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物探)

合集下载

物探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物探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物探认识实习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

实习地点,某物探公司。

实习内容: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中,我有幸加入了某物探公司,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工作。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地质勘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我参与了一些地质勘探项目的实地勘察工作。

在实地勘察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地质勘探仪器和设备,如何进行地质剖面的绘制和数据采集等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地质勘探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巧。

其次,我还参与了一些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作。

在这方面,我学到了如何使用地质勘探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
括地质剖面的绘制、地层分析、勘探成果的评价等内容。

通过这些工作,我对地质勘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还有幸结识了一些优秀的同事,他们在工作中给予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这两个月的物探认识实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相信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将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感谢公司给予我这次实习的机会,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法勘探
实验项目名称: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上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和观测系统,了解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掌握高密度电法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内容
任选高密度电法剖面,用RES2DINV软件进行数据畸变点剔除、反演计算以及结果成图。

三、实验具体要求
1.掌握高密度电法装置观测系统特点,熟悉资料反演方法和基本步骤。

2.安装RES2DINV高密度电法软件,根据软件说明,熟悉RES2DINV软件各个模块的基本功能。

3.任选一个高密度电法剖面,剔除数据畸变点,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反演,完成反演结果的显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在RES2DINV软件中打开一个数据文件,加载后剔除畸变点
2. 剔除畸变点后,对数据文件进行最小二乘法反演
3.结果分析
根据最小二乘法反演图结果显示,测量点11到13米处埋深2.5米处呈现低阻异常,而在地面20到22埋深3.19米处呈现高阻异常表现为高电阻率,在地表出有几处小水坑,表现为较高电阻率。

五、总结与认识
通过本次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实验,对于物探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对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使我们对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对前面所学课本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感谢老师的倾心授课,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

物探_实习报告

物探_实习报告

物探实习报告一、前言我于2023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物探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物探技术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各种物理场和方法探测地下地质结构、矿产资源和其他地下物质的技术。

在这次实习中,我参与了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等工作,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野外数据采集野外数据采集是物探工作的基础。

我们使用了地震勘探、电磁法、重力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地震仪、电磁法设备、重力仪等设备,并了解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物探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使用了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电磁法数据处理软件等工具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编辑、数据解释等工作,并了解了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3. 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物探工作的最终目的。

我们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分析了地下地质结构、矿产资源等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数据、绘制地质图、建立地质模型等技能,并了解了物探成果的应用价值。

三、实习收获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这次实习,我掌握了物探基本原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物探技能。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各项任务,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3. 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次实习让我有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对我今后从事物探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物探实习,我对物探技术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

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物探知识,为将来从事物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探实习总结

物探实习总结

物探实习总结物探实习总结物探实习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实践活动。

通过实习,我不仅了解了物探领域的实际工作,还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和感悟。

首先,实习让我对物探工作流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勘探工作。

从地质勘探到采样和实验分析,我亲身参与了整个流程。

通过与老师和同事的交流,我了解到物探工作的重要性和细节。

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调查、矿产勘探、勘探设计等工作,也了解了各种现代物探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其次,实习让我发展了实际操作技能。

在实习期间,我亲自操作了各种物探仪器设备,掌握了如何正确操作和校准仪器,并获取准确的数据。

在野外,我掌握了如何使用GPS定位、如何进行地质剖面的绘制等技能。

这些技能的掌握,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并提高了我在物探工作中的实用能力。

再次,实习让我认识到物探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物探工作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亲身参与了一些矿产勘探项目,见证了一些地质资源的发现与利用。

也亲身体验了在野外复杂环境下的工作,比如高温、蚊蝇叮咬、坡陡地滑等。

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物探工作的决心。

最后,实习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

在实习中,我发现自己在沟通和协调能力方面有所不足。

勘探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需要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提升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通过这次物探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也锻炼了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的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物探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物探实习期间,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和老师和同事的交流和学习,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

具体来说,我遇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我发现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物探实习总结(通用3篇)

物探实习总结(通用3篇)

物探实习总结(通用3篇)物探篇1第一章实习的目的意义本次普通物探实习是在《普通物探》课程学习后,开设的一门综合实验课程,是我们勘查与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专业工作能力,适应油田勘探的发展需要,学校特安排了这次专业教学实习。

通过多日的物探实习,使我们了解重力、磁法和电法等地球物理观测的工作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掌握常用重、磁、电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观测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分为三个模块:重力勘探部分、磁法勘探部分、电法勘探部分,每一个项目的实地实习分别有相应的老师带领。

通过野外实际测量实践环节的训练,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重力仪、磁力仪和电法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重、磁、电、震的野外测量方法,培养进行普通物探工作的基本能力。

实习的过程是先进行理论的学习和仪器的认识使用,而后再进入实习场所进行相应方法的勘探。

实习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走上工作岗位做了铺垫。

第二章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地球物理勘探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由于不同的勘探方法的原理不相同,因此在数据采集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实际采集数据之前,应该制定好勘探计划,设定好测线的分布。

各方法资料分别整理分析,解释地下主要构造特征,如磁性体分布、主要界面起伏、电性分层等。

具体实习任务安排如下:1、磁法测量:以整个校园为模拟测区,设计 6 条东西测线和6条南北测线,再加上外框,两台不同仪器结合进行,便于数据的对比,原始数据经整理得到成果数据,最后合并使用,绘制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物探)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物探)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习报告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4/11/5一、实验目的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

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

二、实验原理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

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

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

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测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东区教学楼南侧草坪,测区地势平坦,地表植被除傍边有一排行道树外均为矮小杂草,见图1。

图1测线布置方式:沿正东的方向布置单条侧线,电极间距a=8m,共n=32个电极。

装置方式为温纳四极和偶极法依次进行。

步骤:(1)检查实验仪器;(2)将所用钢钎沿测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插入土层中,要求与土层良好接触,将测线固定在钢钎上,使其相互接触;(3)将测线与仪器连接,进行电阻检测,检查各段测线与钢钎是否良好接触;(4)根据布设情况,选定参数及试验方法,开始测量;(5)将所得的视电阻率数据运用反演软件RES2DINV进行数据处理;(6)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地层剖面情况结合所测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1 实验题目:已知地下异常体的走向和大概的深度,判断异常体的具体位置,电阻性质。

2 实验所用设备:高密度电法仪一台;设备电源一台;电法信号专用电缆7根;电极57根;笔记本电脑一台;图1 电法实验的参数设置3 实验方案将56个电极垂直异常体走向布设,电极距为0.5米。

另将一个电极接在仪器上作为接地电阻。

先测量接地电阻,无异常后,进行视电阻率的测量,仪器工作完毕,测量结束。

由于时间限制,未进行第二条测线的布设及测量。

测线排列的位置坐标(RTK测量):起点(第1个电极的位置):X=4003159.244 Y=544036.212 H=64.806中间点(第28个电极的位置):X=4002171.428 Y=544041.923 H=64.587终点(第56个电极的位置):X=4003184.042 Y=544047.734 H=64.8064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按垂直于异常体的走向方向布线。

由于埋藏深度不超过10米。

所以我们将电极距设置为0.5米,56个电极距可以测量18层。

这样可以测量出地下9米之内的视电阻率情况。

首先,我们对起伏较大的坏点进行了剔除。

图2注:图中红色的点为坏点,予以去除。

然后将除去坏点的数据体进行反演,结果如下:图3 反演后所得的参数我们挑选出迭代次数为1和4的两幅图,也就是均方根误差最大和最小的两幅图进行对比。

图4 迭代一次后所得的图像图5:迭代四次后所得的图像5 实验结论从图4和图5均可看出,在距离原点16米到20米地区域,深度1到4米之间出现蓝色低阻区域,所以推测在17米到18米范围内,深度1.59米到2米之间,有低阻异常体的存在。

推测可能是铺设的供水或供暖管道。

物探单位实习报告

物探单位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作为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为了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我选择了在物探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1. 了解物探单位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范围,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2.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能力。

4. 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二、实习要求1. 严格遵守物探单位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

2. 认真学习物探技术,掌握野外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技能。

3. 积极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 做好实习记录,总结实习经验。

三、实习内容1. 物探技术学习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物探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操作。

主要内容包括:(1)电法勘探:了解了电法勘探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等。

(2)地震勘探: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原理、仪器设备、野外施工方法、数据处理技术等。

(3)重力勘探:了解了重力勘探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等。

2. 野外施工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野外施工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现场踏勘: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质情况。

(2)仪器布设:根据设计方案,将物探仪器布设到指定位置。

(3)数据采集:按照操作规程,采集物探数据。

(4)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3.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以下是我与团队成员合作的一些实例:(1)仪器调试:在仪器布设过程中,我与同事共同调试仪器,确保仪器运行正常。

(2)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共同分析数据,找出异常情况。

四、实习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习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11/5
一、实验目的
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

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

二、实验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

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

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

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
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测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东区教学楼南侧草坪,测区地势平坦,地表植被除傍边有一排行道树外均为矮小杂草,见图1。

图1
测线布置方式:沿正东的方向布置单条侧线,电极间距a=8m,共n=32个电极。

装置方式为温纳四极和偶极法依次进行。

步骤:
(1)检查实验仪器;
(2)将所用钢钎沿测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插入土层中,要求与土层良好接触,将测线固定在钢钎上,使其相互接触;
(3)将测线与仪器连接,进行电阻检测,检查各段测线与钢钎是否良好接触;
(4)根据布设情况,选定参数及试验方法,开始测量;
(5)将所得的视电阻率数据运用反演软件RES2DINV进行数据处理;
(6)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地层剖面情况结合所测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四、实验要求
1、学会高密度电法装置的布设方法以及测线的连接方式;
2、掌握高密度电法温纳四极、偶极法两种装置的数据采集;
3、学会数据的接收及转换;
4、学会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方法;
5、需要掌握的软件有:
a、BTRC2004数据接收与格式转换软件;
b、RES2DINV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

五、实验结果
通过将得到的试验数据,读取到RES2DINV软件中并设置好一定的参数后进行反演,我们得到了图2到图5的反演图。

图2.温纳法反演图
图3.温纳法等值线图
图4.偶极法反演图
图5.偶极法等值线图
根据反演得到的数据,采用温纳法得到的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37.6%.采用偶极法得到的均方根误差为114%.显然对于所测区域地层情况的反演,温纳法比偶极法误差更小,所以进行结果分析时,重点根据温纳法所得的反演结果,偶极法作为参考。

六、实验结果分析
表1.土层及水电阻率常见值
根据表1中所给出的常见的土层和水的电阻率值,结合所得到的电阻率反演图,地面以下0-4m为表层土,电阻率在30-100的范围内,局部有电阻较高的部位,根据现场情况,考虑与地下的管线布设情况有关,在侧线长度上,有两个管井的出现,因为管井中无水表现出高阻与图2中地表电阻情况相同,同时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对此也有很大的影响。

结合场地周围实际地质情况,地表以下大范围的低电阻区(地面下4m-25m范围内)为黄土层,温纳法和偶极法所得到的反演图均表现出了这一特点,由于黄土本身的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不均匀的特点。

从两种方法所得的反演图中我们均能看到在地下有低阻异常的部位出现,电阻率等值线图呈同心圆状出现,推测为黄土层
中的充满水的孔穴,因为有透镜体等相对隔水的物质的局部存在,导致黄土层中某部位含水量较多,形成众多空隙联通在一起的局部饱水带,因为含水导致其电阻率呈现出比周围低的形式。

考虑实际情况同时不排除为原先兰州空军的遗留下来的防空洞。

因为温纳法所测深度较浅所以对于黄层以下的地层反映不是很清楚,但是从其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黄土层之下为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地层。

从偶极法得到的反演图可以看出地面以下25-30m范围内电阻率值在200到600之间,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推断应该为含水砂卵砾石层。

40m以下的部位,由场地的实际的地质情况推断应该为红泥岩,应该为低阻区,但是偶极法中反演存在了较大的误差。

所以其结果不能准确表达本地区基岩的实际情况,但基岩以上土层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本次高密度电法实验结果与本地区的实际地层情况比较符合,其中温纳法误差率较小,偶极法误差虽然比较大,通过与温纳法所得结果的比对,其地层分布情况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只是基岩以下土层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次实验的结果反映的场区浅层地层情况(地表以下30m以上区域)基本准确。

对于基岩面以下的深层地层情况,还需进一步实验。

七、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现场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使我们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勘察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巩固了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对于物探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的实际操作,以及后面的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使我们对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很好的掌握了高密度电法之一勘察手段。

同时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对前面所学的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