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
初中备课教案古诗

初中备课教案古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春晓》。
(2)理解古诗《春晓》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运用想象,体会古诗描绘的画面美。
(3)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季节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春晓》。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天有哪些特点吗?(2)总结: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美好的季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春天的古诗《春晓》。
2. 学习古诗(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韵律。
(2)解释生僻字词:如“晓”、“眠”、“风雨”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翻译古诗:解释古诗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表达什么。
3. 感悟意境(1)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
4. 情感体验(1)提问:诗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总结: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珍惜。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大自然的美好,热爱春天。
5. 拓展延伸(1)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2)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扩大知识面。
6.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春晓》,通过朗读、理解、感悟,体会了诗的意境。
希望大家能够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的美好。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春晓》。
2. 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描绘春天的美好。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初中生古诗教案

初中生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以及《登鹳雀楼》的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想象,培养学生感受古诗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 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讲解讲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白日斜”、“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3. 朗读与品味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指导朗读的节奏和情感,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诗的教案

初中语文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认识唐代诗歌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尤其是诗歌,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2)简介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解析诗句(1)分析诗中的关键字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解释其意义。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4. 体会情感(1)讨论诗人的心情,分析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座古建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以鹳雀楼为题材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华。
6. 总结全文(1)回顾诗歌的内容,强调重点诗句的意义。
(2)强调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唐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写一篇关于鹳雀楼的诗歌鉴赏文章。
3. 收集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认识唐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尤其是诗歌,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初中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案

初中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学习:选取初中阶段的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如《登鹳雀楼》、《春晓》、《静夜思》等。
2. 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节日、风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 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仿写等方法,体验古诗词的美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教师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体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仿写等方法,体验古诗词的美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古诗词的背诵量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体验程度。
3. 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和行为。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体验传统文化。
2.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
3. 结合现代生活,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领略优美的语言艺术,更能够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诗词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以及古诗词语言难度较大等问题。
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
针对学生兴趣的特点和古诗词文学的艺术魅力,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
可以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组织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并根据朗诵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表现进行评比。
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制作古诗词展览。
可以邀请学生自愿参与,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词进行创作,之后将其制成展板进行展览。
学生们可以通过绘画、书法等形式进行艺术加工,展现古诗词的文学意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开展古诗词赏析活动。
通过音乐、舞蹈、戏曲等形式,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从而主动参与古诗词的学习。
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更需要注重学生古诗词的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升学生古诗词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2. 进行古诗词的朗诵与演绎。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篇幅适中、情感深沉的古诗词,进行教学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技巧进行朗诵与演绎。
3. 组织古诗词创意表达活动。
通过集体讨论或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意表达,如编写古诗词的新词曲、绘制古诗词的图画,或是配以配乐、配舞等方式进行对古诗词的表达,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古诗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诗词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首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一定数量的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包括唐诗、宋词等不同朝代的经典之作。
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情感的表达,增进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其次,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解读,逐渐领悟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诗人的艺术手法。
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另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形式和风格,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
这样的创作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古诗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文精神,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总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诗词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和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乐趣,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8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8篇第1篇示例: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对于古代诗人智慧的探寻和赞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美在于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抒发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李白孤独的心情,思考为什么李白会在夜晚独自思念故乡。
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和感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二、注重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一种具有鲜明节奏和音韵美的文学形式,通过背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背诵古诗词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思考来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内涵。
除了背诵,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默写等形式来巩固古诗词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欣赏意境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寓意深刻的抒情诗句,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和比喻,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在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对春天的描写,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欣赏和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素养。
四、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拓展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人生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以下我为大家整理谈谈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求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
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
朗读时注意停
顿、节奏、轻重缓急。
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
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
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
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
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
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
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
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四、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
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
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
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
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
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
加深理解,积累语言。
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