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当谈论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种独特的烹饪艺术,而且是在谈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更反映出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的哲学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饮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饮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食物的尊重,对食材的珍视,对烹饪的技艺以及对食客的关怀。
具体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包含了多个方面。
首先,养生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运用恰当的烹饪方式,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鸭子肉性凉,适合夏季食用;红枣、枸杞则有滋补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其次,食疗思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人认为,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因此,许多食物在中医中被视为药材,如生姜、大葱、梨等。
这些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被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口感需求,又起到了治疗作用。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强调审美。
在中国的餐桌上,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嗅觉和触觉的享受。
精美的餐具、悦目的色彩、诱人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都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往往受到地域、季节、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种对人的和照顾,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
看向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将在不断创新中继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人类的美食文化宝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
它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内涵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饮食礼仪的重视等方面。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在选择食材时,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质的平衡。
比如,中餐中常用的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能够激发人们的味觉,达到食物的完美享受。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注重食物的营养平衡,追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烹饪技艺的传承上。
中国烹饪技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宫廷菜肴到地方特色小吃,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烹饪技巧。
中国烹饪技艺强调火候的掌握、刀工的娴熟以及调味品的搭配。
在烹饪过程中,中国厨师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食物的自然美味。
同时,烹饪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注重细节和精致,追求“炉火纯青”的境界。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饮食礼仪的重视上。
中国人讲究“礼仪之邦”,饮食礼仪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中国饮食礼仪注重尊重他人和自我约束,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和和友善。
在正式的宴会上,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入座,遵循一定的礼节,表达对主人的敬意。
此外,中国饮食礼仪还注重餐桌上的言谈举止,要求文雅、得体,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个人修养,更是为了维护整个餐桌的和谐氛围。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内涵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通过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饮食礼仪的重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揭示其与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烹饪技艺以及餐桌礼仪背后的哲学意蕴,从而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我们将从道家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我们将分析儒家哲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和为贵”和“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在餐桌礼仪中的表现。
我们还将关注佛家哲学对中国素食文化的影响,以及素食文化所蕴含的环保和慈悲精神。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揭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展示其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环保的饮食理念,以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富含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和艺术美感的生活方式。
它涵盖了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饮食哲学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食材选择上,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界的食材,注重食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追求食材的新鲜、天然和营养。
同时,中国饮食也倡导“五味调和”的原则,追求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口感的最佳状态。
在烹饪技艺上,中国饮食文化展现了精湛的厨艺和独特的烹饪方法。
中国菜系种类繁多,包括川菜、鲁菜、粤菜、苏菜等八大菜系,以及许多地方特色小吃。
这些菜系和小吃各具特色,烹饪方法也各不相同,如炒、炖、煮、蒸、烤等,每一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华饮食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食材多样性、烹饪技艺、餐桌礼仪和饮食哲学等。
首先,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食材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使得中华饮食文化极具地域特色。
从北方的小麦、玉米到南方的水稻、茶叶,从海鲜到山珍,从畜肉到素食,中国食材的多样性为中华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中国的烹饪中,食材的选择和搭配非常重要,不同的食材能够激发出不同的味觉感受,丰富了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其次,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还包括烹饪技艺。
中国拥有悠久的烹饪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烹饪技艺。
中华饮食文化以烹调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著称,如炒、煎、煮、炸、蒸、煨等。
而且,中国的烹饪技艺注重火候、调味和刀工的讲究,追求色、香、味、形俱佳。
例如,川菜注重辣味,粤菜追求鲜嫩,鲁菜强调原汁原味,东北菜重视油腻风味。
这些烹饪技艺的独特魅力使得中国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还涉及到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是人们交际和表达尊敬的重要方式。
尊重长辈、遵循规矩、分享食物、注重谦让是餐桌礼仪的重要要素。
例如,年轻人要主动给长辈倒茶、夹菜,吃饭时要将筷子放在自己碗旁而不是插在饭中间,待长辈用餐结束才开始自己的餐点。
这些餐桌礼仪不仅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
最后,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还包括饮食哲学。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贯穿于饮食文化之中。
中国人认为食物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求“以食养生”的理念。
例如,中国人重视饮食的药膳功效,通过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来滋补身体、调养健康。
同时,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协调平衡,追求营养均衡和五味调和。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饮食哲学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和谐生活的追求。
总之,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食材多样性、烹饪技艺、餐桌礼仪和饮食哲学的重视。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到沿袭和发展的文化传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特色和国家形象的体现。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饮食风俗、烹饪技艺、食材选择、饮食禁忌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体现在饮食风俗上。
中国人提倡节俭和和谐的饮食方式。
在饮食过程中,人们强调饮食的品味和吃饭的礼仪。
例如,在中国餐桌上,人们常常采用共同碗筷,互相盛菜,体现着团结、和谐和分享的精神。
另外,在中国,什么时候吃什么样的食物也有一定的讲究。
譬如,春季多吃嫩黄的食物,夏季多吃清凉、富含水分的食物,秋季多吃食欲调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冬季多吃高热量、保暖的食物。
这种“因时而食”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其次,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烹饪技艺上。
中国烹饪技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中国的烹饪技艺有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味,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烹饪技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饭菜既要味道鲜美,又要营养丰富。
独特的刀功、火功以及辅料的搭配使得中国菜肴常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让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烹饪的艺术魅力。
此外,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食材选择上。
中国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各地的食材种类繁多,这使得中国菜肴的风味多样,口味齐全。
中国的烹饪技艺注重使用新鲜、优质的食材,以保证菜肴口感的美味,同时也考虑到食材的营养价值。
譬如,粮食类食材如米、面、豆类等是中国人的主食,为人提供了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蔬菜、水果和肉类等食材也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营养素,保证了人们的营养需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鼓励人们摄入多样化、均衡的食物,以维持身体健康。
最后,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饮食禁忌上。
中国的饮食禁忌与中医养生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食物的属性与人体的体质相结合,能够达到滋阴、壮阳、辟邪等效果,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应该避免一些与自身体质不适合的食物。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1.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基本的原则,强调了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注重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主张“食以礼为先”,即在饮食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礼节。
4. 追求美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不仅追求味觉享受,还注重视觉和嗅觉的感受。
5. 寓意深远: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很多菜肴都有寓意深远的文化内涵,如“鱼”寓意年年有余,“团圆饼”寓意团圆和谐等。
6. 注重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养生功能,主张在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7. 崇尚节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主张节俭,反对浪费,认为只有在节俭中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 强调情感交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为,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宴请宾客时,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表达。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礼仪、
追求美感、寓意深远、注重养生、崇尚节俭和强调情感交流等方面,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华饮食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
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
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节日食俗1、春节食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
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
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
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
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
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
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
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
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
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
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5、冬至节食俗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
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
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腊八,亦称”佛成道节”。
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
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主要传统年节食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起源:①源于”腊祭”(原始社会)②尧舜时已有主要活动与食俗:祀祖、吃年饭、守岁、拜年、喝春酒、吃年烂、吃饺子等元宵节时间:正月十五起源:①远古以大把驱邪(祀太一神)②受佛(灯笼)、道教(上元天宫大帝生日)主要活动与食俗:张灯结彩、吃元宵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起源:①24节气之一②与寒食节合一(唐代)主要活动与食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植树,荡秋千,野宴等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起源:多种说法:祭祖日、赵王勾践,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祭”地腊”主要活动与食俗:赛龙舟,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放艾草,挂香袋,吃蒜挂蒜,插草蒲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起源:源于神话故事主要活动与食俗:姑娘们聚会,竞赛女红,陈瓜果食品,观”牛郎织女相会”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起源:祭月神主要活动与食俗:赏月、吃月饼、瓜果,”摸秋”,”送瓜”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起源:可能起源于秋游去灾并深受道家影响主要活动与食俗:登高野游、赏菊、放风筝、吃花糕、插茱萸,迎出嫁女归宁冬至节时间:公历12月22日前后起源:24节气之一,周代秦以十一月(农历)为正(过年)主要活动与食俗:祭天、祭祖,送寒衣,宴饮,腌制鱼肉,吃饺子,饮酒腊八节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起源:受佛教影响主要活动与食俗:佛门弟子施粥扬义,宣扬佛法,吃腊八粥送灶节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起源:祭祀灶神主要活动与食俗:用胶牙糖、糍粑、果品、豆腐、马料等祭灶(曾用黄羊祭灶),吃”小年”饭,有的地区吃”人口粥”(迎玉皇)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美的本义为甘,甘:”从口含一”,是口含食物所产生的一种快感。
美:羊和大的组合,是对羊的味觉上的感受。
美、善同义。
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五味”是泛指各味道。
“和”是中国饮食的最高境界“和”与”同”的差别:”同”是单一、相同,必然单调乏味。
”和”是谐调,是将各种不同的味加以合理调配,使其适中和平衡,以达到整体和谐至美的最佳效果。
三、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十美:质(营养、品质)香(嗅感)色(颜色)味(滋味感)适(触感)器(器具)序(上食品的顺序)境(宴饮环境)趣(情趣)(一)质: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
1.原料品质优良。
2.营养合理搭配,有利人体健康。
3.食品卫生安全,无毒副作用。
(二)香:令人产生愉快感觉的气味气味:一些挥发性物质作用于人的嗅觉器官而使人产生的感觉。
异味:令人产生不愉快感觉的味道。
(三)色:悦目爽神的颜色。
1.色彩的象征意义与心理味觉色彩象征意义心理味觉白纯洁、朴实、洁净、明快质洁、软嫩、清淡,白色,带油光时肥浓黑严肃、庄重、威严、神秘、静寂糊苦感,干香,味浓,余味隽永红热情,激昂,喜庆,健康,愤怒,强烈、鲜明,味浓,酸,甜,香危险黄光明,愉快,希望,智慧,尊贵金黄、多酥脆,干香浓黄嫩而淡香,甜味感,有时有淡,味寡之感深黄香甜、肥糯绿和平、健康、宁静、新生、清新、清淡、嫩爽春天、暗绿恐怖2.色彩的组合艺术①调和色的组合②色彩面积不同的组合③食品色彩与环境的谐调(四)形: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
1.食品的常见形态:自然形态、几何形态、象形形态2.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对称、平衡、调和、对比、渐次、节奏与韵律、反复与比例(五)味: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也指美味。
1.滋味:是某种物质刺激味蕾所引起的感觉。
2.味觉美的类型:浓烈美、清淡美(六)适:舒适的口感1.触感(食物):指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所产生的对口腔皮肤的接触感觉。
2.几种触感类型:嫩、酥、脆、烂、韧3.触感的设计艺术①把握人们吞咽难易之度。
②要有层次,避免单调。
③因人而异。
(七)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
1.饮食器具:食具(餐具):盛器、取食器饮具:酒具、茶具2.盛器与菜点的配合原则①盛具的大小应与菜点的分量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