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椎CT诊断

合集下载

关于脊柱的CT诊断

关于脊柱的CT诊断

关于脊柱的CT诊断正常脊柱的CT解剖脊柱的颈、胸及腰椎的结构相似,除C1外,每个椎骨均分为椎体和椎弓两部分。

椎弓由椎弓根、椎板、棘突、横突和上下关节突组成。

椎体呈短圆柱形,上下面平坦,周缘较光滑。

椎体主要由骨松质组成,表层皮质较薄,是负重的主要部位,故临床上所见的压缩性骨折均发生于椎体。

椎体和椎弓围成椎管,内藏脊髓、脊神经根和马尾。

1,颈椎共7块,除第1颈椎无椎体,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组成骨环(故又称寰椎),其余的椎体均较小。

⑴颈椎横突孔位于横突根部,为椎动、静脉和神经根所穿行。

⑵钩椎关节也称Luschka关节。

在椎间盘层面C3~7椎体上面两侧缘可见向上突起的骨嵴,称钩突。

它与相邻的上位椎体的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当钩椎关节受损骨质增生时,可压迫邻近结构,是形成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⑶颈椎椎管呈等腰三角形,从C1~3逐渐变小,C3~7椎管大小相等。

正常颈椎椎管前后径下限为12mm,小于10mm者为椎管狭窄。

2,胸椎胸椎椎体前凸后凹,其前后径与横径大致相等,椎管呈圆形。

胸椎的椎弓根起自每个椎体上半部分,椎板较宽而短,横突较粗。

CT横断位扫描可显示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和关节突关节。

3,腰椎⑴椎体腰椎椎体由表面的骨皮质(密质)和内部的骨松质组成,以骨松质为主。

椎体呈肾形,上下扁平或稍凹,前缘凸。

CT窗位可清楚显示椎体边缘致密的骨皮质及椎体内呈海绵状的骨小梁结构。

⑵椎间孔位于上下椎弓根之间,可分为三段:①上1/3最大,其中含神经根,CT可清楚地显示神经根呈小结节状或条索状,连于椎管内硬膜囊的前外侧,直径为2~mm;②中部相当于椎间盘层面,在神经根下方;③下1/3很小,在上关节突之前及椎体之后。

⑶椎间盘是连接两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髓核和外周纤维环组成。

纤维环为完整的环形结构,它起着髓核包膜的作用。

正常诸腰椎间盘形态相似,与邻邦近椎体形状相一致。

在横断位CT上,L2~4椎间盘呈扁平肾形,年轻人其后缘轻度凹陷;L5~S1椎间盘后缘平直,并可稍隆起。

整脊影像学诊断

整脊影像学诊断
整脊影像学诊断
(选自《中国整脊学》) 韦以宗
Wei Yi-Zong
【X线诊断】
颈椎正位X线片 (1、钩椎关节,2、第三颈椎椎体,3、棘突,4、横突) (本例4、5钩椎关 节不对称)
下位颈椎与上位胸椎X光片 (1、第6颈椎之椎体,2、气管阴影之缘,3、椎体4、横突, 5、肋骨头,6、肋骨颈,7、肋骨结节,8、肋骨体,9、肋骨 头,10、肋骨颈,11、肋骨结节)
腰椎侧凸——轴凸角测量法 (A、沿骶椎上缘作横线,取棘突为中点作90oAB垂线,椎体椎弓根C点与A 点组成的角度为正常的椎弓根侧偏角,一般是10o左右。B、腰椎侧凸CAB角 大于10o,本例为20o)
脊柱侧凸Ferguson测量法
脊柱侧凸Cobb测量法
腰骶角测量法(水平角)正常为30o~42.5o左右。
同一病例,斜位片右大致正常,左第5椎弓峡部裂(线条所指)。
腰椎正位,腰骶后关节病,腰骶关节左右不对称,右为矢状面,左为冠状 面,并第5椎向右旋转,右侧小关节软骨发白,提示慢性骨性关节炎。
腰椎侧位,第5椎变小,提示旋转, 椎体向前位移——旋移性滑脱
男,45岁,腰痛、步行困难、双下肢无力1年半,伴有低热、出汗、X 线片正侧位显示L4椎体上缘软骨面消失,骨质破坏、椎体变扁、椎间隙变 窄。诊断:腰椎结核
左右斜位第4以上椎间孔明显变窄,呈米粒状与颈5-7花生米状形态不同
后纵韧带骨化,颈6椎体后方,椎管前壁处后纵韧带呈细条状骨化 (注意骨化影与椎体后缘之间存在透亮间隙,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颈6椎体后方,后纵韧带细条状骨化。
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 (由颈1-4纵跨四节颈椎,长达6cm,颈椎前后顺列僵直, 于后纵韧带骨化之下方,即颈4-5处,顺列明显向后成角。 )
侧弯:ECD角12度减去10度,侧弯为2度,GCD角18度减去 15度,侧弯3度。

腰椎生理曲度ct测量标准

腰椎生理曲度ct测量标准

腰椎生理曲度ct测量标准
腰椎生理曲度的CT测量标准是:腰椎椎体后缘连线自上而下凸向前方,即所谓的“生理前凸”。

其内侧与脊椎椎体下缘相交,前后径的方向在X线平片上显示为负角。

正常腰椎的生理曲度在-3°到+6°之间。

如果腰部过于笔直、或轻度侧弯都属于生理曲度变浅或者反弓等情况,这会导致肌肉受力不均,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

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坐姿、睡姿等来纠正腰椎生理曲度的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以咨询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信息。

人体各部位ct正常测量标准

人体各部位ct正常测量标准

人体各部位ct正常测量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体各部位CT正常测量标准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大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病变或异常。

以下是关于人体各部位CT正常测量标准的详细介绍。

头部CT:在头部CT中,可以测量颅骨、颅内结构和脑部的大小和形态。

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的颅内容积在1400-1600毫升之间,颅腔直径在12-15厘米之间。

脑室是指脑内的液体腔,正常成年人的脑室容积大约为30-40毫升。

颈部CT通常用于检查颈部软组织、血管和颈椎等结构。

正常成年人颈椎椎体高度应在1.8-2.2厘米之间,椎管直径应在1-1.5厘米之间。

颈部软组织的正常厚度大约为0.5-2.0厘米。

胸部CT可以帮助检查肺部、心脏和胸腔等结构。

正常成年人的胸廓大小大约为25-30厘米,肺的容积约为3-4升。

心脏正常大小为9-12厘米,主动脉的直径为2-3厘米。

盆腔CT:盆腔CT一般用于检查盆腔器官,包括子宫、卵巢、膀胱和直肠等。

正常子宫大小为7-9厘米,卵巢大小为3-4厘米,膀胱容量约为300-500毫升。

直肠壁的正常厚度为1-2毫米。

四肢CT:四肢CT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四肢骨骼、血管和肌肉等结构。

正常成年人的肱骨长度约为28-32厘米,桡骨长度约为20-25厘米,骨盆宽度约为25-30厘米。

第二篇示例:人体各部位CT正常测量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CT技术能够以高分辨率、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式获取人体各部位的影像,提供了重要的医学信息用于诊断和治疗。

而在CT检查中,准确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医师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诊断。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人体各部位CT的正常测量标准。

1. 头部脑部CT是常见的检查项目,可以用于诊断脑部肿瘤、出血、卒中等疾病。

人体脊椎(CT)正常值测量标准

人体脊椎(CT)正常值测量标准

人体脊椎(CT)正常值测量标准脊柱一、颈椎1、齿状突前间隙的前后径:<2mm2、矢状径:C1≥21mmC2≥20mmC3≥17mmC4-C7=14mm3、椎管前后径a第一颈椎椎管前后径:16-27mm。

b第二颈椎至第七颈椎椎管前后径:12-21mm。

4、椎管的宽度:椎弓根水平椎管横径>20-21mm5、脊髓宽度:矢状面>6-7mm二、胸椎1、椎管的宽度:椎弓根水平椎管横径>20-21mm2、椎管的矢状径:T1~T11=13-14mmT12=15mm3、Jones-Thomson比率:(=AxBxCxD):在0.5-0.22之间为正常(<0.22为椎管狭窄)4、椎间隙的宽度:在T1处最小 T6-T11:约4-5mm在T11-T12处最大三、腰椎1、腰椎椎管前后径:15-25mm.2、腰椎椎管横径(椎弓根间距):20-30mm。

3、腰骶角(S1横剖面):26-57度4、椎间隙宽度或腰椎间盘高度:8-12mm,(从L1/2到L4/5递增,从L5/S1递减)5、椎管宽度(椎弓根水平之椎管横径):L1-L4>20-21mmL5>24mm6、矢状径:16-18mm(简易公式:至少15mm;11-15mm=相对狭窄,小于10mm=绝对狭窄7、Jones-Thomson比率:(=AxBxCxD):在0.5-0.22之间为正常(<0.22为椎管狭窄)8、侧隐窝高度(椎体后缘至上下关节突前缘间的距离):正常时大于5mm,小于2mm肯定是狭窄,2-3mm可疑狭窄。

9、黄韧带:宽度<6mm,颈、胸段黄韧带较薄。

10、椎间盘CT值:70Hu±5Hu。

CT诊断常用数据

CT诊断常用数据

CT诊断常用数据一、头颈部眼环厚度2-4mm。

视神经粗3-6mm。

第三脑室宽3-8mm。

顶部脑沟宽度不应超过5mm。

内听道开口前后径正常为3-5mm,大于5mm为增大。

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女性2.7-6.7mm(平均4.8mm),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脑出血血量的算法:长×宽×高×π/6(单位:ml)。

在脑梗塞2-3w时进入吞噬期,往往可以见到模糊效应。

腔隙性脑梗塞的大小一般小于15mm,小于5mm者CT不易发现,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最大径达35mm。

颅缝分离:一般认为颅缝双侧相差1mm以上,单侧缝间距大于1-2mm,成人颅缝单侧大于1.5mm即可诊断,儿童有的颅缝较宽,但亦不应超过2mm。

颅内血肿的CT值多高于60Hu,在60-90Hu之间,最大不应超过94Hu(红细胞压积为100%时的CT值)。

脂肪组织的CT值为-80~-130Hu。

硬膜下血肿分期:急性<3d,亚急性4d-3w,慢性>3w。

透明隔囊肿:其横径大于3mm,双侧壁向外膨凸,椭圆形或近球形,脑脊液密度。

眼球突出:在摆位良好的横轴位图像上,于两侧颧突之间作一连线,正常人大约有眼球的1/3位于该线之后,如位于此线后方的眼球面积少于1/3时,指示有意义的眼球突出。

骨性外耳道大约1.5cm长,占据外耳道之内2/3,外侧1/3为软骨部。

颈部食管后上方平第6颈椎下缘,前上方平环状软骨,与咽相接,下平颈静脉切迹至第1胸椎上缘的斜面。

颈部气管上端位于第6颈椎下缘水平,与环状软骨相接,下界前缘平颈静脉切迹,后缘位于第7颈椎下缘水平,向下移行至胸部气管,成人颈部气管长约6.5cm,横径约1.94cm,矢状径约1.87cm,有6-8个气管软骨,仰头或低头时气管上下移动约1.5cm,其上段位置表浅,下段位置较深,距皮肤约4cm。

(完整)颈、腰椎病的鉴别诊断

(完整)颈、腰椎病的鉴别诊断

颈、腰椎病的鉴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3横突综合症:多见于青壮年,瘦高体型者居多,慢性劳损为该病的主要外因,多有轻重不等的外伤史,主要表现为腰、臀部疼痛,可为一侧或双侧同时发生,症状重者可沿大腿后侧至膝关节以上的放射性痛,极少数可放射至小腿外侧,甚至波及内收肌及下腹部,但增加腹压(如咳嗽、打喷嚏)时一般不引起下肢串痛,无间歇性跛行。

查体:L3横突有明显压痛,甚至有硬性痛结,行神经组织、局部松解治疗有效,行腰椎CT 或MRI可无异常,故可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可有慢性腰痛,以及一侧或双侧根性疼痛,站立行走时可加重,屈膝卧位时可以缓解,骑自行车时不痛,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步行几十米或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但下蹲或休息可继续行走,腰椎CT或MRI可见明显的要椎管狭窄。

梨状肌综合症:多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本病以坐骨神经痛为临床表现,疼痛沿臀部经大退后方向小腿及足部放射,症状较重者以刀割样或烧灼样,且影响走路,查体:腰部活动良好梨状肌在臀部表面的投影区有压痛,并向股后部、小腿后外侧及足底部放射,直腿抬高试验60°时呈阳性,超过60°时反尔减轻疼痛,X线及CT检查无明显异常.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有腰部扭伤史或劳损史,多见于中年人,有明显的腰脊柱僵硬、酸胀、疼痛,喜捶打,劳累后加重,部分患者可有腰骶部疼痛,呈板状腰,部分病人可出现下肢沉胀感,患者多反复发作.查体:棘突旁或棘间旁开2~3厘米处有压痛、酸胀感,有些患者有臀部、大腿放散感,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胫神经弹拨试验阴性,X线可见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畸形,腰椎骨质增生,后关节紊乱等.腰椎滑脱症:本病多有慢性腰痛史,发病缓慢,早期症状多为腰不酸胀、沉重、乏力感,同一姿势不能持久,负重时疼痛可加重,严重者可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如下肢麻木、根性疼痛、感觉异常,如发凉、易冷刺痛等。

部分病人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以及大小便失禁等。

CT报告单模板

CT报告单模板

XX中心医院
CT检查报告单
CT号:01930
姓名:成雪梅性别:女年龄:55岁
检查科别:内科住院号:床号:04床
检查部位:腰椎CT+颈椎CT检查日期:2016-07-10
图像描述:
颈椎退行性改变,C4-7椎间盘向后突出;L4/5间盘向后突出约0.7CM硬膜囊受压,相应水平椎管不窄。

L5/S1间盘向后突出0.4CM,硬膜囊无受压,水平椎管椎管不窄。

诊断意见:
1、颈椎间盘突出。

2、腰椎间盘突出。

请结合临床。

报告日期:报告医师:戴吉有复核:
本报告仅供临床医师参考,不作其他证明材料之用,无放射医师签字无效。

本报告仅供临床医师参考,不作其他证明材料之用,无放射医师签字无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的CT诊断
一、颈部脊柱相关解剖
颈椎的解剖特点
7个椎体
6个椎间盘 8对神经
• • • • • •
7个颈椎均有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及椎静脉通过。 横突末端各有两个结节,结节间有脊神经沟。 3-7椎体上面有椎体钩,俗称钩突,与上位椎体形成钩椎关节,增强了颈椎的 稳定性。 上下关节面基本呈水平位,斜度小,椎间关节灵活性高,稳定性差。 椎体较小,椎间孔相对较大,神经根占其一半。 2-6棘突末端分叉。
下节腰椎 椎体上缘 硬膜囊 下节腰椎 上关节突 上节腰椎 下关节突
正常L3-4椎间盘
正常L4-5椎间盘
正常L5-S1椎间盘
椎间盘退行性变
• 椎间盘高度降低 • 椎间盘真空变性:椎间盘见气体密度影, 形成真空征。 • 许莫氏结节(schmorl’s nods):又称髓核 压迹。 • 纤维环钙化
椎体骨增生 韧带增生肥厚钙化
原 发:变性 坏死
继 发:
增生 骨化
未产生临床症状
颈神经根 交感神经 椎动动脉 脊髓 压迫症状
• Degeneration of cervical spine
cervical spondylosis
颈 椎 病 临 床分 型
• 颈椎间盘退变 + 椎体后缘增生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小
• 在脊柱的两侧,一个脊椎的下关节突与其下面的一个脊椎的上关节突 形成一个关节,叫小骨突关节或椎间关节,覆盖有软骨及关节囊,是 真正的可动关节。
邻近结构
椎间盘
椎动脉
脊神经
正 常 颈 椎 C T
正常颈椎CT
二、 颈椎病的 病理改变与临床相关知识
颈椎病的定义
椎间盘变性 椎间小关节软骨坏死
三、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X线
CT
MRI 显示
显示骨质方面有优势 椎 间 盘 脊 髓 韧 带
颈椎病CT
中央型突出
中央型突出
侧后型突出
颈椎增生退变
钩椎关节增生硬化
椎小关节增生硬化
椎体骨质增生硬化
后纵韧带钙化
钩椎关节增生硬化
椎小关节增生硬化
腰 椎 CT 诊 断
脊柱外伤
布氏杆菌
• 布氏杆菌病又称马耳他热、波浪热,是由各型布 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传染性及变态反应 性疾病,其流行范围广,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以 东北、内蒙古及西北地区农牧区为主要疫区,80 年代以来,随着预防免疫、综合治疗等措施的大 力开展,难得见到初染急性病例。主要传染源为 患病的牛羊猪等病畜,病原菌主要通过体表粘膜 进入人体内,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多余夜间或 凌晨大汗淋漓,关节疼痛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 、肩关节,呈游走性。睾丸炎是男性患者的常见 表现,可伴肝脾淋巴结肿大,易发展为慢性。
布氏杆菌
• 患者 男 51岁 以腰背部疼痛及发热、乏力、 盗汗、食欲不振三天入院 。入院时腰背部 疼痛明显,体温38℃,查体胸11-腰5棘突 右侧压痛明显,右季肋区压痛明显,无叩 击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
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
L4-5双侧椎间孔狭窄
L5-S1双侧侧隐窝狭窄
腰椎外伤
定位像:L4楔形变
骨窗:L4楔形变,碎骨
同一病人,L4楔形变,同时并许莫氏结节
同一病人,软组织窗
腰椎转移瘤
骨 窗 : 椎 体 、 附 件 多 发 骨 质 破 坏
同一病人,软组织窗
脊柱外伤
脊柱外伤
椎间盘膨出,伴纤维环钙化
中央型突出
女58,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
女45,L5-S1椎间盘中央型突出
椎间盘左后旁中央型突出
L5-S1左后外侧型突出
同一人,并L4-5中央型突出
L5-S1右侧极外侧型(椎间孔及椎间孔外型)突出
椎管狭窄
影像诊断标准: ①腰椎骨性椎管前后径≤15mm示相对狭窄; ≤12mm绝对狭窄。 ②硬膜囊前后径≤7mm; ③椎间盘膨出、突出,侧隐窝狭窄 ( ≤2mm),黄韧带肥厚(>5mm),后 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也可造 成椎管有效面积狭窄。
常规腰椎CT扫描层面
• 常规腰椎CT扫描L3-S1段,分为 ⑴椎体层面(骨窗):观察椎体、附件骨 质。 ⑵椎间盘层面(软组织窗):观察椎间盘、 硬膜囊、神经根、韧带等软组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腰大肌 脂肪间隙 硬膜囊
上节腰椎椎体
神经根
上节腰椎 下关节突
椎间盘 脊神经 下节腰椎 上关节突 硬膜囊 黄韧带 上节腰椎 下关节突
• 椎体和椎骨围成椎管,内容脊髓。
• 在脊椎与脊椎之间有两个重要的关节。椎体之间的椎间盘 是一种少动关节。是椎体间主要连接结构,由软骨板、纤 维环及髓核组成。椎间盘的中心是一个包含着胶样液体而 富有弹性的髓核,其周围为一个纤维环所包围,犹如很厚 的关节囊。
• 1、2颈椎内无椎间盘结构。椎间盘营养主要靠椎体内血管 经软骨板弥散而来。当软骨板或髓核的渗透能力发生变化, 可导致椎间盘变性,影响椎体间的稳定性。
钩突和小关节增 生压迫神经根
椎动脉孔周围 骨、钩突增生
椎间盘突出、骨 增生压迫脊髓
交感神 经受累
神经根型
椎动脉型
脊髓型
交感神经机 能障碍型
混合型
颈椎病的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分型
• 中央型:髓核物质通过纤维环后部突 出,到达后纵韧带下,此型较常见。 • 侧方型:亦称椎间孔型,突出物可压 迫椎间孔处的神经根 。 • 侧后型:由于纤维环最薄弱的部位在 椎间盘后方中线两侧,故此型最常见。
许莫氏结节
椎间盘真空变性
多发许莫氏结节
椎间盘真空变性
椎体缘骨质增生,纤维环钙化
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骨质增生、真空变性、关节间隙变窄)
左侧小关节真空变性
双侧小关节增生
• 椎间盘膨出:
椎间盘影均匀超出相应椎体边缘,轻度时CT表现为间盘后 缘正常肾形凹陷消失,圆隆饱满。
• 椎间盘突出:
⑴中央型:椎间盘影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硬膜囊可受压, 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消失,可伴纤维环钙化。 ⑵旁中央型:椎间盘影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神经根受压 ⑶后外侧型:椎间盘影于椎间孔方向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 神经根受压,椎间孔、侧隐窝变窄。 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消失,可伴纤维环钙化。 ⑷远外侧型:椎间盘影于椎管外局限性超出椎体边缘,多伴 纤维环钙化,骨赘形成,脊神经、周围肌肉、韧带受压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