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杂交综合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果蝇杂交实验旨在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通过对不同性状的杂交组合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基因的分离、组合以及连锁和交换现象,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并探究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2、实验用具: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放大镜、显微镜等3、实验试剂:培养基(玉米粉、糖、酵母粉、琼脂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饲养简便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杂交实验中,通过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可以推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从而验证遗传定律。

四、实验步骤1、亲本果蝇的饲养与选择选取野生型长翅、红眼果蝇和残翅、白眼果蝇作为亲本。

将它们分别饲养在不同的培养瓶中,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保证果蝇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2、杂交一代(F1)的制备选取处女蝇:在亲本果蝇培养瓶中,选取羽化后 8 小时内未交配的雌性果蝇作为处女蝇。

处女蝇的选取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杂交操作:将选取的处女蝇与另一性状的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瓶中进行杂交,做好标记,记录杂交组合和时间。

3、 F1 代果蝇的观察与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杂交后的果蝇,待其产卵、孵化和生长。

观察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4、杂交二代(F2)的制备选取 F1 代中的雌雄果蝇进行自交,同样做好标记和记录。

5、 F2 代果蝇的观察与统计待F2 代果蝇孵化和生长成熟后,观察并统计不同性状的果蝇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五、实验结果1、 F1 代果蝇的性状表现在长翅红眼×残翅白眼的杂交组合中,F1 代果蝇全部表现为长翅红眼,说明长翅和红眼为显性性状,残翅和白眼为隐性性状。

2、 F2 代果蝇的性状分离F2 代果蝇中出现了长翅红眼、长翅白眼、残翅红眼和残翅白眼四种性状。

经过统计分析,其比例接近 9:3:3:1,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引言: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果蝇的交配与基因传递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基因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变异的机制。

本实验报告旨在阐述果蝇杂交实验的相关概念、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及其分析,并提出一些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概述: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其繁殖力强、短寿命和基因多样性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型和基因组成,以了解遗传传递的规律和基因的分离与联合。

正文内容:一、实验设计1.选择适合的果蝇品系2.选择合适的交配模式3.标记果蝇的基因型4.记录并统计实验数据5.设计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二、果蝇杂交基础1.果蝇基因的遗传定律2.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3.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4.分离比和连锁比的计算方法5.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析三、果蝇杂交实验的常见模式1.单因素杂交2.双因素杂交3.多因素杂交4.杂交断裂分析5.回交和自交的应用四、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与分析1.收集交配后果蝇的数据2.观察和分析后代的表型3.使用分离比和连锁比计算基因频率和遗传距离4.判断基因型的遗传方式(隐性、显性、共显性等)5.通过遗传分析进行基因组定位和识别五、果蝇杂交实验的意义和展望1.果蝇杂交实验在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果蝇杂交实验在基因突变和功能研究中的应用3.果蝇杂交实验在医学和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4.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一步探索5.果蝇杂交实验在深入理解遗传学规律方面的未来挑战总结: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机制。

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揭示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果蝇模型生物在遗传学、医学和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果蝇综合大实验实验设计

果蝇综合大实验实验设计

附一、数据记录表反交灰体黑体合计♀♂♀♂红、长、直╋╋╋白、短、卷━━━白、长、直━╋╋红、短、卷╋━━红、长、卷╋╋━白、短、直━━╋红、短、直╋━╋白、长、卷━╋━体色合计性别合计性别合计♀♂答:(1)对于正交组,三隐性突变体雌蝇(X w sn m X w sn m)与红眼(+)、直刚毛(+)、长翅(+)野生型雄蝇(X+++Y)杂交,则F1可产生三杂合体雌蝇(Xw sn m X+++)和三隐性雄蝇(X w sn m Y)。

由于Y染色体上不携带相应的等位基因,因而表现出X染色体上三个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相当于一个三隐性纯合体。

用F1代杂交(相当于测交),F2代表现出的8种表型及数目与F1雌蝇产生的8种配子及数目一致。

而反交组由于F1中的雄果蝇是野生型的,其显性基因掩盖了F1雌蝇产生的8种配子中的部分隐性性状,导致F2不出现8种表型,因此不能直接进行三点测交。

(2)反交组若要进行三点测交,可以用F1中的处女蝇与6号亲本雄蝇回交,观察F2的表型即可进行三点测交。

反交组三点测交示意图:P ♀+ + +/+ + + ×w m sn/Y♂↓F1 ♀w m sn ⁄+ + + ×w m sn/Y♂(处女蝇)↓(P)F2 w m sn + m sn w + sn w m ++ + + w + + + m + + + sn附二、实验结果分析1..分离定律:χ2检验表反交基因体色基因(B/b)F2表型灰体黑体合计实得数预期数χ2P(n=1)2.自由组合定律:χ2检验表表型合计反交灰体红眼灰体白眼黑檀体红眼黑檀体白眼实得数预期数χ2P(n=3)3.伴性遗传:χ2检验表红眼白眼合计反交F1表型雌雄雌雄实得数预期数χ2P(n=1)F2表型雌雄雌雄合计实得数预期数χ2P(n=2)。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果蝇遗传系列杂交实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步骤
1.在杂交前19-20天按杂交组合数量,计划和 培养好亲本。
2.收集处女蝇:一般选择在晚上9点钟把亲本 (种蝇)全部活的成虫转出处死(一个都不能 剩),第二天9点钟前(12小时内,最好8- 10小时内)把培养瓶里羽化的成虫转出,并 按♀、♂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3.按各杂交组合需选的果蝇品系,每瓶放入3 -5对,塞好瓶塞,贴好标签,置于25℃恒 温培养箱中培养。
2. 挑处女蝇时, 每次只挑12小时内羽化成 虫,超过12小时的成虫已逐渐 有交配能力,必须一只不留地倒
出处死,才能进行第 二次挑选
3. 刚羽化的果蝇色淡白,体软绵, 难辨♀♂,务必小心区别
4. 使用毛笔和瓷板,要用酒精棉球 消毒,同时必须凉干才能使用。
5. 每个杂交组合放果蝇 2-3对,用毛笔把果蝇扫进 试管,试管要平放,待蝇醒后, 方能竖起,避免果蝇粘在培养
基上被闷死,杂交组合配 好后,放回培养箱。
6. 培养箱温度保持在25℃, 不要随意更改或调整其他旋
钮,以免影响整个实验。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
1.把各杂交组合的果蝇成虫分别倒出试管, 并逐个组合麻醉,观察性状,做好记录。
2.样本自由度为n-1
4.根据实际观察数计算理论值。 5.计算2 值,结果必须与显著平准作比较
系列杂交实验内容
1.果蝇的单因子实验杂交组合
18#♀ x 2 #♂ (正交) 2#♀ x 18#♂(反交)
2.果蝇二对因子自由组合实验的杂交组合
e♀ x 2#♂ (正交)
2#♀ x e#♂ (反交)
3.果蝇的伴性遗传杂交组合
18#♀ x 22#♂ (正交) 22#♀ x 18#♂ (反交)

实验五果蝇饲养和杂交综合实验

实验五果蝇饲养和杂交综合实验
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并掌握果蝇的杂交方法,了解杂交在遗传学研 究中的应用。
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以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实验背景
01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繁殖周期短、数量大、易饲养等特点,是遗传学研究中的常用
模式生物。
02 03
遗传学的发展
自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以来,遗传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果蝇在其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果蝇的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基因的本质和 遗传规律。
数据可视化
利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将数据呈现出来,直观展 示数据的分布和趋势。
结果展示形式
1 2 3
文字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过程、数据处理方 法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结论和意义。
图表展示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 折线图、散点图等),将处理后的数据呈现出来, 直观反映实验结果。
实验五果蝇饲养和杂交综合实验
目录
• 实验目的与背景 • 果蝇饲养基础知识 • 杂交实验设计 • 实验操作步骤详解 • 数据收集与处理 • 实验注意事项及安全规范
01 实验目的与背景
实验目的
学习果蝇的饲养方法
掌握果蝇的饲养技巧,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 果蝇的繁殖等。
掌握果蝇杂交技术
实验材料检查
检查实验所需的果蝇品系、培养基、饲养器具等是否齐全、符合要求, 如有缺损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安全操作规范
个人防护
实验过程中需穿戴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 接接触果蝇及其培养基。
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产生误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时, 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坏。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11页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11页

果蝇杂交实验实验报告11页实验说明: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遗传学中显性、隐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并说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规律。

实验步骤:1. 选择个体:从实验室的果蝇窝中选取发育良好的雄性和雌性果蝇各10只。

2. 成对交配:将这20只果蝇按性别配对,即将10只雄性和10只雌性挑选成5对进行交配。

3. 接孢子:在交配后72小时内,用细长的玻璃棒蘸取成熟的孢子接触到交配后12小时的果蝇卵上,使其受精。

4. 观察子代:将接孢子得到的果蝇卵培养至成熟,观察并记录子代果蝇的性状数量比例。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格如下:| | 种类 | 数量 | 雌果蝇 | 雄果蝇 || ------ | -------- | ------ | -------- | -------- || F1代 | 紫体黑眼 | 161 | 86 | 75 || | 灰体红眼 | 165 | 80 | 85 || | 紫体红眼 | 18 | 10 | 8 || | 灰体黑眼 | 21 | 12 | 9 || 总计 | | 365 | 188 | 177 || F2代 | 紫体黑眼 | 472 | 265(5/16)| 207(11/16)|| | 灰体红眼 | 472 | 279(11/16)| 193(5/16)|| | 紫体红眼 | 36 | 22(3/4) | 13(1/4) || | 灰体黑眼 | 27 | 16(1/16)| 10(15/16)|| 总计 | | 1007 | | |通过对F1代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紫体和灰体基因是显性、黑眼和红眼基因是隐性。

2. 紫体和黑眼的组合是常态,是最为普遍的基因型。

4. 基因在生殖细胞中随机组合,随机性导致每个基因分离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5. 在F1代中,四个基因组合表现为2:1:1:2。

随后,我们进行了F1代的自由组合定律实验,结果如下:1. 同一对基因之间的相互组合是随机的。

果蝇杂交实验计划书

果蝇杂交实验计划书

果蝇杂交实验计划书生技08-1组员:刘晓瑜080414113侯交弟080414118刘越080414112胡亚云080414114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具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其F2代表现得分离现象,验证分离定律的存在;通过观察具两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其F2代表现得分离现象,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存在;验证伴性遗传规律,伴性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定律想比较时,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通过实验掌握果蝇的杂交实验2、验证和加深理解遗传定律的原理:①分离定律②自由组合定律③④伴性遗传规律⑤绘制遗传图的原理3、记录实验结果,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及求重组值的方法、绘制遗传图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及设计果蝇的染色体:选取雄性黑檀体果蝇(eeX+Y)和雌性三隐性果蝇(EEX W X W)作为亲本。

其中雄性为黑檀体、长翅、红眼和直刚毛;雌性为灰体、小翅、白眼和卷刚毛。

获得F1代进行自交,统计F2代性状及雌雄,数量等等,记录。

控制红眼、长翅、直刚毛这三个形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控制体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用EE或ee表示其基因型。

黑檀体果蝇是野生型果蝇的突变体,即体色由灰色转变为黑色,其余形状没有改变。

三隐形突变体形状为白眼、小翅和卷刚毛,用X w X w表示。

显性性状为红眼、长翅和直刚毛,用X+Y表示。

且白眼、小翅、卷刚毛这三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连锁。

因此黑檀体雄性果蝇基因型为eeX+Y,雌性三隐性果蝇为EEX w X w。

孟德尔分离定律:具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单因子杂交),F1代为一对基因的杂合体,它们表现显性性状。

杂合体中来自父本雄性生殖细胞和母本雌性生殖细胞的等位基因相互银行独立,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它们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从而产生两种类型不同、数目相等的配子(不同配子的比例为1:1), F1自交或互交时,由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F2代基因型比例为1:2:1,在显性完全时,表型分离比例为3: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具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差异的亲本杂交(双因子或多因子杂交),F1代形成多对基因的杂合体,它们表现多种显性性状,F1代杂合体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一对等位基因按分离定律的彼此分离与另一结(或几对)等位基因的彼此分离是相互独立的,即不同对的等位基因是以自由组合的方式进入配子的。

上海交通大学果蝇杂交实验方案-下午一组

上海交通大学果蝇杂交实验方案-下午一组

果蝇杂交实验方案下午一组黄士豪田恒英李思思许迪1.实验的目的:1.1验证基因伴性遗传的规律1.2验证基因连锁与交换规律并计算重组值2.实验材料:2.1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果蝇是双翅目昆虫,属果蝇属,约有2500个种。

通常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是黑腹果蝇。

2.2黑腹果蝇生活史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30℃以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虫需要十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

果蝇的生活史如下:果蝇生活周期和各阶段经过的时间2.3黑腹果蝇的饲养方法丙酸的作用是抑制霉菌污染,用量参照附表,每200毫升饲料约加1毫升左右。

如无酵母粉,也可用酵母液代替,但用法不同。

若用酵母菌液则在饲料分装到培养瓶中以后再加入,每瓶加数滴。

培养果蝇用的饲料瓶可用牛奶瓶,或大、中型指管,用纱布包的棉花球作瓶塞。

实验室中保存原种以及杂交实验以中指管为宜。

培养瓶用前要消毒,而后再装饲料(每瓶2厘米厚即可),待饲料冷却后,用酒精棉花擦瓶的内壁,然后插入消毒过的吸水纸,作幼虫化蛹时的干燥场所。

2.4研究的性状及显隐性伴性遗传:野生型,红眼(+)突变型,白眼(w)连锁与交换:野生型,红眼、长翅、直刚毛(++、++、++)突变型,白眼、小翅、卷刚毛(ww、mm、snsn)3.实验技术流程3.1亲本的纯种培养:挑选两品系雌雄果蝇分别培养8天挑处女蝇3.2杂交亲本的确定麻醉野生型品系,挑出10只雄果蝇,放入突变处女蝇培养瓶中,杂交25℃培养。

杂交组合雌性为突变型,雄性为野生型。

3.3杂交遗传式3.3.1伴性遗传3.3.2三点测交3.4后代的性状观察与记录3.4.1伴性遗传实验记录表:正交:___亲本1:___亲本2:___反交:___亲本1:___亲本2:___3.4.2连锁与交换实验记录表:4.实验的步骤4.1亲本的纯种培养4.1.1 亲本饲养瓶的准备4.1.2 果蝇的麻醉与转瓶4.2杂交1(伴性遗传的观察)4.2.1 杂交用饲养瓶的准备第一天,将两个品系的雌雄果蝇麻醉后进行挑选,其中在野生型中挑出3-4对,突变型中挑出7-8对,分别培养,25℃培养8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杂交实验——验证遗传学三大定律
1 实验目的:
1.1 通过对果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观察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在后代中的
分离现象,验证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1.2 通过对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3 通过位于果蝇性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杂交试验,验证遗传学第三个规律:连锁遗传。

并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以及掌握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2 实验原理
2.1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30℃以上温度能使果蝇不育或死亡,低温能使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饲养果蝇的最适温度为20~25℃。

生活周期长短与饲养温度的关系
果蝇在25℃时,从卵到成蝇需10天左右,成虫可活26~33天。

果蝇的生活史如下:
雌蝇→减数分裂→卵
受精
雄蝇→减数分裂→精子
羽化(第八天)
(可活26~33天)产第一批卵
蛹(第四天)
第二次蜕皮第一批卵孵化
(第二天)(第零天)
第一次蜕皮幼虫
(第一天)
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
2.2 果蝇的性别及突变性状的鉴别:
果蝇的每一体细胞有8个染色体(2n=8),可配成4对,其中3对在雌雄果蝇中是一样的,称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称性染色体,在雌果蝇中是XX,在雄蝇中是XY。

果蝇的雌雄在幼虫期较难区别,但到了成虫期区别相当容易。

雄性个体一般较雌性个体小,腹部环纹5条,腹尖色深,第一对脚的跗节前端表面有黑色鬃毛流苏,称性梳
(Sex combs)。

雌性环纹7条,腹尖色浅,无性梳。

实验中选用的果蝇突变性状一般都可用肉眼鉴定,例如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等。

而另一些性状可在解剖镜下鉴定,如焦刚毛与直刚毛等。

现列表如下: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突变品系
2.3 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
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

用具有这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分离定律。

2.4 黑体果蝇的体色为黑色(b),与之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的体色为灰色(+),灰色对
黑色为完全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残翅(Vg)与野生型的正常翅果蝇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第二号染色体上,残翅对正常翅为完全显性。

用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性状的遗传行为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5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这是由于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果蝇属XY型生物,共有四对染色体,第一对为性染色体,其余三对为常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果蝇为XY。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基因。

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3 实验材料
3.1 四种类型的果蝇:
野生型果蝇(+);残翅型果蝇Vg;黑檀体果蝇e;白眼型果蝇w
3.2 实验用具、药品
双筒解剖镜,镊子,解剖针,毛笔,白瓷板,吸水纸,培养箱,灭菌锅饲养瓶(指管),麻醉瓶,棉花,培养基等。

3、3试剂:乙醚,酒精,丙酸,琼脂,玉米粉,酵母粉,蔗糖,蒸馏水
4 实验步骤
4.1制作果蝇培养基
1)玉米饲料:
i)取100ml水,加入1.5g琼脂,煮沸,使充分溶解,加蔗糖13g,煮沸溶解。

ii)取100ml水混和17g玉米粉,加热,调成糊状。

iii)将上述两者混和,煮沸。

以上操作都要搅拌,以免沉积物烧焦。

iv)待稍冷后加入酵母粉1.4g及丙酸1ml,充分调匀,分装。

按附表用量配制,可得饲料200毫升左右。

丙酸的作用是抑制霉菌污染,用量参照附表,每200毫升饲料约加1毫升左右。

如无酵母粉,也可用酵母液代替,但用法不同。

若用酵母菌液则在饲料分装到培养瓶中以后再加入,每瓶加数滴。

4.2 培养瓶的消毒
培养果蝇用的培养瓶是中型指管,用海棉或纱布包的棉花球作瓶塞。

培养瓶用前要消毒,而后再装玉米饲料(每瓶2厘米厚即可),待饲料冷却后,用酒精棉花擦瓶的内壁,然后插入消毒过的吸水纸,作幼虫化蛹时的干燥场所。

4.3 果蝇的培养
仔细检查果蝇有没有混杂,有没有突变个体的产生。

一瓶放三对亲本,标签上标明品种名称和日期,温度控制在25℃左右
4.4 处女蝇的收集及交配组合
将雌雄果蝇放在一起培养,雌蝇的生殖器中有贮精囊,可保留交配所得的大量精子,雌蝇一次交配所得的精子,足够它多次排出的卵受精,因此在做杂交试验时,雌蝇必须选用处女蝇。

雌蝇孵出后12小时内不会交配,这个时间内把果蝇全部倒出,分出雌雄蝇,单独饲养,这时收集的雌蝇是处女蝇。

杂交时把所需品系的雄蝇直接放到处女蝇培养瓶中,贴好标签,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进行培养。

7~8天后倒掉亲本(一定要倒干净,以免亲代和子代混淆),待F
1
成蝇羽化后开始计算,观察性状。

可靠的计
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上F
2也可能有了)。

若须继续实验,观察F
2
,可
在F
1内挑出雌雄数对,另外培养,因为这次是用F
1
作亲本,进行个体间互交,所以这时
不是处女蝇也可以。

但如要把F
1
雌蝇与另一品系雄蝇杂交时,还要严格地选取处女蝇,方法同上。

4.5 杂交实验设计方案
4.5.1单因子杂交
黑色 X 灰色
灰色 X 黑色
正交、反交各两瓶,每瓶3对。

4.5.2 二因子杂交
黑色残翅 X 灰色正常翅
每组合两瓶,每瓶3对
4.5.3 伴性遗传
雌白眼X W X W X 雄红眼X+Y
雌红眼X+X+ X 雄白眼X W Y
每组合两瓶,每瓶3对
收集处女蝇——配置组合(2-3对)—— 7-8天F1幼虫出现——倒出成蝇—— 3-4天F1成蝇出现——观察记载统计数目
测交自交
隐性亲本X F1 F1⊕2-3对(新培养瓶中)
6-7天
测交后代 F2 幼虫出现
倒掉亲本蝇
3-4天成蝇
观察——数量——X2检验成蝇出现——麻醉
5 实验结果
亲本1:亲本2:杂交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