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

它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内涵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饮食礼仪的重视等方面。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在选择食材时,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质的平衡。

比如,中餐中常用的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能够激发人们的味觉,达到食物的完美享受。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注重食物的营养平衡,追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烹饪技艺的传承上。

中国烹饪技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宫廷菜肴到地方特色小吃,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烹饪技巧。

中国烹饪技艺强调火候的掌握、刀工的娴熟以及调味品的搭配。

在烹饪过程中,中国厨师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食物的自然美味。

同时,烹饪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注重细节和精致,追求“炉火纯青”的境界。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饮食礼仪的重视上。

中国人讲究“礼仪之邦”,饮食礼仪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中国饮食礼仪注重尊重他人和自我约束,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和和友善。

在正式的宴会上,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入座,遵循一定的礼节,表达对主人的敬意。

此外,中国饮食礼仪还注重餐桌上的言谈举止,要求文雅、得体,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个人修养,更是为了维护整个餐桌的和谐氛围。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内涵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通过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饮食礼仪的重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食材多样性、烹饪技艺、餐桌礼仪和饮食哲学等。

首先,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食材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使得中华饮食文化极具地域特色。

从北方的小麦、玉米到南方的水稻、茶叶,从海鲜到山珍,从畜肉到素食,中国食材的多样性为中华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中国的烹饪中,食材的选择和搭配非常重要,不同的食材能够激发出不同的味觉感受,丰富了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其次,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还包括烹饪技艺。

中国拥有悠久的烹饪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烹饪技艺。

中华饮食文化以烹调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著称,如炒、煎、煮、炸、蒸、煨等。

而且,中国的烹饪技艺注重火候、调味和刀工的讲究,追求色、香、味、形俱佳。

例如,川菜注重辣味,粤菜追求鲜嫩,鲁菜强调原汁原味,东北菜重视油腻风味。

这些烹饪技艺的独特魅力使得中国菜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还涉及到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是人们交际和表达尊敬的重要方式。

尊重长辈、遵循规矩、分享食物、注重谦让是餐桌礼仪的重要要素。

例如,年轻人要主动给长辈倒茶、夹菜,吃饭时要将筷子放在自己碗旁而不是插在饭中间,待长辈用餐结束才开始自己的餐点。

这些餐桌礼仪不仅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

最后,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还包括饮食哲学。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贯穿于饮食文化之中。

中国人认为食物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求“以食养生”的理念。

例如,中国人重视饮食的药膳功效,通过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来滋补身体、调养健康。

同时,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协调平衡,追求营养均衡和五味调和。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饮食哲学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和谐生活的追求。

总之,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食材多样性、烹饪技艺、餐桌礼仪和饮食哲学的重视。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张少飞(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8)摘要:一部中国饮食史,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何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章从中国饮食的文化渊源、养生文化、艺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饮食文化;养生文化;艺术文化;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 TS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1750 ( 2005) 06 - 0043 - 03中国饮食文化迄今已有约8 000多年的历史。

古老的饮食文化不仅创造了中国史前文明,而且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所谓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等反映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

这是反映中华饮食文化本质属性的因素,是中华饮食文化深厚坚实的思想渊源。

历史的延续,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世代繁衍生息的民族,创造出一脉相承的富有深刻哲理的民族文化。

没有中华五千年的延续史,就没有肇基久远、内蕴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

想主张。

儒家的‚仁‛、‚和‛的哲学思想及对饮食的积极、肯定的基本态度,道家为实现长生不老所做的不懈努力,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饮食文化以追求‚食与人之和‛、‚食与自然之和‛、‚食与社会之和‛为最高境界。

‚求和‛赋予了中国饮食生存的准则,‚和‛衍生出‚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调和鼎鼐‛、‚嗟来之食‛等以食论国、以食论道、以食论人的中华文化特有的经典治国修身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

在儒家‚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及‚君子远庖厨‛等重‚有为‛轻饮食思想的影响下,古代社会对饮食文化的研究, 要么是御用文人为皇族达官们献媚邀功的产物,要么是失意文人的寄情抒怀,抑或骚人墨客们闲情逸致的生活感悟。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到沿袭和发展的文化传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特色和国家形象的体现。

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饮食风俗、烹饪技艺、食材选择、饮食禁忌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体现在饮食风俗上。

中国人提倡节俭和和谐的饮食方式。

在饮食过程中,人们强调饮食的品味和吃饭的礼仪。

例如,在中国餐桌上,人们常常采用共同碗筷,互相盛菜,体现着团结、和谐和分享的精神。

另外,在中国,什么时候吃什么样的食物也有一定的讲究。

譬如,春季多吃嫩黄的食物,夏季多吃清凉、富含水分的食物,秋季多吃食欲调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冬季多吃高热量、保暖的食物。

这种“因时而食”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其次,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烹饪技艺上。

中国烹饪技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中国的烹饪技艺有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味,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烹饪技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饭菜既要味道鲜美,又要营养丰富。

独特的刀功、火功以及辅料的搭配使得中国菜肴常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让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烹饪的艺术魅力。

此外,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食材选择上。

中国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各地的食材种类繁多,这使得中国菜肴的风味多样,口味齐全。

中国的烹饪技艺注重使用新鲜、优质的食材,以保证菜肴口感的美味,同时也考虑到食材的营养价值。

譬如,粮食类食材如米、面、豆类等是中国人的主食,为人提供了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同时,蔬菜、水果和肉类等食材也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营养素,保证了人们的营养需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鼓励人们摄入多样化、均衡的食物,以维持身体健康。

最后,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饮食禁忌上。

中国的饮食禁忌与中医养生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认为,食物的属性与人体的体质相结合,能够达到滋阴、壮阳、辟邪等效果,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应该避免一些与自身体质不适合的食物。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

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

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饮食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饮食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饮食文化:概念及其内涵1.饮食文化的概念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物的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大至国家、民族,小如部落、村寨乃至家庭)中,人们的饮食行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了种种属于本群体的特色,反过来这些特色也成为了特定群体的文化标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之处。

当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文化研究对象时,其饮食行为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化研究基本内容之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常将与人类饮食活动相关的诸事项称之为“饮食文化”。

但是,文化定义的复杂性使得要寻找一个能令大家都接受的,关于“饮食文化”的定义显得颇为困难。

应该注意的是,饮食文化的研究分析一般是以特定的群体为对象而展开的,空泛地讨论“人类饮食文化”通常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

一般来讲,人们把文化分作三个层次: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

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

它们或历代相沿,或不断变化,或兴废,或长短,既没有具体的存在物,又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住宅、服饰等,它们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2.饮食文化的内容当我们以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的饮食生活为文化分析对象时,首先感受到的是纷繁复杂的饮食现象,各式各样的原料、名目繁多的食物、稀奇古怪的习惯……,对这些现象加以必要的分类处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现象所表达出的与众不同之处,否则,我们就可能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不得要领。

【精品】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精品】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精品】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思想和内涵涵盖了广泛的方面,包括哲学思想、社会伦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真正追求和极致追求。

中华饮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内涵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思想。

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其思想也延伸到饮食文化中。

中华饮食文化认为,饮食不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更是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心灵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综合体,是在天地万物中寻找理性和精神的一种方式。

其次,是“以食为天”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食物是生命的源泉,是人们求生存和生命延续的基本要素,所以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中人们对于食物重要性的强调和敬畏之心。

中华饮食文化的社会伦理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礼仪和规矩。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备方法、饭桌礼仪、食用方式以及境物的搭配等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规矩和约定,这些规矩和约定不仅是为了尊重食物、营造氛围,更是传承文化、彰显礼仪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家庭伦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在人心中是最核心的价值体系,其中饮食文化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也包括了家庭和谐、亲情友情等方面的思想和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的文学艺术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学表现方式。

比如说“诗经”中的美食诗、《红楼梦》中的风味描写等等,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其次,是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中烹饪技艺的升华,强调了烹饪艺术的重要性。

中国烹饪艺术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除了其独特的制刀、切菜、火候等技巧之外,更在于其体现出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最后,中华饮食文化的科学技术思想和内涵也体现在其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中,人们利用新的工具、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等不断改进和丰富饮食文化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尤随炬
药科学院制药工程08(1)0803509114
摘要: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饮食除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外,在社会,养生
等方面尽体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用,中国的饮食能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其中的文化内涵休戚相关的。

关键词: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养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饮食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艺术以及民风民俗等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即为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等精神财富。

下面主要从饮食的文化根源、社会文化与养生文化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一种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哲学,至今仍在影晌我们的饮食生活。

[1]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对饮食文化的建树颇多,其思想直接影响并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民间饮食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民间饮食的主流是崇尚‘吃’德,崇尚节俭,既保持着淳朴的意蕴,又善于创新,它们才是中国饮食文化之根。

”人民大众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民间饮食理所当然是中国烹饪乃至饮食文化发展的力量之源。

民间饮食既包括民间菜肴.特殊烹饪原料,又包括民间烹饪技艺,当然还包括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及其他精神层面相关的内容。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举世无双的中华民族饮食史,中国有关饮食保健、养生哲学、烹调心得、菜品欣赏等著作汗牛充栋。

从古人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饮食内容,礼仪、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食内容要比晚辈丰盛一些;其次,美食、美器的结合也要体现“札”。

因而.中国人只要一进入饮食活动的氛围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然后再以“长幼有序”、“卑尊有等”的原则,按规定秩序相互挟菜、敬酒。

中犀古代的饮品可划为酒和茶两大类,主要用于陶冶性情,酒在饮品中表现为阳,它刺激人兴奋、发狂,可产生灵感,同时,也可以捧解忧愁。

在徽醉时或大醉后,能让饮者暂忘人间之忧愁。

中屋士人在忧愁和不得志之对,往往是以滔解忧。

古人也往往采用烹茶饮茶的方式来陶冶心性、情操和消闲遣暇,或自煎自饮或邀客举杯共品.均自得其乐。

聚餐和宴饮往往是中国一切年节活动的最高潮。

婚礼上,新人要喝“合卮”酒.以示感情融洽。

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在大家共食、共同敬神的过程中,调和了人际关系,用饮食来敦睦亲友、邻里,并通过对菜品的安排、环
境的设计、气氛的烘托,去敦睦感情,进而推行教化.中国饮食文化小则可以陶冶身心敦睦沦常,提高人生的性灵格调;丈则可以收团结^心、树立纲纪之散。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中也有一些负面因素值得校正。

如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求排场;饮酒无度等等:这种非理性的观念,不仅伤身体,而且还影响社会风气。

三、中国饮食的养生文化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围绕着这个目
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

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

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

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

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具体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黄帝内经》提倡的“不治巳病治未病”,“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恰当搭配日常饮食,能够达到营养培元,蓄精益气,预防疾病,延年健身的目的。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平衡理论,也是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饮食核心传统。

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并指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而“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

事实正如此,日常饮食之物,大凡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大枣、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药、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桔等;而各类中药的原料,也多为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动物。

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

医家用食方治病,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傲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来看,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明扬.餐饮羡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3.[2] 仓阳卿著.中国养生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