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浅析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

浅析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摘要:窑洞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的最佳居住建筑形式是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共筑的结果。
窑洞的演变过程和类型展现了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的演变。
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穴居建筑形式的现在遗存。
在窑洞建筑中能看到黄土高原居民豪放粗犷的性格中又充满了细腻质朴。
窑洞的实用性、坚固性和美观性非常突出的表现了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窑洞民居;类型;特性;建筑艺术;窑洞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域特色明显,由于东西南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的差异,当地居民根据这些情况,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习惯,创建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作为中国民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民居之一,窑洞的地域特色和其建筑艺术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窑洞的历史演变、窑洞的类型、窑洞的特性和建筑艺术,处处都展现着窑洞民居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也是想通过对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的整理,让更多人了解窑洞。
1、窑洞民居的演变和类型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民居建筑之一。
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部,主要包括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70%,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里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黄土地表层疏松多孔,质地均匀,易开挖,有良好的耐久性;再加上流水侵蚀和风力吹蚀作用,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
由于这些因素,窑洞成为了黄土高原居民的最佳选择。
1.1窑洞的演变过程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穴居时代。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建筑的两个起源——“土”和“木”。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南方地区即长江流域,气候潮湿炎热,多由平原山地和丘陵组成,人们居住首要解决通风凉爽、防潮防雨、防虫蛇。
南方居住建筑由最初的“巢居”发展到半靠山坡的房屋,最后发展为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
南方的建筑发展最终形成了“木”的建筑风格——轻巧、精细,薄薄的墙壁、薄薄的屋顶、开场通透的门窗、高高翘起的翼角、精致细密的装饰。
用一句话总结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用一句话总结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窑洞民居

• 4、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
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项融合的形式美。
朴素无华的建筑立面
• • • • • • •
由于黄土窑洞只有一个 外露的门脸,俗称“窑脸”。 立面真实地反映出拱形结 构的特征和门窗的装饰艺 术。不管家中经济条件如 何,人们都力求将“窑脸”精心装饰一翻。 从最简朴的粑纹装饰、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 脸,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装饰,历代工匠都将 心血倾注在窑洞的这唯一立面上。
、二米进深石头或砖做窑面,新做圆窗木门。为加固内顶 ,用柳椽箍顶。然后用麦鱼细泥抹壁,土拱与石拱接口处 抹平隐藏使其新旧两上部分浑然一体。接口窑里过去土窑 基础上的进步,门窗变大后采光面积大,光线增强,既明 亮又保温。窑面也坚固美观。
•
3、石窑。就是用石块,灰沙垒砌的拱形窑洞。窑面石料按尽寸凿方 凿孤,砌面讲究缝隙横平竖直,窑面整体平整,拱圈贺缓,合平规范 标准。窑顶前加穿廊抱厦,顶戴花墙,尤显大方。窑口安装大门亮窗 ,窗棂图案有简有繁,花样多变,什么“朝阳四射式”、“蛇盘九蛋 式”、“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可由木匠巧妙设计。
•
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
• 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 • 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 • 圆弧显得轻巧而活泼,体现了 • 传统天圆地方的理念。窑洞洞口朝阳,门洞处高高的洞口
加上高窗在冬天时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内侧,从 而充分利用太阳辐射。内部空间空间也是拱形的,加大了
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场舒适。
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 清康熙本《隰州志》记载了吕梁山区南端的靠崖式土窑: • • • • • •
中国的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黄土高原的窑洞

村落景观
窑洞内部
延安窑洞
延安宝塔山
黄土高原 的剪纸刺 绣艺术
黄土高原的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 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 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民间艺术)。
黄土高原的窑洞是怎样形成的?
1.窑洞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有
重要关系。(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 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 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 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怎样建设窑洞?
1.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 窑多种,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 (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 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 或在洞 外砌砖墙, 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 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2.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 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
窑洞对他们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影响?
他们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以后,便开始大兴 土木,仿照京城四合院的样式,并根据 农村生活、生产的需要,在空间布局、 建筑结构、装饰手法上取精用宏,修建 住宅,逐渐形成了这一兼具城市和农村 民居特色的住宅群落。
窑洞对那里的文化有什么深远意义?
1.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几百年来的生活环境、物质条 件、家庭结构、伦理观念、生活习俗,以及他们 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2. 剪纸的种类有窗花、炕壁花、窑顶花、神龛剪 纸、婚丧剪纸等花样,在不同时间和场合贴不同 的剪纸。剪纸中有十二属相、龙凤呈祥、花篮、 蝴蝶等。
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谁还记得黄土地上的安乐窝——窑洞

谁还记得黄土地上的安乐窝——窑洞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是由穴居演变而成的。
在中国华北和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中游一带,存在着大量窑洞式民居。
当地的黄土覆被层深厚、地下水位很低,土质有不易崩塌、壁立不倒的特性。
人们利用这种土壤力学性能,掏挖成顶部为拱形的洞穴,上部土层的荷重沿着曲线由拱顶传至地基,不需要其他的承重结构。
窑洞式民居具有不少的优点,而且窑洞内的气候冬暖夏凉,黄土的导热系数低,隔热效应好。
据测试,陕西黄土地区地下4-5米处,冬季温度为14C-16 C,比室外高15 C。
夏季太阳晒不透窑洞顶的黄土层,室内阴凉,比室外低10 C。
建造窑洞不用梁柱不用砖,大量减少木材的耗损,可以说窑洞是紧密结合自然、依附于大地的一种居住方式。
近年提倡的生土建筑,就是源于窑洞的启示而有所改进的。
窑洞的主要类型有三种:靠山窑、地坑窑和锢窑。
接着会对这三种类型作详细介绍。
靠山窑利用山崖、黄土断层、干涸的旧河道等地面较大高差处的崖壁,向纵深掏挖的窑洞,称为靠山窑或靠崖窑。
窑洞的宽度一般为3-4米,室内高度3-4米。
洞的纵深视需要与可能而定。
顶上土层的厚度不少于3米,窑洞与窑洞之间的间距应有3米。
窑洞可以单独一间,也可以有「套窑」,即两窑之间有门洞相通。
还可以在洞壁上挖小龛,叫做「子母窑」。
在崖壁很高的地方,可以在窑顶之上隔开一定高度,再挖窑,叫做「窑上窑」,相当于楼房。
例如延安「抗战大学」的校舍就是多层的窑洞。
窑洞的内壁可以就是天然的黄土,也可以加以粉刷。
地面可以就是黄土地,也可以加以铺装。
洞口可以用土坯或砖做券口,也可以从简。
只是门窗用少许木材,可以很俭朴,也可以做出花样棂格以取得美观。
许多人家在窑洞前平地上建一两间普通房屋或锢窑,加建围墙,组成院落。
也有的住宅是底层为窑洞,上层为木构架房屋,外观做成楼房式样,只是下层的内窗显出拱券形状。
有的加上外廊,做得很华丽。
地坑窑黄土高原上,有些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缺少自然垂直地形开凿靠山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
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
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