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瓦作
古建营造系列——瓦作

古建营造系列——瓦作瓦作,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屋面工程作业,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中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均为陶瓦。
琉璃瓦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瓦作在型制上也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大类。
大式瓦作用筒瓦骑缝,脊上装有的脊瓦,吻兽等构件,材料使用琉璃瓦或青瓦,多用在宫殿、陵寝、庙宇等建筑上,但不一定限于大木作上。
小式瓦作上不设吻兽,多用板瓦,个别也用筒瓦的,材料只用板瓦。
向上略作凹曲的板状瓦叫“板瓦”,板瓦在屋面上每一列形成一条排水沟,叫做“一陇”。
每陇最下一块带有如意头状者叫做“滴水”。
半圆状的瓦叫“筒瓦”。
“筒瓦”用于覆盖陇缝。
最下一块筒瓦带有圆形的瓦头,称作“勾头”或“瓦当”。
用敷有琉璃之瓦铺筑屋面,宋式、明清式称琉璃瓦屋面。
[1] 琉璃瓦屋面的施工内容包括:调制砂浆、运送砂浆、存钢筋混凝土上铺灰、盖瓦、安装瓦筒、瓦脊、瓦口边线修齐、清扫瓦面。
琉璃瓦最早出现于北魏时期,发展到明清时代已经有黄、绿、蓝、黑、紫、白、翠等颜色,但以黄绿为主色。
各色瓦件可单色使用,亦可杂色相配。
清代琉璃瓦的尺寸规格分为九种,称为九样,除一样大瓦在实际工程中没有使用过外,其余分别使用在不同规格的建筑物上。
琉璃瓦屋面脊式及兽件皆有定式,需配套使用。
琉璃瓦屋面的工作内容:调制砂浆、运送砂浆、存钢筋混凝土上铺灰、盖瓦、安装瓦筒、瓦脊、瓦口边线修齐、清扫瓦面。
琉璃瓦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古老珍品之一。
它是用难熔粘土制坯,经干燥、上釉后焙烧而成的一种高级屋面材料。
琉璃瓦色彩绚丽、质坚耐久、造型古朴、富有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琉璃瓦品种繁多,造型各异。
常用的有黄、绿、黑、蓝、青、紫、翡翠等颜色。
琉璃瓦适用于“大式”屋顶,即屋顶用筒瓦骑缝,屋脊使用特殊脊瓦,并有吻兽等装饰。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琉璃瓦不仅于修建装饰具有民族色彩的宫殿式建筑中再显威风,而且在高级宾馆、娱乐中心及纪念性建筑上大放异彩,如北京图书馆工程就是采用新型琉璃瓦屋面;此外,还常用以建造园林中的亭、台、楼阁。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明洪武南京故宫营造时,曾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地的工匠)。
由此形成了以江浙地区建筑传统为基础的官式建筑做法。
尔后,营造北京皇宫,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并在全国征集约30万工匠及百万各地民工为役作,大批吴匠亦在征募范围内,这使得北京故宫的营造在秉承江南传统官式建筑做法的基础上吸纳北方地区建筑传统的特点,成为融合南北建筑做法为一身的北方官式建筑。
北方官式古建筑基本模式也因此被确定下来,其营造技艺亦成为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初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中,对清代各种房屋工程的规矩,按照十一大项,几十个专业,分别从名称、做法、用工、用料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由此可知,此时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规矩定式。
虽然清中后期仍有《内廷工程作法》、《工部简明做法》、《物料价值则例》等官刊出现,但大多互通表里,相辅而行,甚至依据《工程做法》而成。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专业分工包括大木作、装修做(门窗隔扇即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彩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糊作等十一个专业。
按专业工种细分,又有雕銮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雕砖、花匠)、镞花匠(裱糊作、墙面贴络、顶隔上顶花、镞花岔角、中心团花)、夯、碢(木夯、铁硪)、夫(土功夯筑、下地丁、打桩)、窑匠(琉璃窑匠于施工时,配合瓦工查点修饰琉璃脊瓦料)等工,连以上各作的工匠总约二十多个工种。
从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中专业工种分类精细,并呈现出以工作程序为标准划分建筑技术工种的趋势。
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了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简称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这种类似公种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故宫的瓦当与瓦作

故宫的瓦当与瓦作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
在故宫的建筑中,瓦当与瓦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起到了保护建筑和增添美感的作用。
一、瓦当在故宫的作用瓦当,即用作装饰和保护瓦面的瓷制附件。
在故宫的屋顶上,瓦当被精心镶嵌在琉璃瓦之间,形成了壮丽的城墙和屋顶景观。
瓦当通常以龙、凤、狮子等传统祥瑞纹饰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首先,瓦当在故宫的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由于故宫是木质结构建筑,容易受到风雨的侵蚀。
而瓦当可以有效地防止雨水渗入屋内,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木质构件腐朽和变形。
同时,瓦当也有助于加强屋顶的防水性能,提高了屋顶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其次,瓦当在故宫的建筑中起到了装饰作用。
瓦当的纹饰丰富多样,包括龙、凤、狮子、花鸟等,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为故宫增添了无穷的美感。
瓦当与故宫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使得故宫更加华丽壮观,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二、瓦作在故宫的制作工艺瓦作是指在故宫的屋顶上使用的瓦片。
制作瓦作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包括开坯、面砖、晒砖、烧制等。
其中,瓦作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黄土作为瓦作的原料。
这种黄土需要具备一定的硬度和韧性,能够保证瓦作在烧制过程中不变形并具有足够的强度。
其次,将黄土制成瓦块。
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开坯、面砖、晒砖等环节。
开坯是将黄土挖掘出来,并用模具将其塑造成瓦块的形状;面砖则是将瓦块表面刮平,使其更加光滑平整;晒砖则是将瓦块晾晒,以去除内部的水分,以防止瓦作在烧制过程中爆裂。
最后,进行瓦作的烧制。
烧制过程需要掌握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瓦作能够烧制成型并保持其机械性能。
一般来说,瓦作烧制完成后会呈现出红色或灰色,具有一定的光泽。
三、瓦当与瓦作的保护与修复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需要进行定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

中国古代瓦当探究中国古代瓦当作为砌筑和装饰建筑的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民俗、宗教等方面的意义。
本文将盘绕中国古代瓦当的种类、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探究。
一、中国古代瓦当的来源和分类中国古代瓦当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瓦当是由泥土制成的简易结构,并用于屋顶或墙壁的砌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当逐渐进步成为各种外形和图案的砖瓦,以及陶制的装饰品。
依据外形和用途的不同,中国古代瓦当可分为屋脊瓦当、墙壁瓦当、殿顶瓦当和庭院瓦当几个大类。
1. 屋脊瓦当屋脊瓦当是用于建筑屋顶的瓦当,通常呈“人”字形或“兽”字形,用来组成屋脊的外形。
屋脊瓦当还屡屡镶嵌着彩绘的陶瓷装饰品,充盈了深厚的民俗和文化气息。
2. 墙壁瓦当墙壁瓦当是用于建筑墙壁的瓦当,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外形简洁而稳定。
墙壁瓦当的应用为建筑墙壁增添了美感,并提供了一定的防水功能。
3. 殿顶瓦当殿顶瓦当是用于宫殿或庙宇建筑顶部的瓦当,通常呈斗拱形。
殿顶瓦当不仅提供了对屋顶的保卫,还承载了宗教信仰和文化审美的寓意。
4. 庭院瓦当庭院瓦当是用于庭院建筑的瓦当,一般呈圆形或方形,被用于庭院地面的铺设。
庭院瓦当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够增强庭院的通风和排水效果。
二、中国古代瓦当的特点和武艺中国古代瓦当制作的特点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 武艺考究中国古代瓦当的制作需要阅历丰富的工匠,他们熟识瓦当的外形和结构,懂得如何将瓦当与建筑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瓦当制作的过程中,工匠通常使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如捏、干、烧等步骤。
这些工序要求工匠具备高度的技术和美感。
2. 图案繁复中国古代瓦当的图案多种多样,包括植物、动物、人物和各类几何图案等。
这些图案既有装饰的作用,又屡屡寓意吉祥、富贵和美妙的意义。
图案的繁复程度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创设力和审美水平。
3. 材质广泛中国古代瓦当的材质分外广泛,包括泥土、黏土、瓦、砖、石等。
简介古建筑瓦作的做法与作用 —屋面

歇山屋顶明清时的山花板向外移与博逢板靠紧,山花板与两厦瓦顶接缝处易渗雨水,因此逐渐增大了两条压缝的脊饰,形成“博脊”,这时九脊殿的屋顶实际上是十一条脊,但习惯上仍称为九脊殿。
歇山屋顶分三种:1. 尖山式歇山屋脊采用正脊,正脊两端施吻兽,多用于殿阁,造型庄重和华贵。2. 圆山卷棚式歇山屋脊,采用卷棚式罗锅脊作法多用于园苑之中,造型玲珑富丽,屋面与脊部更加圜和轻快。3.重檐歇山屋顶卷棚式、重檐歇山屋顶尖山式,多用于殿阁寺庙造型庄重而威严。
歇山屋顶的戗脊是位于歇山顶的角梁之上,封护角梁的瓦陇交汇线,上部与垂脊相交,下部直达檐角屋脊,称为戗脊。戗脊分兽前和兽后两部分。兽后部分是戗兽到正脊之间,兽前部分是戗兽到仙人之间。(戗兽到檐头之间)。
歇山屋顶的博脊,博脊出现在两个部位:1.在歇山屋顶的两个山面与山花板、博缝板的交汇处,有一条水平的屋脊,称之为博脊。当使用在此部位称为博脊。博脊由脊身和两端的脊尖组成。2.博脊还使用在重檐建筑的下层檐屋面瓦陇的上部,将四个坡面的瓦陇上端围裹起来称为围脊。说的简单些,围脊就是重檐或多重檐的“缠腰脊”。
(五)攒尖顶:屋面坡度很陡向上呈尖锥形,无正脊。这种建筑形式多种多样造型非常丰富,有三角攒尖、方攒尖、多角攒尖、圆形攒尖等。攒尖顶有三种:单檐攒尖、重檐攒尖、多重檐攒尖,常用于园林中的亭阁。
(六)录顶:屋面四边出檐为坡顶,有脊,交圈女儿墙,中间顶部为平顶,平顶与坡顶相结合,形似盒盖称为录顶。常用于园林中的亭阁。(故宫钦安殿、中山公园唐花坞)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面作法:
(一)庑殿顶:是由两个山面增加了挑脊的木构件,在太平梁上雷公柱平放脊檩。以脊檩为起点,向下45℃角安装脊由戗、由戗、老角梁和仔角梁,由这些构件伸向四个屋角,成为脊线,将整个屋面分隔成四面坡。两山坡面呈角形,前后檐坡面为梯形。前后檐两坡屋面交汇处是正脊,正脊两端施吻兽,每两坡的屋面交汇处是由戗和仔角梁位置,垂脊就座落在这交汇线上。垂脊由兽前和兽后两大部分组成,以垂兽为分界线,兽后部分是垂兽到正脊之间,兽前部分是垂兽到仙人之间。(垂兽到檐头之间)。
古建屋面瓦种类

古建屋面瓦种类古建屋面瓦是中国疆域内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之一。
具有多种类型的瓦,不同种类的瓦经过设计、制作和安装后都拥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美观度,下面我们将一步步为大家介绍古建屋面瓦的种类。
第一步:红瓦红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屋面封顶材料之一,古时以手工制成,现在的红瓦多半通过机器制造生产。
红瓦有着明亮的红色,富有光泽,整洁美观,且十分耐用,经过暴晒雨淋之后也不会产生褪色现象。
在中国,红瓦已经成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材料符号,不仅用在了古建筑,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绿色建筑领域。
第二步:青瓦青瓦一般是利用青泥合成的一种玻璃质与砖质瓦的结合体,在玻璃质表层上,经过反复水处理,制成防水抗震的一种屋面材料。
青瓦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就是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并透过瓦内的凹陷直接流下,从而形成了一套雨水系统。
青瓦建筑可以烘托出别具一格的青涩之美,它也逐渐成为了绿色建筑的首选材料。
第三步:黄瓦黄瓦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统建筑材料之一,在古代,它是最早被使用的屋顶瓦材料之一。
由于黄瓦呈现出淡黄色的颜色,轻盈细致的造型,营造出一种宁静、安定、高贵的氛围,非常适合用于道观及一些古贵族府邸中,被誉为是最高端的建筑材料之一。
第四步:灰瓦灰瓦是一种较早的屋面材料,母体花岗岩,颜色均为浅灰色调,有着耐腐蚀、耐酸雨、防水性好等特点。
在城市古建筑中,灰瓦曾经是主要的屋面瓦材,它也具有韵味和时代感。
因此,古建修复性的灰瓦仍然是古建修复工程的首选。
简而言之,古建屋面瓦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象征之一,其种类繁多,其风格各异,从红瓦、青瓦、黄瓦、灰瓦等,每种瓦都有其自己的特色,能够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增色添彩。
简介古建筑瓦作的做法与作用——地面

简介古建筑瓦作的做法与作用——地面王凤焕我国最早的古代建筑多为干阑式,地面为地板,人们可以席地而坐,后来建筑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地板没了,人们不再席地而坐了,室内外地面的铺设也开始越来越讲究,作法也越来越多。
我们从地面铺装的材料看有砖、石两大类。
一、砖类地面:砖的应用较为广泛,有普通地砖,也有较高级的金砖。
砖墁地包括方砖类和条砖类。
方砖类有尺二、尺四、尺七方砖以及金砖。
条砖类有城砖、地趴砖、停泥砖、四丁砖等。
以砖的质量用途分有城砖和方砖。
城砖质地坚实,称为停泥城砖。
由于不宜细磨,所以多用在垫层和隐蔽部分。
方砖从制作工艺分普通方砖和澄浆方砖。
澄浆砖在制坯前先将泥土浸泡,经过沉淀,澄出上面的细泥,晾干后做坯。
澄浆砖质地细,适用作干摆细磨的面砖。
用砖铺装地面叫做墁地。
砖墁地有三种作法:(一)细墁地面:此做法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室内,宫殿建筑和讲究的宅院。
室外地面也可用细墁作法,但一般限于甬路、散水等主要部位,极讲究才全部采用细墁。
室内细墁地面一般都使用方砖,按规格不同有“尺二细地”、“尺四细地” (尺二细地一般适于小房间室内地面,尺四细地一般适于配房室内地面)。
小式建筑的室外细墁地面多使用方砖,大式建筑的室外细墁地面除方砖外,还有城砖。
细墁地面砖料需经过砍磨加工,砖料规格要求一致,棱角完整,有如砌墙“磨砖对缝”的效果,地砖经过桐油涂刷后,(上面有的还要打蜡)铺墁的地面灰缝很细,地面平整光洁,美观耐用。
(二)倘白地面:是细墁地面的简易作法。
其特点是砖料只磨面,不磨肋,使用这种砖墁成的地面叫倘白地面。
操作程序可与细墁地面作法相同,也可稍简化些。
墁好后的外观效果与细墁地面相似。
(三)金砖墁地:是细墁地面作法中的高级作法。
在选材上使用金砖(凡足尺七以上的澄浆砖均可称为金砖),操作程序更加讲究,一般用于宫殿建筑的室内。
这种砖质地极细、坚如钢铁、润如墨玉、敲之铿然,声如金属。
产于苏州松江(故宫主要宫殿都使用金砖墁地)。
汉代瓦当

(二)瓦当纹饰பைடு நூலகம்造型美
汉代瓦当纹饰以大幅度的动作,高度夸张的形体姿 态,颇具野性动势的塑造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 朴可爱的艺术形象。如四神翼虎、蟾蜍与玉兔纹瓦 当,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大手笔,不做任何细 部的直接描绘,长短不合的比例,直线,棱角,方 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 老,姿态不符常情。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 气势的美,构成汉代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简而不 俗,夸而不饰,饰而不诬。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 那种天真狂放的气势,那种征服世界的自信的力量 ,毋宁说更多的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汉代的瓦当纹饰更为精进。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力度超凡,是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 如龟纹、蚊纹、豹纹、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 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特点是在形 制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与联珠,给铭文安排一 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文字 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长 乐未央"、"万寿无疆"、“永受嘉福”等,字体有小 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 粗犷,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名称由来
• 瓦当文字中见有自名曰“当”,如“京师庾当 瓦当文字中见有自名曰“ ,如“ ”之类;曰“瓦”,如“都司空瓦”,“长水 之类;曰“ ,如“都司空瓦” 屯瓦”之类;又有曰“ 屯瓦”之类;又有曰“裳”,如“长陵东裳” ,如“长陵东裳” 等,曰“ 等,曰“甬”,如“庶氏冢甬”等等。前人训 ,如“庶氏冢甬” 当为“ 当为“底”,谓瓦栉比置于檐际,瓦瓦相值, 而带瓦头的筒瓦正当众瓦之底,带有阻挡、遮 挡的作用。 • 陈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赋》 陈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赋》“裁金以饰 珰”句,释“珰”为“椽头饰也”。以今瓦当 句,释“ 椽头饰也” 之位置考察,正是位于筒瓦之端,椽头之上, 用于蔽饰屋檐口出头之木,故“瓦当” 用于蔽饰屋檐口出头之木,故“瓦当”之得名 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瓦作
摘要:瓦作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建筑构件,不仅有着实用价值,而且在装饰上也起着美观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严格等级制度中,其也有着具体的划分。
而在当今社会中,一些瓦件也具有了收藏价值,并且价值不不菲。
作为古建筑构件中的一环,其历史研究价值也很种。
关键字:屋顶瓦作瓦当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各种类型展示着不同的政治等级。
而屋面的瓦作也各式各样,其中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政治意味,瓦作的大小,质量,类型等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使用。
一. 屋瓦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瓦在建筑中的作用,它的起源也很多,如《古史考》中有“夏世,昆事氏作屋瓦”《本草纲目》乌古瓦集解中的“李时珍曰:夏桀始以泥胚烧作瓦”。
但是有人根据甲骨文中和金文中没有“瓦”字推断商周时代还没有瓦。
所以现代的人就用已经出土的实物瓦作为瓦出现的具体时间。
现在发现最早的也只有西周早期宫殿的陶瓦,这时的陶瓦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弧度的弧形瓦。
而到了西周中期就有了板瓦,简瓦,瓦当等其它瓦作装饰材料。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由此描述可以看出经过周带的发展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时瓦以广泛用于宫殿之中。
在战国时的赵都邯郸城和齐都临流城中,都有高台
宫室的遗址。
屋瓦的出现,终于使中国建筑拜托了原始的“土筑草覆”的状态。
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说文》中:“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象形也。
”“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胚,以烧皆谓之瓦”由此可以发现,瓦的最初含义为左右陶器的总称。
后来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造型的瓦件,瓦才逐渐演变为专用的建筑屋顶构件名称。
瓦的起源和文明,标志了我国古代建筑屋顶在材料上的运用已经由使用天然材料发展成使用人造材料。
各种造型的瓦件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 屋顶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瓦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
种类的不同同时也代表着建筑主人身份的不同。
如果以瓦的材料来分类有青瓦,琉璃瓦,石板瓦,铜瓦,铁瓦银瓦等多种种类。
其中建筑屋顶上应用最多的是青瓦。
1青瓦是指不上釉的青灰色的瓦,它是瓦件中最为普通的一种瓦。
青瓦使用泥土烧制成的,具体制作时先用泥土加入清水做成泥浆,饭后制成圆形的胚,再把胚筒剖成两部分,入窑烧制,制成青瓦。
在对圆形胚筒做剖制时,四剖或六剖制成的的青瓦称为板瓦,中间对称剖的叫筒瓦。
由此制作方法可以联想“瓦解”一词出自此处也不一定。
普通的建筑屋顶上一般都覆盖青瓦。
2.琉璃瓦又称缥瓦,是在陶瓦表面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种瓦。
其颜色有黄、绿、蓝、黑等,属于比较高贵的瓦件。
琉璃瓦最早见于汉明器上,颜色鲜艳,富丽堂皇,到南北朝时琉璃瓦已用于建筑的屋顶上了;唐宋以后琉璃瓦逐渐盛行,并存有实物可证;明清时代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
此时。
琉璃瓦被大量用于宫殿建筑烦人屋顶之上,在京城更是到处一片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件,无时无刻的展现出皇家的权利。
琉璃瓦作为一种瓦件,应用在我国国代建筑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琉璃瓦作为一种特殊瓦件,一般平民是不可使用的,只有在宫殿建筑和庙宇建筑上才可以使用。
在这些建筑中也有着特殊规定,以规则最严厉的清朝来说,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和庙宇的重要建筑才可以使用,基本为皇家专用。
绿色稍次与黄色,用与亲王,世子,郡王等这些政治等级稍次的贵族阶级的建筑屋顶上。
3.石板瓦是以石片铺设在屋面上作为屋顶上的瓦件使用,起着瓦的作用,因此称为石板瓦。
石板瓦应用在建筑上主要是在民间建筑中有所应用,其他建筑上一般不覆盖石瓦板。
具体做法是将较为规整的小块薄石片有序地排列在建筑屋顶上,由于应用的较少,所以不是太常见。
应用石板的建筑因此被称为石板房。
4.铜瓦。
铁瓦。
银瓦均属于金属瓦,它们分别是铜片,铁片和银片做成的瓦的形式覆盖在建筑的屋顶上,这种金属多见于宗教建筑上。
关于铜瓦的记载有《汉武故事》中的“其神屋,以铜为瓦漆其外”以及《旧唐书》中的“五台山有金阁寺,镂铜为瓦,涂金于上,光耀山谷”等。
屋面覆盖铜瓦的实例见于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
庙的万法归一般,以及须弥福寿庙的妙高庄严殿等。
屋面覆盖铁瓦的建筑在山东泰山和四川峨眉山一带的寺院建筑中存在。
5.木瓦、竹瓦均同于石板瓦,一般在一些民宅建筑屋顶上常见,而且这些民宅所在的地方竹,木材料都比较多,所以才使用这些材料做屋瓦。
以上是以瓦的材料为分类的,还可以以瓦的用途和形状等来分类。
其类型又有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
类型不同的瓦件构件成建筑屋顶的形象和风格也是差别很大的。
三. 建筑构件瓦当
1.瓦当简述。
瓦当俗称瓦头或勾头,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一般在屋顶筒瓦顶端下垂的构建部分,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与滴水交替布置,对建筑物起着实用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源地,周代的先民发明了瓦。
西周中晚期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
而到了汉代,则流行在建筑上用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制作和战国时期比较起来更为兴盛。
那时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
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也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
2.瓦当艺术价值。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
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正因如此,唐宋以来,瓦当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
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许多象陈直、陈介祺、罗振玉这样的大学者都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而对它的专题研究则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事情了。
3.瓦当的分类。
瓦当的种类很多,就质料区分:瓦当主要有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
灰陶瓦当最古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
大约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
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
宋元明清时期,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
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
瓦当在中国古建筑中起到的装饰作用是不能想像的,如果把建筑比作一首美妙的音乐,那么瓦当就是组成这首音乐的美妙音符。
王振复先生曾说:“瓦当与另一木作斗相互辉映,是东方建筑文化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光辉表现。
总结:瓦作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在展现美的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前人建筑形式提供了参考,更是为展现中国古建筑那种独有东方神韵之美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目录:
[1]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王其钧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2]华夏艺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鉌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
[3]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李浈编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