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专业质控标准 Microsoft Word 文档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为了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根据《省卫生厅单病种质量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
(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眼科质量与安全工作制度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3738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眼科质量与安全工作制度标准版本眼科质量与安全工作制度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1、科主任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内容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体现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2、每月召开1次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有记录3、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做到知识不断更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有相关培训内容、讨论记录和操作规程,有代表科室水平和能力的项目,有临床工作统计资料,全员参与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过程4、有眼科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能熟练运用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指导临床工作5、有眼科设备操作规程,员工能熟练操作眼科设备,有使用记录,定期保养,有记录,手术药品和器材有适度储备6、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制定科室“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本”,对发生的医疗差错及事故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并登记、讨论7、有眼科手术方案确定过程和实施流程,有眼科医师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各级医师分级管理制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需临时改变手术方案时要按照程序进行,手术记录应在24h内完成8、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9、履行各项告知程序,充分尊重患者权益,知情同意书由术者负责谈话及签发,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手术、处置、操作的必要性和目的及利害得失等告知内容,并记录在同意书中,术中意外处理或改变手术方式时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向患者家属告知;对新开展的手术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由具备资质的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负责告知谈话10、处理危急重症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眼科专业急救预案的标准操作规程”,对预案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11、重要制度健全:具有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手术分级管理、交接班、术前讨论等工作制度,要求科内员工了解并得到落实这里写地址或者组织名称Write Your Company Address Or Phone Number Here。
第三章 检影验光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章检影验光验光就是指测量眼综合屈光不正程度。
根据检查的特点和思路,分为主观验光和客观验光两种。
所谓客观验光是指在检查过程中,无需被检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作出判断和回答,只由检查者使用仪器直接检查被检眼的屈光状态,并确定矫正镜片的屈光力。
本章只介绍客观验光的主要方法,即检影验光。
其他方法在下一章节介绍。
第一节检影和检影镜的发展检影全称视网膜检影(retinoscopy或skiascopy)。
检影验光法已经有131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时,无意间发现一种由眼底反射出来,并有特殊运动的光。
经过研究,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用于临床。
1884年 Smith建议使用检影(shadow test)一词。
1881年由Parent提出了视网膜检影一词。
1926年柯佩兰德(copelamd)首推出带状光检影镜。
提高了检影法验光的精确度。
尤其对散光的检影,对散光光帶的检影既准确又易辨识。
最早的检影镜,是用一长方形或园形平面反射镜,中间开一2―4毫米直径的园孔成将中间镀银层刮去一园孔。
加一手持柄。
光源,是用一园筒,如同可乐罐一样,侧面开一直径大约2厘米的园孔。
筒中间放一灯泡。
灯光从园孔中射出,入射检影镜再反射至患者眼屈光系统直达眼底。
被照亮的视网膜又会将这束光线反射出,再到检影镜,穿过检影孔,被验光师窥见。
沈侠人先生一直使用这种检影镜,且爱不释手。
为了增加观察效果,验光室必需很暗。
检影镜直到现代,仍是分点状光检影镜和带状光检影镜两类。
各验光师喜好不同,会选择自己习惯使用的检影镜。
检影是一种客观测量眼球屈光状态的方法,我们利用检影镜将眼球内部照亮,光线从视网膜反射回来,这些反射光线经过眼球的屈光成分后发生了改变,通过检查反射光线的变化可以判断眼球的屈光状态。
检影法和其他验光方法相比,具有所需用附属设备少、成本低、携带方便、验光质量可靠、精确等优点。
虽然如此,但由于检影验光所涉及的光学基础知识和原理较为复杂。
眼科外科质控指标

眼科外科质控指标1.背景介绍眼科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医疗行为,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质量,眼科外科的质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质控指标是评价和监测眼科外科手术质量的关键指标,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指标的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问题,提高手术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2.质控指标的分类眼科外科质控指标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手术安全指标手术安全是衡量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关的质控指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后再入院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严格的手术操作规范、术中及术后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有效的术后随访来降低手术风险。
2.2.术中操作质量指标术中操作质量是一项能够直接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
术中操作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长、手术成功率、手术效果评估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规范术前准备、精细化手术操作以及术中的手术记录和术后的随访结果来进行评估。
2.3.患者满意度指标患者满意度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眼科外科患者满意度指标包括手术前后沟通情况、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控制、手术结果满意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时处理患者投诉以及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来提高患者满意度。
2.4.随访效果指标随访效果是评价手术效果和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关的指标包括术后复视率、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术后随访制度、完善的随访记录和数据分析来进行监测和评估。
3.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眼科外科质控指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手术记录、患者随访、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手段。
可以采用电子记录系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数据可视化等手段进行。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眼科专业质控标准 Microsoft Word 文档

5、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没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七、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
(眼科使用原则)1、有无感监控医生2、有无内眼手术预防及治疗使用抗生素原则
3、有无外眼手术预防及治疗使用抗生素原则
4、有无眼表疾病使用抗生素原则
5、统计抗生素使用率
6、使用抗生素由使用原因记录
7、使用抗生素规范情况自评
眼科专业质量控制标准
一、病房管理
有
无
1、各级医师岗位职责完善(科内墙面显著位置)
2、眼科病区
3、眼科专科医生
4、眼科专科技术、护理人员(门诊管理工作)
5、专科感染监控医生
6、专科各种记录本(核心制度资料)
二、门诊管理
1.眼科专科诊室
2.眼科专科检查室
3.眼科专科治疗室
4、眼科必备设备
视力表灯
镜片箱
裂隙灯显微镜
病史
专科检查
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入院诊断
首次病程记录
三级查房记录
会诊记录
特殊检查治疗记录
感染核查表
其他特殊知情同意书
围手术期各种记录
术前讨论
术前小结
手术知情同意书
手术安全核对表
手术风险评估表
手术记录单
植入性耗材情同意书
日间病房
日间病房按照日间手术管理标准执行
四、围手术期管理
1、手术前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眼部和全身检查;
直接眼底镜
非接触眼压计
手术显微镜
眼AB超
视野计
角膜曲率计
电脑自动验光仪
建议添置
OCT
荧光造影
眼科专业质控标准MicrosoftWord文档

一、病房管理
有
无
1、各级医师岗位职责完善(科内墙面显著位置)
2、眼科病区
3、眼科专科医生
4、眼科专科技术、护理人员(门诊管理工作)
5、专科感染监控医生
6、专科各种记录本(核心制度资料)
二、门诊管理
1.眼科专科诊室
2.眼科专科检查室
3.眼科专科治疗室
4、眼科必备设备
视力表灯
镜片箱
裂隙灯显微镜
病史
专科检查
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入院诊断
首次病程记录
三级查房记录
会诊记录
特殊检查治疗记录
感染核查表
其他特殊知情同意书
围手术期各种记录
术前讨论
术前小结
手术知情同意书
手术安全核对表
手术风险评估表
手术记录单
植入性耗材情同意书
日间病房
日间病房按照日间手术管理标准执行
四、围手术期管理
1、手术前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眼部和全身检查;
6、使用抗生素由使用原因记录
7、使用抗生素规范情况自评
直接眼底镜
非接触眼压计
手术显微镜
眼AB超
视野计
角膜曲率计
电脑自动验光仪
建议添置
OCT
荧光造影
UBM生物测量仪
角膜内皮细胞计
间接检眼镜
角膜地形图
视觉电生理仪
三、病历书写管理
1、门诊病历管理
主诉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处理意见医生签名(六有一签名)
2、住院病历管理
按卫生部2010年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2、掌握手术适应症,制定手术方案;
3、疑难复杂(三类及以上手术)病例需进行术前讨论;
眼科医疗质控评价标准相关内容

眼科医疗质控评价标准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眼科医疗质控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良好的医疗质控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提高眼科医疗服务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从眼科医疗质控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一、医院设施和设备1. 医院环境医院环境卫生整洁、通风良好,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为患者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治疗环境。
2. 医疗设备眼科手术室、检查室及其他治疗设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保证医护人员可以正常进行医疗操作。
二、医务人员1. 资质要求眼科医院的医师需持有国家颁发的执业医师证书,并且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2. 医护配备眼科医院应当配备专业的眼科医生和护士,并保证他们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三、医疗服务流程1. 就诊指引医院应当设置明确的就诊流程,为患者提供清晰的就诊指引,帮助患者顺利进行眼科治疗。
2. 检查和诊断医院应当进行规范化的眼科检查和诊断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诊断结果。
3. 术前准备眼科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患者身体状况评估、手术风险评估、充分交流等。
4.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工作同样非常重要,医院应当制定合理的术后护理方案,确保患者术后康复顺利。
四、质量监控和评价1. 病例记录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病例记录系统,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方案、术后效果等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为医疗质控提供数据支持。
2. 不良事件报告医院应当建立规范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医疗事故和意外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3. 定期评估医院需要进行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对医疗服务、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患者安全保障1. 传染病防控医院应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控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2. 医疗纠纷处理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解决患者的投诉和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六、患者满意度调查医院可以定期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为医院改进提供有益的建议。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眼科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为了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加强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根据《省卫生厅单病种质量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一、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ICD-10:H259)。
行白内障囊外(ICD-9:13.59)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ICD-9:13.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
1.症状: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征:检查可见晶体皮质、晶体核、晶体后囊下明显混浊,导致视力低下, 眼前节检查基本正常。
3.眼底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眼科临床指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译,2006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选择白内障囊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1)晶体混浊明显导致视力低下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行白内障手术能提高视力。
(2)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正常。
(3)直接或间接眼底检查无明显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眼底疾病。
(4)眼底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5)晶体核较硬(四–五级核)患者不具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条件,或无超声乳化仪设备的基层医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老年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手术前全身常规查体;(2)专科检查:视力(裸视及矫正视力)、眼压、冲洗泪道;裂隙灯检查、晶体混浊情况、眼底;角膜曲率、眼部AB超及人工晶体测算。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角膜内皮镜检查、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激光视力。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术眼滴抗生素眼液,酌情治疗原发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没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七、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
(眼科使用原则)
1、有无感染监控医生
2、有无内眼手术预防及治疗使用抗生素原则
3、有无外眼手术预防及治疗使用抗生素原则
4、有无眼表疾病使用抗生素原则
5、统计抗生素使用率
2、掌握手术适应症,制定手术方案;
3、疑难复杂(三类及以上手术)病例需进行术前讨论;
4、手术医生按所在医院手术安全管理规范标准执行
5、手术患者标识是否清楚,手术部位有无清楚标识
五、临床路径管理
1、有无临床路径管理员
2、诊断质量标准: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后
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3、治疗质量标准: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再住院率
6、使用抗生素由使用原因记录
7、使用抗生素规范情况自评
直接眼底镜
非接触眼压计
手术显微镜
眼AB超
视野计
角膜曲率计
电脑自动验光仪
建议添置
OCT
荧光造影
UBM生物测量仪
角膜内皮细胞计
间接检眼镜
角膜地形图
视觉电生理仪
三、病历书写管理
1、门诊病历管理
主诉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处理意见医生签名(六有一签名)
2、住院病历管理
按卫生部2010年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眼科专业质量控制标准
一、病房管理
有
无
1、各级医师岗位职责完善(科内墙面显著位置)
2、眼科病区
3、眼科专科医生
4、眼科专科技术、护理人员(门诊管理工作)
5、专科感染监控医生
6、专科各种记录本(核心制度资料)
二、门诊管理
1.眼科专科诊室
2.眼科专科检查室
3.眼科专科治疗室
4、眼科必备设备
视力表灯
镜片箱
裂隙灯显微镜
病史
专科检查
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
入院诊断
首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记录
三级查房记录
会诊记录
特殊检查治疗记录
感染核查表
其他特殊知情同意书
围手术期各种记录
术前讨论
术前小结
手术知情同意书
手术安全核对表
手术风险评估表
手术记录单
植入性耗材情同意书
日间病房
日间病房按照日间手术管理标准执行
四、围手术期管理
1、手术前应完善各项检查,包括眼部和全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