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学习辅导书( 我国翻译史简 介)【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英汉翻译教程答案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答案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答案张培基【篇一:英汉翻译教程_张培基等】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马建忠在他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可以说是试图说明翻译标准的一个开端。

他的善译标准包括了三大要求:第一、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这些要求是很有道理的,因他本人后来没搞翻译,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反被后人忽略了。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配套辅导书学习指导(1-4章)【圣才出品】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配套辅导书学习指导(1-4章)【圣才出品】

第1单元翻译概论1.1 复习笔记巴别塔典故人们想建造通天塔来接近上帝,耶和华在恐慌之余使人们之间的语言不通,从而放弃建造通天塔。

人们把翻译比作建造通天塔,寓意困难与壮观。

一、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交流信息。

翻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翻译指言与语言、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狭义的翻译限制在语言与语言之间,将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表达出来。

二、翻译的分类翻译有着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翻译又有着不同的翻译要求。

1. 按翻译手段: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2. 按源出语和目的语: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3. 按翻译题材: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等4. 按翻译方式:全译、摘译和编译三、翻译史简介古代翻译多与宗教有关,西方翻译始于《圣经》,中国始于佛经的翻译。

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史四、翻译的标准翻译标准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翻译的标准之争已形成“百家争鸣”之趋势。

1. 严复:信(faithfulness )、达(expressiveness )、雅(elegance )2. 鲁迅:信(faithfulness )、顺(smoothness )3. 林语堂:忠实(faithfulness )、通顺(smoothness )、美(beautifulness )4. 傅雷:神似(resemblance in spirit )主要阶段主要事迹 公元前3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 公元4~6世纪哲罗姆翻译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公元11~12世纪 托莱多(阿拉伯语→拉丁文)公元14~16世纪 阿米欧翻译了《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查普曼翻译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翻译了《散文集》英王詹姆士一世下令翻译了《钦定圣经译本》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 古典著作翻译热潮20世纪中叶~现在翻译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大为改观 主要阶段主要特点 主要事迹 两汉至唐宋佛经翻译 玄奘、鸠摩罗什和真谛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 明末至清初 科技翻译 利马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与《测量法义》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西学翻译 林纾翻译了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李达翻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建国初期至文革之前 东西方文学翻译 介译西方文学作品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翻译爆炸” 翻译队伍壮大、翻译领域广阔5. 钱钟书:化境(reaching the acme of perfection)6. 刘重德: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切(closeness)7. 许渊冲:三重标准(three levels of criteria)8. 泰勒:翻译三原则(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9. 奈达: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10. 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翻译标准的共核: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风格得体(三者顺序不可颠倒)。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总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等1983)我国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谓通言语之官)这一名目,唐朝贾公彦所作的《义疏》里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这条注疏,关于翻译的定义,足以给人不少启发。

用现代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也许可以诠释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易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并不变更所蕴含的意义,——或用近年流行的术语说,并不变更所传递的信息,——以达到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目的。

(罗新璋1984)一、关于翻译何谓翻译?关于翻译的定义很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根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翻译‖这个中性术语是指将一种语言(―原语‖)里的词句的意思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意思所做的一切,不论其手段是说话、写字还是做手势。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论翻译》,1984)有人把翻译看作是一门科学(science),因为它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有人看作是一门艺术(art),因为它是译者对原文再创造的过程;也有人看作是一门手艺(craft),因为原语的信息需要用地道恰当的目的语再现。

在自动化数据处理中,翻译又被定义为:―将计算机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将字符从一种表示转换成另一种表示。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翻译是国际间理解的钥匙,据说西欧的文明归功于翻译者(据L·G·凯里1979)。

季羡林教授也说,翻译是永葆中华文明青春的万应灵药。

前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先生说,从中国来讲,没有翻译工作,就没有中国***和中国近代的革命运动,就没有中国成功的对外开放和四个现代化;从世界范围来讲,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和平,就没有各种国际交往,就没有一个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的未来。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英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圣才出品】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英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圣才出品】

第5章英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5.1 分句、合句法一、试译下列各句,将斜体的单词或短语译成一个汉语句子1. At present, people have a tendency to choose the safety of the middle-ground reply.【译文】现在的人们都倾向于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回答问题,因为它安全,不招风险。

2. George nodded, thankful that his wife was not the talkative kind.【译文】乔治点点头,他妻子不是那种絮絮叨叨的人,对此他心存感激。

3. The intent to make an immediate gift must be clear and unmistakable, and the transfer must take immediate and permanent effect.【译文】直接赠予的意图必须明白无误,转让行为必须立即产生效力,且该效力应具有永久性。

4. Several blocks from the park, running parallel to it, Clement Street bustles like a second Chinatown with dozens of ethnic restaurants.【译文】离公园几个街区便是与公园平行的克莱门特街。

那儿有十几家民族餐馆,热闹得如同第二个唐人街。

5. That region was the most identifiable trouble spot.【译文】那地区是个麻烦的地方,这是大家都容易看出来的。

6. The depth of some of those changes is , to me at least, pleasingly remarkable and extraordinary.【译文】其中一些变化有深度,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同凡响,令我由衷地高兴。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英汉语言的对比)【圣才出品】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修订本)配套题库(英汉语言的对比)【圣才出品】

第3章英汉语言的对比3.1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一、试译下列各短语,注意英汉语中词的多义性和搭配能力的不同1. ①soft music②soft life③soft drink④soft goods⑤soft light⑥soft breeze【译文】①轻音乐;②安逸的生活;③软饮料(不含酒精);④纺织品;⑤柔和的光线;⑥微风2. ①a handsome car②a handsome man③a handsome profit④a handsome compliment【译文】①漂亮的车;②英俊的男士;③一大笔利润;④大加赞赏3.①good results②good food③a good point④a good deed【译文】①好的结果;②符合标准的食物;③有说服力的依据;④高尚的习惯行为4.①poor health②poor food③poor light④poor soil⑤a poor country⑥a poor swimmer【译文】①身体不好;②劣质食物;③昏暗的光线;④贫瘠的土壤;⑤贫穷的国家;⑥不擅长游泳的人5. ①regular breathing②regular customers③a face with regular features④a regular army/soldier⑤a regular disaster【译文】①均匀的呼吸;②老主顾;③五官端正的脸庞;④正规军;正规军士兵;⑤一场彻底的灾难6. ①to cut wheat②to cut cake③to cut finger-nails【译文】①割麦子;②切蛋糕;③剪指甲7. ①to fuel up on food②to fuel up on water【译文】①吃点食物;②喝点啤酒二、试译下列单词和句子,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增添1. sorting【答案】分类法2. allergy【译文】(医学)变(态反)应性/过敏性3. measurement【译文】测量法/测量结果4. neutralization【译文】中和作用/中立状态5. modification【译文】修改方案/修正稿6. oxidation【译文】氧化作用7. transmission【译文】传递方式/传动装置8. cycling【译文】周期变化9. programming【译文】程序编制10. magnetization【译文】磁化作用/磁化强度11. mercuriality【译文】易变特性12. substitution【译文】取代作用13. corrosive【译文】腐蚀剂14. dripping【译文】滴注法15. assimilation【译文】同化作用16. relativity【译文】相对论17. lithonephrotomy【译文】肾结石切除术18. memory【译文】存储器19.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mine-owners of South Wales were unable toproduce coal as cheaply as the more mechanized mines abroad, with the result that for many years there was serious unemployment in South Wales.【译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南威尔士矿主不能像海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煤矿一样廉价出煤,结果南威尔士多年来有着严重的失业现象。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学习辅导书(课文-文学1)【圣才出品】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学习辅导书(课文-文学1)【圣才出品】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学习辅导书(课⽂-⽂学1)【圣才出品】第6单元⽂学(Literature)(1)6.1 复习笔记翻译理论简介⼀、林纾林纾及作品林纾(1852~1924)字琴南,光绪举⼈。

他不懂外语,依靠他⼈⼝述意思,由他以惊⼈的速度审词缀句,笔录下来。

就这样,在将近三⼗年的时间⾥,他⽤⽂⾔⽂翻译欧美等国⼩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

例如《巴黎茶花⼥遗事》《鲁滨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余⽣述》《贼史》《⿊奴吁天录》等。

钱钟书与“林纾的翻译”六⼗年代初,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发表⼀篇⽂章,题为“林纾的翻译”,对林纾的译⽂作了很⾼的评价。

他写道:“我⾃⼰就是读了他的翻译⽽增加学习外国语⽂的兴趣的。

”更重要的是钱钟书先⽣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条新的标准。

他写道:“⽂学翻译的最⾼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国⽂字转变成另⼀国⽂字,既能不因语⽂习惯的差异⽽露出⽣硬牵强的痕迹,⼜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于‘化境’”。

11这个标准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

钱先⽣本⼈也说:“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12因此,它只能作为⼀种努⼒的⽬标,⽽且限于⽂学作品。

⾮⽂艺作品的翻译就更不要⽤这个标准来衡量了。

参考书⽬:1. 郑振铎,“林琴南先⽣”,《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

2.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同前。

3.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4. Wang Zuoliang, “Two Early Translators Reconsidered”, Eastern Horizon, Dec.1980.⼆、鲁迅与瞿秋⽩鲁迅在理论⽅⾯,鲁迅曾针对当时赵景深的“宁顺⽽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不顺”的主张。

鲁迅强调要输⼊新的表现法,所以现在要容忍“多少的不顺”。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对翻译作了新的概括。

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当然⼒求其易解,⼀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第1讲 翻译入门%26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1讲 翻译入门%26中国翻译史简介
❖ 译文二: Night Thoughts -- by Herbert A. Giles
❖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 译文一: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 也是君子吗?”(徐志刚 译)
❖ 译文二: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Waley 译)
❖ 2、课堂积极参与发言、讨论; ❖ 3、课后认真做作业,包括初次作业和二次修改,
三周交一次纸质作业,多读翻译类书籍。
Any questions?
❖ Do you have a big picture in mind concerning what and how we are going to do in this term?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学习辅导书(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圣才出品】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学习辅导书(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圣才出品】

第5章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中)5.1 复习笔记一、分句、合句法分句法是指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合句法是指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在译文中用一个单句来表达。

(一)分句法1. 把原文中的一个单词译成句子,使原文的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1) 副词The Chinese seemed justifiably proud of their economic achievements.中国人似乎为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这是合乎情理的。

(2) 形容词That region was the most identifiable trouble spot.那地区是个麻烦的地方,这是大家最容易看得出来的。

(3) 名词He shook his head and his eyes were wide, then narrowed in indignation.他摇了摇头,两月睁得圆圆的,接着又眯成一条线,脸上露出了愤怒的神色。

2. 把原文中一个短语译成句子,使原文的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1) 分词短语She sat with her hands cupping her chin, staring at a corner of the little kitchen.她坐在那儿双手托着下巴,眼睛凝视着小厨房的一角。

(2) 名词短语Energy can neither be created nor destroyed, a universally accepted law.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是一条普遍公认的规律。

(3) 前置词短语Their power increased with their number.他们人数增加了,力量也随之增强。

3. 把原文的一个句子拆开,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His failure to observe the safety regulations resulted in an accident to the machinery.因为他没有遵守安全规则,机器出了故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1.1 复习笔记
一、我国翻译的早期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最早开始的是佛经的翻译,翻译家有安世高、号称“三支”的支娄迦谶、支亮、支谦,竺法护。

二、隋唐时期
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是从隋代(公元五九〇年)起到唐代。

这一时期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的贡献为:
①玄奘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字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②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是有贡献的,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

三、明清时期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清林纾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1et)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 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 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等。

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四、五四时期至今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代表人物是鲁迅、瞿秋白等前辈。

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工作,逐渐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的风气;
(三)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外译汉的任务,同时为了介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以及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肩负了汉译外的任务;
(五)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

当前我国翻译事业的问题:
随着我国翻译事业的空前繁荣,已出现了量与质的矛盾,一方面客观上翻译需求成倍增长,另一方面合格的翻译人才供不应求,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有多久?谁是我国古代佛经三大翻译家?
【答案】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我国古代佛经三大翻译家是玄奘、鸠摩罗什和真谛。

二、玄奘对我国翻译事业有些什么贡献?
【答案】玄奘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字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是有贡献的,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

三、如何理解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答案】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二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四、“五四”时期翻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五、鲁迅、瞿秋白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些什么看法?
【答案】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案】
(一)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工作,逐渐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任的风气;
(三)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着外译汉的任务,同时为了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介绍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以及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肩负了汉译外的任务;(五)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

七、为什么翻译工作者需要知道一些我国翻译史?
【答案】约两千年的翻译历史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八、当前我国翻译事业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
【答案】当前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翻译事业的空前繁荣,已出现了量与质的矛盾,一方面客观上翻译需求成倍增长,另一方面合格的翻译人才供不应求,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