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评价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为什么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变革社会的正确道路。

它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更加看重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

后来,谈及黑格尔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时,恩格斯说:“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创立。

”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说的很清楚:“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与我们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并且承认,“在那个狂风暴雨的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的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二)马克思又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的本质,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它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

它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两大发现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条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自身的制度矛盾,其必然由社会主义所替代。

两大发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通过阶级斗阵和物产阶级革命,离开这些,社会主义只是一句空话。

两大发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肩负着消灭一切私有制、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
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曾发表了《在马 克思墓前的讲话》,他指出,马克思一生的 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前者揭示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正是由于这两 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 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 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 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 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 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 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 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 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
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唯物史观诞 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 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 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 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 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 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 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 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 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 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 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 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答: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两大发现”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的发现,使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①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指明了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的正确途径;②唯物史观揭示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找到了实现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因此,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2)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①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指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真正地位;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③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

因此,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其规律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的展望.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描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昭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两大理论是真真实实的科学著作.是对唯心史观和资本主义理论的一次颠覆,至今都如雷在耳. 当然社会主义也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这是在实践中要不断修正的.。

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二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有阶级倾向

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二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有阶级倾向

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二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有阶级倾向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二是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有阶级倾向,不被西方认可,但唯物史观的发现就很有水平了。

他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匹配,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落后,就要产生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关系先进,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具体指物质财富,生产关系具体指分配方式。

马克思牛就牛在把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上升到历史层面,从而发现了决定历史兴衰的关键因素。

这个唯物史观的发现有其必然性,很容易从微观模型中推导出来。

假定一个公司有1个老板,5个员工,年利润100万,老板分掉50万,其余每个员工分掉10万,那么老板与员工贫富差距是5:1,后来公司扩大规模,员工增加了一倍,年利润也增加了一倍,这时老板分掉100万,其余每个员工分掉10万,那么此时老板与员工贫富差距是10:1,贫富差距增加了一倍。

如果公司继续扩大,那么贫富差距会更大。

放眼整个社会,如果社会财富不断扩大,但是分配机制不变,那么贫富差距必然扩大。

这时老百姓绝对收入会有所提高,但是钱多了物价水平也会提高,相应的生活成本会提高,老百姓的相对生活水平有可能会下降,这就会引发矛盾,为了缓和矛盾就需要改革,或者更为剧烈的革命,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改变分配方式。

那么一开始我们假定老板少拿一点,员工多拿一点,结果会不会好点,答案是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这就是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只要资本家还在拿走劳动成果,那么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将始终不可调和,贫富差距必然加大,改革可以缓和矛盾,但不能解决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废除私有制,搞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的成果全员分配,没有老板拿走利润,只有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

没有贫富差距,老百姓越来越富有,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吗?马克思这套学说在理论上完全说的通,但操作起来很难,因为他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

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 “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 增长运动。
2、作用: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劳动者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正比。社会生产力水 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 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 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1、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 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 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 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意义:
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 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 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 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人也不成 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 粮食供应,便是明证。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 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 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 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剩余价值理论
1、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 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 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对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的认识

对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的认识

对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的认识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前者揭示了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卡尔·马克思,这位19世纪的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革命性的理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这一理论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结构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唯心史观,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的重要工具,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剖析。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生产的价值中的一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即剥削和压迫。

剩余价值理论使我们深入了解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

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根本问题。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和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依据,激发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不仅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这两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产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同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同空想成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不可遏止的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一生贡献了两个重要的发现,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深入的理解。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扭曲。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积累,这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不公平。

他认为,资本主义体制不仅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也使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掌控权,将他们变成了雇佣工人,失去了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一观点被称为“剩余价值理论”,对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第二个重大发现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力量的发展和斗争推动的。

他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他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成为了解析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入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内在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应当关注贫富差距的扩大、劳工权益的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也提醒着我们,社会变革不是偶然的,而是经济力量和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以及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这一思想也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促使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构建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不仅深刻地洞察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也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对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我们应当在学习马克思思想的同时,将其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的评价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希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1883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伦敦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最重要的两个发现,一个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发现”。

恩格斯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允当的,其允当程度甚至很可能超过了恩格斯自己意识到的程度。

就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来说,1848年以来160多年的国际共运史就是个非常好的证明,即使在人类自以为掌握了社会发展规律,试图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苏联、在东欧、在某国,无数仁人志士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血沃大地(仅某国革命就牺牲了两千万烈士)的情况下,人类仍然不可能跨越社会发展阶段,仍然不可能在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而仅仅建成了苏式国家垄断民族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垄断民族资本主义制度,俗称法西斯,特征是国家和资本高度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甚至在最典型的情况下,国家即资本,资本即国家,国家本身就是最大乃至唯一的资本家,国家权力直接为资本的利益服务,从而强有力地保护资本,使得民族资本在国际竞争中更容易取胜。

法西斯流派众多,演变途径不一,但苏式制度是截止目前为止最典型的法西斯制度,没有之一。

百年来大批涌现的法西斯国家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原因很复杂,但首先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么多后发资本国家都不约而同向法西斯转型?为什么哪怕那些牺牲了几千万人要建成共产主义的民族也无法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仍然要向法西斯转型呢?
我个人认为,阶级社会里,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压迫的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才有反抗,哪里有反抗,社会发展才能往反抗的相反方向转型。

而在落后国家,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先发资本国家的劳资矛盾。

在先发资本国家,大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控制经济命脉,人民的反抗表现为以工人阶级为底色的社会各阶级对大资产阶级的反抗。

可是在落后国家,那里掌握政权控制经济命脉的,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而是入侵的欧美先发资本。

以蒋家王朝为例,蒋家王朝就是个买办王朝,掌权的是英美资本的代理人英美系买办,参与政权的是各地残余的封建势力,而民族资产阶级在蒋家王朝里并无地位可言。

因此在落后国家,那里的主要矛盾是反帝反封建的尖锐矛盾。

我们如果重新审视一下某国革命的那些标志性事件,重点是第一次工运高潮,我们就看得更清楚了。

第一次工运高潮自1919年五四运动的六三罢工起,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到血腥镇压,从此沉寂至今。

这8年间又以五卅运动中分为前后。

先后有六三罢工、香港海员罢工、二七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大事件。

某国工运的光辉历史经常让我们工人感到自豪,因为彼时的某国工人阶级力量虽然弱小,但起点很高,一起来就是政治性的工运。

可是仔细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些大事件,居然没有一起是和民族资本的劳资矛盾的。

六三罢工是反对日本占领青岛和攫取山东。

香港海员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是反对英帝国主义。

五卅运动是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某国工人顾正红,而英租界巡捕不去逮捕罪犯,反而朝某国工人、学生开枪屠杀引起的。


七大罢工反对的是封建军阀吴佩孚。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反对的是封建军阀孙传芳和张宗昌。

盘点下来,竟没有一起是反对民族资本的!
大家想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某国,就连工运都没有反民族资本主义的驱动力,我们又怎么可能指望推翻蒋家买办王朝后,会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呢?不可能吧?
所以,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后只能向民族资本主义制度转型。

而后发国家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法西斯是必经之路。

因为后发国家的民族资本弱小,和先发欧美资本相比,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要生产规模没生产规模,根本无法竞争,争则必败。

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唯一的出路只能在依靠国家保护,以国家力量驱逐欧美资本及其豢养的诸如蒋家王朝这样的买办势力,保护国内市场;以国家力量进行土地改革,粉碎封建制度,把劳动力和土地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民族资本手中,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条件。

然后,对内剥夺一切人权,服务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落后国家,特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而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受到阻碍的结果,必然要求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资本主义革命,而在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必然是国家和资本高度结合的法西斯政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哪怕是几千万人的流血牺牲,也无法违背这个规律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只有在今天,当原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国家经过六十年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成为了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的时候,才具备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论述中,有一句话是值得大家更多关注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一百六十年前,马克思写下《共产党宣言》,预告了人类的黎明。

从那以后,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这个理想而战斗!他们的流血牺牲,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一个又一个国家摆脱了殖民地的束缚,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可是超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努力,终究会归于失败,或蜕化变质。

当列宁在1920年代预言资本主义将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俗称法西斯)的最后发展阶段时,他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创建的苏联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历史的玩笑竟是如此的残酷和吊诡。

只有在今天,站在16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才能隐约看到地平线下那一丝曙光。

人类的黎明即将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