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的内容与其生活的联系
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幻想的迷茫

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幻想的迷茫一、引言:卡夫卡笔下的海边世界海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片富有浪漫与自由的土地。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海边却常常被赋予了一种现实与幻想交织的迷茫。
这篇文章将探讨卡夫卡作品中海边所呈现的现实与幻想,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迷茫情绪。
二、卡夫卡海边世界的现实感卡夫卡的作品往往展现了一种深邃的现实感,这种现实不仅在人物的命运上得到体现,也表现在对于环境的描绘上。
海边往往被卡夫卡描绘成一片荒凉、冰冷的世界。
例如,在《海边的沙丘》中,主人公凭借着一种超越理性的意志前往海边,但却始终无法找到他所渴望的。
海边的荒凉和冷漠,透露出现实的无情和绝望。
三、卡夫卡海边世界的幻想元素与现实感相对应的是,卡夫卡作品中也存在着浓厚的幻想元素。
在他的小说中,人们可以不受现实束缚,体验到幻想中的自由与奇迹。
海边往往成为一个幻想的载体。
例如,《巨蟀》中,主人公格列高利在海边观察到了一个巨大的蟑螂,而这只蟑螂正是他内心深处的化身。
海边的幻想元素揭示了人们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与碰撞。
四、迷茫的探索和身份认同海边的卡夫卡世界,既有现实感的困境,也有幻想元素的自由。
这种迷茫的构建,使人物在面对海边的时候陷入了一个迷失和模糊的境地。
他们试图在这片海滩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却不知如何入手。
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萨被变成了一只甲壳虫,成为了他身份认同的困惑。
他在海边寻找改变,试图找回自己的人性,却陷入了迷茫的循环中。
五、海边的卡夫卡世界与现实人生的共鸣海边的卡夫卡现实与幻想的迷茫,在某种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陷入的迷境相呼应。
很多时候,人们面对各种难以捉摸的境况时,也感受到了迷茫和无奈。
卡夫卡的作品通过海边的象征,将这种人生迷茫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阅读中与其产生共鸣。
六、总结:探索人生的迷茫之旅通过对卡夫卡作品中海边世界的探讨,我们能够发现其中体现了现实与幻想的迷茫。
海边作为一个符号,将现实感和幻想元素融合在一起,并引发出对人性、身份认同、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卡夫卡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的困境

卡夫卡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的困境1. 简介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揭示现代人类存在困境为特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卡夫卡作品中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
2.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流派,认为个体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中自由地选择和创造意义。
它强调对人类存在状态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2.1 卡夫卡式存在卡夫卡作品中常常出现幽默荒谬而又荒诞不经的情节,这反映了现代生活中个体所处的状况。
人物通常陷入无尽的官僚机构或迷失于不可理解和荒谬事件之中。
这种被称为"卡夫卡式存在" 的状态体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迷茫、孤立和无助感。
2.2 自由与责任在卡夫卡作品中,个体往往面临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困境。
这使他们被迫自由地选择和承担后果,而这种选择又常常是痛苦和困惑的源头。
卡夫卡通过描述这种精神压力和道德困境,探讨了人类在现代世界中自由意志的局限性。
3. 人类自由的困境3.1 社会束缚卡夫卡作品中描绘了官僚机构对个体生活的严格控制。
人物经常陷入复杂的规则和程序之中,失去了自主权和个体真正的自由。
通过这种描述,卡夫卡暗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权威、规范和制约。
3.2 内心困境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内心常常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感到被外部世界压抑,并与自己内在的欲望和理想相冲突。
这种内心困境反映了人类面对选择及其后果时所经历的痛苦。
3.3 孤立与无助在卡夫卡作品中,人物往往陷入孤立和无助的状态。
他们与周围世界失去联系,被边缘化或排斥。
这种孤立感使人类自由受到限制,无法完全实现自身的个体独立。
4. 结论卡夫卡作品中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困境得到了深刻而独特的表达。
通过对社会束缚、内心困境和孤立无助的描绘,他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生活中人类自由所遭遇到的问题和局限性。
这些作品引发了我们对人类自由意志以及存在本身的思考,并使我们反思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意义。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卡夫卡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谬。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和故事。
1. 人生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
卡夫卡认为,人们总是在追逐着某种东西,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爱情。
然而,这种追逐永远也无法满足人的内心。
2.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孤独。
3. 社会的荒谬。
卡夫卡对社会的批判始终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他认为,社会常常对人们施加无谓的压力和限制,使人们感到束缚和无力。
4. 生命的无常。
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的描写。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无法预测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意外。
5. 爱与痛苦。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爱情常常与痛苦紧密相连。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因为它常常伴随着失望和煎熬。
6. 自我认知与自我迷失。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常常陷入自我认知和自我迷失的困境。
他认为,人们往往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甚至迷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7. 梦境与现实。
卡夫卡的作品中,梦境和现实常常交织在一起。
他认为,人们常常无法区分梦境和现实,因为现实本身就是一场梦境。
8. 自由与束缚。
卡夫卡认为,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所束缚,无法真正享受自由。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内心。
9. 生与死。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生与死常常成为人们思考的主题。
他认为,生与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命运,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命的终结。
10. 人性的复杂。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性常常表现出复杂和矛盾的一面。
他认为,人性是一种无法解释和理解的存在,充满了矛盾和迷惑。
11. 理想与现实。
卡夫卡认为,人们常常追求理想,却往往无法实现。
他认为,现实常常与理想背道而驰,使人们感到沮丧和绝望。
12. 勇气与无助。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常常面临无助和绝望的境地。
他认为,人们需要勇气去面对无助,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_人生故事
弗朗茨·卡夫卡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
类内心的矛盾和苦恼。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人生
的感悟和教训。
以下是卡夫卡的12条人生感悟,希望能给你一些启
示和思考。
1. 生活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我们必须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和挑战。
2. 时间是一种无情的力量,它会不断地推动我们向前,我们必
须学会珍惜每一刻。
3.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矛盾,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些矛盾,
并从中找到平衡。
4. 孤独并不可怕,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
5. 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必须学会面对这些挑战,并从中成长。
6. 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让欲
望成为我们的主宰。
7. 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来自外部的束缚,而是来自内心的解放。
8.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在于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9.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命运,我们必须慎重地思考每一个选择。
10. 我们必须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挣扎。
11. 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质量。
12.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总是追求遥不可及的梦想。
卡夫卡的人生感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愿我们都能够活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卡夫卡全集》读后感

《卡夫卡全集》读后感
《卡夫卡全集》是一部让人不断思考的文学作品,作者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笔法
和深邃的思想,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以荒诞和离奇的情节展开,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无助和迷茫。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一只昆虫,这种荒诞的情节背后却隐藏着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批判。
卡夫卡通过这种荒诞的手法,让读者反思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荒诞和离奇的情节,卡夫卡的作品还充满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命运的思考。
在《审判》中,主人公约瑟夫·凯认为自己被审判,却不知道罪名是什么,这种无
辜受审的情节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凉和绝望。
卡夫卡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和无助感,让人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卡夫卡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笔下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
现实社会的批判。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命运的无常,也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卡夫卡的作品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悲喜和痛苦。
总的来说,《卡夫卡全集》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它让
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启迪和感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复杂和矛盾。
这部作品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分,让我在迷茫和挣扎中找到一丝希望和力量。
愿我们都能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找到答案,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生活的意义。
卡夫卡读后感

卡夫卡读后感卡夫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在阅读卡夫卡的作品后,我深受其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考所触动。
以下是我对卡夫卡作品的读后感。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内容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常常描绘了一个荒诞和迷失的现实世界,其中的人物常常陷入无法理解和控制的局面。
卡夫卡的作品给人一种压抑和绝望的感觉,他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制度的讽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人类存在的疑问。
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是个人的无力感和孤独感。
他的人物常常面临着无法逃脱的困境,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无力感和孤独感使人深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卡夫卡的作品中还经常探讨了权力和官僚主义对个人的压迫和摧残。
他的人物常常受制于官僚机构和权威的限制,无法摆脱束缚。
这种对权力的揭示和对官僚主义的讽刺,让人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产生了思考。
卡夫卡的作品引发了对社会体制和权力结构的反思,使人们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和尊严。
卡夫卡的作品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但同时也让人产生了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但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和勇气。
卡夫卡的作品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揭示,引发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卡夫卡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自己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反思。
读完卡夫卡的作品,我深深地被他的作品所触动,思考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卡夫卡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如荒诞、象征 、隐喻等,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 感染力。
文学价值
《城堡》是卡夫卡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不 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现 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扭曲。这部小说 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5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 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01
CATALOGUE
卡夫卡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家庭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尽 管家境小康,但卡夫卡的内向、害羞和敏感的性格使他与家人关系紧张。
成长经历
卡夫卡从小就热爱文学和艺术,并经常在日记中记录他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内 向的性格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在学校时期就展现出了对写作的兴趣。
创作局限与不足
1 2
晦涩难懂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晦涩难懂,语言简练而 含蓄,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缺乏人物塑造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是抽象的、模糊的,缺 乏具体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3
主题单一
卡夫卡的作品中主题常常围绕着孤独、恐惧、异 化等展开,缺乏多样性,容易使读者感到单调。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与启示
求学与工作经历
求学
卡夫卡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就放弃了法律专业,转而追求文学 创作。
工作经历
毕业后,卡夫卡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但他的主要兴趣仍然是在文学创作上。 尽管他曾尝试过几次写作,但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
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社会背景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尤其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社会背 景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的小说是如何在荒诞的情节中体现真实的社会内涵

卡夫卡的小说是如何在荒诞的情节中体现真实的社会内涵导语:卡夫卡是20世纪著名的作家,他生前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业余作家,可是等他去世很多年后,他的作品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使用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展现了现代人的异化现象。
他开创了新的文学思潮,被很多新的文学流派奉为文宗。
一、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卡夫卡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但是和现实主义小说也具有很大的区别。
卡夫卡的小说情节带有明显的荒诞色彩,在故事中,并没有明确地交代出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并且故事发展不受到时空的限制。
同时,小说的气氛也扑朔迷离,厄运往往没有预告和铺垫,就突然降临到了主人公的身上。
主人公经常会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麻烦给纠缠住,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都无法摆脱掉这个麻烦。
为了解决麻烦,主人公往往会进行长时间的努力,但是与主人公想象的不同,这些麻烦怎么努力都无法解决,甚至还会遇上更多的荒诞的麻烦。
主人公最后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并且最后的结局也以悲剧而告终。
从艺术上分析卡夫卡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情节并没有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人物性格的描写也比较单薄,甚至缺乏发展变化。
环境描写也缺乏准确性和具体性,也没有生动的景物描写。
但是这些荒诞的事件使得小说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而作者平淡、滞重的语言风格,更是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卡夫卡还在世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十分重视他的小说。
他去世很多年之后,人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才逐渐意识到了,卡夫卡的小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新颖创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卡夫卡的小说在荒诞的表面之下,具有深刻的寓意。
小说主人公孤独、失落、恐惧感受,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人的困惑感与危机意识,具有引人发省的力量。
卡夫卡的小说大多数都是寓言式的小说模式,这一类的小说并不要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面,但是要求小说中要包含有深刻的内涵。
在卡夫卡的理解中,世界是荒诞而绝望的,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被某种巨大的力量和权威笼罩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作品的内容与其生活的联系康丹摘要: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其作品写了不可抗拒的权威,不可克服的困难,不可忍受的孤独与不可寻求的真理。
卡夫卡本人生活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生活有相似之处,卡夫卡作品的故事情节是其部分现实生活的缩影。
关键词:卡夫卡 ; 故事情节;现实生活;缩影一、“别具一格”的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对西方文学有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于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的一个村庄里,父亲强暴而专横,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百货商人。
卡夫卡属犹太血统,从小受德国教育,先在大学进修化学,后又改修文学,最后迫于父命又改修法律,获法律博士学位。
1906年先后在法律事务所、法院、保险公司工作。
1922年因患肺结核而离职,于1924年6月3日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病逝。
卡夫卡生活的地方是捷克的布拉格,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统治,奥匈帝国是一个特别的国家,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哈布斯堡王朝长期以来对外侵略称霸,对内实行家长式的暴虐统治和民族压迫,在当时的欧洲是一个相当落后的政权。
到卡夫卡生活的这个时代,奥匈帝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内矛盾十分尖锐。
卡夫卡目睹了种种社会现象,尤其是他在保险公司当职员的时候接触到的部分现实生活,让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这在卡夫卡的心中始终是个不可抗拒的魔影。
卡夫卡的个人生活十分不幸,一生未娶,曾经历了三次订婚而又三次退婚,其中两次都是与同一个人。
卡夫卡性情忧郁,性格上充满矛盾,有很多弱点,难以从压抑麻痹他的处境中解脱出来,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
卡夫卡的父亲对于卡夫卡来说像一个家庭“暴君”,直接威胁着他的生存。
卡夫卡与他父亲的观念截然不同,他父亲认为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困苦为代价的,而卡夫卡则同情贫困的穷人,基于此,父子之间常常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
虽然卡夫卡也试着改变这种关系,但这矛盾似乎永远不可调和,而且还成为卡夫卡生命中浓重的阴影,这同时也体现在其作品中。
卡夫卡所属的犹太民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的国家,流亡在世界各地,十分受歧视。
这种处境使同样身为犹太人的卡夫卡心里受着很大的刺激,使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任何身份的精神漂泊者。
这样的心境也伴随着卡夫卡的一生,以致他的作品中也频频出现一些身份似有似无的人物。
二、作品情节是其部分生活的缩影1、身份归宿: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卡夫卡的身份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是归属于哪里。
卡夫卡是犹太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漂泊感,无所归宿感,同时也有一种危机感,这种感觉伴随着他一生。
作为犹太人,他不想承认自己是犹太血统,可是他一生都没有逃离出犹太情结。
他既是资本家的儿子却又是劳动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所以他不属于资产阶级也不属于劳动者。
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一生都致力于写作。
但他也不是作家,因为他没有脱离他的工作,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去发表,曾在弥留之际特意嘱咐照顾他的女友在他死后要把他所有的作品付之一炬。
卡夫卡认为他自己是个“陌生人”,没有任何归属,“在自己的家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这样模糊不清的身份,使他没有一点依附,孤独、忧郁与不幸始终伴随着他。
由于卡夫卡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与痛苦,所以他的作品中的主人们都陷于一种不安的境遇中,始终找不到归宿。
关于他自己的身份归宿问题,卡夫卡也一直在寻求。
在作品《城堡》中有类似反映。
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土地测量员K深夜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庄,城堡近在咫尺,可是无论他怎样努力,也无法进入城堡。
他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转悠了一辈子,在生命弥留之际,有人告诉他,说:“虽然不能给予你在村中的合法居住权,但是考虑到某些其他情况,准许你在村里居住和工作。
”[1]在小说中,相对于城堡和生活在城堡周围的人来说,K是一个外来者,他的本来身份我们都知道是位土地测量员,但是这个土地测量员的身份在一开始就变得似有似无,也就是说这一身份是不明的。
作为一个外来者,K的身份存在与否有很大的依赖性,也即取决与城堡的态度。
主人公K想取得在城堡的居住权,就必须得到城堡里权威人士的认证肯定,这个人就是小说中另一个人物——官员克拉姆。
为此,K想尽办法,找到弗丽达、巴纳巴斯、村长等人,企图接近官员克拉姆,但最终他想与城堡联系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威严的城堡高高在上,让K 可望而不可及。
K越是想获得身份认证,但却越得不到身份认证。
“城堡”是什么,长期以来评论家们一直在探寻着,其中最有代表和最有影响的是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的观点,布洛德看到了《城堡》与犹太民族的隐秘而又深刻的关系。
他说:“‘犹太人’这个词在《城堡》中没有出现。
但显而易见,卡夫卡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通过这么一个朴素的小说就今日犹太民族的整体处境所说的话超过了一百篇学术论文可以告诉我们的内容。
专门的犹太民族的阐释与人类普遍的阐释是手挽着手的,不存在一个排斥另一个或干扰另一个的问题。
”[2]在布洛德看来,小说中K的遭遇和命运是对犹太民族漫长的受难史的高度概括和描述,是“犹太人寻找家园的譬喻”,卡夫卡作为一个无所归属的犹太人,一直在艰难而痛苦地寻找自己的归属。
从这一角度看,《城堡》的主人公K其实就是作者自身的投影。
通过对卡夫卡自身的经历的一些了解,我们知道卡夫卡面临一种强烈的身份归宿问题,然而他在寻求自己的身份时无所适从,最终卡夫卡的身份越来越模糊不清,什么身份也不是,因此他把这种无所适从的归属感融入作品中,正如《城堡》的相似内容。
2、家庭关系:父子冲突的不可调和卡夫卡与他父亲之间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在自己家里卡夫卡觉得父亲是一位真正的“暴君”,压制的他喘不过气来。
这种父子间的冲突几乎贯穿了卡夫卡的一生,给卡夫卡的生活和工作乃至一生带来了浓重的阴影。
卡夫卡也想解决或者缓和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这从卡夫卡曾给他父亲写了一封长达三万五千字的信可以看出。
信里卡夫卡试图把自己的内心向父亲展开,但他却没有勇气把信递给父亲,而是转由母亲代由递交,卡夫卡的母亲怕这信反而加深了他们父子的矛盾,所以这信也就没有转到他父亲手中。
他在信中向他父亲说道:“在我的眼里世界分成三个部分。
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独为我发明的。
而我,不知为什么,始终不能完全守法。
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的得不到执行而烦恼生气。
最后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命是从。
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3]这里卡夫卡认为的三个世界:父亲的世界、我的世界、其他人的世界,在其作品中也有反映,如《给父亲的信》、《变形记》、《判决》等。
在父亲强有力的控制而又不能自助的情况下,卡夫卡深感自己仿佛生存在任人摆布、无法自卫的环境当中,他感到很压抑,当压抑超过承受的极限,终于导致理性的彻底崩溃并以恐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一个要养家糊口的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莎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好多块弧形的硬片。
被子几乎该不到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4]。
这恶梦般的变化,使格利高尔由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变而为家人嫌恶的对象。
他的父亲对此既恼又怒。
变形后的格利高尔第一次露面就被他父亲“操起秘书主任连同帽子和大衣一起留在一张椅子上的手杖,左手从桌子上抓起一张大报纸,……一面顿脚,一面挥动手杖和报纸,要把格里高尔赶回到房间里去。
……一边赶还一边嘘着,简直像个野人。
”[4]并且在格利高尔被门夹伤的情况下,父亲把他狠狠地推进房间,使他的伤口汩汩地流血。
还有一次父亲狂怒之下扔苹果打他,有一个苹果打进他的背部,这一重创使他一个多月不能行动。
这个时候,格里高尔的父亲根本就没有想到变成甲虫的儿子曾经努力工作挣钱为他还债过,表现得极其暴虐,冷酷无情。
作为儿子,格利高尔早已经受够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早就想辞职了,虽说变形意外地顺了他的这份心愿,但毕竟使家庭蒙羞受辱,因而他又感到万分不安,心中充满了焦虑,最终以绝食自杀来洗刷掉了屈辱,赎清了他想独立于家庭的罪过。
同时也使他的家人以合理的、不受道义谴责的方式摆脱了对他应负的责任。
在《变形记》中,儿子不再是曾有过自主行为和自卫能力的格里高尔,而是变成了毫无自卫能力的一只甲虫。
然而,对父亲而言,变形的恶意比自主行动更加严重,更加不可饶恕,儿子的负罪和内疚心理也更加沉重。
格里高尔是静静地怀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走向死亡的。
在短篇小说《判决》中,卡夫卡比较直截地描述了这种父子关系。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事业刚有起色的年轻商人格奥尔格给他一位在俄国经商的朋友写信,在信中准备把自己准备订婚的消息告诉他,寄信前他把这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儿子在欺骗他,因为他不信儿子有这样一位朋友;后来又说这个朋友一直在与自己通信,根本不看儿子寄去的信;最后他认定儿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判决儿子“去投河淹死”。
儿子果真跑到桥上,跳进河里。
在小说中,格奥尔格的父亲年老卧病在床,但还是不甘心完全依靠儿子,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证明自己还是有力量,就用力把被子掀开,直挺挺地站在床上痛斥格奥尔格:“那么现在你知道,除了你以外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了。
在此之前,你只知道你自己!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
但是更实际地讲,你现在是个魔鬼般的人!因此,你听着:我宣判你立即投河淹死!”[5]格奥尔格被这可怕的判决惊得不知所措,他从父亲房间跑出来,出了大门冲到街上,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像饿汉得食一样紧紧抓住桥上的栏杆,轻声地喊到:“亲爱的父母亲,要知道儿子可是一直爱着你们的啊。
”[5]说完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
在这里,儿子最终屈服于父亲的专横,自主的结果是怀着内疚接受可怕的判决,表现出卡夫卡思想中父与子两种个性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3、个人生活:爱情婚姻空白身份的无所归宿,对于一个没有自己国家的犹太人——卡夫卡,在欧洲无根的生活所产生的漂泊感以及对他与其父亲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痛切的感受,使得他一辈子都想逃离父亲,逃离布拉格,从而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和负罪的性格。
然而,他的个人生活更是孤独更是凄冷。
卡夫卡一生终生未娶,但他先后与几个女人有过感情纠葛。
尤其是他与菲利斯·鲍威尔,在五年中,两次订婚却又两次退婚;女小说家密伦娜·耶申斯卡也与他订过一次婚,但是最终这两个女人都没有和他结婚。
后来犹太教徒多拉·荻芒与卡夫卡相爱,但没有订婚更没有结婚,她陪伴卡夫卡直到卡夫卡生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