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脂多糖的类脂A …汇编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二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二

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二[单选题]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江南博哥)发事件责任报告人是指A.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卫生行政部门C.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D.各级地方人民政府E.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h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所以突发事件责任报告人是指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

[单选题]2.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最早检出SARS冠状病毒抗体的时间为A.1dB.7dC.10dD.15dE.28d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非典"病人发病后,最早的抗体IgM出现要在7d左右,10d时达到高峰,15d左右下降,抗体IgG10d后产生,20d左右达到高峰。

[单选题]4.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最重要的是A.范德华引力B.氢键C.静电引力D.共价结合力E.疏水作用力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消失,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细菌学概论 试题

细菌学概论 试题

细菌学概论一、多选题[A型题]1.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及EDTA,并控制适当的渗透压,可以得到的结构是A.原生质体B.圆球体C.静息细胞D.感受态细胞E.L-细菌2.下列哪种微生物对青霉素较为敏感A.大肠杆菌B.支原体C.链霉菌D.产气杆菌E.白色念珠菌3.芽胞抗热的主要成分2,6-吡啶二羧酸主要存在于A.初生壁B.核心C.芽胞壁D.皮质层E.芽胞壳4.测定细菌DNA的G+C百分含量主要用于A.区分细菌对热的抗性B.判断细菌的生长状态C.细菌分类鉴定D.测定细菌的毒力E.衡量细菌的繁殖速度5.革兰染色时,如果乙醇脱色过度,将导致A.细菌均被染成紫色B.细菌均被染成红色C.对染色结果无影响D.易产生假阳性结果E.易产生假阴性结果6.细菌的芽胞是A.细菌的一种繁殖体B.细菌细胞的一种基本结构C.细菌储存能源的一种形式D.细菌储存碳源的一种形式E.细菌处于休眠态的一种结构7.下列化学成分中,哪个是大肠杆菌细胞壁中所不具备的A.脂蛋白B.肽聚糖C.DAPD.DPAE.LPS8.细菌细胞能承受高渗透压的主要原因是A.外层荚膜的保护作用B.细胞壁的保护作用C.细胞膜的通透作用D.细胞浆的组成有关E.细胞内有耐高渗透压的酶9.细菌的荚膜A.在任何条件都可形成B.能保护某些细菌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C.能协助细菌粘附于宿主的组织细胞D.多数荚膜都有毒性蛋白E.主要是细菌储存能源的一种形式10.关于细菌细胞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量代谢的场所B.细胞膜是有极性的C.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D.参与细菌细胞的分裂过程E.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11.下列细菌中对昆虫具有杀灭作用的是A.大肠杆菌B.苏云金芽胞杆菌C.枯草芽胞杆菌D.破伤风芽孢杆菌E.肉毒芽孢杆菌12.细菌脂多糖的毒性作用A.与类脂A有关B.与核心多糖有关C.与O-抗原有关D.与外膜成分有关E.与脂蛋白有关13.大肠杆菌性菌毛的有无取决于A.核质体中的菌毛基因B.F因子C.线粒体中的菌毛基因D.染色体中的菌毛基因E.r因子的有无14.下面哪种说法为不正确的A.中间体与细菌DNA的复制及细胞分裂有关B.细菌的核质为一条高度折叠盘绕的双链、环状DNA分子C.细菌的质粒丢失后仍可以正常生长D.细菌的核糖体由30S和60S两个亚基组成E.细菌的细胞壁使其能在低渗或高渗的环境中生长15.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时,应选用处于哪一期的细菌A.延迟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溶菌期16.关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肽聚糖含量较少B.缺乏甘氨酸桥C.致病性与所含脂多糖有关D.对溶菌酶较敏感E.有蛋白糖脂外膜17.细菌鞭毛的主要作用是A.与细菌的抵抗力有关B.与细菌的分裂繁殖有关C.与细菌的运动有关D.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E.与细菌的染色结果有关18.细菌的繁殖方式为A.复制B.出芽C.芽孢子D.有丝分裂E.二分裂19.吲哚反应试验呈阳性说明细菌能分解A.葡萄糖B.胱氨酸C.吲哚D.色氨酸E.枸橼酸盐20.关于热原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多数革兰阴性菌都能合成B.能引起人或动物机体的发热反应C.经高压蒸气灭菌可被分解破坏D.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器可除去大部分热原质E.玻璃器皿必须经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污染的热原质[B型题]A.磷壁酸B.类脂AC.碱性多肽D.多糖E.RNA和多聚偏磷酸盐1.肺炎球菌荚膜的主要成分2.革兰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3.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的主要成分A.细胞壁B.细胞膜C.菌毛D.鞭毛E.质粒4.维持细菌的外形5.肠道杆菌的H抗原6.赋予细菌某些特殊的性状A.菌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7.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是其毒素入血,可引起8.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为9.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经过血流到其它靶器官,称为A.碘液B.石炭酸复红C.稀释复红D.结晶紫E.墨汁10.革兰染色中的助染液为11.芽胞染色的着色液为12.在荚膜的负染色中,作为染色背景的是[C型题]A.载体蛋白B.化学修饰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主动运输过程中有2.基团转移过程中有A.需氧呼吸B.发酵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兼性厌氧菌能进行4.专性厌氧菌能进行A.芽胞B.荚膜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5.肺炎球菌有6.炭疽杆菌有A.无机物B.有机物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7.化能自养菌的主要碳源为8.化能异养菌的主要碳源为A.磷壁酸B.脂多糖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9.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有10.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有[X型题]1.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可伴随出现A.产生抗生素B.菌体自溶C.积累大量毒性代谢产物D.形成芽胞E.活菌数增多2.下列结构中哪些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细胞壁B.细胞膜C.质粒D.细胞核E.荚膜3.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有A.适宜的温度B.一定量的营养物质C.合适的pHD.充足的氧气E.适量的光照度4.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原因是A.缺乏过氧化氢酶B.缺乏限制性酶C.缺乏SODD.缺乏细胞色素氧化酶E.缺乏铁载体5.条件致病菌导致机体发病的诱因有A.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B.机体免疫力低下C.机体局部有外伤D.细菌出现抗药性E.机体受到细菌感染6.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的依据包括A.形态学检查B.血清学检查C.核酸分析D.细胞壁组分分析E.生化反应试验7.下列细菌的代谢产物中,哪些属于合成代谢产物A.二乙酰 B.吲哚 C.毒素 D.色素 E.抗生素8.下面代谢途径中,哪些为厌氧过程A.EMPB.TACC.EDD.HMPE.丙酮-丁醇途径二、名词解释1.芽胞2.荚膜3.鞭毛4.菌毛5.肽桥6.菌落7.原生质体8.质粒10.培养基11.生长因子12.基团转位13.化能自养菌14.发酵15.数值分类法16.外毒素17.热原质18.侵袭力19.隐性传染20.VP试验三、问答题1.分析细菌芽胞的结构与组成,说明芽胞抗热的原因。

内毒素名词解释

内毒素名词解释

内毒素名词解释内毒素(Endotoxins)是一类由细菌产生并存储在其细胞壁内部的毒素。

它们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细胞壁内,而革兰氏阳性菌则没有内毒素。

内毒素属于类脂多糖(LPS),是由脂多糖和内核寡糖(O-抗原)组成的复合物。

它们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脂A结构、内核多糖和O-抗原。

脂A结构与细菌细胞膜紧密结合,内核多糖部分连接在脂A结构上,并且O-抗原是外露在细菌表面的结构。

这些组分共同形成了内毒素结构。

内毒素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毒素,能够触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并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休克和器官功能损害。

当细菌死亡或繁殖受损时,细菌细胞壁会破裂,释放出内毒素。

内毒素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触发炎症反应,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引起发热、血压下降、血管扩张、组织损伤等症状。

内毒素主要通过结合与活化细菌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4,TLR4)来激活免疫系统,启动炎症反应。

这些免疫细胞会产生趋化因子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同时释放各种炎症介质以杀死细菌。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内毒素的大量释放会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甚至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内毒素对人体的影响是广泛的。

除了引起炎症反应外,它还能激活凝血系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等。

长期或大剂量的内毒素暴露还可能导致慢性炎症状态,与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联。

因此,对内毒素的检测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内毒素检测的常用方法是通过血液检测来检测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

治疗方面,主要通过对炎症反应的调节来控制内毒素的影响。

这包括使用抗生素来清除感染源,使用抗炎药物来降低免疫反应,以及采取支持治疗来减轻症状和保护器官功能。

总之,内毒素是由细菌产生的一类毒素,具有强大的炎症激活能力。

了解内毒素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内毒素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制剂中内毒素去除方法概述

生物制剂中内毒素去除方法概述
(3)脱氧胆酸盐(DOC)。 DOC 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解 离破坏 LPS 因疏水作用而形成的胶束结构,阻碍 LPS 的结合 实现分离。 特别是在较高蛋白浓度的情况下,对蛋白的回收 可以达到 100%。 有研究者考证了在同等条件下的酸性蛋白 溶液中,DOC 比 PMX-B、DEAE、PEI 及 PLL 更 有 效 , 这 可 能 是因为它作为配基,电荷密度相对较低,与荷负电的蛋白分 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较弱。
性 能 [D].杭 州 :浙 江 大 学 ,2012 (作者单位:华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术分公司)
生物制剂中内毒素去除方法概述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马莹博 华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术分公司
河北企业 Hebei Qiye 2015(4)
参考文献(4条) 1.焦炳华 分子内毒素学 1995
98
2015 年第 4 期
LPS 血症中的 LPS。 免疫亲和具有高度特异性,但是这种配基 制备困难,应用范围狭窄,同时还有价格昂贵、洗脱困难的问 题。
(2)多粘菌素 B(PM 降解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其阳离子与类脂 A 的磷酸基 团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使其能识别不同来源的 LPS 分子。 采用固定 PMX-B 的纤维素(或琼脂糖)载体 去 除 LPS,有良好的效果和稳定性。但是 PMX-B 的价格昂贵,且有 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应谨慎应用。
版社,1995: 2-5 [2]秦 峰.生 物 医 药 制 剂 中 内 毒 素 的 去 除 研 究 进 展 [J]. 药
物 生 物 技 术 ,2003,10(1):53-56 [3]张媛媛.用于内毒 素 去 除 的 新 型 亲 和 吸 附 剂 的 制 备 及

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1.外毒素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中的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某些革兰阴性菌中的痢疾志贺菌、鼠疫耶氏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来的,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属此。

外毒素的毒性强。

1mg肉毒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万倍。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各引起特殊的病变。

例如肉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咽肌等麻痹,引起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

又如白喉毒素对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亲和性,通过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等。

多数外毒素不耐热。

例如白喉外毒素在58—60℃经1—2h,破伤风外毒素在60℃经20min可被破坏。

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30min。

大多外毒素是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在%—%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

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体。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一些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前者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后者常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为A-B模式,即由A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

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

A或B亚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因而外毒素分子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

利用B亚单位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阻止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且B亚单位抗原性强;将B亚单位提纯制成疫苗,有可能预防相关的外毒素性疾病。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等,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

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

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要由脂多糖(LPS)、类脂A(Lipid A)、多肽聚糖(Peptidoglycan)、脂蛋白(Lipoprotein)、肽聚糖(Peptidoglycan)、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DNA/RNA、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等成分组成。

1. 脂多糖(LPS):LPS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是一种糖磷脂,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其中,类脂A是LPS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大的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2. 类脂A(Lipid A):类脂A是LPS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糖磷脂,是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和内毒素耐受性的主要因素。

3. 多肽聚糖(Peptidoglycan):多肽聚糖是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要由肽聚糖重复单位和短肽链组成。

它具有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4. 脂蛋白(Lipoprotein):脂蛋白是细菌细胞膜中的一种成分,它与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有关。

5. 肽聚糖(Peptidoglycan):肽聚糖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

它具有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6. 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脂磷壁酸是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主要由磷酸基团、甘油醛和重复的葡萄糖单位组成。

它具有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7. 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胞质膜是细菌细胞膜中的一种成分,它与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有关。

8. DNA/RNA:DNA/R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它们也可以作为免疫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9. 氨基酸/蛋白质:氨基酸/蛋白质是细菌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可以作为免疫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chapter1习题答案

chapter1习题答案

chapter1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 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3、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5、孢囊:指固氮菌尤其是棕色固氮菌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

6、质粒:指细菌细胞质内存在于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构成。

7、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

8、鞭毛:是从细菌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使细胞具有运动性。

9、菌落:将单个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菌落。

10、放线菌: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陆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11、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

二. 填空1、芽孢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四部分。

2、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裂殖,少数种类进行芽殖。

3、放线菌产生的孢子有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

4、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 。

5、细菌的鞭毛有三个基本部分,分别为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

6、微生物修复受损DNA的作用有__光复活作用__和_切除修复。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学科。

2.菌株:是指从不同来源或从不同时间或地区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其厚度不小于0.2μ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厚度小于0.2μm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4.芽胞(spore):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

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5.鞭毛(flagellum):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6.菌毛(pilus):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7.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8. 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9.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10.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1. 外毒素(exotoxin):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前言 (3)1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 (3)2 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 (4)3 内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机制 (5)4 细菌内毒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5)4.1 CD14 (6)4.2 TOLL样受体 (7)4.3 清道夫受体 (8)4.4 LBP (9)5 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10)5.1 鲎氏实验 (10)5.1.1 半定量测定-凝胶法 (10)5.1.2 定量测定 (10)5.1.2.1 浊度法(比浊法) (10)5.1.2.2 显色基质法(比色法) (11)5.1.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11)5.2 免疫学方法 (11)5.3 生物学方法 (11)5.4 化学发光法 (11)5.5 流式细胞术 (11)6 内毒素的制备 (11)7 内毒素抗体的保护作用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本文从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生物学活性、致病机理、内毒素的制备与检测及内毒素受体的作用等方面,对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及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毒素;生物学活性;致病机理;检测方法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bacterial endotoxin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within the endotoxin and the preparation and testing, endotoxin receptor in the role of bacterial endotoxins of progress were reviewed, and this field of study direction and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endotoxin; biological activity; pathogenic mechanism; examination method前言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是与细菌细胞壁牢固结合的一种大分子结构物质,只有在细菌死亡时、繁殖时或人工破坏时,才释放到细胞外,发挥其各种效应,细菌内毒素首先由Boivin 等[1]1933年用三氯醋酸自鼠伤寒杆菌中提出,当时因其一般蛋白质反应呈阴性,而称之为脂多糖(LPS)。

随后其他学者用不同方法从各种革兰氏阴性菌中提出与LPS相似的物质,该物质具有多种毒性反应,为区别于外毒素,而称之为内毒素。

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其具有O型菌的特异抗原性,命名为O抗原或菌体抗原,以区别于H抗原或鞭毛抗原。

脂多糖的类脂A是LPS的“毒力中心”。

正常机体肠腔内含有大量细菌及内毒素,有报道称正常肠黏膜可允许少量内毒素进入门脉,而少量内毒素对促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有一定意义。

当机体受到创伤(包括手术)、烧伤、感染、和接受长期传统的肠外营养时,肠黏膜有可能发生通透性增高,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在某些情况下,细菌感染可能被控制,但内毒素仍可通过“漏”的肠黏膜,引起炎症的激活及细胞介质的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F)[2]。

因此认为,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是造成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的原因。

且革兰氏阴性菌血培养需要花费数天时间,因此细菌内毒素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病情比细菌移位更有意义。

有研究结果表明,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有用指标,预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阳性预测值为48%,而没有内毒素血症就可基本排除发生血症的可能,阴性预测值为99%[3]。

1 内毒素的化学组成细菌内毒素是由LPS、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复合物,分子量约1×10~20×10道尔顿。

内毒素与菌体细胞壁密切相连,其活性成份是LPS,而蛋白质和磷脂与内毒素的活性无关。

LPS为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

它是由三部分组成:(1)O-特异性侧链;(2)核心多糖;(3)类脂A。

O-特异性侧链由20-40个重复单位组成,每个重复单位由3-7个糖分子组成。

它是细菌表面的主要抗原,决定型的特异性,核心多糖可以分为连接O-特异性侧链的外核部分和连接类脂A的内核分。

核心多糖相对稳定,同一菌属结构相同。

内核部分含有庚糖和2-酮基-3-脱氧辛酸(KDO)两种特殊的糖类分子。

它们在LPS结构中起着连结多糖与类脂的作用。

其中类脂A是LPS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可视作LPS的“生物活性中心”,是抗原活性部位,保存着LPS的各种生物学活性[4]。

在类脂A成分中,脂肪酸约占70%~80%,各种细菌类脂A的脂肪酸性质和排列不同。

类脂A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在于其以酯键相连的脂肪酸,若其被水解,类脂A或LPS即失去活性。

类脂A具有免疫原性,注入动物全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

基于对类脂A整个成份、结构、功能有了详细了解,80年代前后报道了合成类脂A,并将合成类脂A与天然类脂A的生物学活性作了比较,表明合成类脂A具有天然类脂A的某些活性,只是活力比天然类脂A低。

2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细菌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多种多样,尤其在机体内的表现,错综复杂,各单项活性之间常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或制约。

在体内或特定的体外条件下,所表现的活性,有时为数种活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包括不同的机体、不同的内毒素制品、不同的剂量、不同的测试方法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一致。

现将其生物学活性总结如下:第一,内毒素具有致热性,可使人和动物发热,体温升高;第二,给动物注射内毒素,早期白细胞数量减少,后期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第三,内毒素可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触发凝血系统,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具有激活凝血系统作用;第四,内毒素既能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也能活化旁路途径。

活化过程中产生的C3a、C5a具有过敏性毒素作用;第五,内毒素可导致动物发生什瓦茨曼(shwartzman)现象;第六,内毒素进入动物体内可导致心肌损害、肺损伤、肝衰竭、肾衰竭、胃肠道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第七,内毒素具有较强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也能增强机体非特导性免疫力,即诱导抗感染的特异性抵抗力;第八,内毒素具有免疫佐剂活性。

内毒素作用于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TNF、IL-1、IL-6等,可被作为复合免疫佐剂;第九,内毒素注射入实验动物,常可导致动物死亡。

此外,内毒素还能导致怀孕动物流产、早产或死胎;抑制红细胞生成;具有致敏和抗敏作用;刺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鲎细胞溶解物(鲎试剂)的凝集;肿瘤细胞坏死作用等。

3 内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机制内毒素(endotoxin,ET)主要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其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白细胞致热源(LP)和睫状体促神经因子(CNTF)等细胞因子而致病。

LPS所引起炎症反应的病理作用分系统和细胞两个方面。

在系统方面,LPS导致凝血系统活化,纤维蛋白形成增加,纤维蛋白降解减少。

凝血系统出现的这些改变造成临床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在细胞方面,LPS可刺激一些效应细胞产生活性因子,尤其是LPS刺激单核细胞巨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如N17-n、11-IB。

受LPS刺激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迅速活化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导致机体代谢、激素水平和神经内分泌的改变,进而造成细胞功能的异常和不同器官的进行性衰竭。

研究证明,内毒素所引起的各种生物学效应是通过与靶细胞作用而诱导这些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表现出来的,并非内毒素本身的效应。

这些靶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内毒素诱导产生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有C3a、C5a、内啡呔、凝血因子、PAF、TNF、IL-1、IL-6、IL-8、IFN等。

LPS 是目前所知诱导IL-1和TNF 最重要的因素[5]。

内毒素诱导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

已经证明动物细胞上有类脂A受体的存在,LPS与靶细胞的结合依赖于靶细胞的LPS结合蛋白(LBP)和CD14。

LPS和LBP形成LPS-LBP 复合物后,再与CD14结合,诱导胞膜及胞浆内蛋白磷酸化,然后启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产生细胞因子。

过敏性毒素内毒素在激活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过敏性毒素C3a 、C5a,二者均可使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等。

此外,C5a还可诱导TNF、IL-1等的分泌,参与炎症反应。

内毒素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等分泌PAF。

PAF能引起了血小板聚集释放活性物质,使平滑肌的收缩和血管通透性增高。

血小板聚集,触发凝血系统,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聚集或参与形成的微血栓栓塞于各脏器,是各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细胞因子TNF和IL-1是内毒素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等所产生的两种主要细胞因子,它们能作用于各类细胞增强与促进局部和全身炎症过程有关的基因表达以及增强内皮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

TNF和IL-1作用相似,均为内源性致热原,可导致发热[6],促进白细胞渗出,破坏血凝-抗血凝平衡,抑制抗凝血机制,导致血栓形成等。

内毒素诱导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一方面可激活机体局部和整体的免疫系统参与清除细菌感染;另一方面如果细胞感染严重,大量细菌在血中繁殖,使循环血中堆积大量内毒素,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则可能导致内毒素性休克。

4 细菌内毒素受体近年来有关内毒素受体的研究报道的非常多,已发现了4类分子家族与LPS脂质A部分结合参与炎症信号转导,包括C D14、脂多糖结构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清道夫受体、T和β2白细胞整合素(CD11a/CD18,CD11b/CD18,CD11c/CD18等)。

目前有关β2白细胞整合素的文献报道较多,现重点对前四者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4.1 CD14(分化抗原14)CD14是最早确认的LPS受体。

1985年有人用单克隆抗体发现了单核细胞表面、髓样细胞(myeloid cell)培养上清液和正常人血浆中一种55ku的蛋白质,后来这种蛋白质在国际白细胞抗原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phos on leukocyte antigens)上被命名为CD14,成为髓样细胞分化抗原中的一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