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

合集下载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键入文字]
巴尔扎克的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作品对中国影响
巴尔扎克的作品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七、八十年。

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坛的是1915 年商务印书馆出的巴尔扎克短篇集《哀吹录》,收有四个短篇《猎者斐里朴》、《耶稣显灵》、《红楼冤狱》和《上将夫人》,由著名的早期翻译家林纾(林琴南)与陈家麟用文言意译,虽然文字很生动,情节也吻合原作,但删节不少。

《哀吹录》出版后的第二年,即1917 年,周瘦鹃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法兰西之部”里,收有巴尔扎克的短篇《男儿死耳》,虽然亦是用文言文翻译,但比林纾的翻译更为信达,而且编有巴尔扎克小传,为我国读者第一次介绍了这位法国大作家的生平及创作简况,并且较公允。

巴尔扎克像
五四以后,巴尔扎克的作品渐渐地丰富起来,特别到了三十年代,《世界文库》不但译载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而且在第八期上由穆木天翻译了他的《小于人间喜剧总序》,还有几幅巴尔扎克的画像。

巴尔扎克的作品集也在1936 年第一次出版,是蒋怀青译的《巴尔扎克短篇小说》,收有八篇短篇小说,王任叔写了前言《巴尔扎克》,并附有《巴尔扎克重要作品目录》,还把《人间喜剧》中六个场景的中、外名称作了介绍。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是《欧也妮·葛朗台》,1936 年由穆木天翻译,当时文章《欧也尼·葛朗代》。

客观地说,解放前翻译的巴尔扎克的译作品并不算多,但翻译的论述巴尔扎克的文章却为数不少,西蒙、法郎土、圣·佩甫、显克维支等著名人物的论述都介绍翻译成了中文。

还出现了中国文人对巴尔扎克的评述,有的还相当有份量。

解放后,尤其五十年代,曾有计划地介绍过外国文学。

巴尔扎克一些重要作品,如
1。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是不同国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既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与借鉴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影响。

首先,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商品和文化的交流,还包括文学作品的传播。

例如,古希腊的史诗《奥德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翻译和吸收西方文学作品,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同样,中国的文学作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学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文学开始与西方文学接轨。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广泛阅读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并将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受到了尼采的思想影响。

同时,西方文学也开始引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写实主义作品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作品的相互影响,中外文学的交流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交流上。

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理论在西方兴起。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创新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文学理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西方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理论的交流和借鉴,促进了中外文学的相互发展。

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与交流不仅仅是单向的,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同时,中国文学也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哲学思想被翻译成西方语言,对西方文学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西方文学差异

中西方文学差异

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签名:华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Differences in Western Literature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人教育学院年月日(不填)摘要中西方文学作为世界文论的两大系统,具有不同的生长机制和发生根基。

观念和形态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文学语境和历史情景所造成的。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以“抒情”尾注,主要用来表现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属于审美论的范畴。

在我国西方文学观念中,“模仿论”统治了欧洲西方思想的两千年,这种认知属于“认识论”,西方主要将文学当作知识。

本文从历史、环境,文化,人文等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进而对中西方文学进行差异的解读。

关键词:中西、文学、差异目录绪论 (1)第一章.中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 (2)第一节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2)第二节西方文学的祈愿和发展 (2)第二章.中西方文学和新观念不同 (3)第一节中国文学核心观念——抒情为主 (3)第二节西方文学核心挂念——摹仿为主 (4)第三章.不同题材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5)第一节“女性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6)第1条. “女性文学”西方注重平等 (6)第2条.“女性文学”中国文学注重“随性” (6)第二节“儿童文学”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7)第1条. 中西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观不同 (7)第2条. 中西儿童文学创作思路不同 (7)第3条. 中西儿童文学情感元素不同 (8)第4条.中西儿童文学对“人”本位认识的不同 (8)第5条. 中西儿童文学出发点、侧重点不同 (8)第6条.中西儿童文学主人公形象不同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绪论全国高校自新时期以来所编写的《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目已经达到了300多种。

在反复编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惊艳,但也有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融合,进而想要构建一种专题体系。

巴尔扎克在中国

巴尔扎克在中国

巴尔扎克在中国【摘要】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茅盾等中国作家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与巴尔扎克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

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愧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

近30多年来, 我国巴尔扎克传播更是迅速发展。

译介和研究巴尔扎克等呈全景式、嵌入式和峰峦式特征。

这一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是当今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适宜的文学接受环境所造成,是传播者及受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要求,也是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回归所必需,更是我国现实与《人间喜剧》的对接所铸就。

【正文】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的创作为小说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小说获得了空前的表现力。

他艺术气魄宏伟,生气勃勃,和显示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却比现实更加集中、凝练和强烈。

恩格斯认为他的辉煌巨著《人间喜剧》是【1】“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我从这里(《人间喜剧》),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上学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国外文学名著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从古至今,众多国外文学名著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与传播1.古代时期:早在公元前,希腊、罗马等国的文学作品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奥德赛》等。

2.中世纪时期: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阿拉伯地区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如《一千零一夜》等。

3.近现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学名著如潮水般涌入。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4.当代时期: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更多国外文学名著被译介到中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村上春树的作品等。

5.文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许多中国作家在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果戈里《死魂灵》的影响。

6.艺术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7.哲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作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8.语言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译介,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家们为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不断创新翻译技巧,提高了中国翻译水平。

9.文化交融: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通过阅读国外文学名著,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

10.价值观传播:国外文学名著中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通过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期末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期末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期末研究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同文化和社会的镜子。

中外文学作品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小说,再到现代的文学作品,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中国文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唐诗宋词以其优美的语言、精妙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自然,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感悟。

而在明清小说中,《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善恶。

外国文学同样丰富多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特点。

以欧洲文学为例,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展现了英雄的传奇和人类的勇气。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强调人文主义精神,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

在主题方面,中外文学作品有一些共同的关注点,如爱情、战争、人性、命运等,但在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常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表现出含蓄、内敛的特点,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而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更加自由奔放,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

战争题材在中外文学中都有体现,但中国文学更注重对战争中人民苦难的描写和对和平的渴望,如《三国演义》;而西方文学中的战争常常与英雄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如《伊利亚特》。

在人物塑造方面,中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整体性和道德评判的色彩,强调人物的品德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比较吴军(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1 200807040127)摘要:一提到“吝啬鬼”的形象,人们很容易地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儒临外史》),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严监生和葛朗台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外吝啬鬼的代表,通过对严监生与葛朗台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比较能较好的认识到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吝啬鬼差异严监生葛朗台在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的吝啬鬼形象。

其中外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而中国四大吝啬鬼是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一文钱》中的吝啬鬼卢至、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的监河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这8个闻名中外的吝啬鬼形象可以说代表了中外文学史上对吝啬鬼形象描写的最高成就。

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其中中国的吝啬鬼形象与外国的吝啬鬼更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下面举例葛朗台与严监生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典型来比较一下中外吝啬鬼的差别。

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物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世界文学画廊中。

但是如果将他们二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都被称为“吝啬鬼”,两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很多的不同点,有些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

我们从他们各自写作的背景以及两个人物形象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写作背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于1750年左右,乾隆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当时国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发展十分缓慢,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牢固”,因而吴敬梓能够塑造的也就是一个贪婪的封建地主的形象,他不可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塑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小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国门洞开,直至20世纪初年,满清王朝覆灭,民国初年政坛急剧动荡,但此时中国的文化领域却尚未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只能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正在酝酿。

戊戌变法以至辛亥革命前后,在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文化激烈的撞击中,中国社会的震荡日益激烈,中华民族被震惊而奋起,从而启动的现代化进程已是不可遏制。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与文学已开始了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

从甲午战役到民国六、七年,即晚清以来到1917年前后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先导期。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第一批觉醒的先进人士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试图从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寻求变革,这必然要触动文化,从而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学。

在这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天演论》所带来的影响,文学观念的变革以及翻译西方小说所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

首先,甲午战争失败后,知识分子意识中的民族危机感日益强化,这种危机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复的译书《天演论》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中的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科学的眼光来思考民族命运。

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到来。

其次,在文学观念的变革领域,我们不得不提到梁启超其人,他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并宣传思想启蒙,在他著名的《新民说》中,他所强调的中心思想就是启蒙,就是提出批判、改造中国的国民性,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现代性的呼唤。

梁启超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关于“人”的现代性与文学的现代性的建构决定了中国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的总体特征,这一直影响到了五四及以后新文学的整体走向。

另外在他所倡导的“文界革命”中,梁启超所要引进的正是有利于思想言论自由发挥和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的“欧西文思”。

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对其影响深远,他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我们这组对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的探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概况近一个世纪以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简况1914 1949 1979 20C末21C 初始段发展期繁荣期深化从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从1914年到现在整体趋势是逐步扩大的,但在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9年建国的这一段时期以及十年文革期间出现了停滞现象,这两段时期文学基本上成为了政治的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又出现了新的飞跃。

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 巴尔扎克来到了中国。

在新文学初期, 这位西方文学巨人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和他的弟子左拉相比, 他的影响微乎其微。

五四运动前,国外传入中国的小说中,政治小说、教育小说和科学故事最多, 这是传播者作政治宣传与科学启蒙的需要; 侦探小说与言情小说影响最大, 因为它投合了一般市民阅读公案武侠小说的习惯及对异域艳情的兴趣;20 世纪初,国内留学生深受自然主义影响,左拉、福楼拜、莫泊桑等人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巴尔扎克。

1、初始阶段:巴尔扎克正式在中国的传播是以1914年林纾以文言意译《人间喜剧》“哲理研究”中的四个短篇为标志。

从1914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以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一直处于初始阶段。

其传播重心也是先对巴尔扎克本人作评介,包括其生平、思想、创作等,慢慢才转移到在作品的译介上。

在传播方式上,以1936年为界,前期多半是移植国外对巴尔扎克的研究成果,后期则在这些成果上作延伸与渗透。

1937年抗战爆发,对巴氏的传播停滞下来,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 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人的态度如何, 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扬的巴尔扎克被有选择地接受了下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拉法格曾回忆:《人间喜剧》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马克思非常推崇巴尔扎克,称赞《人间喜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恩格斯在1883年12月写给拉法格的信中说“在我卧床这段时间里,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外,别的我几乎什么也没有读,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足。

”)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帮助中国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一阶段成果表现为涉及到巴氏的译者、评介者近50人,介绍、评介巴氏文章40多篇,翻译(含重译)80余篇。

2、发展阶段:建国后的三十年,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呈逐浪走高之势。

接受主体的扩大、译介者如傅雷、穆木天、高名凯等人的大量译介、巴尔扎克作品本身的吸引力都极大地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

1949——1957:对国外的巴学成果借鉴独领风骚;1958——1959:集中关注的是作品的“金钱”问题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映;1960——1961:是对巴氏“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热论;1964——1965:通过“高老头的父爱”问题来证明作者世界观对创作影响的直接性。

1966——1976:十年文革,中断了巴尔扎克的传播。

十七年间,国内学者将思考重心定格于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而这一阶段的局限则在于批评界较多地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审视作者,而忽视了作品的审美功能。

3、繁荣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繁荣期,译作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译介面拓宽, 译介者逐渐出新, 出版机构急遽增多等。

除书信及1828 年前未以“巴尔扎克”署名的小说外, 其它作品尽展人前。

第二、译本全,包含了全译本、缩写本、改写本等,不在局限于单行本。

第三就是在历经几十年的巴尔扎克研究在走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视域后, 健康的学术空气正逐步形成。

20 多年来, 研究巴尔扎克的各种专著有30余部, 全国各类主要报刊杂志登载的研析文章近400 篇, 涉研人员近300 个。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仅此两项论文占研究总数的三分之一, 达150 余篇。

近十年来,对巴尔扎克的关注已成普遍性趋势,巴尔扎克其人其作遍布中学、大学课堂,过去近90年的蓄积和研究的深厚成果,将直接拓展新时期的研究道路。

二、巴尔扎克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分为两部分:一是他独特的创作方法,而是受影响的具体作家。

马克思、恩格斯称巴尔扎克为“现实主义大师”,这一评价迅速被国内作家、评论家和译介者接受。

巴尔扎克精力极其充沛,他一生创作了 96 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由于“享乐气息”在巴尔扎克的艺术世界里表现得相当充分,这使得许多新文学的代表作家,例如鲁迅就难以从巴尔扎克艺术世界中提取思想滋养来构建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所以巴尔扎克最初被中国作家所接受的是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第一部分:首先是人物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巴尔扎克“典型”的定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

(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比如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 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 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 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然后重新整合。

)鲁迅在塑造人物也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综合的方法。

例如我们熟悉的“阿Q”的形象,许多人都能从阿Q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就涉及到巴尔扎克对典型的提炼。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典型人物产生于典型的时代环境,典型的人物又辛辣的讽刺了社会的虚伪性,这成为巴尔扎克作品的一大特色。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塑造的典型人物被我们烂熟于心的就有“高老头”“拉斯蒂涅”等。

如拉斯蒂涅,他那种不择手段向上爬的经历,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中大批野心家的集中写照!而他从外省来到巴黎这个染缸中,逐渐抛弃了自己仅有的一点纯朴气,直到埋葬了自己年青人最后一滴眼泪,则又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成千上万个青年人在腐朽的社会环境里被污染、被腐蚀的悲剧……其次就是巴尔扎克创作的总体风格——即主张真实反映生活,严格摹写现实,创造伟大的典型,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写。

关于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写,一方面是为了再现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

巴尔扎克笔下的环境是个性化的,是为活动于其中人物服务的。

《高老头》的环境描写颇具代表性。

他对伏盖公寓的描写,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篇章,这个寒伧,俗气,酸腐,发出霉烂味道的公寓,不仅是它的主人伏盖太太的特点与格调的象征,而且也最能表现出栖身在这里的其他人物,如往上爬的穷大学生,被遗弃的小姐,在逃的苦役犯,过清贫日子的商人,低贱的小职员与老板娘。

第二部分:上述两点是巴尔扎克在创作上对中国作家的主要影响所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受巴尔扎克影响的作家众多,但在此我只挑选三位影响较深的作家浅谈。

受巴尔扎克影响最深的无疑是茅盾。

茅盾——生于1896年,是五四新文化先驱之一。

与一般作家以创作登上文坛不同,茅盾是以文艺评论家、外国文学译介工作者及《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辑三种身份集于一身的面孔亮相现代文坛的。

这种特殊的身份,为茅盾全面了解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坛的最新动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据茅盾晚年回忆,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思潮的作家作品中,他“当时读了许多巴尔扎克的作品,也甚喜莫泊桑。

”(庄钟庆《茅盾的创作道路》)从茅盾整个的创作历程上讲,他是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中国的工业文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资本家形象系列的有意识创造上来了。

茅盾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巴尔扎克“金钱”的创作主题被茅盾所吸收。

“金钱”是巴尔扎克最得意的题目,也是他塑造最成功的主题。

所以,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深刻地揭露了“金钱决定一切”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在《欧也妮·葛朗台》里,他说过:“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茅盾则充分具有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产业意识和金融意识,他赞赏巴尔扎克“大胆地把这新支配阶级——金钱”引进了他的小说,而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如《子夜》也是如此呈现的。

茅盾与巴尔扎克在创作上都是以经济作为切入点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从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在经济上的得势与衰落,来描写这两个阶级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茅盾也以经济变动为中轴来观察社会政治的变化,表现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力量与另一种社会力量的对立。

具体来讲,无论从创作意识、思维、表现方式及艺术风格上,茅盾与巴尔扎克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次茅盾跟巴尔扎克一样,在创作上表现了浓厚的历史趣味和自觉的历史意识。

茅盾的小说具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的“编年史的方式”。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创作曾做了这样的评价: “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而茅盾的小说着意从社会的广度和历史的长度两个方面追求巴尔扎克式的恢宏的气势。

从纵的方面(历史的长度)看,茅盾的小说通过对时代精神风貌和历史发展趋向的深刻描绘,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中国现代史的恢宏的画卷。

把茅盾小说所反映的年代加以排列,就不难看出,他几乎象巴尔扎克一样“逐年描写了”从“五四”前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历史。

茅盾小说的这一编年体的特征曾为法国汉学家多次指出过,读茅盾的小说,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从标志着现代文学及现代文化涎生的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一时期中国所发生的一幼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文学在法国》)。

从横的方面看( 历史的广度),茅盾也象巴尔扎克一样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在创作《子夜》时,不只要描写大都市,还有“农村的经济洁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

《子夜》主要侧重都市生活描写,为了突出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全貌和三十年代历史的全景,他写了《农村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增添了农村经济破产的画面;写了《林家铺子》等,增添了小市镇各式居民生活的历史。

茅盾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操纵显然从巴尔扎克那里汲取了养分。

第三,茅盾在小说中对社会的解析也与巴尔扎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将《子夜》与《人间喜剧》作对比,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的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总称为三大研究。

他象哲学家和科学家那样细致地观察、剖析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法律的奥秘、宗教的效用,精细地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对于茅盾,他重视创作中的科学的观察分析精神,也主张创作的真正动力应该是一种在对社会生活作细密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分析的渴望,带有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社会分析的特色,对民族资产阶级、买办阶级、国外资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有深入的观察,一般作家是很难驾驭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