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英国文学叶芝艾略特.非意识流

合集下载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

现代主义(Modernism)文学时期(1918-1945)历史背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918年,这一年应该说是英国人民苦苦期盼的一年。

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同盟国的战败而收场。

经济趋近于崩溃,战争中牺牲了大量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使得英国在一战中的文学创作跌入低谷。

随着战争的结束,英国开始战后重建,人民开始反思现实生活。

面对废墟,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理想国。

首先开创新纪元的是诗人托马斯·艾略特(T.S.Eliot),他拉开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帷幕。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The Waste Land)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虽然想法过于极端,但是确实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所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成为了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

随着战后重建的慢慢推进,英国人民慢慢发现了心理对于现实的重要引导作用,“意识流”这一个生僻的字眼开始进入文学的行列。

Modernism: (1) A reaction against realism; (2) Modernism takes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 theoretical base; (3) The major themes of the modernist literature are the distorted, alienated and il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and man and himself; (4) The modernist writers concentrate more on the private than on the public, more on the subjective than on the objective. They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inner being of an individual. In their writings,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re mingled together and exis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an individual.意识流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

文学家艾略特的简介

文学家艾略特的简介

文学家艾略特的简介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艾略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艾略特的简介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

艾略特于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1948年,艾略特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也因此确立了他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艾略特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56年在伦敦逝世,其作为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在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艾略特的主要作品有《荒原》、《烧毁的诺顿》、《四首四重奏》、《神圣的树林》、《家庭聚会》等。

文学家艾略特的作品特点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藏匿在诗句背后,不断变换面具和语气。

诗中的“我”大都是戏剧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

但是总的看来他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失幽默的声音。

这一特点确实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

艾略特的诗作往往没有通盘谋划好的思想脉络,他数次开玩笑地引用拜伦《唐璜》中的诗行为自己辩解:“我当然不敢号称我十分懂得/当我想露一手时自己的用意。

”在论文《玄学派诗人》里他还表达了这样的高见:当代诗人的作品肯定是费解的,我们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诗人的敏感性产生作用,“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秩序来表达意义”。

艾略特认为,在诗歌创作中有种“想象的秩序”和“想象的逻辑”,它们不同于常人熟悉的秩序和逻辑,因为诗人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读者应该听任诗中的意象自行进入他那处于敏感状态的记忆之中,不必考察那些意象用得是否得当,最终自然会收到很好的鉴赏效果。

外国文学之文学体裁及各流派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之文学体裁及各流派名词解释

目录古希腊神话 (4)史诗 (4)古希腊悲剧/山羊之歌 (4)英雄史诗 (4)谣曲 (5)市民戏剧 (5)骑士文学 (5)城市文学/市民文学 (5)流浪汉小说 (6)散文滑稽史诗 (6)市民悲剧 (6)哲理小说 (6)悲喜剧 (7)哥特式小说 (7)复调小说 (7)问题戏剧 (7)长河小说 (8)卡夫卡式小说 (8)活页小说 (8)意识流小说 (8)境遇剧 (8)灵感说 (9)模仿说 (9)温柔的新体诗派 (9)七星诗社 (9)大学才子派 (10)三一律 (10)贡戈拉主义 (10)席勒式 (10)感伤主义文学 (10)狂飙突进运动 (11)世界文学 (11)洛可可 (11)德国浪漫派 (11)拜伦式英雄 (12)世俗拯救意识 (12)巴那斯派 (12)湖畔派诗人 (12)耶拿派 (12)海德堡浪漫派 (13)世纪病 (13)浪漫主义嘲讽 (13)多余人 (13)宪章派诗歌 (14)欧亨利笔法 (14)贝尔主义 (14)镜子说 (14)包法利主义 (14)内外对照法 (14)圆形人物 (15)托尔斯泰主义 (15)心灵辩证法 (15)易卜生主义 (15)通感论 (15)波德莱尔艺术观 (16)文学爆炸 (16)愤怒的青年 (16)反英雄人物 (16)反小说 (17)迷惘的一代 (17)灾祸派 (17)历时式 (17)蒙太奇 (17)重估一切价值 (18)超人哲学 (18)陌生化 (18)非亚里士多德戏剧主张 (18)历史化 (19)表现主义戏剧 (19)意识流手法 (19)阿克梅派 (19)新宗教意识 (20)解冻文学 (20)奥维奇金派 (20)战壕真实派 (21)另一种文学 (21)元叙事 (21)有意味的形式 (21)达达主义 (21)客观对应物理论 (22)反文化 (22)反美学 (22)解构主义 (22)后结构主义 (23)零度写作 (23)存在主义 (23)文学介入论 (24)接受美学 (24)古希腊神话1.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产生在原始氏族社会,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希腊人的世界观和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

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

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

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

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

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X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X畴的诞生。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

陌生化属于文本的X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与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

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

2.文化工业。

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

3.音乐社会学。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叶芝_精品文档

叶芝_精品文档

叶芝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而深沉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叶芝出生于1865年,他的父母都是来自艺术世家的人士,这为他的艺术才华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就显示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对于诗歌的痴迷。

他在父母的影响下开始创作诗歌,并迅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在诗歌创作领域,叶芝的作品风格多变,他擅长运用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及传统爱尔兰文化的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作品涉及各种主题,包括爱情、死亡、宗教和政治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叶芝的早期作品受到了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和道格拉斯·海尔的影响,体现出对于自然、神秘和人类灵魂的追求。

他的一些著名诗集如《秘密玫瑰园》(The Secret Rose)和《灵魂焕发》(The Wind Among the Reeds)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

然而,叶芝的诗歌创作并不仅仅停留在浪漫主义的境地。

他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向更为复杂和深刻的主题。

在20世纪初,他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开始创作更具象征性和隐喻性的作品。

他的诗集《达达尼尔斯塔朗》(The Tower)和《石头与叶子》(Stone and Leaf)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叶芝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而备受称道。

他运用符号、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于人类存在和宇宙意义的思考。

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以深思和启发,引发读者对生命的反思。

除了诗歌创作,叶芝还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一些戏剧作品如《波欣·布洛斯的玛格丽特》(The Countess Cathleen)和《启示录》(The Second Coming)等同样催人深思。

此外,他还以其对爱尔兰文学和文化的推动和扶持而闻名,为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流派整理

英美文学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

它们往往以精致典雅的形式表现情感与观念的矛盾,把古典主义的性情与浪漫主义的风骨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

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三联剧:在古希腊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即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

这种剧合则为一,分则为三,代表作家为埃斯库罗斯。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中以龙沙和杜贝莱最著名。

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伤感主义: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也称为“主情主义”。

该派的得名,源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

该派作家崇尚感情,把感情看的高于“理性”,因而强调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刻画任务的心理动态和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以便唤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表达出对当时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

英国文学史概括

英国文学史概括

英国文学史概括英国文学史概括第一个时期: Old English, Middle English and Chaucer,古英国,中世纪和乔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为主,需要关注的是乔叟和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第二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戏剧为主,需要关注的是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喜剧以及历史剧。

第三个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散文诗为主,雪莱,济慈和威廉布雷克等人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

他们的作品包括夜莺颂等。

第四个时期:维多利亚时期,这个时期是散文诗渐渐退出,小说逐渐兴起的时期,该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有罗伯特布朗宁,阿尔弗莱德等。

但更为著名的是狄更斯和勃朗特姐妹的小说,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和《呼啸山庄》等第五个时期: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各个流派粉墨登场,有现实主义的,有荒诞派的,还有意识流。

爱尔兰的文学家叶芝,乔伊斯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的代表之作。

同属意识流的还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代表作《到灯塔去》。

第六个时期:当代: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到现在的这个时期,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很难入到评论家的法眼,主要特征是内容多为快餐文化,不能称为经典。

但这个时期的电影艺术发展非常迅速,有很多电影剧本都堪称佳作,不难看出,文学史的车轮经过诗歌——戏剧——小说的变迁后,下一站很有可能是电影。

以上纯属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英国文学史目录!PrefaceThe Anglo-Saxon Period 449-1066IntroductionThe Venerable Bede and Caedmon King Alfred the GreatBeowulfThe Exeter BookThe Medieval Period 1066 -1485 IntroductionMedieval RomanceFolk BalladsJohn Wycliffe and William Langland Drama in the Middle AgesGeoffrey ChaucerThe Elizabethan Age 1485-1625 IntroductionThomas MoreSir Philip SidneyEdmund SpenserChrisher Marlowe and Sir Walter Raleigh Minor PlaywrightsWilliam ShakespeareFrancis BaconKing James Bible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625-1700 IntrodutionBen Jonson and the Cavalier Poets John Donne and the Metaphysical Poets John MiltonJohn BunyanJohn DrydenThe Age of Neo-Classici *** 1700-1764 IntroductionAlexander PopeJonathan SwiftRichard Steele and Joseph AddisonSamuel Johnson and James BoswellThe Novel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Daniel DefoeSamuel RichardsonHenry FieldingTobias SmollettLaurence SterneOliver Gold *** ithPre-Romantic Period 1764-1798IntroductionHorace WalpoleAnn RadcliffeThomas GrayRobert BurnsWilliam BlakeThe Romantic Age 1798-1837IntroductionWilliam WordsworthSamuel Taylor Coleridge……The Victorian Age 1837-1901The Modernist Age 1901-1945The Postmodern Period 1945-Present BibliographyIndex……关于英国文学史刘柄善的那本《英国文学史》上说,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时期,代表人物就是狄更斯,而当时英国之所以掀起现实主义风潮,则是因为此前的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风靡英国,雪莱,济慈等人的诗歌风花雪月,让人一时忘却了现实,但随着浪漫褪去,人们又重归现实,于是狄更斯等人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书得以广为流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和情节 扁(形)的和圆(形)的
人物 叙述故事的三种角度
16 2012-6-6
小说:象征主义手法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1905)

蒲伯,“蠢人蜂拥而 至”。
17 2012-6-6
《一间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 (A Room with a View)(1908)
33 2012-6-6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1915)
“一个中年人,有些过于敏感 和怯懦,又企望又迁延。一方 面害怕生命白白溜走,可又对 事实无可奈何。他本是他的客 厅的地道产物,可又对那个世 界感到模糊地不满。” 意志薄弱和神经质的自我思考。 不仅是个人,更是普遍存在的 一种病态的象征。

7 2012-6-6
非意识流小说家
威廉· 萨默塞特· 毛姆(1874-1965) 爱德华· 摩根· 福斯特(1879—1970) 大卫· 赫伯特· 劳伦斯(1885—1930) 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 (1888—1923)
8 2012-6-6
威廉· 萨默塞特· 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

3 2012-6-6
白鸟The White Birds

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 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 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 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
露湿的百合、玫瑰梦里逸出一丝困倦; 呵,亲爱的,可别梦那流星的闪耀, 也别梦那蓝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 但愿我们化作浪尖上的白鸟:我和你!

10 2012-6-6
《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 (1915)
11 2012-6-6
《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
12 2012-6-6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 (1930)
13 2012-6-6
《刀锋》The razor’s edge (1944)
用英语写作的爱尔兰诗人,
剧作家,散文家。 1923年“以高度艺术的形 式表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永远富有灵感的诗”获诺 贝尔文学奖。
2 2012-6-6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 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 韵文翻译 一、当你年老时 傅浩译 二、当你老了 袁可嘉译 三、当年华已逝 LOVER译 四、當你年老 陳黎(台 湾) 译 五——十、当你老了 裘小龙 /杨牧/飞白/冰心/艾梅 /李立玮 译 十一、无名氏 译 十二、爱殇-完全意译版
形式主义批评理论



“非个人化”——“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诗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 “客观对应物”——为思想与情感 找到外在的象征物“相称物”。戏 剧性场景流露情感。 思想知觉化——感受抽象思想像闻 玫瑰花香 。 意义是骗局——“一首诗意味着什么 是无关紧要的。意义不过是扔给读 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与此同 时,诗却以更为具体和更加无意识 的方式悄然影响着读者。”

萝拉问哥哥“人生是不是——’ 圆满无缺的人 生不再存在了,至少有了一个缺口了。
29 2012-6-6
《幸福》Bliss

贝莎‘一切都是美美满满,顺顺当当。碰 到的事都象给她充满心头的幸福再来个锦 上添花。’然而
30 2012-6-6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我心头萦绕着无数岛屿和丹南湖滨, 在那里岁月会以遗忘我们,悲哀不再来临; 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 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 傅浩 译
4 2012-6-6
《茵纳斯弗利岛》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5 2012-6-6
驶向拜占廷 Sailing to Byzantium
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 在互相拥抱;那垂死的世代, 树上的鸟,正从事他们的歌唱; 鱼的瀑布,青花鱼充塞的大海, 鱼、兽或鸟,一整个夏天在赞扬 凡是诞生和死亡的一切存在。 沉溺于那感官的音乐,个个都疏忽 万古长青的理性的纪念物。

一个衰颓的老人只是个废物, 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 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 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 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 因此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 拜占铭 “投出冷眼/ 看生,看 死/ 骑士,策马向前!” "Cast a cold eye,on life,on death,horseman,pass by!“

塞西尔—— 露茜——乔治
18 2012-6-6
《霍华德庄园》(1910) Howards End
威尔科克斯和施莱格尔两家。 伦纳德· 巴斯特-杰基-亨利· 威尔 科克斯先生-马格丽特-海伦-次子 保尔· 威尔科克斯-长子查尔斯

19 2012-6-6
《莫瑞斯》(Maurice) 1914


“小说是一门艺术,艺术 的目的在于娱乐。” ——1946年在美国的 演说 4部长篇,150多短篇,30 多剧本。 最大的错误是“努力想说 服自己我四分之三是正常 的,只有四分之一是同性 恋。然而事实恰好相反。”
9 2012-6-6
作品“投读者之所好”有原型
《人生的枷锁》(1915)一 部分以画家劳特累克为原型, 另一部分则是自传 《月亮和六便士》(1919) 高更 《寻欢作乐》(1930)托马 斯· 哈代 ?休· 沃尔波尔 《刀锋》(1944)哲学家维 特根斯坦
情人弗丽达
24 2012-6-6
《虹》The Rainbow (1915)
布莱温一家三代心灵历程 第一代老汤姆。爱波兰贵 族丽狄亚。(父母) 第二代女儿安娜。爱工匠 威廉。(自身) 第三代女儿厄秀拉。爱军 官安东。 结尾大病初愈开窗见灿烂 彩虹。

25 2012-6-6
《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 (1920)
专写短篇,生前三部作品集: 《在德国公寓里》(1911), 《至福集》(1921) 和《园会集》(1922); 去世后丈夫整理出《鸽巢集》 (1923) 和《幼稚集》(1924)。 评论整理成《小说与小说家》 28 (1930)。 2012-6-6

《花园茶会》 The Garden Party
原籍美国,新英格兰清教徒。 晚年入英国国教,英国籍。 自称“政治上是保皇党(保 守党),宗教上是英国国教 徒(天主教),文学上是古 典主义者” (古典派)。 1922-1939《标准》主编。 与庞德发起意象主义诗歌运 动,“新批评”思潮奠基人。 “后期象征派”最重要代表 诗人之一。 31

2012-6-6
哦,智者们!立于上帝的神火中, 好像是壁画上嵌金的雕饰, 从神火中走出来吧,旋转当空, 请为我的灵魂作歌唱的教师。 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 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 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请尽快 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 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 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 而只要希腊的金匠用金釉 和锤打的金子所制作的式样, 供给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 或者就镶在金树枝上歌唱 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 给拜占庭的贵族和夫人听。 查良铮 译
姐姐厄秀拉/督学
柏金 妹妹古德伦/煤矿 主杰罗德

劳伦斯和未婚妻露 伊・巴罗斯,凯瑟 琳・曼斯菲尔德夫 妇是原型
26 2012-6-6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1928)
康妮 丈夫查特莱爵士
守林人梅勒斯
27 2012-6-6
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 (CatherineManthfield (1888—1923)
大卫· 赫伯特· 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

“你和我,在蓝铃花低垂的岸边,我们坐下,彼此相恋了。” “当时只有蒙蒙的海水,晦暗的天空,颠簸的轮渡,以及我 们俩。” 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一切,我仿佛觉得自己可以像小溪 里的鳟鱼、阳光下的雏菊一样蓬勃兴旺。他慷慨地奉 献他自己:“我是你的,把我的一切统统拿去吧。” 而我,也毫不犹豫地索取和奉献。
36 2012-6-6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 黄色的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 把它的舌头舐进黄昏的角落, 徘徊在快要干涸的水坑上; 让跌下烟囱的烟灰落上它的背, 它溜下台阶,忽地纵身跳跃, 看到这是一个温柔的十月的夜, 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37 2012-6-6

呵,确实地,总会有时间 看黄色的烟沿着街滑行, 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 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 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 总会有时间去暗杀和创新, 总会有时间让举起问题又丢进你盘里的 双手完成劳作与度过时日; 有的是时间,无论你,无论我, 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 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 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
诗作三阶段
一(1909-1920)“通往荒原 的历程”。 《序曲》(1917)、《一位夫 人的画像》(1917)等。 二(1920-1926)“荒原时 期”。 《小老头》(1920)、《荒 原》、《空心人》(1925)等。 三(1927—1965)“超越荒 原”。 32

2012-6-6

34 2012-6-6
J· 阿尔弗瑞德·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 能转回阳世间的人, 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 但既然,如我听 到的果真没有人能活着离开 这深渊,我回答你 就不必害怕流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