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找生僻词汇的意思,准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能够朗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朗读和体会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现代诗二首》内容及相关图片的课件。

2.角色扮演:老师准备好角色扮演《现代诗二首》中的诗人,增加趣味性。

3.评价表:准备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价的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现代诗二首》(10分钟)1.老师朗读《现代诗二首》,学生跟读。

2.老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分角色朗读《现代诗二首》。

2.每组朗读完后,进行互评,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小组。

四、角色扮演(15分钟)老师扮演诗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五、情景表演(2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六、诗歌赏析(10分钟)带领学生共同赏析《现代诗二首》,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对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景表演和诗歌赏析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创作,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现代诗。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现代诗二首》中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八、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缺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次课程设计的详绽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现代诗二首》•《竹枝》•《青年人》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现代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表达。

•表达和分享对现代诗的个人感悟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包含《竹枝》和《青年人》的诗歌全文、诗歌背景介绍和分析等内容。

2.相关诗歌解读资料。

3.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形式营造诗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学习《竹枝》(20分钟)1.播放《竹枝》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朗读。

2.老师简要介绍《竹枝》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3.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4.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竹枝》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青年人》(20分钟)1.播放《青年人》音频,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读。

2.老师介绍《青年人》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逐句解读《青年人》的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抽象意象和隐喻。

4.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对《青年人》的感悟和体验。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

2.开展诗歌创作或朗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美感。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现代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现代诗二首》,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一种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培养了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新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并背诵《《秋晚的江上》。

- 理解两首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意境。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联想等方式,体会现代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 鼓励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意境。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联想等方式,体会现代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2.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好教学课件,包括两首诗的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或视频等。

- 准备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生僻词汇和句式,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 准备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与秋天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

- 引出课题《现代诗二首》,介绍两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呈现新课(15分钟)- 朗读两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分别讲解两首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讲解。

3. 深入探究(1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意境,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 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同时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选编了两⾸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的某种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课⽂原⽂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的芦苇, 也妆成⼀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

花⽜歌 花⽜在草地⾥坐, 压扁了⼀穗剪秋罗。

花⽜在草地⾥眠, ⽩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在草地⾥⾛, ⼩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在草地⾥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

【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律美,引导学⽣感受对⼤⾃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多媒体⾳乐、画⾯营造氛围,让学⽣独⽴思考、独⾃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进⾏爱⼤⾃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过程: ⼀、谈话导⼊ ⽤⼀幅画导⼊:⼣阳西下,照红了江⾯,晚归的鸟⼉低飞在江⾯之上,引起学⽣思索。

这样美得景⾊,我们现代的诗⼈刘⼤⽩会⽤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所选诗歌为《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两首诗歌均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展现了作者登高望远的情怀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不仅能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学习到现代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把握:四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深层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引导来帮助学生。

2. 现代诗鉴赏方法:学生对于现代诗的鉴赏方法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现代诗。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图片和朗诵视频。

2. 课文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现代诗二首》的课文教材。

3. 诗歌朗诵音频:准备相关诗歌的专业朗诵音频,以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王之涣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两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5. 诗歌朗诵:学生代表上台朗诵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诗歌作者:王之涣- 诗歌意境关键词:登高望远、自然景观- 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体验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朗诵两首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现代诗二首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朗读,掌握“巢”、“苇”、“罗”、“眠”、“霸”、“占”等6个生字,结合图片和生活场景理解词语“驮”、“翻”、“红颜”、“霸占”、“偷渡”。

二)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三)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和花牛的悠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朗读两首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欣赏美丽的江景图片,营造氛围。

2.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意,感知景物1.出示阅读任务一,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一读《秋晚的江上》,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结合诗文,说说景物的样子。

1)教师指名读诗歌,注意“巢”、“苇”的读音。

2)交流圈画出来的景物:归鸟、斜阳、江水、芦苇。

3)指名交流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2.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小结:同学们,我们读诗句,捕捉到了诗人描述的景物,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让这幅江景图渐渐清晰起来。

3.齐读诗歌。

三)品词读句,想象画面1.出示阅读任务二,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二仔细阅读诗歌,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妙?圈出相关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2.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

3.集体交流分享,随机点拨。

1)预设一:“倦”、“驮”。

①理解“倦”的意思,想象鸟儿疲惫地飞行的样子。

②理解“驮”的意思,想象疲惫的鸟儿背着夕阳返回家中的画面。

③提问。

归鸟已经“倦”了,为什么还要“驮”着夕阳回去呢?点拨:鸟儿内心充满了回家的喜悦,在虽然疲惫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着返回家中。

④根据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2)预设二:“翻”、“掉”。

①理解“翻”的意思,想象鸟儿双翅翻飞,斜掠江面的画面。

②联系生活,想象夕阳落入江面,洒下余晖的画面。

③讨论。

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掉”,并说说理由。

点拨:“掉”的理解既与上句“双翅一翻”的“翻”产生动态的呼应,也与下句“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中的“一瞬”相对应,表现夕阳落下之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抒情短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班级、时间:
14造价1班:2015年3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
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第2课时)
纤夫
廖公弦
一、新课导入
1.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纤夫的爱》导入,引出纤夫这个职业
歌中“你一步一叩首……”形象的描绘出纤夫的工作状态
2.插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感受纤夫的工作
二、作者介绍
廖公弦,本名廖华钊。

贵州绥阳县人,生于1937年11月。

当代诗人,文学家。

贵阳市文联主席、作协贵州分会副主席、贵州省诗歌委员会主任委员、《花溪》主编。

出版诗集《山中月》、《大山和我们在一起》、《美人醒来》、《廖公弦诗选》,与人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毕生》、《山寨火种》、《火娃》等。

2003年6月病故,享年66岁。

三、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己先小声朗读诗歌,大体感受诗歌的意境
2.根据自己揣摩出的诗境,来朗读诗歌(一名同学),并请同学讲述自
己所表达的感情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朗读以及讲述。

各小组代表轮流进行)
3.总结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
四、深入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
1)这一节描写了纤夫工作时的样子,同学们找出一些词来吧
埋头,躬背,紧绷的绳索。

2)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
拉走一天天、拉去一年年,拉着中国的时间。

3)我们应该学习纤夫的什么精神?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坚忍不拔……
4)同学们齐朗读,要把纤夫那种坚强、韧性读出来
2.学习第二小节
1)这首是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纤夫的形象,歌颂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吗?
这首诗歌颂了纤夫,歌颂了劳动人民,但这不是诗歌的主要目的。

2)作者在这首诗里为了体现主旨,用了个什么词?
“但是”,强调注意重点。

3)这首是的主旨是什么?
但是,别在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船”。

4)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
“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但是,别在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船”。

5)这首诗中作者做了怎样的反思?
纤夫是劳动人民的形象,但是在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这种形象还存在,这是值得反思的。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表达了一种变革社会,加快历史前进步伐的愿望。

五、总结及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秋晚的江上》《纤夫》,虽然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并不相同,但都表达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一种积极向上,一种是深沉的反思,这种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一些这样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背诵两首抒情诗。

六、板书设计:
鸟儿驮着斜阳
秋晚的江上鸟儿翻翅夕阳掉落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
芦苇妆成红颜
一个个一天天一年年
纤夫绳索时间坚定乐观心胸宽广致敬爱拉出拉弯劳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