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2篇
古诗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古诗的教学反思古诗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的教学反思1中国,诗的国度,在我国亿万人民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名家辈出,璀璨夺目。
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名篇,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而当今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冲击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但孩子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词却知之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研究之情却谈不上。
长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承文明,让中华古诗文绽放她的魅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一、重视日常教学古诗文绝大多数由文言文向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方向转变,但不能否定,由于时代和学生年龄的局限,有些古诗文对学生来说,仍是词句晦涩,语法繁杂,哲理深远,即使记住了每句诗的意思,也是牵强附会,这使得许多学生对古诗词“望而生畏”,加大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
而我们古诗文教学的课堂现状并不乐观,一些教师在讲授古诗时,仍然改不了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弊病,致使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烦,这种现状学生、家长、社会不满意,就连语文老师自己也感觉别扭。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可通过这些途径“创设情境”,以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A、讲(把诗意变成故事讲出来);B、写(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词,自创小诗词,写读后感);C、演(排课本剧把诗意表演出来);D、画(给诗配画,给画填诗);E、唱(自选曲子,吟唱古诗词)。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2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我针对教授古诗词的三节课进行的反思案。
教学反思一:课程目标和设计1.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设计:(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诗词的经典句子,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核心内容:首先,介绍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
然后,分析古代诗词的特点和形式,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最后,通过具体的诗词例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3)巩固与拓展:通过学生欣赏名家古诗词的赏析和自己的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概念引入法: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古代诗词的概念和背景。
(2)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赏析法:通过学生欣赏经典古诗词的诗句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创作法: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呈现: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诗词。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个人创作: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词,通过个别辅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外出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古诗词展览或诗词比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体验。
教学反思三:教学效果和改进1.效果:通过这三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词的特点、风格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也得到了加深。
2.改进:(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更具体、更有代表性。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8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及总结和评估的过程。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古诗词三首》课堂教学反思【篇1】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
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
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自学时间充沛。
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

古诗词教学反思(必备15篇)古诗词教学反思1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对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偏重知识化、教学教条化、重背诵轻朗读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本文就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简单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新路。
一、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故事导入,开拓视野在学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李清照写好这首词后,她的丈夫赵明诚觉得自己写的不如妻子,就冥思苦想写了十五首词,然后连同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一起寄给了一位朋友鉴赏,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销魂等三句绝佳”。
而这三句正是出自《醉花阴》,赵明诚于是心服口服。
与诗词相关的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习动机。
2、活用古曲,创设情境我们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古曲,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丰富学生对诗词的感受,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配上古曲《阳关三叠》,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又可以配上古曲《十面埋伏》,征战沙场的豪迈油然而生。
3、配画学文,体验情感不少古诗词追求情景交融,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借助绘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提前备好一幅画有“枯藤、老树、瘦马、昏鸦”等意象的图画,词曲所反映的萧条、衰败、冷落的悲凉情调,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体验到了作者反应的情感,定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解读作者及诗词背景,为学习、欣赏古诗词铺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诗词反应的内容无不与作者生平、阅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2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课程名称:古诗词教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一、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选择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及学习需求来确定。
在此次教学中,我选择了《白日依山尽》、《游子吟》和《静夜思》这三首经典古诗词,其中《白日依山尽》较为简单,适合初学者进行学习和理解;《游子吟》展现了离别之情,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静夜思》则以其简约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宁静和冥思的感觉。
通过这三首诗,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又能培养他们对古人情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2.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诗词,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
在《白日依山尽》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形象描写,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来理解“白日依山尽”的意境;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思考离别之情,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我提醒学生注意诗中的冥思和宁静的意象,并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进行诗意的体验。
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选择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我会通过讲解、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
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思考,提高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完成相关的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音韵和韵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多种方法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教学手段运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合理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在《白日依山尽》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形象描写的理解;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我通过故事、视频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离别之情;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我通过黑板、草稿纸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诗意的体验和创作。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5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选取了三首古诗词进行教学,并进行了反思,下面将对这三首古诗词的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在教学中,我以阅读理解为主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意思。
然后,我提问学生有哪些词语是描绘了秋夜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取信息。
接下来,我教授了一些生词和词语的意义,例如“独倚”、“寂寞”、“斜阳”等。
最后,我进行了一些阅读理解的小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课堂中对于一些生词和词语的解释不够详尽,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词汇体系。
其次,我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进行简单回答,没有给予学生启发式的引导。
对于这些问题,我需要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其次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背诵为主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诗词,并理解诗词的意义。
然后,我教授了一些生词和词语的意义,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黄绵袍”等。
接下来,我进行了一些韵律操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最后,我组织了背诵比赛,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这次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
其次,我应该加强对于韵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另外,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背诵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是杜甫的《登高》。
在教学中,我以写作为主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
然后,我进行了一些写作指导,例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等等。
接下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作文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最后,我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评价和指导。
《古诗》教学反思(优秀14篇)

《古诗》教学反思(优秀14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满意之处: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改进措施: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
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
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
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二、授课重点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式了解“惜、晴柔”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古诗词反思(共5篇)

古诗词反思(共5篇)第一篇:古诗词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
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的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
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
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
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
”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
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
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
”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掌声不断)分析: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教学设计2、篇章2: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
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
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
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
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
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
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
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 ,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3 抓住诗 (词) 眼,鉴赏古诗词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
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
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
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 、“过”“入” 、“满” 等字,但终觉不如“绿” 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 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 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4 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
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 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篇章1:教学设计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
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
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篇章2: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
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
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
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
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
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
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
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
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 ,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3 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
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
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
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 、“过”“入” 、“满” 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 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 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4 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
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 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首先,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
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
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
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
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
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
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