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大学理念

合集下载

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李松丽【摘要】Feng You - Lan is the modern famous philosopher and educationist of our country . The practicalism educa- tion thought of Du Wei is the base of Feng You Lan' s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 Insisting on the academic independ- ence and realizing the management by professor rules, establishing really independent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ed by indi- vidualism to train people with good manners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to cultivate useful persons for society, training the infomed students and being the useful people of our society. Feng You Lan' s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 has provided a benefical reference for modern universities to formate education though ideas and to find education direction.%冯友兰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坚持学术独立和实现教授治校、建立具有个性特点的真正独立的大学、培养有修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推荐阅读书目

各位新同学:真诚欢迎你们来到中国政法大学!并祝贺你们成为法大人!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在法大的第一次文本上的交流,与大家分享冯友兰先生关于教育的一句话。

冯先生认为,教育的价值应当是使得学生“先成为人,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再成为某种人,某种职业的人!”冯先生这句话讲得再明白不过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成为完完全全的人。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要实现这一目的,在大学期间仅仅进行专业学习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同学们,你们所步入的法大是一所法科强校,无论你们是法学生还是“非”法学生,具有法治精神将是你们共有的特质。

但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仅有这个特质是不足以称之“完善”的,还需兼备人文情怀、科学理性、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等品质。

抑或,当你确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这些培植于你们心智中的品质方可谓之“完善”。

成为“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甚至只是成为“某种职业的人”,大学课堂极尽勉力而能实现的仍只是有限。

故此,每一个法大学子都应当在专业教学的内外尽量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努力剔除混沌、狭隘和蒙昧,增长智慧,同时着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习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你的修习、成长局限在所谓的某个专业,限制在今时今地。

法大当然不乏能照亮你们发展成长之路的大师、名师、良师,但我们深知这样的光束将只是引领照耀你们前行之途的智慧之光的一道。

而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踞有无数道曾划破人类蒙昧暗夜的闪电,这些光,不曾泯灭地指引过我们的一代代先辈、师长、学长,并也确曾成就过无数希冀成为而终成为了的“真正意义上完善的人”。

上大学本来就是读书。

我们应以书为友,我们须以书为友,读书应成为我们终身的习惯。

书籍于我们,正应如空气、阳光和水。

在我看来,读书至少有三种收获:其一,通过读书知道了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的收获叫知识。

其二,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原来好像一直沉睡着,在读书中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的收获叫智慧。

第六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第六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三)叙事分析
第三部分:
正面立论, 可纪念者四,一一道来,论议 结合,立意高远,评断切实。
其一、其四着眼于历史,由联大看到国家命
运于此翻开新的一页,为本国史所仅有;其 二、其三则着眼于三校树立的榜样意义:合 作无间,力行学术自由而有所坚守。

其一:西南联合大学是负有联合大学的使 命,也是抗战报国的一份子; 其二:三个学校虽然历史、学风各不相同, 但能够和平友好相处,十分可贵; 其三:西南联合大学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作风民主,值得纪念; 其四:从历史上看来,北方逃难到南方的, 都没能回去(举了晋、宋、明三朝例子),但 这次西南联合大学的人,十年之后又能重回北 方,可纪念 .
写成,骈散相间,文采斐然。
口吃成为演讲的优势

说起冯友兰,清华的老学生们第一个想起的竟是冯老口吃的毛病。 “慧心者多口吃”,看来此话说得似有几分道理。在清华,冯老的口吃与 他的哲学成就一样闻名。传说,冯先生念墨索里尼,亦必“摸索摸索摸索” 许久。冯自美国归,在清华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 者达四五百人,第二周减到百余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有 四五人听讲,因为他的口才不堪卒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而”字,要 “而”一分多钟,在学生中传为笑谈。 然而在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看来,“冯先生把他的口吃转化成一个有用 的演讲办法”。他回忆起跟冯友兰先生打交道的经历时说,他虽然不是哲 学系的学生,但由于冯先生的演讲非常有名,年轻的杨振宁也就经常慕名 去听演讲。“他讲的具体内容我记不清楚了,不过,有一点我记得很清楚, 就是大家都知道冯先生口吃。”他说,口吃的人通常演讲不容易成功,于 是每当口吃的时候,他都停顿一下,这样一停顿反倒给听众一个思考他接 下来讲什么的机会。在这个情形之下,他后来讲出来的这个话,往往是简 要而精辟,这也是很多学生喜爱听冯友兰先生讲座的原因。

从西南联大呈常委会函看冯友兰的大学理念

从西南联大呈常委会函看冯友兰的大学理念
对 冯 友 兰 的大 学 理 念 探 讨 一 二 。
筹 不 准 其 自展 , 部 中 则 忽 然 智 周 于 万 物 , 非 至 在 人
圣 , 能 如 此 ” 此 “ 喻 者 五 也 ” 何 , 未 。
最后冯 友兰重 申“ 校 承北 大 、 华 、 开 三校 本 清 南

从 《 南 联 合 大 学 教 务 会 议 就 教 西 育 部 课 程 设 置 诸 问 题 呈 常 委 会
喻 者 一 也 ”。
“ 学 为最 高教育学 术机 构 ” “ 何 研究 教学 , 大 ,如 则 宜 予 大 学 以 回 旋 之 自 由 ” 岂 可 由 “ 育 行 政 机 , 教 关 ” 意 指 令 , “ 喻 者 二 也 ” 随 此 未 。 “ 育 部 为 政 府 机 关 , 局 时 有 进 退 ; 学 百 年 教 当 大
从 西 南 联 大 呈 常 委 会 函看 冯 友 兰 的 大 学 理 念
王 楷 楠
( 阳理工学 院 南 河南 南 阳 430 ) 7 0 4
摘 要 : 为 中国 著名 哲 学 家 和 哲 学史 家 , 友 兰 的 教 育 思 想 历 经 6 作 冯 O多 年 的积 淀 , 大 学 理 念 洋 洋 大 观 。本 文 从 其 西 南 联 大 呈 常委 会 函人 手 , 时 序进 行 研 究 , 《 按 对 怎样 办 现 在 的 中 国大 学 》 文 献 进 行 了 内容 梳 理 , 析 了冯 友 兰 大 等 分 学 理 念 的形 成与 发 展 , 就 其 中 学术 独 立 这 项 重 要 内容 进 行 了 含义 阐释 , 出 了启 示 、 鉴 和 建议 。 并 提 借 关 键 词 : 友 兰 ; 育 ; 学 理 念 冯 教 大
第 2卷 第 3期

校训:刚毅坚卓

校训:刚毅坚卓

光明日报: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来源:光明日报发稿时间:2007-10-29 10:42——写在西南联合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丰捷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

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

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每年的11月1日,是联大校友欢聚的节日,如今,70年过去了,当年的热血青年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而西南联大的光芒仍然长久地留存在世人心中。

是什么让这短暂的九年成为中国教育及文化史上永远的辉煌?是什么让这座在国难中诞生、于困苦中坚守的特殊学府蜚声中外、名扬四海?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南联大留下的,更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战火纷飞中的教育奇迹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大学。

1937年,日寇铁蹄进犯华北,践踏神州。

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背负求富求强、振兴国家之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先是南下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在纷飞的战火中,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这是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也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联合办学之先河。

就是在这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再论冯友兰的大学理念:“为学术而学术”“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

再论冯友兰的大学理念:“为学术而学术”“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

立” 的学 术 机 构 。 9 5 冯 友 兰 先 生 在 河 南 中 州 大 学 12年 任 职 期 间 , 《 样 办 现 在 中 国 的 大 学 》 文 中 , 明 在 怎 一 就 确 地 把 “ 国 现 在 须 力 求 学 术 上 的 独 立 ” 为 中 国要 中 作 办 大 学 的 目标 。1页 ’ 先 生 在 抗 战 胜 利 后 发 表 的 [(如冯 1
于 中 国 的 新 文 化 , 定 是 有 大 贡 献 的 ” f(I’ 一 。】 卯 页
因此 , 面 考察 冯 先 生 关 于大 学 的论 述 , 明他 的 全 阐 “ 为学术 而学术 ” 教授 治校 ” 学术 自由” “ 与“ 等大学 理
念 , 于 当 今 中 国 大 学 的建 设 和 发 展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对
解 可谓 是 独到 而 高远 , 所提 出 的“ 学术 而 学术 ‘ 他 为 教授 治校 ” 学 术 自由” 大 学 理念 , 与“ 等 不仅 继承 和 发 展 了蔡 元培 先 生 的 大 学教 育 思 想 , 而且 对 于 当今 中 国大 学 的建 设 和发 展 具 有 十 分 重要 的借 鉴 价值 和 启 迪 意义 关键 词 : 学理 念 ; 为 学术 而 学 术 ” “ 授 治 校 ” “ 术 自由” 大 “ ;教 ;学
团 ; 是学 术 中心 , 代表 着 一 国学 术 的最 高水 准 。 既 又 因此 , 办 好 “ 大 学 ” 既需 要 国 家财 政 的大 力 支 要 大 , 持, 又需要 提倡 许多冷 门的学 问 , 更重要 的是 国家社 会要 持不 干涉 的态度 。 ] 4. ) [( 54 页 65 - 9 抗 战胜 利后 的14 年 , 9 8 当冯友 兰先生在 《 华的 清 回顾 与前 瞻 》 文 中 以 自己亲 历 清华 大 学 的创立 和 一

蔡元培、胡适、冯友兰对中国教育哲学的贡献综述

蔡元培、胡适、冯友兰对中国教育哲学的贡献综述

了良好的条件。 五是蔡元培提出了“ 以美育代宗教” 的著 名主张, 反对教会学校对青少年的思想腐蚀 ; 要求教育 力 取 罗 众家 、 想 自由 、 思 兼容 并 包 的政策 , 改变 了北 大校 风 , 与 宗教 分 离 , 主 收 回教 育 主 权 , 消 传 教 士在 中国学 蔡元培的 使北大成为科学 、 民主贯通 的高校。实际上 , 若无蔡元 校讲授宗教科 目。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 但是 , 蔡元培不愧 培, 北大就不会成为 中国新文化 、 新思想的发源地 。 蔡元 教育思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 现代 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1 【是一位伟大 的教育 l , 培的教育思想略述如下。 一是蔡元培提出了以公民道德 是“ 是资 教 育 为 中心 的军 国民 教育 、 利 主 义 教育 、 民道 德教 家。他是中国资产 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杰出代表 , 实 公 也是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 育、 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 、 德智体美诸育和 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奠基人 , 谐发展的思想 , 这在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二是蔡 的开拓者 ,在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学纲要》 《石头记) 引》 译著有 《 、( 索 ; 包尔生伦理 原理》 、 《 科培尔哲学要领》 。另外 , 还发表了众多有价值的论文 及演讲报告, 其中《 我对教育方针之意见》 《 、以美育代宗 教说》 《 、世界观与人生观》 《 、哲学与科学》 《 、教育独立 议》 《 、美育与人生》 《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国文之将 来》 , 等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他是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 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后 , 他被孙 中山任命为南 京临时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 ,以后叉治理过北京大 学, 蜚声中外 。14 90年蔡元培先生逝世时 , 毛泽东同志 在唁电中赞誉他是“ 学界泰斗 , 人世楷模 ”给予了很高 , 的评价。 的一生 , 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 他 为 为在 中国 建立资产 阶级教育体制, 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 等教育事业 , 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 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历程 , 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 长时, 在北大实行了彻底的民主改革 , 实行囊括大典 、 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的大学理念-国学教育论文
冯友兰的大学理念
□文/ 高秀昌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大学》中,用了三章的篇幅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这不仅仅是回忆在这三所大学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大学理念及高等教育制度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未来中国大学的建设提供借鉴。

“大大学”
大学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机构。

中国的大学有一个独特的任务,那就是反对“为做官而学术”,倡导“为学术而学术”。

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求学问,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当官发财。

在冯友兰看来,新型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对过去那种“为做官而学术”,应当像蔡元培校长那样,为学术而学术。

“为学术而学术”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没有这种精神,大学就立不起来。

冯友兰在抗战胜利后发表《大学与学术独立》一文,指出中国要强大起来,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就必须抓住机会,确立知识学术独立自主的百年大计,把中国现有的大学办成“大大学”。

要办好“大大学”,既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又需要提倡许多冷门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

一个大大学的内部的新陈代谢都应该由他(它)自己来处理。

由他(它)自己淘汰他(它)的旧分子,由他(它)自己吸收他(它)的新分子,外边的人,不能干涉。

若要干涉,那就是所谓“教玉人雕琢玉”了。

“教授治校”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教授治校”在清华大学具有了比较完整的形式。

清华大学的评议会由行政当局和教授会的代表组成。

当时的文、法、理、工各院的院长由教授会推举二位教授为候选人,由校长选聘其中一人,任期二年,可以连任。

“教授治校”制度突出了教授的主人翁地位,突出了专家治校的原则,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比较好的制度和管理形式。

冯友兰非常欣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治校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冯友兰发挥道:“有了大师,它就是大学;没有大师,就不成其为大学。


“民主堡垒”
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年代,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形式上松散,但因为各自的“教授治校”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即使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维持正规教育、发展“五四”传统。

这里所说的“五四”传统即“五四”的自由、民主精神传统。

冯友兰对于当时人们称颂西南联大为“民主堡垒”,颇为自豪,并且极力宣扬这种自由、民主精神。

他说:“据我所知,联大还是照三校原有的传统办事,联大没有因政治的原因聘请或解聘教授;没有因政治的原因录取或开除学生;没有因政治的原因干涉学术工作。

”“社会上仍然认为联大是一个‘民主堡垒’。


冯友兰在其所作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
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可以看出,冯友兰对自由、民主精神的礼赞,正是为了维护他所倡导的大学的根本精神———学术自由与民主精神。

■编辑/书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