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历史上的卡夫卡是谁

历史上的卡夫卡是谁卡夫卡是著名的小说作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曾风靡整个欧洲。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卡夫卡,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
卡夫卡是个怎样的人卡夫卡是怎样的一个人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他一生孤独,也很少与外界联系,朋友也不多,性格内向孤僻,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深入了解他。
卡夫卡的作品大都是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感到恐慌,遭受了压迫但是从不敢反抗,对于这样的小人物来说,反抗也是徒劳的。
卡夫卡就像是他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恐惧中,而他这种恐惧主要是来自于父亲的影响。
卡夫卡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话曾出现在他写给他的朋友马克斯·勃罗德的信中,在同一页纸上卡夫卡还写下了“我的路一点都不好,我必将像一只狗一样完蛋”。
这样悲观的言辞,也许只有卡夫卡能写出来,再加上他那些阴暗的作品,许多人认为,卡夫卡必定是一个病态而怪癖的人。
卡夫卡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我是完全无用的”,就像他悖谬的作品一样,这句话用在卡夫卡身上也具有一种悖谬的效果。
这个经常能给朋友帮助的人,却说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这完全体现了他的自卑与孤僻。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绝望、荒诞、受难等景象,这并非他所说的无用,而更多的是想表达他内心的那种绝望。
卡夫卡的历史成就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他的作品对以后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01753_《变形记》卡夫卡PPT课件

昆虫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反应
03
通过对昆虫行为的描写,如甲虫的爬行、觅食等,反映人在异
化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挣扎。
12
梦境、幻觉等心理描写分析
1 2
梦境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多次出现梦境描写,这些梦境不仅是对现 实世界的反映,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象 征。
幻觉与心理现实的交织
小说中人物经常出现幻觉,这些幻觉与心理现实 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01
02
03
早期经历
童年经历不幸,成年后从 事保险工作,业余时间进 行文学创作。
2024/1/26
创作高峰期
20世纪初开始发表作品, 逐渐受到文坛关注,创作 出《变形2岁,留下大量未竟之作 和文学遗产。
4
《变形记》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和现代化进 程加速,人们面临巨大生活压力
2024/1/26
21
独特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内聚焦叙事
作品采用内聚焦叙事方式,通过格里高尔的视角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和变形后的生活,使读 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心境。
简洁明快的语言
卡夫卡的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2024/1/26
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甲虫、门、窗户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变形记》对异化现象的揭 示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 的异化现象,即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被社会异化 为非人的存在。
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反 思
现代社会应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化,从而减 少异化现象的发生。
简介卡夫卡及《变形记》

•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 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 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 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 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 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1902年结识同样爱好文学的马克斯· 布洛德,并在他的 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马克斯· 布洛德对他后来 文稿发表贡献巨大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 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 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 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 院。
卡夫卡--孤独的思想者
• • • • 卡夫卡的生平 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变形记》的内容概要
制作者:杨燕君
卡夫卡的生平
•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 的代表人物 ,表现小说的经典作家。生于曾奥匈 帝国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受国家、 家庭中父母亲以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卡 夫卡形成了比较孤僻忧郁内向的性格,一直生活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卡夫卡全身心的投入写作 中,用自己内心的独特方式去认识和解读世界。 其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位一直都 追求着内心的独立的伟大思想家,也无法摆脱当 时社会道德的羁绊。卡夫卡生前是一位普普通通 的业余写作者,而死后却成为了“20世纪最优秀 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作品
• 卡夫卡共创作了78个短篇小说 和3部长篇小说。短篇作品有 《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 生》(1917)《伪科学院做的 报告》(1917)《万里长城建 造时》(1918-1919)《饥饿 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等。长篇小 说《美国》(1912-1914)、 《审判》(卡夫卡的成名作) (1914-1918)和《城堡》 (1922)都没写完。其中《变 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变形记》 和《判决》是其艺术风格形成 的标志。《城堡》是卡夫卡生 平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看做最 具代表性的“卡夫卡式”小说, 也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卡夫卡

执着的卡夫卡
‚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 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 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 字台边拉开。‛ 他用这样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异质的世 界。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呆在一个 宽敞的、闭门独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 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 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 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又马上开始 写作。那样我将写出怎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 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作品分类
▲ 1.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作品。例如: 《判决》《乡村医生》。 ▲ 2.揭示现代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在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 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例如:《变形记》《饥饿 艺术家》。 ▲ 3.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与困惑感。这类作 品表现的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 神状态。例如:《地洞》《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美国》。 ▲ 4.描写专制主义国家体制的残酷和荒诞。例如: 《在苦役营》《中国长城建造时》《审判》。
犹太人身份
卡夫卡的故乡是布拉格,而布拉格本身就是一个 悲剧的城市。在这块是非之地上,混居着各种各样的 民族、运用着形形色色的语言: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普鲁士人、犹太人。而其中的犹太人无疑是命运最复 杂的一群人。而卡夫卡就是这类人群中的一个。在卡 夫卡的时代,一个犹太孩子随时会可能遭受各种形式 的歧视、欺负、凌辱和打击。在给密伦娜的信里,他 一再谈到犹太人的命运,谈到犹太人与生俱来的存在 性不安。卡夫卡称自己是寒鸦,是一直不象样的鸟, 是一只萎缩了翅膀的鸟。可见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 身份是没有着落的,他存在着,但是什么都是,又什 么都不是。他是一个二元帝国的公民,他的内心同样 也是一个二元世界。这决定了卡夫卡对人的存在的理 解:荒诞与孤独。
弗兰兹卡夫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 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布拉格街头的卡夫卡铜像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
人物影响
卡 夫 卡 与 法 国 作 家 马 赛 尔 ·普 鲁 斯 特 , 爱 尔 兰 作 家 詹 姆 斯 ·乔 伊 斯 并 称 为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的 先 驱 和 大 师 。 卡 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 言、日记的卡夫卡。前者把灰暗的现实和梦魔般的主观意识,孤独、恐惧、悲苦的情绪表现在创作中;后者将锐 利的斧头击碎心中的冰海,向人们倾诉他的心声和希望,言辞间闪烁着理想的火花。这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构成了 卡夫卡这个复杂的统一体。因而,在叙事艺术上也是矛盾统一的。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 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 风格。
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 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卡夫卡简介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 《与祈祷者的对话》 (Gespräch 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 《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响》 巨响》 桶骑士》 《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是K 与教士的对话,然后,在最后一章,K在31 岁生日那天被秘密处决。与生一样,远离 上帝,现代人的死也变成了一种”横死”。 古人一般都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鬼者, 归也。死亡是一种回归,对有永生信仰的人 来说,死亡是一种判决,或者入地狱,或 者进天堂。但是对于祛魅后的现代人来说, 死亡没有意义,死亡是诸种偶然性中的一 种,死亡不再是一种判决,死亡下面是无 尽的虚无,死亡是对人生无意义的最深佐 证. 小说的最后,K仍然想着是否有改判的可 能,秘密处死是不是必然的命运,黑夜里对面 楼里的灯光昏暗,黑衣人的刀插进K的胸膛, 并转动了两下,灯光逐渐模糊.
卡夫卡
生平介绍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 年6月3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 弗兰兹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
•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 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 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 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 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 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 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 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 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卡夫卡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如荒诞、象征 、隐喻等,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 感染力。
文学价值
《城堡》是卡夫卡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不 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现 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扭曲。这部小说 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5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 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01
CATALOGUE
卡夫卡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家庭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尽 管家境小康,但卡夫卡的内向、害羞和敏感的性格使他与家人关系紧张。
成长经历
卡夫卡从小就热爱文学和艺术,并经常在日记中记录他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内 向的性格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在学校时期就展现出了对写作的兴趣。
创作局限与不足
1 2
晦涩难懂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晦涩难懂,语言简练而 含蓄,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缺乏人物塑造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是抽象的、模糊的,缺 乏具体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3
主题单一
卡夫卡的作品中主题常常围绕着孤独、恐惧、异 化等展开,缺乏多样性,容易使读者感到单调。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与启示
求学与工作经历
求学
卡夫卡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就放弃了法律专业,转而追求文学 创作。
工作经历
毕业后,卡夫卡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但他的主要兴趣仍然是在文学创作上。 尽管他曾尝试过几次写作,但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
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社会背景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尤其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社会背 景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
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小说《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
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1912)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出现代人自我丧失,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个终日辛劳的小职员非常焦虑,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无法承担养家重任。
但随着时光流逝,家人从一开始的惶恐关切到后来逐渐习以为常,并且对他日益厌倦。
家人因为失去经济支柱,因此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
而他的存在也日益使家人感到不便甚至厌恶,在房客被他吓走后,连最亲近的妹妹亦叫嚷着一定要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彻底绝望了。
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人的爱恋不舍,主动告别了人世。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
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
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
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
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
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
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
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
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
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
《饥饿艺术家》(1922)中国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
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
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
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
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
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