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加减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诗词中的加、减、乘、除(孟坤)

古诗诗词中的加、减、乘、除(孟坤)

古诗词中的加、减、乘、除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北校孟坤孙启岗(277000)手机:135********加、减、乘、除是基本的数学运算,若能在古诗词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则情趣顿生,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加法:文嘉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日日相加,无穷无尽,但人生短暂,什么事都留待明日,则什么事都做不成,此乃典型的数列加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将诗人、影子、明月一一相加,成为富有情趣的“三人”,韵味十足,怡然自得。

减法:徐凝的《忆扬州》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三分月景扬州就占了二分,巧妙地运用了减法运算,将扬州的月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卢梅坡的《雪梅》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逊”与“输”都是减法的含义,一方面,梅不如雪洁白,相差三分;另一方面,白雪没有白梅幽香,要少一分,相映之下,主题突出,眼前突兀出梅雪相映的优美画面。

乘法:《古诗十九首》中的“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三五”是指阴历十五,月亮此时圆满了;“四五”则指阴历二十,蟾兔即月亮的代称,此时又亏缺了,给人以形象美感,让人闭上眼睛也可鉴赏到月亮的景色;李白的《江夏行》:“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二八”是十六,这里指十六岁的妙龄少女。

除法:除法往往可以用分数表示,苏东坡的《水龙吟》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春色”指扬花,其遭遇凄惨,三分之二落入尘土受践踏,三份之一漂流水面受戏弄。

诗人借景抒情,颇感人心。

曹操的《篙里行》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以“百分之一的生民”说明战乱之残酷,表意十分强烈。

混合运算: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文章写得好,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相传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并且给这幅画题了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奇诗趣诗欣赏——可以运算的数学诗

奇诗趣诗欣赏——可以运算的数学诗

奇诗趣诗欣赏——可以运算的数学诗可以运算的数学诗数学中的运算题,可以用诗歌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运算题的诗歌就是数学诗。

它可分为算术诗和代数诗两种。

算术诗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最简单的是加减法: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

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

——杭州钟声歌列出算式为:36+36+36=108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两千在。

——南朝乐府•懊侬歌列出算式为:3300-1300=2000还有乘法: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

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

——台州钟声歌列出算式为:(7+8+18+3)×3=108又如,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明代伦文叙为画配诗,借鸟说人,揭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剥削,倾吐出了胸中的义愤。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这是一首四则混合运算诗,列出算式为:1+1+3×4+5×6+7×8=2+12+30+56=100总数是一百,正符合《百鸟归巢图》的数目,由此可见作者的奇妙构思。

《孙子算经》中有一首数学诗,这种算法一般叫“韩信点兵”,宋代称“隔墙算”,外国叫“中国剩馀定律”。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是说一百以内,三个三个数馀1粒,五个五个数馀2粒,七个七个数馀2粒,蚕豆共有多少粒?下面是摘自《新编十万个为什幺》(第四册)中的文字:用三个一数剩下的馀数,将它用70去乘(因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馀1的)。

五个一数剩下的馀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馀1的)。

七个一数剩下的馀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馀1的)。

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了105,就再减掉,所得的数便是原来的数。

列出算式为:1×70+2×21+2×15-105=37代数诗要复杂一些,清代徐子云的《算法大成》中有一首代数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是指以典型的基本数学符号“+-×÷”计算术形式,来抒发艺术家的高雅思想的一种别样的文学形式。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满边词算”,其发展流淌了宋元文人的神态,成为一种古典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它通过数学符号的构成和周围的文字表现,点明中国文化思想的深邃性,例如宋代名家苏轼的《计算行》:“花开半夏到秋,粒粒风雨半节落。

更高横竖数落地,相逢两数只相差,品诗算数格出奇。


此外,诗词中的加减乘除也表现出一种具有特定社会背景的文学思想。

比如唐代名家白居易在《节用行》中谈到:“一朝花下约定赊,加减乘除数三倍,不知铁板金钱足,一钱利息未可算。

”这首诗里,白居易借用数学思想表达节俭的社会价值观,当时的财政政策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市场经济正在开始发展壮大,所以白居易的这首诗通过数学的形式客观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况。

在当今社会,诗词中的加减乘除也被一些作家成功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当中。

比如钟晓阳著名的诗歌《青春》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加减乘除数你我,大同小异总算算”。

这句话里,钟晓阳借用数学符号,去表达当下年轻人之间的平等性和一致性,也去呼吁每个年轻人不断拼搏,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因此,诗词中的加减乘除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把数学抽象的概念,融入到艺术文学里,反映实现各种社会思想,抒发艺术家的高雅思想。

可以说,加减乘除不仅是数学符号,更是一种
艺术表达形式。

它不仅自身具有强烈的美学内涵,而且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底蕴,能够给读者以智慧的感受和思想的愉悦。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习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习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习前言本文档是针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的复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通过复这些数学古诗,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古诗复内容以下是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内容的概述:1. 古诗一:《加加减减》-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呈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 复重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古诗二:《千百十个》-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介绍千、百、十和个的位数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数值关系。

- 复重点:理解千百十个的位数概念和数值关系,掌握相应计数方法。

3. 古诗三:《买菜》-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描述了买菜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购买物品时的货币交换和找零问题。

- 复重点:理解货币的基本单位和兑换,掌握找零的方法。

4. 古诗四:《长短时间》-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对长时间和短时间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时间来判断长短。

- 复重点:理解长时间和短时间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判断掌握对时间的简单认知。

5. 古诗五:《方的周长》-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介绍正方形的概念和计算周长的方法。

- 复重点: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6. 古诗六:《比一比》- 内容概要:通过古诗引导学生进行数值大小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排序能力。

- 复重点:掌握比较数值大小的方法,培养比较和排序能力。

总结通过本文档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古诗复内容的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复过程中,学生可以逐诗逐句地阅读古诗,理解其数学含义,并进行相应的练和应用。

_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材内容以学校教材为准。

_。

白居易诗中的加减乘除

白居易诗中的加减乘除

白居易诗中的加减乘除写诗不必计数,但又不妨偶一为之;算式本无诗情,但一写入诗中却往往格外有味。

近读《白居易集》,对诗人在诗中常作加减乘除的运算很感兴趣,略抄录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

加法《洛中偶作》云:“五年职翰林,四位莅浔阳。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凡此十五载,有诗千余章。

”诗人历数自己入仕后的十五年经历,计六个数字,和数为十五点五。

又,《雪暮,偶与梦得同致仕裴宾客、王尚书》云:“四个老人三百岁,人间此会亦应稀。

”诗作本身只写出和数,附注则列出算式:“裴年九十余,王八十余,予与梦得俱七十:合三百余岁。

”减法《游悟真诗一百三十韵》云:“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诗作列出70-40=30这一算式。

《曲江感秋》:“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诗作实列出两个算式:51-37=14、14-6=8。

又,《赠言》云:“二十方长成,三十向衰老。

镜中桃李色,不得十年好。

”也是一道减法题。

乘法《对酒》云:“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

”实为乘法得出的约数,即用一年的日数乘以年数得出总日数来。

《三年别》云:“悠悠一别已三年,相望相思明月天。

肠断春天望明月,别来三十六回圆。

”此诗则用一年的月数乘以年数,算式为12×3=36。

《潮》云:“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也是一道乘法题。

除法《曲江早秋》云:“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

人寿七十稀,七十新过半。

”诗句为一运用除法的不等式:36>70÷2。

《花下自劝酒》云:“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

”也是道除法题。

又,《狂歌词》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

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则是一道用除法得出最后结果的混合运算题,其算式为:(50-20)÷2=15。

白居易将算术引入诗中,已为一奇;计算的又全都是人生历程,表现对短促人生的感伤和珍惜生命的焦虑,尤有意味,很值得认真品赏。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诗词中的加减乘除
,在象征意义上是如何发挥的?
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中的数学符号,如加减乘除,在数学语言的最初创造中,就显示出它们作为人类智慧的精华,以及它们的重要性素有众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加法和减法尤为吸引人的,他们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人类生活的概念。

在《中庸》中,我们探讨到合、分两个概念:“谓之合,以生为也;谓之分,以穷以归也。

”这是中国文化中和谐、诚实和关系的核心概念。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深层次的思想,它体现了在艰苦困难面前,个体之间和谐共生的概念。

乘法和除法在数学语言中也有着一定的含义,它们以及它们后来人类文化所演变出来的诸多文学概念,都被视为伟大的文化贡献。

乘法对人们来说,也意味着能够将普通的物质、精神力量与自然的无穷的力量相结合,就是相互融合衍变,它们有着更强大的发展力量和影响力,带给人们更多的正能量,让人去学会拓展眼界,探索更大的世界。

除法,则被视为一种反省力量,人们从中可以学到多样性和分类的概念,它给予追求分辨秩序的力量,将混乱变得清晰和井然有序,以及在充满挣扎的困境之中坚持不懈。

从象征意义上来说,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在文学里可以说是打开一扇进入人类精神境界的大门,它们不仅揭露出文学里藏身的道德和价值,同时也能引导人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使我们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体会其从未探索过的诸多秘密。

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有哪些

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有哪些

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有哪些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有哪些趣味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小编精心准备了这篇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以供大家参考。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首先,请先弄明白下面算式的由来,然后与鸡兔同笼比较,这个算式只是有一处-成了+.其奥妙何在呢 ?利用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以下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1354+20=280(字).每首字数相差74-54=8(字).因此,七言绝句有28(28-20)=35(首).五言绝句有35+13=48(首).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460-280=180(字).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180+20=200(字).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五言绝句有23+25=48(首).七言绝句有10+25=35(首).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2013+20)(28-20)=35(首).这篇小学趣味数学之古诗中的数学文化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中的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数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数学知识
哎呀,你知道吗?古诗词可不只是抒情表意那么简单,里面还藏着好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
就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吧。

咱们想想,这“千里目”要看到那么远的距离,是不是得不断登高啊?这就像我们解决数学难题,多深入思考一层,可能就能找到答案啦!
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一行白鹭,这不就是简单的数字嘛。

这就好比数学里的基本数量,清晰明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啊!这夸张的数字描写,不正像数学中的巨大数值,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吗?
再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那么多,却只用“一枝”红杏来代表,这多像数学里以局部反映整体的思维呀!
你说,古诗词里的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不就像是把严谨的数学藏在了优美的文字背后,等着我们去发现嘛!
我的观点就是:古诗词和数学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紧密相连。

它们相互交融,让我们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数学的奇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古诗文教学中的“加减法”
作者:沈明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2期
古诗文是华夏文化的精粹所在,它以含蓄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情感,深沉的意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性情。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意的关系,在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文丰厚的意境之美的同时,又能立足学生学情,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这让众多语文老师挠头不已。

杨九俊先生的一篇文章《阅读黄厚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他阐释了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并总结了黄老师的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

他说,“语文的‘可为’,很重要的是理念落到现实,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厚江一直坚持这样做,仅以课堂教学设计说,他就提出:添加,增加课堂的广度和厚度;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重组,在整合中提高教学效益;分解,使重点难点的解决更加到位。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在南通海安举行的“全国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有幸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

这堂课黄老师正是巧妙利用了加与减的艺术,使整节课行云流水,精彩纷呈。

一、加几多基奠——夯实基础
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而语文中的古诗文是以文言为语言基础,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用语言差别较大,这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第一障碍。

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在学生默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诗中每个词的读音、字形、语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等。

现将有关片段展示如下:
师:大家预习了吗?老师转达的预习要求是什么呀?
师:黄老师的预习任务其实很简单,也是学古诗文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会默写。

会默写的请举手给我看看。

师:有哪三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默写吗?学古诗文,一是好好读,二是好好默。

当然,不好好读,会默也可以。

(三位同学上黑板)
师:三个人应该怎么默呢?其实学习呀,我们一起分分工,任务完成不是更轻松吗?这首一共多少句?古诗里的一个停顿就是一句,那么三个人怎么分工知道了吧!一共十八句,一个人默写六句,第二三位同学想想从哪一句开始默,你们在座的愿默哪几句就默哪几句,不想默的也可以。

愿意默的拿出本子写,看看你能写多少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