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区情简介
宁夏风土人情

宁夏风土人情介绍宁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宁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
本文将深入探讨宁夏的风土人情,包括宁夏的地理特点、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
地理特点宁夏位于黄河上游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
宁夏的地理特点对其风土人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干旱气候宁夏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这种干旱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宁夏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特点。
2. 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宁夏位于黄河上游地区,黄河的水资源对宁夏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河带来了丰富的泥沙和养分,为宁夏的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边疆地区宁夏是中国的边疆地区,与蒙古国接壤。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宁夏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边疆特色,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宁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对宁夏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回族文化宁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回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回民建筑、回民美食、回民音乐等方面,这些文化元素都深深地融入了宁夏的风土人情之中。
2. 宁夏古建筑宁夏拥有许多古建筑,如西夏王陵、银川城墙等。
这些古建筑展示了宁夏的历史和文化魅力,也成为了宁夏的重要旅游资源。
3. 宁夏民俗习惯宁夏的民俗习惯丰富多样,如宁夏的婚俗、葬俗等。
这些民俗习惯反映了宁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宁夏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美食宁夏的特色美食是宁夏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宁夏人民的饮食文化。
1.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宁夏最有名的美食之一,由面食和羊肉炖汤组成。
宁夏的羊肉泡馍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味道吸引了无数食客。
2. 狗肉宁夏的狗肉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美食,被认为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尽管狗肉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可能存在争议,但在宁夏却是一道受欢迎的美食。
3. 驴肉火烧驴肉火烧是宁夏的传统小吃,以其香脆可口而闻名。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区情简介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区情简介一、概述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坐落于石嘴山市的南部,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该区地处应山脉东麓,总面积为2,490平方公里,辖6镇2乡。
惠农区是石嘴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大门”,也是石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该区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滩涂区之一,黄河河道段在此处流经,素有“黄河倒灌,日出石窟”之美誉。
二、区域特色1. 气候条件惠农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在150-250毫米之间。
年均气温为8-10摄氏度,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但受大气风险因素影响,昼夜温差较大。
2. 地理环境惠农区地势平坦,不少地方比较低洼,属于滩涂区,地势低洼地带草沙交错,百家姓河、黄河河道等湖泊、河流在境区内交汇,构成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的土壤呈紫色,有利于良好的植物生长。
3. 历史文化惠农区历史悠久,是石峁文明北部分支遗址所在地。
这里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石峁文明考古遗址、大青阳文化遗址等历史古迹。
此外,该区还是“四大民间艺术”——皮影戏、雕漆、泥塑、陶艺的发源地之一。
三、经济发展1. 农业惠农区是石嘴山市的主要粮食和饲料生产基地之一。
该区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要农牧行政区,拥有100多万亩耕地,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棉花等,其中葡萄、苹果等果品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
2. 工业惠农区是石嘴山市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该区有20多家工业企业,涵盖了纺织、建材、食品、木材等领域。
其中最为著名的企业是鲁诺特(石嘴山)铝业有限公司,是石嘴山市最大的铝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之一。
3. 旅游惠农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目前,该区已经打造了一些旅游品牌,如“黄河荷叶光影秀”、“惠农夜市”、“石峁文明遗址考古园”等。
这些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四、基础设施1. 交通惠农区拥有便捷的交通,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
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

宁夏回族自治区区情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五个回族自治区之一。
它紧邻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甘肃省,地处黄河中游和贺兰山北坡之间。
宁夏总面积约66,400平方公里,辖5个市州,划分为15个县级行政区。
宁夏拥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宁夏的名称来源于元朝时期,当时为了稳定边疆局势,设立了大同地区的宁夏行中书省,并在此设立宁夏军民管理机构,以管理辖区内的回族人口。
宁夏历史上曾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个地区保留了大量与回族民俗、宗教和建筑有关的遗址和古迹,如西夏王陵、贺兰山石窟和银川西夏文化园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
这里有浩瀚的戈壁滩、沙漠和湖泊。
其中,最著名的是贺兰山,它是贺兰山系的主峰,也是宁夏最高峰,海拔达3556米。
贺兰山山脚下的坝上地区是宁夏的农业重镇,盛产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农作物。
宁夏还以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尤其是煤炭和石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中宁和固原地区,而石油资源则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银川、石嘴山和吴忠地区。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宁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以农业、能源、旅游和制造业为主导。
农业方面,宁夏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马铃薯、小麦、棉花和油菜等农作物。
另外,宁夏还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以牛、羊和骆驼等畜牧业闻名。
能源方面,宁夏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和石油资源的开采为宁夏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此外,宁夏还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发电,在国内具有较高的产能和市场份额。
旅游业在宁夏的经济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宁夏以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银川、贺兰山和兴庆区都是宁夏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回族的文化,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制造业是宁夏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化工等领域为主。
近年来,宁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西部计划公共基础知识—自治区区情概况

历史沿革
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灵武市“水洞 沟遗址”表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 此生息繁衍。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 北地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 国,故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形 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元灭西夏 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 夏府。1929年成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 省撤销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
3.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增收、健康宁夏建设、社会保障、教育质量提升 “四大工程”,不断提高民生整体水平,力争基本公共服务走在西部乃 至全国前列。
4.中阿博览会的重要平台作用越来越凸显。2015成功举办第二届博览 会,3位国外政要、83位部长级官员和220家企业代表等1万多 名嘉宾 齐聚宁夏,成功签约项目241个、总投资1830亿元。 5.坚持走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一特三高”发展路 子,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围绕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枸杞、 葡萄这几个特色产业
年可利用黄河水40亿立方米,占分配总量的7%;已探明煤炭储量469亿吨,居全国第 6位,其中宁东煤田探明储量393亿吨,被列为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现有大中 型火电20座,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1位;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 全国平均值的163.59%,居全国第5位。 三是旅游优势。
地理区划
在地形上分为三大板块:一是 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 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的 美誉。二是中部干旱带。干旱 少雨,风大沙多,土地贫瘠, 生存条件较差。三是南部山区。 丘陵沟壑林立,部分地域阴湿 高寒,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情况相关链接:宁夏回族自治区简介(2007.9)宁夏回族自治区简介(2008.7)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情况(2009.5)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情况(2011.6)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情况(2012.6)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处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接近中国版图几何中心。
东邻陕西省,西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
宁夏全区地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辖5个地级市,22个市县(区)。
截至2013年末宁夏常住人口654万。
自然状况宁夏地域东西窄南北长,南北相距逾450公里,东西相距250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境内山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地散布,其中平原占26.8%,山地、丘陵、台地等占73.2%。
宁夏属温带半干旱地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降水量200毫米。
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宁夏可分为两大板块:【沿黄经济区】包括银川、吴忠、石嘴山、中卫4个地级市及所辖中宁、灵武、青铜峡、贺兰、永宁、平罗等10个市县(区)。
该地区处于河套平原,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该地区以45%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1%的人口,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是宁夏的精华地带和经济发展的龙头,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八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
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极度匮乏,经济欠发达,以“苦瘠甲于天下”而闻名全国,是国家确定的11个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宁夏区情介绍

宁夏区情简介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毗邻陕西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辖5个地级市,人口610.25万,其中回族人口218.23万,占35.7%,是中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下黄河富宁夏。
宁夏拥有区位、农业和能源三方面的相对优势。
农业优势:宁夏平原土地肥沃,黄河斜贯其间,年过境流量325亿立方米,引黄灌溉条件十分便利,有高产稳产水浇地600多万亩,被列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是全国四大自流灌溉区和七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还有大面积待开发的宜农荒地资源可共利用,是中国八个宜农荒地超千万亩的省区之一。
清真牛羊肉、酿酒葡萄、枸杞、硒砂瓜等宁夏特色农产品经过精加工,打造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能源优势:宁夏水、火能源得天独厚,优势显著。
全区煤炭储量大,位居全国第五,仅宁东煤田探明储量就达270亿吨。
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银川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地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旅游资源优势:宁夏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风光美丽而神奇,既有边塞风光的雄浑,又有江南景色的秀丽,被成为“中国西北的盆景”。
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与回族文化交汇,在宁夏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名胜古迹,。
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旅游资源中宁夏就占有八类46种。
形成了以沙坡头、沙湖、青铜峡、六盘山、星海湖为重点的自然风光旅游热线和以西夏王陵、华夏西部影视城、回族伊斯兰风情以及红色经典等历史人文景观为主的观光热点,吸引着国内外宾客前来宁夏观光游览、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
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来,宁夏建设步伐逐年加快。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区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宁夏风土人情

宁夏风土人情摘要:一、宁夏地理位置及特点1.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2.地理环境与资源二、宁夏民族与历史文化1.主要民族2.历史文化背景与变迁3.宁夏的回族文化特色三、宁夏风土人情1.饮食习惯2.传统节日与习俗3.艺术文化表现四、宁夏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1.经济发展状况2.旅游资源介绍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
全区总面积为66.4 万平方公里,地貌复杂多样,拥有贺兰山、六盘山等山脉以及黄河、清水河等河流。
宁夏的主要民族为回族,占总人口的近四成。
这里的历史文化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宁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回族美食为主。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羊肉,宁夏羊肉质量上乘,烤全羊、手抓羊肉等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宁夏的回族面食如拉面、饸饹面等也颇具特色。
在传统节日方面,回族有丰富的节日习俗,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民间活动,如歌舞、美食、民俗展示等。
艺术文化方面,宁夏拥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形式,如回族歌舞、花儿、剪纸等。
其中,花儿是宁夏地区特有的民歌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在宁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宁夏经济稳步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在农业、旅游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借助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宁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如著名的贺兰山岩画、西夏王陵、沙湖等景点,都是游客前来宁夏的必游之地。
总之,宁夏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地域特色。
(新)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情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情况(2011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3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属温带半温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
宁夏159在地形上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北部引黄灌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二是中部干旱带。
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生存条件较差。
三是南部山区。
丘陵沟壑纵横,部分地域阴湿高寒,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
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境内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表明,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
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
宁夏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石膏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
煤炭探明储量327亿吨居全国第六,具有储量大、品种全、质量优、开发条件好的特点。
宁东煤田是国家重点发展的13个亿吨级矿区之一,建设中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级煤炭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宁夏依托丰富的能源和资源优势,正在努力打造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五优一新”的新型工业体系。
二是农业优势。
宁夏土地资源丰富,宜农荒地多,是全国8个宜农荒地超过千万亩的省区之一。
北部银川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素有“西部粮仓”、“塞上江南”的美称,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十二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全区地域差异明显,光热水土组合条件好,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非常适合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是枸杞、瓜果、蔬菜、马铃薯等农作物高产、优质的理想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区情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祖国西部一方物华天宝的热土。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大西北的东部,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建制的回族自治区。
虽然宁夏的国土面积比较小,只有6.64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也不高,200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70亿元,财政总收入178.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人口也不多,现有人口618万,但是,宁夏的后发优势明显,更有小省区也能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魄。
美丽的宁夏,回族222万,占宁夏总人口的36%、全国回族人口的1/5,还有满、蒙古、朝鲜等33个散居少数民族,各族群众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是全国民族团结的典范。
位置不东不西,处在祖国版图的中轴线上;海拔不高不低,平均只有1090米;气候不冷不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风光旖旎壮美。
中华母亲河黄河宛如一条玉带,397公里自南而北奔流不息,世代哺育着宁夏平原,古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今有“十大新天府”的盛赞;首府银川市犹如镶嵌在黄河玉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辐射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的区域化中心城市;以银川为龙头,一个新兴的沿黄河城市带(群)正在崛起,“黄河金岸”的盛世美景正在展现。
富饶的宁夏,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地、水和矿产资源。
耕地总面积达1650万亩,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3位,引黄自流灌溉690万亩,是全国四大自流灌溉区和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现代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
国家分配宁夏年可利用黄河水达40亿立方米,通过水权转换,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用水空间。
宁夏已探明矿产50多种,以丰值度衡量,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居全国第五;煤炭探明储量全国第六,人均产煤第三,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
宁东地区是宁夏的优势集中区,宁东煤田探明储量273亿吨,远景储量1300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宁东煤电化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到2020年总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形成1.3亿吨煤炭、1700万千瓦发电装机、2000万吨煤化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
神奇的宁夏,既有雄浑的大漠风光,更有塞上江南新天府的美景,既有神秘的西夏历史渊源,更有浓郁的回乡风情、醇厚的黄河文化,“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星罗棋布,交相辉映,岳飞《满江红》、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等不朽诗篇使这方神奇的土地蜚声四海,已经成为祖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开放的宁夏,依托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通边达海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力,形成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整套开放政策体系;依托长期相互交融的移民、游牧、农耕、回族伊斯兰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宁夏人不封闭、不排外、不保守,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开放包容心态;依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2008年9月7日)的政策支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正在勃勃兴起。
奋起的宁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五优一新”产业集群,经济增长连续10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宁夏建设“六大基地、六个示范区、一个目的地”的战略定位,国家20多个部委专门出台了支持宁夏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宁夏的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标志着宁夏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200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宁夏的GDP已经突破一千亿大关,宁夏的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宁夏的电力总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粮食总产、单产都创历史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全国第6位,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为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绝对额是30年来最高的,宁夏教育“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经过了国家验收等。
备注:
“六大基地、六个示范区、一个目的地”:把宁夏建成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及“西电东送”火电基地,世界重要钽铌铍、碳基材料制品生产研发基地,国内重要的镁硅及其深加工产品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宁东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宁夏工业“五优一新”调整思路:“五优”指的是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制造五大优势产业,“一新”指的是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