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

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正房一般为三开间;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内庭、后院”;故宫中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中国古建中的三分为一不只是在立面,还有平面的院落组合方式、柱子的三分为一、台基部分的三分为一等等,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

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如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居室、杂屋)才能使用;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面阔通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当心间,次间,再外的称其左、右侧的称宋代称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建筑史名词解释

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6.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9.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3无梁殿:明朝时期,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即无梁殿,多用作为防火建筑;4坞壁:汉代的一种创新的住宅形式,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屋内建城楼,略如城制;5一颗印:是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住宅样式,墙厚瓦重,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6抱夏: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7舍宅为寺:北魏时期,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就是所谓的“舍宅为寺”;8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9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10抄手游廊:在北京四合院中,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连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多见于北京四合院中; 11后罩房:北京四合院中,位于建筑的最北部,布置厨房、贮存、仆役住房等的房间;12外八庙:康熙、乾隆两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东侧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叭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现存八座,俗称“外八庙”;13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14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多见于多层木建筑中;15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16彻上明造: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称为“彻上明造”17草栿: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因此叫草栿18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一下的梁;宋代明栿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19黄肠题凑:西汉时期,帝王贵族级别的墓室的建筑方法,即建筑四周用柏木段一层层叠起的柜形结构;20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着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21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而来的,形体与装饰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即塔、幢的基座等22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渐升高;23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 ,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24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2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26足材:宋代时,对各种拱的长度、卷杀等有了详细规定,而且规定了拱、昂等构件的用材制度,并将“材”的高度划分为十五分°,宽度为十分°,作为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再将上下拱间距离称为“契”,高六分°,宽四分°,单材上加“契”谓之“足材”,高二十一分°,如华拱,耍头等构件用之;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28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29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30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31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32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平棊:大的方木格网上置板并遍施彩画的天花;平闇:平棊天花中格小而不施彩画者;和玺彩画:清代彩画的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等部位;闾里:中国古代居民聚居地单位,春秋战国已形成,两汉至唐是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称里坊;陵邑:汉代为了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在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置了七座城市,称为陵邑,供从各地强制迁移来此的富豪之家居住;间:古代木构建筑由两榀屋架所围合的范围;方上:汉代对陵体之地上部分,即坟冢的称谓;金厢斗底槽:宋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槫:宋式构件,位于梁架顶端平行于屋脊的构件,承托着屋面;偷心造: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扶脊木:清式构件,六角形截面,位于脊桁上且与脊桁平行;举架:清式屋架折举的方式;普拍枋:宋式建筑位于柱顶和额枋上的水平构件,上置斗拱;侧脚:为使建筑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外檐柱在前后向内倾柱高10/1000,两山向内倾8/1000,角柱双向倾,此做法称之为侧脚;台明:房屋的最下部分台基的高度庑殿顶:即五脊顶或四坡顶,正脊两端各有两条直抵屋角的戗脊;升起: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逐步升高,使檐口呈现一缓和曲线;硬山顶:双坡屋顶中两端屋面不伸出山墙外斗口:①斗或升上放构件的槽口②清代模数单位;材:宋式建筑的基本尺度单位,材分八等,根据不同建筑等级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样式雷: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平座:楼阁及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以短柱、铺作、草栿、地面板、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以承上荷载,通常外檐挑出平台,供人凭栏远眺;抱厦: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殿宇在外突出的一间小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须弥座: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基,源自佛像基座;雀替: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的承托梁枋的构件;营造法原: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清代专着,姚承祖原着,张至刚增编整理而成;计成:明代的造园家,着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着作;罩:用于需要有一定分隔,又不完全隔死的室内空间的木装修隔断;博风板:悬山和歇山顶为保护挑出山墙的桁头而沿屋面坡度钉在桁头上的板件;昂:斗栱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礼制建筑;耍头:顶层华栱或昂上与令栱垂直相交的构件;插柱造:楼阁式建筑,上层檐柱底部开十字口,插在平作斗栱内的做法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显着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7.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9.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其进深为两间;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副阶约在早商时便出现后一直盛行;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14.步架: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15.举势:屋面坡度;16.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17.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18.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19.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20.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21.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22.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支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24.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25.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26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拱的做法;27.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28.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29.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0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据宋营造法式31.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32.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33.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34.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35.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36.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37.耍头:最上一层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38.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39.抄: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40.朵:宋式对由斗拱.昂.枋等主要部分组成的一组斗拱的整体单位的称谓,清式称“攒”;如柱间有五组斗拱,便称“补间铺作五朵”清式则称“平身科五攒”;41.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42.叠梁式:又称抬梁式或梁柱式,是中国古木构架基本形式之一;43.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44.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4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4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4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4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49.金桁:又称檩子,宋式称平椽,是在脊桁与正心桁间各桁的统称;金桁由于在构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称谓;位置靠上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上平椽靠中间的称为中金桁宋式称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称上金桁宋式称下平椽;50.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51.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52.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53.装修:宋代称小木作指装修,装修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类;①外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分隔物,门,窗栏杆等;②内檐装修指内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隔断,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③装修多元功能: a.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b.组织室内空间的基本手段c.性格的渲染要素.装修的特点是作承重构件,有很强的装饰性.但不同于装饰;54.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55.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56.平棊: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后代应用较广;57.山节藻棁:出自论语据张从文注四库全书为“山形斗拱.雕花草粱柱”,亦即“房子上雕有山形的斗拱和画着花草的墚柱”;又据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称“节是斗拱,棁是爪柱”由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抬梁式木构建筑;58.藻井: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59.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 合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级由高到低,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60.罩: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61.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62.屋顶曲线1檐口曲线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佛光寺大殿;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63.抱厦:亦称龟头屋,是由两个九脊殿歇山顶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称抱厦;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厦”;64.明堂:古代礼制建筑之一;据文献载是黄帝始创,主要作祭天时以祖先配享的隆重祭祀之用,亦有“教化”功能;其平面为方形,以夯土台为中心,四周以台建屋,顶部又置室;中央夯土台,宋以前各代均立明堂;规模最大者为唐武则天于东都洛阳新建号称“万象神宫”其高约86m,明清乃无此项建筑;65.辟雍:西周为天子所设置的大学;礼制.王制:“天子命之教,天子曰辟雍,因其四周绕水,“圜如壁”故名;它包含在名堂之中,现发现最早的辟雍遗址是西汉末年长安西郊的礼制建筑遗址;东汉以后,历代皆设辟雍,66.黄肠题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67.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68.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6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70.东西堂制:这是汉至南北朝宫殿布置形式;根据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型制,在高大的前殿内部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堂屋即东西耳房或厢称作东西堂制;71.舍宅为寺:南北朝盛行的社会风尚;致仕之士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厅为殿,后堂为讲堂;72.前朝后寝:这是古代宫殿自身的平面布局的形制;又称前殿后宫,外朝内廷,源于古代住宅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形式;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前朝”为帝王商朝政治、举行大典之处;“后寝”即帝王与后妃生活起居;73.样房:清代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的部门;样房由雷姓世袭,称“样式雷”或“样子雷”;当时建筑设计着重于总体及装饰效果,至于大木作;瓦作;石作;彩画作等具体做法,只需按官方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办理,不需再做图样;近代的建筑设计部门,也称样房,或称打样间;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74.烫样:清官式建筑模样建筑模型的称谓;其比例尺度也不同,可以总体烫样,包括山石;水地;花木;道路;房屋等;也可做单体建筑,能将基阶;斗栱;门窗;油饰彩画;屋脊吻兽等表达出来;清代烫样制作专案是雷氏家族世袭;其烫样在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75.都料:为古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非常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的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的工匠,唐时称“都料匠”;。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 ,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L<<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16,J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29,L圭角:清式须弥座的最下层部分,整个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为10份.30,J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31,L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32,J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33,L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34,J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35,L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36,J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37,L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J间的名称: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39,L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40,J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41,L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42,J平闇: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

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

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

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

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

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

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

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

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

属殿堂型构架。

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

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

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

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十三天 —— 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 —— 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 —— 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 —— 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 —— 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 —— 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 —— 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 —— 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 —— 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 —— 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 —— 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 —— 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 —— 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 —— 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 —— 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 —— 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 —— 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 — — 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 —— 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 —— 出于建筑主空间 (通常为内部 )的上层构造。

光塔 — — 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 —— 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 — — 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 —— 佛教庙宇。

尖顶饰 —— 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 —— 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 (STUPA) ——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 (PAGODA) ——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 —— 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 —— 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 长度单位,一里约 500 米。

昂 —— 斜出的梁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外建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部分1.金字塔Pyramid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古埃及王权和神权的一种稳固的象征。

金字塔底座是方形,越上越窄,聚上塔顶而形成方锥形,其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

2. 美加仑Megaron这是个希腊字,它原本是指有内部四根柱子,中间还有一个炉位的房间。

(对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来说,炉火是房屋的重要空间,炉火的燃烧也象征了家庭运势的兴旺)广而推之,也同样可以用来称呼任何长方形,而在短的一侧开有出入口,里面有一串房间的建筑物,而其中位居最内部的房间设有立柱和炉位,有的还有半圆形的屋顶。

像这样的建筑物皆可称之。

3. 古典柱式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对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是建筑形象最直观的表现。

公元前6世纪对其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罗马人称之为“柱式”。

有希腊三式和罗马五式。

4.古典建筑古典建筑即古希腊与罗马之建筑,古典主义崇尚古代的希腊罗马建筑,以古典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记功柱作为效法的榜样,主张建筑是理性,井井有条,和谐均匀协调,广泛使用古典柱式和装饰纹样。

古典主义在英国比比皆是,代表作有琼斯设计的柏林威治女王行宫,雷思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大英博物馆和英格兰银行等。

5. 巴西利卡Basilica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6.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也称罗曼式或者罗马式。

建筑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Romanesque 被译作“罗马风”,它是用来指定建筑风格的术语,该风格建筑源于早期木质建筑,11~12 世纪流行于欧洲。

人们之所以称其为罗马风建筑,是由于它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厚重的墙体和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平面等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类型主要是修道院、教堂等宗教建筑。

早期的罗马风建筑敦厚朴实、凝重神秘。

后期出现的城市教堂建筑,装饰精致、统一和谐。

罗马风建筑中出现的扶壁、肋拱与壁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7. 都铎式建筑都铎王朝式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是外露的横梁。

这一风格因流行于都铎王朝而得名。

这个时期的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动停止了,新贵族们开始建造舒适的府邸,在这种情况下,混合着传统的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的都铎式就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府邸宅居上。

8. 巴洛克建筑Baroque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9. 洛可可建筑Rococo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建筑装饰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具有繁琐、妖媚、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脂粉气,多用卷草与贝壳装饰,色彩淡雅。

这种建筑潮流主要可描述为新奇的、动态的。

10. “银匠式”风格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西班牙文艺复兴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把文艺复兴的建筑细部用在哥特式建筑上,同时还带有中世纪统治西班牙的摩尔人的艺术印记,建筑造型变化很多,装饰丰富细腻,几乎可同银饰比美,因而称为“银匠式”风格,代表作:贝壳大厦。

11.超级巴洛克Super Baroque繁琐堆砌,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的巴洛克风格12. 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法国古典复兴建筑的代表,古罗马风格)。

他们体量大,外形简单,喜用巨柱,尺度超常,外墙少线脚及细部装饰,生出肃杀之气。

13. 古典复兴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模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这种思潮形式曾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巴黎歌剧院(折中主义)。

美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弗吉尼亚洲议会大厦。

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不列颠博物馆、爱丁堡中学、英国国会大厦(浪漫主义最著名的作品)。

14. 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化大生产的情绪,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抗衡。

15. 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16. 工艺美术运动Art & Crafts Movement19世纪50年代,英国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社会与文艺思想在建筑与日用品设计上的反映。

从传统中借取手工艺精神,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反对机器,因为机器粗制滥造。

17. 新艺术运动Arts Nouveau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布鲁塞尔,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在于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

其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

这种改革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只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

创始人凡·德·费尔德。

代表作品有魏玛艺术学校(凡·德·费尔德),巴塞罗那米拉公寓。

18. 维也纳分离派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装饰主题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使建筑走向简洁的道路。

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霍夫曼。

19. 德意志制造联盟Werkbund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

贝伦斯将钢——玻璃结构,作为“工业建筑”力图寻求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透平机车间”——建筑史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表现了钢和玻璃的有机结合。

20. 风格派 De Stijl在建筑体型构成中强调规整而冷静的方块形,垂直和水平线的线条形成十分整洁的外观。

由荷兰的青年艺术家组成,又称“新造型派”和“要素派”。

21.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产生于俄国,将建筑物的物质性与意识形态上的政治问题结合起来,强调体积构成的简洁与宏大,以体现无产阶级的审美要求,在技巧上与风格派有共同之处。

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内容,像工程结构物。

代表作: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充分利用了钢材的抗拉性能)思想:用构成来表现,用造型自身的规律将建筑分解成一些要素来进行构成。

22.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1)提出探索一种新的建筑类型,高层建筑从功能出发,在有限的地区里建造。

(2)以沙里文为代表提出了“形式随从功能”。

(3)总结了高层办公建筑原则、思路和方法。

(4)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建筑艺术反映了新技术特点。

(5)培养了赖特等一批人才,密斯是传人之一,发展了高层建筑。

(Chicago School)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23. 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s)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在美国西部地方建筑自由布局的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的富有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草原式住宅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特点是在造型上力求新颖、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个整体。

“草原”就是表示住宅设计与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结合之意。

平面作十字形,以壁炉为中心,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大。

24. 有机建筑赖特提出一种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就如树木一样,扎根于当地而且能够生长。

(流水别墅)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

认为每一座建筑都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质条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产物。

25. 新建筑五点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层架空,屋顶花园,条形长窗。

26. CIAM (Congre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现代建筑国际会议(1928-1956),创始人和组织者是勒·柯布西耶、密斯和格罗皮乌斯(w.gropius)等人。

1928年在瑞士创办。

它的第一个宣言提出抛弃学院派陈腐公式,给予新建筑予经济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等重要主张。

他们对城市也同样理解,因为城市是建筑的自然延伸。

它最重要的会议于1933年在雅典召开,其中提出城市规划的重要原理《雅典宪章》。

(1956年被后现代主义的T eam X所摧毁)交流与研究:1.建筑工业化,2.低收入家庭住宅,3.有效使用土地与生活区的规划4.城市建设的问题5.27. 现代主义Modernism产生于20世纪,注重功能和效率,发挥材料和结构的特性,注重经济性,突破旧的建筑物形式而提倡新的形式,认为建筑的主角是空间,废除表面外加装饰的建筑思潮28. 粗野主义Brutalism在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它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极其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史密森夫妇、丹下健三(国际粗野主义)29. 典雅主义(Fornalism)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主要在美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