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生物学史是高中生物常考的基础知识。
那么高中学生有哪些需要记忆的生物学史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引言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起源、结构、功能、演化和分布等规律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在高中生物学学习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了解了生物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和科学家们的贡献。
本文将对生物学史进行总结,并回顾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科学家们的成就。
生物学史概述古代生物学古代生物学又称为古生物学,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假设。
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种恒定论”,认为物种是不变的,并且每个物种都有其固定的特征和目的。
这种观点在古代持续了很长时间。
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19世纪是生物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引发了生物学的巨大变革。
达尔文观察到物种之间存在着差异,并推测这些差异是由于适应环境的选择造成的。
他提出了天然选择的概念,认为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从而使得适应性特征得以保留和积累。
在进化论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加强了对进化的理解和证明。
例如,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揭示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为进化提供了遗传基础。
科学家以及传授进化的科学成就也有其他的很多,这其中包括惠勒和哈代的总结等。
分子生物学的崛起20世纪是生物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基因的发现和研究,如克里克和沃森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重要发现的基因密码表等。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如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兴起。
这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生命的机制。
现代生物学的多样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生物学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一些重要的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生态学和神经科学等。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生物学史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需要高中学生掌握并记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2023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2023引言生物学作为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打下了生物学发展的基础。
而在高中阶段学习生物学,不仅可以拓宽视野,理解生命的奥秘,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史进行总结,回顾2023年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进展。
古代生物学在古代,对于生物的认知局限于对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简单的归纳。
例如,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系统地记录了许多动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为生物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如神农氏和草木虫鱼等。
近代生物学的起步18世纪,生物学开始从自然历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印第安纳州的学者卡尔·林奈是现代分类学的奠基人,他系统地对动植物进行分类,提出了物种的概念。
此外,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的进化理论。
他认为生物是通过环境的影响逐渐进化得到的。
20世纪的巨大突破20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理论在这一时期被提出。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遗传学的诞生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以及遗传规律。
这一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基因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后来,生物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提出了遗传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这一突破性发现推动了遗传学的快速发展。
DNA结构的解析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了基因的化学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这一发现为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也为之后的基因工程和基因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物学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重组DNA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改变生物的基因组,创造出转基因生物。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整理版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整理版引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史进行归纳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轨迹。
古代生物学古代生物学主要集中在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上。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进行系统观察生物的人之一,他开创了动物分类学和生物形态学等领域。
古埃及人和古中国人也进行了一些有关植物的观察和研究。
中世纪生物学中世纪时期,生物学的发展受到宗教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停滞不前。
但是,一些对生物的研究成果依然存在。
著名的动物学家阿里斯提德对生物进行了分类,也进行了一些对植物的观察与记录。
文艺复兴与现代生物学的开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生物学也开始重新兴起。
著名的瑞士科学家巴塞尔在16世纪提出了显微镜并进行了细胞观察,这标志着现代生物学的开端。
随后,英国自然科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为生物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的重要发现19世纪是生物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出现在这个时期。
著名的奥地利科学家门德尔发现了遗传定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则研究了微生物并提出了消毒理论。
同时,人们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世纪以来的生物学繁荣20世纪以来,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发现DNA结构的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获得了诺贝尔奖,揭示了遗传物质的秘密。
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迅速兴起,并为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结论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智慧。
从古代的观察和记录到现代的分子研究,生物学在不断前进。
高中生物学史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
以上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归纳整理,从古代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人物。
研究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了解生物学的历史,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的研究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2023

生物学史高中总结2023引言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一支,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功能,还可以应用于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深入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实验方法以及重要的科学发现。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史进行总结,回顾我们在这一学科中所学到的重要内容。
约翰逊提出生物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生物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生命?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这个问题由英国科学家约翰逊于1859年提出。
约翰逊认为生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所引起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的。
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框架,对后来的生物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之间遗传性状传递的规律。
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遗传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核酸的发现以及遗传密码的解读等。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花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遗传规律,例如隐性和显性基因、遗传等位基因的概念等。
孟德尔的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核酸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50年代,华生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机制。
这一发现为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遗传密码的解读遗传密码是DNA中遗传信息的翻译规则,它将核酸序列转化为蛋白质序列。
在高中的生物学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遗传密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解读DNA序列和翻译成蛋白质。
这项工作的背后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60年代末,遗传密码的主要细节得以揭示,进一步深化了对遗传学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一、细胞学说: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萨克斯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同位素标记法&对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六、植物细胞全能性:斯图尔德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七、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
因此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法”。
摩尔根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
通过假说演绎、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臵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臵,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八、红绿色盲症:道尔顿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质: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得出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S型活菌。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由此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因为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
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根据查哥夫(奥地利)的信息,A=T,C=G。
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拉马克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通过观察法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
关于遗传和变异,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遗传与变异的作用: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2)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2)生物进化的研究以种群为单位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竞争、互助)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发现: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斯他林&贝利斯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十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命名为吲哚乙酸(IAA)十三、能量流动特点的发现: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