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饮食

合集下载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
篇三: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cn
孔子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 作者:姜丽沈燕平阮蓓怡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 第06期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 年,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好看如精选公文范文9
精选公文范文画外,还要讲究用餐的氛围。它是中华 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 礼仪的凸现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 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 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而孔子儒家 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饮食文 化。
谈及孔子饮食思想,不得不提到的
精选公文范文是发源于孔子故里的孔府菜肴,“孔府 菜”正是其饮食思想的充分展现。孔府 菜,是我国典型的官府菜。做工精细、 善于调味、讲究盛器,烹调技法全面。 它秉承了孔子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 思想,素精饮馔。对菜肴的制作极为考 究,要求不仅料精,细作,火候严格, 注重口味,而且要巧于变换调剂,应时 新鲜,以饱口福。可见孔子不仅是一位 思想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孔子主张饮 食简朴追求平凡。讲究饮食精细但不奢 侈,追求质朴平凡却不粗陋。孔子很
二、节:食髓而豳,鱼馁而肉败, 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姜,食,不多食。不为酒困。惟酒无量, 不及乱。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 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君赐腥,必 熟而荐之。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三、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 思是饭食不厌精,肉食不厌细。孔子吃 饭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吃饭不求饱 而求精,吃肉不求多而求细,在当时的 社会背景下也只能是被视为一种养生之 道,真正有条件或者能做到的还是少之 又少的。

《论语》中的饮食文化

《论语》中的饮食文化

前推到夏代 。经历了夏 、 、 商 周三代 的发展 , 礼教文化 已经蔚然成 去后 , 晚辈才能离开。这就是传统伦理中格 外推 崇的“ 幼有序” 长 。 风 。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之交 , 虽礼崩乐坏 , 各种思潮百 父母去世后 , 仍要遵守孝道。子女在守孝的三年里 , 饮食应 “ 食旨不 花齐放 , 却依 然有孔子扛着 “ 礼教” 的大旗 , 守“ 文化 , 张恢 甘”吃美味也不晓得甜 。《 坚 礼” 主 , 论语 邛日 “ 货》宰我问: ‘ 三年之丧 , 已久 期 复周代严密的礼仪 , 并且把 自己的思想写进了《 论语》 其中的饮 矣。 中。 君子三年不为礼 , 礼必坏 ; 不为乐 , 三年 乐必崩。 旧谷既没 , 新谷 食文化 , 很好地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 。 1饮食与孝道。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 建构起了十分 既升 , 钻燧取火 , 期可矣。’ 曰:食夫稻 , 子 ‘ 衣夫锦 , 于汝安乎? ’ 曰 ‘ ’‘ 安 ,汝安 , 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 , 旨不甘 , 食 闻乐不乐 , 居处不
联系和协调 , 共同促进档案事业 的发展 。
参考 的高质量的档案信息 ; 同时 , 为兄弟院校和地方提供急需的 也 档案信息有偿服务。尤其要注意开发利 用搁置于 5 年代至 6 年 0 0 代的科研 档案信息 , 为高校 的教学 、 科研和地方 的经济开发服务 。 这样 , 才能使档案 的潜在价值更快 、 更直接地得到充分发挥 , 而 从 使高校档案和档案工作真正走 向社会。 通过社会化服 务 , 不但能增加档案信 息来源 , 加强高校之 间、 高校 与地方之间的协作与支持 ,而且能增强自身改革创新的朝气 和活 力。社会化服务要处理好有偿服 务与无偿服务的关系, 充分认 识到社会化服务不是无条件的 , 而是建立在 为校 内教学 、 科研提供 高效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档案社会价值 的。也只有这样 , 才

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的饮食习惯张崇琛据《论语·公冶长》记载,一次,孔子的学生宰予“昼寝”,孔子知道后,生气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

”只是睡个午觉的事,老先生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这不得不从古人的饮食习惯说起。

古人一日吃两餐,早餐约在上午9时,称朝食或饔;晚餐在下午4时左右,称晡食或飧。

而饔飧便指一天的饮食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饮食不能保证,则称“饔飧不继”。

这种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与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古人天一亮就起来干活,到太阳升到东南方的时候(即朝食时分)开始用早餐;饭后继续劳作,直到太阳偏西时(即晡食时分)再用晚餐;而晚餐后不久太阳便落山了。

古人是没有夜生活的,晚上也从不串门,即所谓“昏夜叩门,贤者不为”。

这样算下来,一天的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两餐之间。

倘在两餐之间再睡一个午觉,那就没有时间学习和工作了。

所以,孔子会因为宰予的“昼寝”而大发脾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用餐时席地而坐是古人的另一种习惯。

古时候人们吃饭没有坐具,就直接坐在席子上用餐。

后来有了案,便将食器先放在案上,然后再摆到席上。

《后汉书·梁鸿传》记:“(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此即“举案齐眉”的由来。

而梁鸿之妻既然能将案举起,则说明案也不会太大。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云:“案十有二寸。

”周代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厘米,“十有二寸”也不过27.6厘米。

汉尺稍大一点,也与周尺差不多。

可见,古代的所谓“食案”,不过是一种30厘米见方的托盘般的器具,家庭主妇们自然也能举起。

当然,有时举案者也不限于女性,如《史记·田叔传》记:“(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

”赵王张敖亲自举案给刘邦进食,便反映出张敖对刘邦的恭敬态度。

这种于案上就食的习俗,直到六朝时期仍保持着。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六)云:“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养,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研究生活艺术,有条件讲究吃喝。

古代士人的饮食方式多受其饮食观念的支配——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

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

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

其文曰: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恶臭,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从孔子所说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

如,“”“”是指饭受热而变质、变臭,鱼腐烂变质为“馁”,肉腐变质为“败”,腐败变质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

“失饪不食”,指不吃烹调不当的食品。

“沽酒市脯不食”,是说街上买的'散装食品和饮料,有的不洁净,不能随便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说饮食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宜过多。

“不多食”,是说饮食要适量而止,不可暴饮暴食。

总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而不食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

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证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每食“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这种以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食物搭配原则,符合营养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还普遍认为应节制饮食,反对大量食用美味佳肴,这样做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

《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孙思邈也认为,吃得过多会使人短命。

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讲究。

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专门评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翻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翻译

饭疏食饮水出处:《论语》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注释:1、疏食(si 嗣)---粗粮。

2、肱(gong 公)由肩至肘的部位。

泛指胳膊。

3、枕(zhen 诊)---枕着。

4、乐(luo 洛) 【今解】上一讲我们讲了为什么会“乐亦在其中”的第一部分,下面我们讲第二部分。

吃粗粮,喝白水,枕着胳膊睡觉,这是典型的穷苦生活,既然是穷苦生活,怎么还会“乐亦在其中”呢,究竟是乐在何处呢?孔子曾经说过,贫穷是每一个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摆脱贫穷,也是不会摆脱贫穷。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如果使用了不正当的方式方法来摆脱贫穷,很有可能,或一定是不但没有摆脱贫穷,反而会得到比原来更加贫穷结果。

其实,此时的孔子既是贫穷的,又是安全的,因为孔子是不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方法来摆脱此时的贫穷,所以孔子还可以能够吃粗粮、喝白水和枕着胳膊来睡觉。

也可以这样说,因为孔子没有采用不正当的方式方法来摆脱贫穷,所以说他还是不会落得个比吃粗粮、喝白水和枕着胳膊来睡觉更加窘迫,甚至是危险的境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吃粗粮、喝白水和枕着胳膊来睡觉的其中难道没有快乐吗?换言之,因为能够知晓如果是采用不正当的方式方法来摆脱贫穷,其结果是还不如原来的贫穷,甚至是会面临非常危险之境地的规律而没有这样做,所以现在虽然贫穷,但还是安全的,至少没有比现在的情况更加的糟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就是乐吗?其实,孔子所说的“乐亦在其中”的“乐”,简而言之,核心就是安全,或是以安全为乐。

也可以这样说,已经得到安全了,难道会不值得快乐吗?虽然这个“其中”是在于饮食、睡眠和没有采取不正当地手段来摆脱贫穷,但无论怎样来讲,孔子都是安全的,孔子最终获得了安全。

我们学习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之思想,最为重要的是要掌握“乐”字背后面的安全,也就是说,个人的安全是孔子此之思想的灵魂。

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食色性也。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无论是“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还是李安的《饮食男女》,用力去描绘的都是这个道理。

今天不谈吃,谈谈关于吃的电影。

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一辈子,就为这个... ”李安《饮食男女》习惯于隐忍与压抑的老父,曾为台湾某餐厅的大厨。

随着其味觉的逐渐消失,这位父亲也渐渐失去了对三个女儿的生活掌控。

虽然精致,但过于严格齐整的“周末晚餐”,越来越难以满足多变化、多样式的外部环境。

井然有序的调理技巧,面对杂乱无章的七情六欲,不但无法驾驭,反而被迫享受其浑然天成的酸甜苦辣。

豆瓣评分:8.9从左至右:三女儿王渝文;二女儿吴倩莲;大女儿杨贵媚赵文瑄年轻的时候真是~~~郎雄02年去世吴倩莲,李安很有品味哦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材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二)我的志愿是做一个校长,每天收集了学生的学费之后就去吃火锅,今天吃麻辣火锅,明天吃酸菜鱼火锅,后天吃猪骨头火锅,老师直夸我:麦兜你终于找到生命的真谛了!赵良骏《麦兜故事3/ 春田花花同学会》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的却是真实又犀利的人生。

与其说你在哪里高就,不如说你吃的是哪碗饭;与其说你有什么能力,不如说你能吃得下什么!理想带给你失望,而食物带给你片刻的麻醉。

豆瓣评分:6.2(挺不错的一部片子为什么打分这么低?)关于OL麦兜:阿MAY呀,还是不要吃火锅了。

阿MAY:你以为,你想吃就有的吃呀,美的你呀~!麦兜:嗯~我看我还是比较适合做OL了{办公室女郎},不用被裤腰带绑着,那麽辛苦!到了中午,就去吃个便当,叉烧饭好哇,加个咸蛋,简简单单,又节约!晚上下班,再去吃个饭,逛逛街,买个包包,刚好把东西全都放进去。

阿MAY:什麽包包?麦兜:不知道哇,总之那些OL肯定都有一个包包,反正拎着包包,晃呐晃呐……晃呐晃呐……晃呐晃呐……自由自在!关于闷MAY:麦兜啊,你是不是还想做“OL” 啊?麦兜: 妈妈不让,她说我要传宗接代。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具体,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二:要求饮食卫生,健康饮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

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

如: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腐烂变质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孔子还认为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

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

在外卖方面,孔子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

这也是从卫生出发来考虑的。

孔子还要求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吃饭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

另外,“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健康饮食原则的。

此外,食物烹饪应当有度、有节,实际上也暗含日常言行当有度、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认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篇一: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论饮食
作者:李里
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第十》
这一段是讲孔子吃东西的问题,读这一段对我们养生很有意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就是指米饭,现在我们吃的米是指将谷子的壳去掉以后的部分,可是古人并不知道这样子,是把米连同外壳拿来一起煮着吃的。

吃了谷壳往往容易得结石,因为不好消化。

“食不厌精”就是你吃的粮食打得越细越好,也就是说谷壳去得越多越好,注意孔子用的一个词,“不厌”,不是说必须要精,而是说越精越好,如果没有条件也就算了,有条件就越精越好。

“脍”是切细的肉。

“脍不厌细”就是肉切得越细越好,因为肉食的东西人体不好消化。

人体只有四颗尖牙,其他都是平牙,尖牙是嚼肉食的,平牙是嚼素食的。

人的肠胃消化起肉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切细,脍不厌细,肉切得越细越好。

现在很多疾病就是吃肉吃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古时候哪有这么多肉给你吃,现在的肉绝大多数都是饲养场养出来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欲望。

以前肉有多少啊,吃肉叫“打牙祭”,用肉来祭祀牙齿,一年就祭那么一两次。

要吃肉,不要吃多,要吃细。

湿而烂、发酵、变味、长霉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吃。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变质的东西不要吃。

“鱼馁而肉败”,“馁”是烂,鱼肉烂了是坚决不能吃的。

《华佗传》里就记了一个人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虫,吐出一盆都是虫,这是吃了烂鱼以后肚子里生寄生虫了,最后那个人死了。

肉腐败了不能吃,不要为了节约,舍不得,把这些变质了的都吃下去,那会适得其反。

“色恶”,变了颜色的东西不要吃。

“臭(xiu)恶”,变了气味的不要吃。

“失饪”,烹饪不到火候的不吃,不是说把东西拿来一煮就吃。

“不时,不食。

”一层意思是指五谷不成,果实未熟的时候不要吃;二是不是正当时令的东西不要吃,今人尤其爱犯这个毛病。

现在都吃大棚菜、大棚瓜,这全是违反天道的。

每個季节生什么菜,那是天道有循环,有规律的。

现在冬天到餐馆里去吃饭,饭后都会给你上一盘西瓜,冬天吃西瓜你肯定要生病。

不是这个季节出的东西,千万不要吃。

不要说现在好了,科学技术发达了,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其他季节的东西,不仅自己买来吃,还以为是珍贵的礼物送给别人。

“割不正,不食”,东西切得不规整的也不吃。

表面看起来这孔子不肯将就,切得不方正的也不吃。

其实孔子是寓教于生活,他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这是在教育学生,意思是说,我们的心正了以后,做每样事都要正,哪怕是切菜这样的小事都要合乎规范,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心性。

一个人的心性是化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的,就像我们说见字如见人,你写的字是歪斜的,犹见你这个人心不正,你写的字都细眉细眼的,犹见你这个人心胸狭窄;你的字写得很粗疏,就足见你这个人粗心大意、马虎,看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同样的,什么都能见人,切菜也是,你切菜都切得很规整,说明你这个人很严谨。

“不得其酱不食”,“酱”是指作料,该放的作料不放也不吃,该放的作料要放齐。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很挑剔,这都是孔子在教育学生,你做每一样事情,哪怕是基本的生活小事,你也要严密、要谨慎,不能粗疏,所以我们教娃娃也是如此。

从小叫他做家务,同样是培养他,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他。

现在的学生有几个会做家务啊,做出来的饭都是失饪、割不正、不得其酱,把这几点练好了,心性就会有所提高。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肉再多,吃肉的份量也不能超过你吃的粮食,“食气”指饭,肉的份量不能超过你吃的饭。

不要动不动少吃点儿饭,多吃点儿肉,那是错的。

“惟酒无量,不及乱。

”吃酒不给你规定限量,但是以不喝醉为底线。

不要乱性,喝醉了酒就发酒疯,乱性,那是不行的。

“沽酒市脯”,就是外边打的酒、市场上买的干肉不吃,说明什么呢?说明酒要自己酿,外面沽来的酒都是掺了水的,在市场上买的干肉、卤菜不要吃,那些东西也有问题。

“不撤姜食,不多食。

”每天都要吃点儿姜,每顿都要吃点儿姜,但是不能吃多。

姜对于人体是非常好的,《神农本草经》里讲姜可通神明,夺造化。

姜是种了不起的药,建议诸位每天吃几片姜,切成片嚼着吃。

如果煮在汤里吃也行。

女同志吃姜尤其好,能够暖自己的身体,治疗痛经。

“祭于公,不宿肉”,参加国君助祭的时候,分得的祭肉不过夜就处理掉,绝不放到第二天。

祭肉是献给神的,祭祀毕祭肉分给大臣,是将神的恩惠赐给大臣,神的恩惠岂容过夜,过夜即是对神的不敬。

分祭肉的风俗到民国都还有,每一年文庙里祭了孔子以后,祭肉要分到各个学校,中小学校长都能分到。

以前我的外曾祖母刘怀珍先生当小学校长,每一年都能分到祭肉。

分到的祭肉不能放过夜,拿回来就把它吃了,过夜是不行的。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意,刚才的“祭于公”是指公祭,国家的祭祀,这里的“祭”是指家祭,家庭祭祀一般是清晨杀牲口,杀了上午就祭,家祭的祭肉不能存放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就不要再吃了。

圣人把这些细小的问题都讲明白了。

“食不语,寝不言”,这一点我们现在的人做得很不好。

“语”,大家一起说话叫语,自己一个人说话叫言,吃饭的时候往往很多人在一起,孔子说“食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和人家说话,说话会影响你的消化。

现在都是在酒桌上说事情、谈生意,说这样说那样,这是最伤身体的。

睡觉也不要说话,“寝不言”是指你睡在床上不要说话,睡觉前说话容易使大脑兴奋,影响入睡与睡眠质量。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瓜”当“必”字,“齐”是诚敬的意思。

也就是说,即使饮食很差,也必须要祭,而且还要诚敬。

以前吃每顿饭的时候,都要把各人吃的菜舀一碗起来,摆在一边,用来祭祀发明饮食的人,时时刻刻感恩。

我们今天能有美味佳肴,要感谢发明饮食的人,炎帝尝百谷才让我们有了粮食。

以后的圣人发现了火,才知道把食物煮熟。

后来的农民世世代代耕作、劳动,才知道怎么种菜。

有历代厨师的加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我们吃饭的时候就要感念那些创造了饮食的人,使我们能吃到美昧佳肴。

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人们都说,吃好的才祭,我们平时吃得差,就不祭了,不祭,渐渐这种祭祀的礼仪就废弃了。

可是孔子不然,不管吃得好吃得差,都要祭,而且是很诚敬的。

这段话是从孔子的饮食来看孔子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