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合集下载

《悠然见南山 余光中全诗》读后感

《悠然见南山 余光中全诗》读后感

《悠然见南山余光中全诗》读后感《悠然见南山余光中全诗》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感受诗意与生活交融的精彩之作。

余光中先生以其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描绘了南山的壮美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悠然见南山余光中全诗》中,余光中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山的山水风景。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山峰的险峻、溪流的潺潺、树木的葱郁,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南山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壮美。

在诗人的笔下,南山不仅是一座山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净化。

读完这些诗篇,我仿佛看到了南山的灵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除了描绘自然风光,余光中先生在《悠然见南山余光中全诗》中还表达了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用诗意的语言,探讨了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余光中先生的诗篇中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他用诗歌传达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在《悠然见南山余光中全诗》中,余光中先生的诗篇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用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意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描绘南山风景的诗集,更是一部传递生活智慧的哲学著作,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总的来说,《悠然见南山余光中全诗》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精彩之作,它让人感受到了余光中先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意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描绘南山风景的诗集,更是一部传递生活智慧的哲学著作,让人在阅读中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余光中先生的诗意和智慧,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愿我们都能像余光中先生一样,悠然见南山,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精选19篇)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精选19篇)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精选19篇)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精选19篇)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篇1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

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

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

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

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

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

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

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余光中《乡愁》读后感篇2《乡愁四韵》的作者把乡愁比作了江水、烧痛。

是的,乡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头上。

家乡就在眼前,眼眸却不能回去。

作者小时候,乡愁像邮票,可以你来我往,可长大后,船行不太方便,后来啊,与母亲已是阴阳之隔。

现在,目送着大陆,在海湾的另一头。

草叶集读后感500字

草叶集读后感500字

草叶集读后感500字《草叶集》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集,收录了他创作的一些优秀诗作。

这部诗集以其清新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草叶集》后,我深受其影响,产生了很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余光中在《草叶集》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在诗歌中,他用“草叶”来象征生命的坚韧和顽强,用“风雨”来比喻人生的坎坷和挫折,用“阳光”来寓意希望和温暖。

这些意象和语言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其次,余光中在《草叶集》中表现出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他用诗歌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反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中种种矛盾和困惑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他用诗歌来呐喊,用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最后,余光中在《草叶集》中展现了诗人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

他用简洁而富有韵律的语言,表现了诗歌的美感和力量。

他的诗歌既有着深刻的内涵,又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他的诗歌既有着现实的关怀,又具有超脱的意境,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和情感。

在阅读完《草叶集》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余光中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他用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用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情感,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我相信,《草叶集》会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让更多的人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感动。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余光中诗集(一)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

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

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

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

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

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

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读余光中作品有感(精选3篇)

读余光中作品有感(精选3篇)

读余光中作品有感(精选3篇)【读余光中作品有感第1篇】“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我翻开诗集后映入眼帘的第一首诗。

顾城是一名伟大的朦胧派诗人,他的诗《一代人》是其1979年在北京写下的。

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较广。

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黑夜与“我”的眼睛同色,“我”生来沾染黑夜的颜色,即人性本恶;“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即发掘世间光明,人性之善。

从诗歌中黑夜、黑色眼睛、光明这三个意向来看,可以解释这“一代人”是怎样的一代人:从黑夜中诞生,在黑夜中觉醒,反叛黑夜,寻找光明。

什么对你来说是黑暗的,肮脏的;什么对你来说又是光明的,神圣的;这些都是顾城或者说是当时身处如此社会背景下的青年们所思考的问题。

这一代人不满现状,渴求生命真理。

被誉为“童话诗人”的顾城的诗总是这么的纯真无暇,扑朔迷离。

而这朦胧的背后,又充溢着沉重的哀伤。

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哀伤,更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哀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哀伤。

再联系1979年的社会背景,顾城与他的父亲顾工一起,被分配去养猪。

顾城在土灶的柴火旁,拿着残破《洛尔迦诗选》与父亲对诗。

回城后,他觉得仅仅一本《洛尔迦诗选》无法满足他对诗歌殿堂的渴望,于是又翻遍众多诗集文选。

在彻夜不眠的灯光中,在无边的梦幻中,顾城在墙上写下这一绝世经典的诗句——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写下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尽管当时文革政治运动早已淡化,但在那些经历过的人的眼中,“文革”似乎依旧是一个现在进行时,且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所以诗人为这只有两句话的诗起了一个宏大而耐人寻味的标题:一代人。

但诗的内容似乎又指向了两代人:既是对上一辈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代的呼唤和定位。

读《余光中诗集》有感1000字

读《余光中诗集》有感1000字

读《余光中诗集》有感1000字诗,虚虚无无,迷迷幻幻。

时如猛虎下山,时如寂静夜空。

可就是这多变的诗集,让我着了迷。

以前我从不喜欢读诗,总觉得,她又不惊险刺激,又不优美迷人,又什么好看的呢?可当我遇到《余光中诗集》,突然发现,诗里,竟藏着一个五彩的世界!诗,不像《青铜葵花》,情节多变,勾人心魄;不像《遇见火星女孩》,优美梦幻,纯洁美丽;不像《希利尔讲世界史》,真实严谨,幽默风趣。

可她,仍旧似有着一股神奇的魔力,让人越陷越深,最终沉迷其中!有的诗,天真可爱,譬如《0-99.5分都出逃了》,而有的诗却成熟干练,有的诗优美梦幻,譬如《莲的联想》,有的诗却再读着就心痛。

我最喜欢的诗是《诀》,听:每一次爱恋的是别离/每一次别离都始于相遇/云只开一个晴日,虹只驾一个黄昏/莲只红一个夏季,为你/当夏季死时,所有的莲都殉情。

是不是很美?我从没想到过,那一个个我从小就认识,就熟悉的中华汉字,迷人竟能组成如此之优美的文字,而这些优美的文字组成一首短而精的诗。

所以,我认为诗就是精华!汉字的精华及文章的精华!当那一首首优美而灵动的诗,描绘出在我的面前时,我的魂也为之柔软了起来,忍不住去细细品味她,品味那每一个字所包含的,所隐含的。

《余光中诗集》,虽是所有诗集中在一起的书,可书中所的每一首诗,即便是精打细选过的,每一首诗都有她所包含的不同释义,不同的文笔。

如《森林之死》表达的是要求人们不要在过份、随意地砍伐树木;《寻李白》表达的是对李白的用诗句细细道来,以及对李白哪位伟大才子的失踪伟人感到无限的惋惜;而《戏李白》则是表达了对李白豪迈的文笔的深深敬佩之情。

我有时会问自己,诗和书,你更喜欢哪个?可我总想不好。

也许是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融资需求须要吧。

就像在心情焦躁不安思绪的时候,我愿意读上一首诗来抚平我焦躁的心灵;而在午后冬日的阳光下,我想我会更愿意选择读一本书,让书把我带进书中的那个从没接触过的世界……说真的,我以前从未觉得诗有多好,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归田录啦,七言律师啦,都是那么死板,我从来不觉得有多优美,可当我知道了诗,能用这种更优美、更佳的办法表达出来之后,我终于开始发现并努力挖掘其中的美了!自从前年裘乐的小诗《朋友》上报之后,我便开始每天都在点子我要怎么都写诗,怎么写才能精彩,才能入得了编辑部老师的法眼。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第1篇】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透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

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能够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

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完美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应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

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

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第2篇】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

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

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

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

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

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

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

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

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

2024年余光中文集读后感

2024年余光中文集读后感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把自己要等的人比作是莲花,细雨朦胧,夕阳余晖下,该是怎样的一番美景,静若莲花,闲庭漫步。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3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时,我暗自疑问:这本散文集对于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有用吗?此书虽为大师作品,似乎对我没什么用处。
按耐住心中的躁动,闲暇时光勉强翻阅此书,不知不觉从第一页翻阅至下一页再至下一页,一会儿已至几十页,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爱看书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阔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亲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为四个女儿的父亲是如何疑惧于女儿的未来归宿,以至于产生了《我的四个假想敌》,他在文中说:“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取。”但作为父亲来说,恐怕这也实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绝不是一位不开明的父亲,对于未来女婿“省籍无所谓”“学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儿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着一对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四个女儿的牵挂与关心,回味着子女的种种,并且借由电视上的气象报告,把他们的关爱带到高纬,向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为是寒带。亲切,因为是他们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觉中仿佛我又跟着先生一家子来到《萤火山庄》,看到了其乐融融的一家子享受着三代在同一屋顶下团圆的温馨,以及在近乎隐士的林居中的惬意与悠闲,仲夏夜的萤火虫、有时亦可见鹿的“仙踪”,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却总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灯下往往坐到深夜,楼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万籁,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只剩下手中这支笔陪他醒着,从十九岁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现在,便感觉惟寂寞始能长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一)余光中 诗集读后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 》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

他说:“写《乡愁》,我用 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 的天真。

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

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 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 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

那时候,我是 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 今天终于要离开了。

明明知道还能 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 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 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 20 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

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 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 啊! 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 他把自己的相思、 情意寄托在邮票、 船票、 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 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 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 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 男女主人公的心里, 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 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 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 多么的让人心痛, 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 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 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 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 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 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

余先 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
1/6


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

但是, 这又让我 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

相比之下, 余先生还是幸运的, 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二)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拜读完余先生的几部诗集,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 他变化的轨迹基 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 早期的诗歌 论战和 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 论战中, 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 无视读者和脱 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 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 80 年代后,他开始认 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 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 写了许多 动情的乡愁诗, 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 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 明显轨迹, 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 余光中是个“艺 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 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 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 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 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 的精巧灵活之作后, 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 如一缕清风 拂人心田!。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 慨豪迈的大散文, 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 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 桑感, 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 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 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第一次接触秋雨散文是《废墟》。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 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 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没有皱纹的祖母 是可怕的, 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 发出了“还 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 水胜迹。

行文中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刻的思考,饱蘸着浓郁的感情。

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强烈 的吸引着我。

走进废墟,他体会着历史的沧桑,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还 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看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 滴血。

感受着历史的强悍与苦难,感叹着”飞天的后人”。

余秋雨 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贴近 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

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
2/6


己特别想去的地方, 总是文人与古代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 说明我心底的山 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 长期熏染造成的。

” 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 散发着文化的魅力! 。

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 寂寞天柱山, 风雨天一阁, 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 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

贞节牌坊令人感慨, 新加坡的坟人使人震撼, 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 边塞大漠中, 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残 简断垣中闪现着他伫立的身影……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一幕幕 历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视, 用优美的语言阐释。

——跋涉于残阳废垒中临西风古 道,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抚摸着古老民族胴体上的伤痕。

对文明的叹惋, 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汇成一种冷冽的忧患意识,这是历史的 感悟。

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遥远的灯火,若明若暗,忽隐忽现。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