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炭协作网2014杭州研讨会顺利举行-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新型生物炭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

第29卷第6期江苏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29,No.6 Dec.,20232023年12月随着工业的发展,含有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工业废水越来越多,传统的混凝反应沉淀等方法,已不能去除这类有机污染物。
采用操作简便、能耗低、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炭材料通过吸附-催化等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处理技术[1-4]。
采用固体废弃物制备的新型生物炭具有成本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官能团丰富和电导率高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催化能力。
新型生物炭的制备原料通常是废弃物,这些原料特点是易得、成本低、可持续供给,能实现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从而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与商业活性炭相比,采用废弃物做原料制备的新型生物炭材料不仅成本低,且对某些有机物,如氟喹诺酮、聚乙烯醇、苯酚、吡虫啉等的去除具有特异性[5]。
本文介绍了以污泥、厌氧发酵的沼渣、农林废弃物、食品废弃物、家禽粪污、含金属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制备得到的污泥基生物炭、沼渣生物炭、生物质基生物炭、铁负载生物炭等新型材料,对新型生物炭的制备工艺、结构和理化性质、吸附-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最后提出展望。
1制备生物炭的原料1.1污泥基生物炭污泥基生物炭是以生化污泥或工业污泥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
生化污泥是城镇污水厂的副产物,含有机物多,以及无机盐和少量重金属等,含氮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污泥[6]。
由于有机物含量多,因此以生化污泥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通常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
生化污泥中含有Fe、Ca、Al等多种金属元素,制备成的生物炭具有金属相结构和多种催化活性位点[7],可作为催化剂新型生物炭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耿子韬1,戴雅2,唐悦1,程洁红1(1.江苏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2.杭州上拓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00)摘要: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的新型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好,具有吸附和催化能力,可用在废水处理中,尤其是可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用植物解决环境问题从实验室

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用植物解决环境问题:从实验室走向田间”2016年9月26-28日,浙江杭州第一轮通知植物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土壤和空气等环境介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
2008-2015年分别在中国南京、美国圣路易斯、意大利帕尔马、美国波特兰、比利时哈瑟尔特、美国锡拉丘兹、希腊伊拉克利翁和美国曼哈顿等地成功举办第五至第十二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 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将于2016年9月26-28日在浙江杭州之江饭店召开。
本届会议的议题广泛,覆盖从实验室机理研究、技术研发和中试验证,直到实际污染或退化环境的植物修复工程。
本届会议为科技工作者、工程师、咨询顾问、政府管理人员、学生等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探讨利用植物技术解决当前和未来环境问题领域的最新进展。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际植物技术学会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协办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国立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按姓氏顺序)∙Joel Burken (美国)∙Stephen Ebbs (美国)∙Heather Henry (美国)∙Asha Juwarkar (印度)∙Nicolas Kalogerakis (希腊)∙高艳丽(中国)∙骆永明 (中国)∙Elena Maestri (意大利)∙Tomoyuki Makino (日本)∙Thrassyvoulos Manios (希腊)∙Nelson Marmiroli (意大利)∙Lee A. Newman (美国)∙Steven Rock (美国)∙Liz Rylott (英国)∙Jean-Paul Schwitzguébel (瑞士)∙宋静(中国)∙David Tsao (美国)∙Tomas Vanek (捷克)∙Jaco Vangronsveld (比利时)∙Jason White (美国)∙吴龙华(中国)∙Barbara Zeeb (加拿大)国际组委会(按姓氏顺序)∙Joel Burken (美国)∙Peter Christie (英国)∙Stephen Ebbs (美国)∙Jan Japenga (荷兰)∙骆永明(中国)∙马骏(中国)∙Tomoyuki Makino (日本)∙Lee A. Newman (美国)∙Markus Puschenreiter (奥地利)∙Steven Rock (美国)∙宋静(中国)∙David Tsao (美国)∙Jason White (美国)∙吴龙华(中国)∙杨肖娥(中国)地方咨询委员会∙赵其国(南京土壤研究所,院士)∙沈仁芳(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利中(浙江大学,教授)∙刘维屏(浙江大学,教授)∙徐向阳(浙江大学,教授)∙朱荫湄(浙江大学,教授)∙徐建明(浙江大学,教授)地方组委会∙骆永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杨肖娥(浙江大学,教授)∙高艳丽(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Jan Japenga(浙江大学,教授)∙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雷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铭洪(香港教育学院,教授)∙吴启堂(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龙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其英(南京大学,教授)∙赵方杰(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芳柏(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宝梁(浙江大学,教授)∙李向东(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潘响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仇荣亮(中山大学,教授)∙周东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南忠仁(兰州大学,教授)∙冯新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会议主题∙植物耐受、富集、解毒和转化污染物的分子机制∙植物-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生物强化∙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室内外空气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植物技术∙改善公共健康的植物技术∙土壤多余养分和富营养化水体的植物修复∙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填埋场植物覆盖∙暴雨管理∙边际土地能源植物生产∙植物监测与植物取证∙植物技术的大规模实地应用∙植物技术应用的经济、政策和农艺长期可持续性分析重要日期∙2016年4月1日:摘要网上提交及优惠注册截止∙2016年5月1日:通知摘要接受以及报告类型初步日程2016年9月26日:注册2016年9月27日:大会开幕、全体会议和分组报告、展板、欢迎晚宴2016年9月28日:分组报告、展板、会议闭幕会务费同时参加第五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2016年9月24-26日)的代表,会务费可享受优惠。
“第4次中韩共同研究成果研讨会”在杭召开

“第4次中韩共同研究成果研讨会”在杭召开
王博
【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
【年(卷),期】2008(30)8
【摘要】2008年7月11日下午,由韩国环境署、环境保护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4次中韩共同研究成果研讨会·浙江”于杭州市世贸饭店成功召开。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技术指导处副处长李向农、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副巡视员陈茜、浙江环保产业协会会长李泽林、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德全和韩国环境技术振兴院出口资源部主任槎成颜、韩国环境技术振兴院出口资源部专家委员宋基勤、韩国驻中国大使馆环境参使安煤淳、韩国海外环境产业协会会长丁大济、韩中环境产业中心主任祝敬思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总页数】1页(P109-109)
【关键词】研究成果;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保护局;环境技术;环境保护科学;环境产业;设计研究院;浙江省
【作者】王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4;X321
【相关文献】
1.中韩版权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发出"促进中韩版权贸易与保护合作机制建立倡议书" [J], 钟翰
2.杭商文化传播研讨会召开暨《杭商》新刊推荐活动举行 [J],
3.第五届中韩工程咨询年会暨中韩工程咨询联合研讨会成功召开 [J], 中咨协会国际合作部
4.2014社区学习共同体研讨会在杭召开 [J],
5.中韩核技术农业与生命科学应用研讨会在杭召开 [J], 徐步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鼎湖山之窗

第8卷 3-4期 2005年 12月28日 本期目录§ 研究动态............................................................................................................................2 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01A 专题年度会议暨中国区域通量研究网络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重要方向性项目“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即将结题 (2)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专项子专题研究进入项目的总结阶段 (2)973项目子课题“森林植被蒸散的尺度转换模型”进展顺利 (3)台站野外监测与数据采集 (3)§ 学术交流 (3)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3)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样地基本建成 (4)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莫江明研究员参加“桉树论坛”学术会 (4)鼎湖山站人员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 (5)§ 保护管理 (5)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召开全体职工和研究生会议 (5)鼎湖山森林防火指挥部召开森林防火会议 (5)华南植物园、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领导拜访肇庆市政府副市长 (6)魏平副主任赴鼎湖山进行财务状况调研 (6)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行国庆联欢晚会 (6)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全度过重阳.....................................................................6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班子与鼎湖山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进行了工作会谈 (7)§ 简 讯 (7)§ 2005年度科研工作总结 (10)2005年度新增项目 (10)2005年度已发表论文和专著 (10)§ 研究动态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01A专题年度会议暨中国区域通量研究网络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中国陆地与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01A专题2005年度会议于2005年11月28-29日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
活性炭学术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活性炭学术交流会,与各位共同探讨活性炭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在此,我谨代表我国活性炭研究团队,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活性炭研究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一、活性炭概述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结构的炭材料,广泛应用于吸附、催化、电化学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活性炭在净化水、空气净化、吸附有害物质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包括活化、碳化、活化等过程;化学法包括酸活化、碱活化、氧化活化等过程。
根据制备方法和原料的不同,活性炭可以分为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煤炭活性炭等。
二、活性炭研究进展1. 制备技术近年来,我国活性炭制备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提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吸附性能等。
其中,纳米活性炭制备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
2. 应用领域活性炭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1)水处理:活性炭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色度等污染物,提高水质。
(2)空气净化:活性炭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异味、细菌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吸附有害物质:活性炭可以吸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有害物质,提高产品质量。
(4)催化领域:活性炭在催化反应中具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
3. 研究方向(1)活性炭制备技术:开发新型活性炭制备方法,提高活性炭的性能和稳定性。
(2)活性炭改性: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
(3)活性炭再生:研究活性炭再生技术,降低活性炭使用成本。
(4)活性炭应用:拓展活性炭在环保、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三、我国活性炭研究现状及挑战1. 研究现状我国活性炭研究在制备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活性炭制备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活性炭性能的需求。
(2)活性炭改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改性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物质焦大会

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IBI-2012)暨第四届中国生物质焦协作网大会(CBN-4)第一轮通知--------------------------------------------------------------------------------作者:添加时间:2011-12-14 阅读次数:25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优美安全生态环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我国未来重要的国家目标,是我国政府和全体科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生物质焦(biochar)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是最具有现实前途的重要方法,特别适合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碳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的国情。
生物质焦也称黑炭,是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的高温裂解产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生产中的副产物。
生物质焦可长久地将生物质固定的大气CO2以惰性碳的形式储存在土壤圈中,从而达到逐步降低大气CO2浓度的目的;同时,生物质焦还可增强土壤的生物转化功能,增加土壤的吸附性能,提高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N、P流失,因而具有明显的土壤培肥作用和消减面源污染的作用,有利于农田高产稳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
2009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和水科学系与英国洛桑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国内第一次生物质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月,国际生物质焦促进会(IBI)正式接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焦研究小组(China-CAU)为其首批会员,参与生物质焦的国际研究计划;2010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向与会代表报告了中国生物质焦的发展状况,同时申请在北京举办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2011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焦研究小组(China-CAU)成为IBI生物质焦标准制订工作委员会成员;2011年2月,IBI同意由中国农业大学组织举办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2011年6月,教育部颁发文件同意中国农业大学组织举办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2011年9月,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IBI-2012)和第四届中国生物质焦协作网大会(CBN-4)组委会正式成立。
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具有新功能的新器件等科研领域展开讨论。其中的 主要议题包括以下 9 个方面:①光子晶体材料及其 器件;②量子点、纳米线和其他纳米结构;③纳米结 构物理学;④等离子体和左手物质;⑤太阳能电池; ⑥GaN LED 及其应用;⑦光子集成;⑧高速激光器 与探测器;⑨应用技术。
面源污染重点开放实验室和美国布莱曼基金的资金 各国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阐明生物质炭对缓解全
支持。
球气候变化以及对土壤质量和土壤生产力等方面的
本次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 促进作用。浙江省科技厅沈维强处长简要地介绍了
西兰、奥地利、中国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89 名专家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在低碳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进
Biomass Valorization、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Stephen Joseph 教授是 UNSW(The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Journal
New South Wales)材料学院教授,也是 IBI 组织副主 等权威 SCI 期刊编委。王海龙教授的报告从新西兰
效率、高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可移动的生物质热解炭 壤与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国际绿色技术与生态健康
化装置模型。尽管仍处于研究阶段,但他的研究思路 筹划委员会委员、新西兰土地处理技术委员会成员、
以及现有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可移动型生物质炭化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他也是 Waste and
装置的潜在应用价值。
新工程,主要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壤物质生物化 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研究站,被称为
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活动——清洁低碳重大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INF0RM A TION
.
编辑 :傅雅琪 yaqi@esre.org.cn
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活动——清洁低碳重大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5月25日,第2O届 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 —清洁低碳重大 技术研讨会在杭 州召开 。本次会议 由中国科学 技术 协会、浙 江省人 民政府 主办 ,中国 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工程 院能源与 矿业工程学部和浙 江大学承办。会议 以 “全球 低碳背景下的 清洁能源技术挑 战和机 遇”为主题 ,通过主 旨报告、院士专 家论坛和重大技术难题 发布会等形式展开交 流研讨 。 中国 电 机工程学会理 事长郑宝森 ,浙江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 ,中国电力 科学 研究院名誉 院长、中国科学 院院士周 孝信 ,国 家能 源投 资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副 总经理 、中国 电机 工程学会副理 事长王树 民等领导 、院士 、专家,以及瑞典皇 家工程院院士Torsten Fransson等来 自美 、英 、德、 日、澳等 国家和地 区的知名 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 吸引了电力企业 、环 保企 业 、研究 院所 的专家、学者 ,以及24所高 等院校能源动 力学 院院长等200余位代表参会 。
浙 江 大 学 能 源 工 程 学 院 院 长 高 翔 代 表 岑 可 法 院 士 作 了 题 为 《能源清 洁高 效利用技术研究及挑 战 的报告 。报告指 出 ,多污染源 、多污染物高效协 同脱 除的超低排放技术 已成 为绿色发展需要 ,并介绍了燃煤机组 多污 染物 高效协 同脱除 超低 排放 系统 的研 究情 况。 报告 强调 ,未来 要通 过产学 研 用 ,积极推动超低排放技术产业化应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物炭协作网2014杭州研讨会顺利举行
通讯员:周晓瑜、虞露、虞竹韵
中国生物质炭协作网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于本月12日至14日在我校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顺利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徐建明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本次会议是继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炭大会(IBI-2012)暨第三届中国生物质炭协作网会议后,我国生物质炭领域召开的又一次重大会议,本会议聚集了我国生物质炭领域研究的主要核心团队及重要专家,此外还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会议主要围绕我国生物炭现行研究的四个方面开展了探讨,包括:1、碳固持及温室气体减排;2、粮食安全及土壤过程影响;3、污染及退化土壤修复;4产品标准及市场推广。
会议由我院土水所所长徐建明教授及爱丁堡大学Saran Sohi教授等主持召开,我院副院长徐向阳教授对参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他还简要地介绍了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并预祝此次会议能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农业大学林启美教授就中国生物炭协作网及其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
随后,与会代表通过报告形式展示了国内外生物质炭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
来自英国生物质炭工程中心的Saran Sohi博士报告生物质炭领域的起源、发展状况及未来十年可能的研究,并提出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吴伟祥教授等围绕生物质炭的土壤过程及其在农业中的利用进行汇报,指出生物质炭的施用可以不同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其作用效果及作用时间则会受到土壤
性质、作物种类及施用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薛建明教授等做了关于生物质炭的碳库效应汇报,指出在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有效固定土壤碳素,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胡学玉教授从生物质炭减少土壤表面折射率的角度的出类似的观点。
Maria教授等提出生物质炭具有改良土壤退化的作用,且其施用方法会影响到其作用效果。
曹心德教授等的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可以改善土壤重金属及有机质的污染,提高土壤质量,其作用效果会受到土壤特性、土壤微生物量以及生物炭的形成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用化学改良的方法提高生物质炭的作用效果。
Stephen Joseph教授等就生物质炭的经济效益与产品链做了相关汇报分享。
会议最后,Saran Sohi教授及中国农业大学林启美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
此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总结评价了2012年以来我国生物炭的研究情况,为未来3-5年内我国生物质炭的研究提出思路与具体工作,对国内深入开展生物质炭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