生态修复措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河流生态修复效益评估作为河流整治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投资方及受益群体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以目前国内外正在大范围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工作为着眼点,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其计算方法,指明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注重开展的研究方向,为相关从业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年(卷),期】2016(014)006【总页数】5页(P443-447)【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作者】陈兴茹【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河流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基于不同视角的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总体上,国外的后评估工作更为细致,工作内容主要围绕生态修复工程完工后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来进行。

由于国外生态修复研究开展较早,积累了相对完备的数据,因此,其后评估工作也相对细致。

G.MathiasKondolf[1]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的五项原则和工作步骤,提出了后评估的标准。

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各种案例工程开展了后评估,获得了不同河流生态修复的效果[2-3]。

然而,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后评估不应仅包括实施效果,还应包括实施后产生的效益。

由于河流生态修复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资料收集、调研、水环境、生态指标监测、现场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等,大量的资金投入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即使达到了预期目标,收益与投入比如何,需要开展基于河流生态修复效益的后评估工作。

虽然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讲,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具有迫切性,但与防洪抗旱减灾等工程相比,其又表现出非紧急性的特点,因此,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蕴含的巨大效益常常被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5期2011年9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2,No.5Sep.,2011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殻殻殻殻综述收稿日期:2011-06-27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102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9092),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水集0822)。

作者简介:陈兴茹,1978年生,女,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河流生态环境修复。

E-mail :chenxr@iwhr.com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北京100038)Progress of River Restor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CHEN Xing-ru(Department of Hydraulics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38,China )摘要: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非线性的系统,增加了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

如何真正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

总结国外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评价及河流生态修复后评估方面的成果,旨在为我国正在广泛开展的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总结国内河流生态修复已有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我国今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11)05-0122-07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认识到河流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

至今,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河流生态修复现状调研、科研、实践等活动开展得较多,研究比较深入,基于多种目标的各种修复技术已得到研发(Nijland &Cals ,2000;Brinson &Malvarez ,2002;Malmqvist &Rundle ,2002);大型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已有不少实例(Kondolf ,1995;Brooks &Shields ,1996;Tockner &Stanford ,2002),以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为典型代表的许多河流修复工作相对比较具体、细致,并且这些修复活动大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我国的河流修复工作20世纪末刚起步。

本文总结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1.1城市化对河流的生态影响流域内不透水表面不断增加导致大部分暴雨很快成为地表径流,且无法变成地下径流,城市河流水文情势发生改变。

产流过程的巨大变化对物理栖息地和水质有很大的影响:水力条件单一、洪水峰值增加和基流减少(Booth &Jackson ,1997);岸边带缺失及河床和堤岸被硬质化后,水生生物在高流量时缺乏避难所(Paul &Meyer ,2001)。

城市河流受城市化影响的另一个特点是水质变差,尤其当含有悬浮固体、有毒物(如重金属)、碳水化合物、营养物和细菌等垃圾的污水汇入时(Lenat &Crawford ,1994),这可能严重地减少河流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存在。

许多对城市流域的研究表明,敏感物种(蜉蝣目Ephemeropera ,襀翅目Plecoptera ,毛翅目Trichoptera ,简称EPT )的丰度、密度增加了耐污物种(寡毛纲Oligochaetes ,摇蚊Chironomids ,蜗牛Snails )的密度(Pitt &Bozeman ,1982;Garie &Mc-Intosh ,1986;Jones &Clark ,1987;Lenat &Craw-ford ,1994;Walsh et al ,2001)。

Soballe 和Wasley (2004)根据城市河流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城市化速度加快对城市河流的影响,指出“城市河流可以成为城市的宝贵财富”,关键是如何解决城市河流面临的渠道化、岸线侵蚀、水体污染等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城市河流的方法,客观地评价了城市河流渠道化对于稳定河床和保护财产的重要作用。

文中提到的行动方案,涉及内容包括如何改善进入河道的暴雨水质、最大限度DOI:10.15928/j.1674-3075.2011.05.013地加强河流廊道的治理、稳定河床和保护生物栖息地等。

关于城市化对城市河流的影响及城市河流治理方法的研究开展得较多(Nienhuis&Leuven,2001;Shields et al,2003;Cook&Pegg,2004;Ke-now et al,2004;Kreiling et al,2004;Palmer et al,2005),研究内容涉及城市化对河流形态、水文情势、水质和生物等多指标的影响。

1.2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尽管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综合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策略及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质、水量和河岸带等要素的修复方面。

在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策略方面,1965年德国的Emst Bittmann在莱茵河用芦苇和柳树进行生态护岸实验,可以看作最早的河流生态修复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建设局将生态护岸法发展为“多自然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治理重视恢复植被和建设自然护岸,之后,此方法在欧美及日本推广。

随着修复实践的发展,河流修复已经从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发展到生态系统整体的结构、功能与动力学过程的综合修复;Bernhardt等(2005)从修复的范围上进行了解释,认为河流修复不光包括河道本身,还应扩展到河漫滩乃至流域;Malakoff(2004)认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人为干扰与自然干扰累积作用的结果,修复规划中必须考虑2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NAKAMURA(2008)则提出了Leitbild (target vision,目标期望)思想,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作为修复的指导思想与目标;Gloss等(2005)从管理角度对此进行论述,认为河流及其水资源的管理方式也是河流修复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Miseki和Takazawa(1993)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等级思想,分别以河岸带与流域2个尺度开展研究,并提出了与各自尺度相对应的群落组织和景观组织水平的修复措施;Gore和Shields(1995)的论述较为全面,认为河流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活动,必须综合考虑水文、土地利用、地貌、水质、生物与生态等,甚至要考虑娱乐、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另外,在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与具体措施上,很多学者也相继开展了研究。

如Fischenich(2001)提出了城市河流修复与流域管理的相关技术,其中详细阐述了城市化对城市河流的影响、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下降的经济损失及城市河流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等;Deason(2001)提出了污水处理的方法,为其他河流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Casagrande(1997)对人类活动在湿地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剖析;Udziela等(1997)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城市盐碱湿地修复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Ludwig 和Bezirksamt(2001)针对Hamburg河直线化严重、生物多样性消失的现状,采用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对该河中鲑鱼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改善其生活条件来达到修复河流生态的目的;Jukka Jormola(2004)对国际上利用流域洪水过程改善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列举了利用洪水管理修复城市河流和湿地的实例;Brilly等(2004)研究了修复城市河流鱼类栖息地的方法;Nakamura和Tockner(2004)对日本河流与湿地的生态修复进行了简要的回顾;Battle等(2004)对密西西比河上游Cape Girardeau附近主河槽内的大型无脊椎动物进行了研究;Best等(2004)针对水下大型植物西米和野芹菜由于对光的竞争性所引起的植物体内N、P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模型;Brownlee和Anderson(2004)研究了栖息地对珠蚌壳重和大小的影响;Chick等(2004)对密西西比河上游鱼类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鱼类空间分布与河流的透明度、水温、流速和植物繁茂度有关。

1.3河流生态评价河溪生态评价方法的研究进程可以分为4个代表性阶段,分别是:1)河溪水质指标评价阶段,2)河溪生物指标评价阶段,3)河溪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价阶段,4)河溪整体生物指标评价阶段(高甲荣等,2010)。

首先,由于早期河溪生态问题仅仅关注水质污染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早期河溪生态评价主要以水质的物理化学指标来评价河溪的健康情况,该评价方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之一。

随后,美国俄亥俄州环保署考虑加入生物指标来评价河溪的健康情况,目前常见的评估方法如生物整合性指标(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IBI)(Karr,1999)、科级生物性指标(Family-Level Biotic Index FBI)、丰富度指标评价法(Taxa Rich-ness)(Plafkin et al,1989)、EPT丰富度指标(EPT in-dex)(Plafkin et al,1989)、百分比模式相似性(Per-cent Model Affinity,PMA)以及快速生物评估方法(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RBP)(Plafkin et al,1989)。

1972年,美国俄亥俄州环保署又根据生物评价方法,制定了定性栖息地评价指数,美国国家生3212011年第5期陈兴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态研究中心于1976年发展了物理栖息地模拟系统,鉴于河溪生态系统中水质、水文等物理—化学指标影响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同时,生物也影响各种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发展,因此,将河溪评价范围扩展至整个河溪生态系统整体,如1999年澳大利亚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发展的河溪状况指标(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ISC)。

澳大利亚河溪评价体系来源于澳大利亚河溪健康计划,其评价过程是采用河溪中的水生昆虫作为评价河溪生态状况的目标物种,首先需要确定所受人为干扰最小的地区为参考点,并收集参考点的生物、物理及化学指标参数,再利用聚类分析,将生物划分为若干个相似的生物区系,并由每一个生物区系所对应的物理、化学资料,找出最佳的环境因子作为AUSRIVAS预测模型的依据,其次,将参考点建立标准作为待测河溪的对照组,作为评价其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