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绵竹年画艺术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绵竹年画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绵竹年画是四川省自贡市绵竹人民创作并长期流传的一种民间年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了解绵竹年画的发展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对其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

通过以居民和年画传承人为对象的调查,了解绵竹居民对年画的认知、接触情况以及年画传承人的相关情况。

三、调研结果1. 绵竹居民对绵竹年画的认知度较高,大部分人都了解绵竹年画,并能够简单描述它的特点。

年画传承人在绵竹社区中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2. 绵竹居民与年画之间的接触频率不一,有些人表示每年会购买年画贴在家中,而有些人则很少接触年画。

3. 绵竹年画的内容多样且丰富,多取材于民俗传说、神话故事和传统节日等。

在技艺上,以手绘为主,但也逐渐出现了部分机器印刷的年画。

4. 年画传承人的数量有限,大部分传承人年龄较大,年画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

部分年画传承人表示因为年画创作和传承工作未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关注而感到困扰。

四、调研结论1. 绵竹年画在当地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与居民间的联系有所减弱。

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推广来增加人们对年画的关注和接触。

2. 绵竹年画创作和传承的困境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

应该加强年画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工作,在政策、资金和宣传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3. 绵竹年画的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创作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年画作品,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年画的推广。

五、建议1. 加强对绵竹年画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更多人介绍年画的历史、特点和故事。

2. 支持绵竹年画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工作,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创作水平和传承技艺。

3. 加强与旅游、文化机构的合作,把年画列入相关旅游项目中,增加人们对年画的曝光度。

4. 组织年画展览和交流活动,将绵竹年画推向更广泛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关注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村作文

绵竹年画村作文

绵竹年画村作文绵竹年画村位于四川省绵竹市,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之乡。

这里的年画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走进绵竹年画村,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千年年画的绚丽世界中。

漫步在绵竹年画村的小巷中,随处可见年画匠人们在创作。

他们或挥毫泼墨,或细心填色,将年画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绵竹年画以线条简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而著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也有现代的城市风貌、科技成果,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除了年画创作,绵竹年画村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每逢佳节,这里便会举办年画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年画作品,还能亲身体验年画的制作过程,感受年画文化的魅力。

绵竹年画村不仅是年画的故乡,更是一座充满人文韵味的古村落。

这里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古街古巷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走在石板铺就的小路上,可以看到古朴的建筑、古老的民风,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在绵竹年画村,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的人们将年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过年时贴窗花、贴春联,还是结婚时送年画,都离不开年画的影子。

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绵竹年画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代艺术的殿堂。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赏、学习、传承。

走进绵竹年画村,仿佛走进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年画之中,感受着岁月的故事,领略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里不仅是年画的故乡,更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文化村落,让人流连忘返。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范文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范文

绵竹年画调研报告范文绵竹年画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绵竹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城,年画在这里也有着深厚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了解绵竹年画的现状及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调研。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1. 调研内容:(1) 绵竹年画的历史渊源;(2) 绵竹年画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 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发展;(4) 绵竹年画对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2. 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化书籍、专业论文、学术期刊等;(2) 实地调研:走访了绵竹县城的年画作坊、年画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年画从业者、收藏家进行访谈;(3) 网络调研:了解绵竹年画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情况,并参考相关网络资源。

三、调研结果1. 绵竹年画的历史渊源:绵竹年画起源于明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绵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绵竹年画的特点及代表作品:绵竹年画以鲜艳的色彩、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寓意而著称。

其中,代表作品如《门神》、《财神》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颇为丰富。

3. 绵竹年画的传承与发展:绵竹年画在今天的传承过程中,面临挑战。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年画市场需求逐渐下降,传统工艺的传承遇到了困难。

然而,绵竹年画的传承者们并未停止努力,他们通过开展年画展览、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努力推动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 绵竹年画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贡献:绵竹年画不仅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带动了一部分人就业和创业,还对当地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追求,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资源。

四、调研结论绵竹年画作为绵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绵竹年画面临许多挑战,如市场需求下降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绵竹年画的独特文化价值,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宣传推广工作,同时,传承者们也要继续努力,通过创新和发展,让绵竹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

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李慧国浅议四川绵竹年画艺术年画,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题材大多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明信仰中发展下来的具有驱邪纳降、昭示喜庆的装饰性动物、人物图样。

其早期的表现形式也许是手绘图样,但年画的传统表现形式却是版绘图样,其萌芽与发展是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才开始的。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因此笔者认为年画并不属于国画的范畴而是版画的一种。

传统民间年画从唐宋发展至今尚且繁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

其中前三者基本上都是套版印刷,手工绘制成分很少,而唯独后者只是用底版印出墨线轮廓然后用手工绘制而成,其艺术风格与前者迥然不同。

一、绵竹年画的历程据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

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六寸宽、一尺二长)图以两位神将之像,悬于大门或寝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画像,此后门神图式越来越多。

北宋御史赵抃所著《成都古今记》记叙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

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

”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

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

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

因而,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已相当成熟了。

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逾千人,从业人员达一万人以上。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分析绵竹年画的创作特色

分析绵竹年画的创作特色

2982015年11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分析绵竹年画的创作特色戴 迪四川绵竹年画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形式都极具特色,它既传承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术的技术。

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齐名,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

一、绵竹年画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创作内容形式、作品审美特征分析(一)绵竹年画的内容形式1.体裁。

绵竹年画的体裁广泛,尤其是传统的绵竹年画形式多样,表现通常以福禄喜庆为主,有辟邪迎祥、神话传说、风俗习惯、讽刺幽默、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及花鸟虫鱼等诸多体裁。

2.线条。

绵竹年画通常用简练的线条较为精确地表现出造型的高矮胖瘦等特征,线条中体现出刚柔结合、疏密有致的特点和古拙淳朴的风情。

绵竹年画艺人在画面中动感和静感的艺术处理通常表现在造型线条曲直有度的变化上,艺人笔下线条一曲一伸的变化瞬间赋予了作品画面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分类。

四川绵竹年画的分类以门画、斗方、横推、中堂、条屏、单条和木版拓片等多种形式呈现,其中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斗方是多为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横披一般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条屏的表现内容一般是情节较为曲折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而中堂一般是表现吉祥内容,这些传统分类的制作手法主要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这三种形式。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绵竹年画通过书籍装帧、贺卡、挂历、台历、陶土等新媒介,又呈现出广告年画、陶版年画等新形式,制作手法也变得多种多样。

(二)绵竹年画的构图绵竹年画在构图上不仅讲究对称,也讲究画面的完整统一性。

画面中没有主体中心,就会产生不稳定感,如果画面中主体不突出,画面就会显得紊乱,不完整。

所以,绵竹年画在构图时首先突出主体,使之与其他要素相匹配,实现主次分明且多样统一。

年画中也通常不设或少设背景,不设背景的空白不仅衬托和强调出了主体,同时也给观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画面中空白较少,会显得热闹而有生气,空白扩大,则会显得沉稳高雅。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文化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文化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文化绵竹年画的文化风格陈锡挺我国四大年画之一的四川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当地人制纸作画已有千年历史,绵竹年画在清代就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绵竹年画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

民间年画文化气息浓郁四川绵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和地方特色,年画上面所绘大多是避邪接祥、辞旧迎新以及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和画鸟鱼虫等喜庆祥和内容。

它风格独特,既承传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

从形式看,绵竹年画分为斗方、横披、中堂、条屏等,似同国画分幅相近,但却另有一番风味。

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

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和鸳鸯笔,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

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金黄、天蓝等,突出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

绵竹年画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其纸取材于绵竹之竹,绵竹所产竹品种繁多,质纤柔长。

杜甫有诗称赞:“华纤,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鼎盛时期的绵竹年画作坊主要分布于绵竹城区及西南农村,风格也各异。

如清道作坊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作坊偏重美人,娃娃戏,故事类;城区年画作品则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或兼门画。

绵竹年画内容多样,题材新颖,或喜庆、或幽默,珍品众多,如《老鼠嫁女》、《迎春图》等。

《迎春图》是清代画师精心创作的一副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四川清代传统民俗。

作者以清代绵竹县城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穿着打扮的四百六十多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庆祝活动。

《迎春图》为研究近代四川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介绍绵竹年画的作文

介绍绵竹年画的作文

介绍绵竹年画的作文在四川的那片富饶土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绵竹年画。

这可不是一般的年画,它承载着绵竹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我第一次接触绵竹年画,是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跟着家人去赶集。

集市里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就在我被各种新奇的玩意儿吸引得眼花缭乱时,一幅色彩鲜艳的年画闯入了我的眼帘。

那幅年画挂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但它的光芒却无法被掩盖。

画面上是一个胖乎乎的福娃,穿着鲜艳的肚兜,手里拿着一朵盛开的莲花,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福娃的脸蛋红扑扑的,就像熟透的苹果,让人忍不住想上去亲一口。

他的头发乌黑浓密,用红绳扎成了两个小辫子,俏皮又可爱。

再看那身肚兜,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有牡丹、有凤凰,线条流畅,色彩绚丽。

那牡丹花开得正艳,粉色的花瓣层层叠叠,黄色的花蕊娇嫩欲滴,仿佛能闻到阵阵花香。

凤凰则展开它那华丽的翅膀,羽毛五彩斑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随时都会振翅高飞。

福娃手里的莲花也不一般,花瓣粉嫩粉嫩的,透着清新的气息。

荷叶碧绿碧绿的,上面还滚动着几颗晶莹的水珠,就像珍珠一样圆润。

那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美极了。

年画的背景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有张灯结彩的房屋,有欢天喜地的人群,还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房屋的门窗上贴着红色的春联,屋檐下挂着红红的灯笼,把整个画面衬托得更加喜庆。

人群中,有的在舞龙舞狮,有的在敲锣打鼓,还有的在放烟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被这幅年画深深地吸引住了,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摊主是一位憨厚的大叔,他看出了我的喜爱,笑着对我说:“小姑娘,这绵竹年画可是咱这儿的宝贝,喜欢就买一幅回去吧。

”我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点头。

大叔一边给我包装年画,一边给我讲起了绵竹年画的历史。

他说,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题材丰富多样,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竹年画
——我国的民间艺术在2月21日,农历大年初六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则《与文化为伴度春节假期》的新闻关注到了绵竹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年画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

像天津、河南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离我们最近的,便是绵竹年画。

而说到绵竹年画,使人立马便能想到绵竹的年画村。

年画村,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距市区5公里,距离成都、绵阳只有八十公里左右,核心区域450亩。

年画村建设项目经过多方争取,年画村农产品开发,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发出"年画村"牌的"松花皮蛋"、"特色泡菜"、"、"香辣酱"、"豆腐干"、"山腊肉"等具有特色的民间食品。

年画村的年画建设也是遇到各种挫折。

市委终于决定在射箭台村实施,并根据老百姓的收入情况,决定每户补助资金,修建质量等各种问题和他们一起协商,以改造一般瓦屋面为小青瓦屋面。

工作方向、目标定下来了,接下来就实施。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有的老百姓说家里没劳动力种种理由不一而足.....不少干部一遍又一遍,一次一次上门,地讲年画村的建设和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并就老百姓提出的诸如资金、到最后才终于有些许村民同意。

从5月1日到5月20日,短短的二十天,年画村中心112户农房都进行了整改,镇上又再接再厉,整改农户房屋224户,村道扩宽650米,院落道路硬化2630米,修建年画村牌坊,年画广场,圆满完成了年画村建设一期工程。

画年画上墙时,孝德镇政府先还确定了三条原则:一是决不能草率地把年画搬上墙了事,不能画上失掉《绵竹年画》风格的风景画,而是地地道道的《绵竹年画》;二是在保持绵竹年画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内容创新,;三是年画上墙的布局必须严密,要给人观赏性。

为了做到这三点,年画村不惜花费了大量资金与时间。

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年画村里的传习所就开馆了,设有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年画培训教室、实习基地等,绵竹年画的销售收入也逐渐增加,。

精美创新的"馈赠精品",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2011年,年画村以加工、制作经营历史传统的"经典作品",绵竹年画村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随着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绵竹以及绵竹年画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由于绵竹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其积极组织了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几乎家家户户的白墙上都画着喜庆的年画造型。

目前,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国内外的单位和团体购买量明显增加。

村里画年画的人也在不断增加。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年画村的建设也从当初的射箭台村延伸到了茶店村。

孝德镇年画村才有了现在的规模,人在其中犹如在行走在一幅画中,农房改造了,家家户户洁白的墙上幅幅具有绵竹浓郁特色的绵竹年画呈现在了墙上,年画村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年画产业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成产业优势。

如今,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已经建成,古色与现代结合的"装饰品"、花草树木,而具有
川西民居的座座民房也让前来参观的客人为之精神一振,并且,村民们的闲暇时光也都积极都投到年画的制作上,也是一个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休闲的好方式。

绵竹年画村,是大家假日的好去处。

德阳五中张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