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高考考点解析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复习1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复习1
1.【答案】B 【解析】本块内容是新教材刚刚修改的部分, ①体现了要自强不息,③强调了“疑” 的重要性,都与两个修养无关。②“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④“德 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教材中有原话。强调了两个修养 的关系
• 2.(09福建卷3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 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 涵。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 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学校为什么要开设道德银行,重视学生的品德 行为纪录?
• ①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 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 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 ④有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宝6 https:// ;
了圣果,众人不再感觉饥饿,但是众人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在这地方每时每刻都要节约身体内の一切能量.于是…四人也变成和前面の不咋大的队练家子一样,不在多说话,不在多做无用の动作,没有运转神力,连看四周の时候,脸都没有转动,而只是转动了一眼眼珠子,宛如变成了几个活死人一样. 数日 之后,众人の眼中景色终于有些变化了,前面出现了一座巨大の高山.高山宛如一些很标准の圆锥.最上面居然有一些宫殿,虽然这个宫殿完全由黑泥土构成,但是依旧很是恢弘气魄. 宫殿下,却是宛如梯田一样,一层一层の,全是黑幽幽の山洞,越上面山洞越少,也越大.而到了山脚下却是密密麻麻满是 黑幽幽の洞口,所有の山洞加起来大约有近十

高二政治必修三走进文化生活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走进文化生活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走进文化生活知识点
知识梳理
1、当代文化素描
(1)的发展是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2)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表现:
“喜”的表现: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忧”的表现: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对策:
①不能放任自流,需要、。

②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的特点,为此应该提供、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

而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014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2014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等);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如交换、分配等); 第三、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等)
1.我们所讲的“文化”包括
D
①语言和文字 ②自然科学和科技 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④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⑤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⑤⑥
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市 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市大力发展教 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 力支持。
2、文化与综合国力
(1)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 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2)提高文化竞争力 必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文化发展上面临 严峻挑战。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 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例10】: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
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 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加深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的 认识 ②要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④要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抵制外国文化影响
考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相互影响
决定
经济
决定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高考扫描:2013 年江苏政治,23,选;2012 年 北京,38(4),非选;2011 年福建,25, 选;2011 年山东,20,选。
【典例导引】 (2013 年江苏政治,23,2 分)近期,中国电视 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 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 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 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 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 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 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 传播的主要手段。 3.推动文化交流 (1)意义:中华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 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 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措施: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 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特别提示
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 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 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 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 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 1 文化的多样性
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共性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 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个性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 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 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文化生活_第九课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生活_第九课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高考复习策略
❖ 3.此课时的核心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 复习中要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 ①结合网络整治、红歌比赛、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 设等活动,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 ②结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分析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③结合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认识先进文 化建设的必然性。
特别提 示
❖ 【特别提示】“先进文化”是一个静态概念,既 有相对性,又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也不 断发生变化。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 动态概念,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形态或某一层次、 某一阶段的文化,而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 然规律。
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特别提 示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先进文化)
❖ (2)请你就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 提出合理化建议。(7分)
❖ (1)①网络文化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技术手 段,具有传播迅速、直观,覆盖面广的特点,满足了人们 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但不能因此把网络文化等同于先 进文化。(4分)②先进文化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坚持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分)③网络文化的内容中既有 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成份,也存在落后的、腐朽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对网络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大力 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4分)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考点考向概览
考点概览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
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一主线,重点立足社会主义精神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考点剖析及复习对策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考点剖析及复习对策课件 新人教版

“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与“材料是怎样体现 有关道理的”,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 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 “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所给材料如果只体 现单一角度道理,回答时把道理说出来就行 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多角度的复杂 材料问“体现了什么道理”,通常要求在回 答所体现的有关道理时也要结合对应的材料 作简要说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的” 要求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 材料结合起来回答,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 列道理。
碍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
相 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 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
互 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 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
交 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 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
融 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 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
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 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
2010年参考试卷
41.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 参考试卷对当年高考的相 《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关内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说明A企业注重企业文化 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不能 建设为什么能产生积极的 机械地看待。
“体现说明型”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什么道理”、“对….加以分析说明”“怎样 体现”、“如何体现”等
实践
(一)文化生活
考点一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略)
特点:⑴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⑵从文 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们社 会实践的产物。⑶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 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 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久暂。

【备考2015】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 文化生活 专题十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备考2015】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  文化生活  专题十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专题十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向一走进文化生活高考试题考点一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2013年山东文综,21,4分)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

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

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要求。

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国家必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①观点正确。

未成年人是上网的重要主体,国家必须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提高其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能力,②观点正确。

③观点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题意无关。

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更容易带来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④观点错误。

2.(2013年江苏政治,20,2分)2013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存在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这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这说明( )①文化演出市场需要加强引导②文化演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文化演出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④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

文化演出市场追求豪华演出效果、高票价盛行等现象,让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体现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这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加强引导,文化演出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①④当选。

题干指向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②不选。

③与题干所表达的意思相反。

3.(2013年江苏政治,24,2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

最新高考复习精品课件-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最新高考复习精品课件-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思想对 今天中国人的价 值观念、生活方 式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 响 已经成为中华文 化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
地 是传统文化的 位 基本形式之一
是展现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 标志
元宵节看花灯、 以古代文学、 “大同”世界和 吃汤圆;端午 典 北京菊儿胡同、 传统戏曲、 节吃粽子、赛 “天下为公”的 例 客家围龙屋 传统绘画为 社会理想 龙舟;中秋节 代表 赏月、吃月饼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
• 本专题的核心是从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 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 系”“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历 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 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以“文化自身 发展的一般过程”为主线,既要从横向理 解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加强文化交流、借 鉴与整合,从而加深对借鉴和创新关系的 认识;又要从纵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方向, 把握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典题链接 • (2011·山东文综)“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 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 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 ③ • C.②④ D.③④
• 2.民族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中的意义和 价值是什么? • (1)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遗产是其 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2)对于世界文化来说,文化遗产对于研究 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 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 (3)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是当代人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首先,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其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世界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动力和基础: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③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2.
文化对人的
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二)







1.
文化的多样性与
文化传播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①民族节日是文化的动态呈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则是文化的静态沉淀。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历史性、继承性。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的继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继承。
③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二)







2.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的作用。
(2)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引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
特点:①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③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从根本意义上说,一种文化形态取代另一种文化形态,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③文化创力的重要保证。(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根本途径(源泉)——社会实践;基本途径(必由之路)——①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②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P53):对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对待传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其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进程中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B、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从国际来说,霸权主义国家,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容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有成份。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必修③
课题
考点
知识条目简析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文




1.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特点: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活动(载体)。
第五课文化创新
3.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源泉: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注意)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