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中国着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民以食为天。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到治国之道, 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逢年过节, 亲友聚会, 喜庆吊唁, 迎来送往, 乃至办一切有人参加的事情, 不管是喜是悲, 不论穷富贵贱, 似乎都离不开吃。
故《礼记》云: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就是科学搭配食物。
《论语·乡党》云:“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气,即谷食、饭料。
也就是说在饭桌上的肉再多,也不要超过米饭的份量。
的确,从现代饮食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养生问题。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古代儒家的食礼中也反映了这一具体文化特征,而且农业文明下自然会以素食为主要食物。
孔子要求人们在主辅食品的搭配上,要合理而科学,以主食为主。
主辅食品搭配得当,能充分利用动、植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使人体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营养物质。
在《礼记·内则》中,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多种正餐和调味酱相互搭配的例子。
而孔子在《论语》中也着重提出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尤其是正餐与调味食品之间的轻重主次与佐餐的地位。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美食之道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美食之道文化传承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美食之道。
从古代的宫廷宴会到民间的美食烹饪,这些传统的烹饪方法和食材选用都经过了世代的传承与改良。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古代的饮食文化依然深入人心,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饮食选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的饮食讲究食材的选择与搭配。
充足的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国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可以供应各种不同的口味和营养需求。
其次,中国古代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和烹饪工艺。
例如,烹饪技术的发展使得食物可以更好地保留原始味道和营养成分。
另外,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还注重色彩、气味和形状的搭配,强调食物的美感和艺术性。
2. 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述、书籍和家族传统等途径进行。
在古代,传统的烹饪技术通常由长辈传授给后人,形成了家族传统的饮食文化。
同时,许多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代的烹饪方法、食材选择以及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的饮食知识被广泛传播并一代代相传,至今仍对中国人的饮食选择产生着影响。
3. 古代饮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美食的口味和烹饪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喜爱。
中国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美食之一。
其次,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使得一些传统的烹饪技术和食材得以保留和发展。
例如,传统的制作技艺如刀工和火候控制,以及特色的食材如豆腐和汤圆仍然在现代饮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古代饮食文化的理念也影响着现代人们的饮食选择。
人们更加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混搭,追求食物的美感和营养平衡。
总结: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美食之道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传统,其特点包括食材的选择与搭配、烹饪方法和工艺以及艺术性的追求。
这一古老而美好的饮食文化通过传统途径如传承和文献记录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得以传承和保存。
古代文献中的食品与饮食文化

古代文献中的食品与饮食文化食品与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食品与饮食文化的宝贵资料,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烹饪技巧以及与食物相关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食品与饮食文化进行探讨,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饮食习俗与思维方式。
一、《食经》中的食品疗法在古代,食物不仅被用作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被广泛运用于医疗领域。
《食经》是古代中国一部涉及食物与健康的重要文献,它系统地总结了各种食物对人体的药用价值。
这本典籍中详细记载了多种食物的功效与疗效,并提供了合理的食疗配方。
例如,红枣可以补充气血,核桃能滋养脑力,生姜可以解除风寒等。
通过对《食经》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食物与健康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细致入微的烹饪技巧和医药知识。
二、《食谱》的烹饪技巧《食谱》是唐代的一本烹饪书籍,它详细记录了古代烹调食物的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中的内容包括了成菜的步骤、所需材料的选择以及烹饪工具的使用等方面。
通过对《食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烹饪的精细程度和烹调技巧的丰富性。
同时,这本书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食物口感和色香味形的追求,使人对古代烹饪的艺术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岭南杂著》中的地方特色《岭南杂著》是明代一部集文化、地理和风俗于一体的文献,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食品与饮食文化资料。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当时广东地区的不同食材和餐饮习俗,以及当地人民的饮食偏好。
例如,岭南人民喜欢以海鲜为主料,烹制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通过研究《岭南杂著》,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食品文化差异,以及当时人们如何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食材和烹饪方式。
四、《本草纲目》的食物分类《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草药学著作,它详细地记载了各类食物的性能和功效,对于了解当时的饮食文化和药食同源的理念至关重要。
浅谈老子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

浅谈老子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
事实上,老子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一些关于吃和喝的智慧。
首先,老子反对过度追求华丽、奢华的饮食。
在《道德经》中,他曾写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段话传达出了他对于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认同。
在老子看来,过度追求华丽、奢华的饮食只会让人们迷失自我,甚至可能导致生活的废弃和混乱。
其次,老子主张“中庸之道”的饮食观。
在《道德经》中,他写道:“乐存善心,饮食有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该保持一颗善心,同时饮食也要有度。
老子认为,过度的饮食不仅容易导致身体上的问题,还会让人的心境变得沉闷、压抑,无法保持善心和愉悦的心态。
因此,他主张在吃喝上保持适度,既要讲究营养、口感,又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饮食量。
最后,老子强调饮食的“天人合一”。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抽象、神秘的说法。
但是,在老子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深入,他们相信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老子提倡用自然的方式去饮食,让自己的身体和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态度。
综上所述,老子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却鲜为人知。
他反对过度追求华丽、奢华的饮食,主张在吃喝上保持适度,讲究营养、口感和身体状况;他还强调饮食的“天人合一”,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的美食思想和饮食智慧,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和传统经要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早餐吃什么中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是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话题,而亘古自今饮食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
中国有许多流传的饮食思想。
最为熟悉的大概是“民以食为天”,它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
”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
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
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饮食男女》,导演李安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的问题。
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那句“食色,性也”。
大家别以为这么给力的句子是孟子说的,其实是年轻的哲学家告子不满意孟子的“人性善”之说,忍了又忍,有一天实在憋不住,就噔噔噔几步找上门去与孟子辩论,唇枪舌剑当中,告子话赶话就脱口而出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五谷为养:中国人的饮食观

五谷为养:中国人的饮食观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具有偏性的药物,也就是我们所常用的中药。
时下有很多人吃一些药物来进行滋补,像人参、当归、红枣等都是常用之物,更有甚者,有人是常吃六味地黄丸来补肾的。
想想却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毕竟都是药物,有很大的偏性,是不可以长吃、久吃的。
像六味地黄丸,就是一味治疗肾阴虚的方子,是治病的用药,而不是保健品。
毒药是用以攻邪的,中病则良,切莫太过。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滋养我们身体的食物呢?
《内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那就是“五谷为养”。
五谷者,种子也;种子者,植物之精华也。
一棵植物,其最有营养的部分就是它的种子,而且种子是一个生命的胚胎,蕴含着生的信息,人只常吃这些种子才会让身体充满生机。
过去说一个人脸色不好,会说这个人“面有菜色”,这是因为吃的粮食不够,改用瓜果来充饥所致。
五谷是走脾经的,而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虚弱,就会整个人肌肉痿软,容易疲乏。
而现在的人物质条件好了,却不愿多吃米饭,而只想吃一些果蔬、鱼肉。
这岂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所以一个人要想健康,米饭面食才是主食,其它的都只是辅助而已。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1. 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的概念、特点以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2. 著名饮食思想中国著名饮食思想包括“饮食均衡”、“和食共享”、“养生之道”等。
这些思想代表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追求和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
2.1. 饮食均衡饮食均衡指的是在饮食中保持各类食物的平衡摄入,即谷类、肉类、蔬菜、水果、豆类等各种食物的合理组合。
这种饮食观念的核心是追求饮食的协调和平衡,以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并避免偏食造成的营养不良。
2.2. 和食共享和食共享强调的是在饮食过程中的分享和团结。
中国人喜欢在团体中共同用餐,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通过和食共享,人们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加深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睦。
2.3. 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强调的是借助饮食来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
中国人认为饮食对健康和长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选择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例如,中国人常常选择药膳食材和传统中药材来调理身体,采用低盐、低油、低糖的烹饪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3. 传食经要传食经要是中国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们承载着丰富的烹饪经验和珍贵的食谱。
以下是几本中国著名的传食经要:3.1. 《食经》《食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著名饮食经典,作者不详。
这本经书记载了许多古代的饮食知识和烹饪技巧,涵盖了各类食材的选择和烹调方法。
《食经》以其独特而全面的内容,对后世的饮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2. 《谱系食谱》《谱系食谱》是中国明代的一部重要烹饪书籍,作者为明代官员袁宏道。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创新和精湛的烹饪技巧,被誉为中国烹饪史上的经典之作。
《谱系食谱》收录了众多的菜谱和食材搭配,对于烹调技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简介

中国古代饮食简介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不断。
历代都有所发明、创新,并兼收并蓄外国及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管子》中也有:“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孟子》中也说:“食色,性也。
”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将饮食与生存、发展、享受融为一体,中国饮食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中国人的吃不单单是吃食物本身,更是在吃文化、吃科学、吃艺术。
中国饮食之考究,烹饪技术之高明早已是举世闻名,其饮食种类之繁多、吃法之多样亦令人叹为观止,林语堂曾形容中国人“是地球上唯一无所不吃的动物”。
孙中山也曾赞叹中国烹调之妙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
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动植物种类,中国人对新食物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中国发达的烹饪技术也使得许多在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用的东西,经中国厨师的手艺而变得美味可口。
同时,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食谱,并在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饮食的记述与描写。
第一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兴起、发展一、史前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数十万年前,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洞穴中有烧石、烧骨等遗迹,证明当时的北京猿人已经能使用火。
河套人遗迹中也发现了使用热石片烤食物的迹象。
其他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国开始养猪,至少有5600年历史。
在古代,已掌握煮和蒸两种烹饪方法,也能酿酒。
商代时期开始耕种小麦、大麦、小米、大米等谷类和野菜,并将野生的牛、马、羊、猪驯化,开始实行人畜分居、牲畜圈养。
商代也具备了人类进入饮食文明时代的三个条件,即烹饪用的陶器、切割食料的铜刀,以及来自海水的盐。
二、西周(约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70年)西周时期在饮食文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诗经》和《周礼》中记录了许多与食物相关的文字和诗句。
比如关于谷物栽培的有“黍、稷、稻、粱,农夫之庆”等;关于蔬菜的有“七月烹葵及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民以食为天。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到治国之道, 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逢年过节, 亲友聚会, 喜庆吊唁, 迎来送往, 乃至办一切有人参加的事情, 不管是喜是悲, 不论穷富贵贱, 似乎都离不开吃。
故《礼记》云: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
”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就是科学搭配食物。
《论语·乡党》云:“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气,即谷食、饭料。
也就是说在饭桌上的肉再多,也不要超过米饭的份量。
的确,从现代饮食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养生
问题。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古代儒家的食礼中也反映了这一具体文化特征,而且农业文明下自然会以素食为主要食物。
孔子要求人们在主辅食品的搭配上,要合理而科学,以主食为主。
主辅食品搭配得当,能充分利用动、植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使人体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营养物质。
在《礼记·内则》中,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多种正餐和调味酱相互搭配的例子。
而孔子在《论语》中也着重提出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尤其是正餐与调味食品之间的轻重主次与佐餐的地位。
他甚至于认为“不得其酱,不食”,意指正餐必须要由合适的调味食品来配伍,而且对于给正餐调味的佐餐食品的“气”与“性”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甘、美、善——饮食审美思想的萌芽,《说文》释云:“美,甘也。
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膳同意。
”“膳之言,善也。
羊者,祥也。
故美从羊。
”中国的饮食审美思想从“甘、美、善”中得以发展。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
”出自《吕氏春秋》,其中的“五味调和”是对和谐美得探求,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理论的形成,是先秦时代人们对长期饮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饮食审美意识的反映。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
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日常生活中,向来都是注重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义,这也是中国人的尚礼传统。
讲究饮食文明无疑也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而国人对饮食文明的要求,首先是从孔子开始的。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
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
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
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