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包括人们的习惯、
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了文化相对
性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文化差异不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何谓文化》启发了我去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正如作者
所说,文化不应该成为一个隔阂,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架桥的工具,让不同的文化相互
理解与交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有信心去拥抱多元文化,与
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我们才
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共同发展。

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900字

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900字

余秋雨《何谓(héwèi)文化》的读后感900字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著名文化学者日前又推出了新著《何谓文化》。

这20年来,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散文开展(kāizhǎn)的走向。

这类创作形式让散文成为一种承载历史和文化、言之有物的文体,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拷问,无疑让散文本身拥有更为丰沛的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创作日渐式微,而散文那么接过了接力棒,创作方面开展有力,而且显得朝气蓬勃,不得不说“文化大散文”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延续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文化内核的探求,通过“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对“文化”这一人类的共同命题进展了分析。

书名为“何谓文化”,而不是“何为文化”,说明作者并不奢求试图去真正阐释文化的内涵,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巨匠的言行、学者间的辩论等多重维度,尽力去复原人们“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普遍(pǔbiàn)“渴求文化”这一重要的精神契机中,让文化不再远离生活,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甚至指导意义。

此外,《何谓文化》里,余秋雨还动情追忆了许多文化巨匠的往事(wǎngshì),在“生命的答复”这局部中,和读者分享了谢晋、巴金、章培恒等人给他带来的文化冲击,比方大导演谢晋的儿子,曾每天在门空上张望,等待父亲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

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嗟叹。

此外,还有同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等人的文化交流,所谓“读人如读书”,在文化前辈的亲身垂范之下,文化变得触手可及的,能真正给人以正能量,感人至深。

文化的深层奥义,并非简单的文艺创作,而是面对种种困境,仍然能传递文明的精华(jīnghuá),比方余秋雨在文中讲述,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辞别老师,远赴国难,年迈之后又创立写意戏剧观,震动国际文化界。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冲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拟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带着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答复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蔼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精选阅读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一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

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表达。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

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

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二篇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精选7篇)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精选7篇)

《何谓文化》读书心得《何谓文化》读书心得(精选7篇)《何谓文化》读书心得1“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

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

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

《何谓文化心得体会》

《何谓文化心得体会》

《何谓文化心得体会》xx腾冲作为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实深厚的历史文化。

生长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富有内涵的地方,轻易就会陶醉在诗文字句之中,自以为喜欢文化,但何谓文化,并不能说个清楚。

很久以前便喜欢余秋雨的文章,初识余秋雨,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后来陆续读了他的一些作品,其中,就有《何谓文化》,《何谓文化》是余秋雨继《文化苦旅》出版20年之后,对文化思索的最新著述。

该书全面梳理和总结了何谓文化这一根本性问题,旁及文化的定义、自己的文化观、中国文化的特性、、文化的误区以及人应该如何学习、践行文化等具体问题。

使用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

读罢全书,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了文化,同时,也更完整地了解了一位学者的思想,人格以及风骨。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是“学理的回答”,收集了一些作者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12第二个是论述“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

的确,中国的文人向来都有厚古非今的传统,所谓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无论是服饰、语言、礼仪、还是观点。

这种风气确实会产生误导,毕竟社会是向前进的。

相对这个而言,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民粹主义,所谓民粹主义,我是不了解的。

但看完作者的观点,也略知一二了。

作者认为民粹比专制更可怕,因为“专制可以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则让人误解民主”,看看如今的社会,有些乱象确实如此,甚至原本饱含赞扬色彩的“公知”也会沦为贬义。

第三个是《给市长的建言》,细读全文,便觉得余秋雨先生不愧是研究美学的专家。

在所有城市日渐同质化的今天,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许多城市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1漫步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之中,我被那字里行间的文化深度深深打动。

然而我远没有那样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足以谈“何谓文化“,所以只想就其中的一小部分,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爱与善良。

这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受到的教育,然而却少有人把它与文化联系起来。

然而这个最终目标,却让我们突然觉得亲切,觉得就像是我们从小一起唱过的歌谣,从没有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那么,源远流长、群星璀璨的文化大河中,又是如何体现着爱与善良的呢?从那兵戈纷乱的战国时期,中华思想的先行者就在说,“仁者爱人“,就在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就在说“止于至善”……他们把爱看做是最终的原则,最高的追求,并在中国的文化血脉中流淌了数千年。

几千年来中华的文明从没有中断过,爱与善良也不曾停止过。

那么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也应该是一种爱的积淀吧。

如余秋雨先生所写,“我们区区五尺之躯,不知沉淀着多少善良因子。

文化是一种感恩,懂得把它们全部唤醒。

”对啊,我们身后的文化典籍不论多么烟波浩渺,都只是为了把最初的,也是最终的、最重要的爱与善良普及。

在时间的步伐中,从不曾丢失的爱与善良的影子,也足够让我们珍视吧。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一本《何谓文化》前前后后看了有4-5个月,每周只能消化一个章节。

首先还是不习惯借书看,首先不能在书上随意写写画画,也导致了最终看完并不知道用时多久。

曾经每次买书都会入手后马上在第一页(一般是序言那里)写上“于某某年某月某日-Mr.Song”,感觉只有写下这几句话这本书才算真真切切买到而且是自己独享。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1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以及《寻觅中华》等,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

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

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

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

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2023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一浪一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一浪一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冲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拟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一陽一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一性一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带着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答复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一爱一和蔼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一陰一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一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延伸阅读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一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

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表达。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

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

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二篇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
努力修正自己的文化中的不足。

正如我们的文化,在保持自己儒释道一体文化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人治观念、愚民观念,吸收西方文明的法制思想、人权思想,以达到“中体西用”。

作者在演讲中提到的“文明冲突论”,将所有冲突归结于各种文化的冲突,他的反驳发人深思。

在看本书之前,我也认为当代世界的冲突本质上也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文明之间会有对各自意图的误判,导致了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正如“中国威胁论”,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紧张。

但看了作者的演讲之后,我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按他的定义,所谓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受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

因此,所谓文化的冲突,底层民众不是很容易觉察得到,他们只是会觉得对方的饮食或习惯很奇怪而已,并不会上升到文化的角度来思考。

并且,对于一些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文明圈的人也可以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生活习惯不一致而有所冲突。

而现实世界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日韩的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阿拉伯世界中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其归结为历史原因,其实仔细思考,这其中也可能是存在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也使得各个文明能够互相包容、接纳,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明。

正如西汉末年入土中原的佛教,佛教刚入中原的时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也遭过本土文化的极力排斥,历史上几次大的佛道论战足以说明,甚至连当时的政府机构也牵扯进去。

但儒释道互相纠缠了上千年,竟然慢慢都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许多文人都是儒释道三修。

当然,这与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包容的文明密不可分。

当代世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排他性都比较强,所以双方的冲突会特别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双方会慢慢找到一个平衡点来互相接纳、改变。

但是面对这两种文明的夹击,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办?它有没有足够的生命力来包容它们?还是会慢慢被它们消化?这是我们国家的学者现阶段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通过对比和学习其他文明,我们的文化中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

所幸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也都被大家所渐渐重视,我觉得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问
题会慢慢解决。

但在反观当前我们社会的时候,作者提出的问题倒很有意思,就是民粹主义和复古主义。

所谓复古主义,顾名思义,其实也是有传统的,中国的文人向来都有厚古非今的传统,但当前确实做得有些过了,所谓厚古,并非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无论是服饰、语言、礼仪、还是观点。

这种风气确实会误导广大青少年,毕竟社会是向前进的。

相对这个而言,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是民粹主义,所谓民粹主义,我是不了解的。

但看作者的说法,也略知一二了。

作者说民粹比专制更可怕,因为“专制可以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则让人误解民主”,看看如今社会上的乱象,确实如此。

因为一些人,原本饱含赞扬色彩的“公知”如今都成为贬义词了,有时候连我也怀疑民主有没有那么好。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视野。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又发人深省。

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让我对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