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中图世界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数学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本文将从计算机科学的起源开始,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展开讨论。
一、计算机科学的起源计算机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数工具,例如原始的石块、珠子或棋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更复杂的设备来进行计算,如维奥利蒂的计算轮和巴贝奇的分析机。
这些早期的设备奠定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早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的早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图灵机的提出和电子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数值计算和逻辑运算。
二战期间,计算机系统被广泛用于密码破解和科学计算,这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三、计算机革命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计算机科学迎来了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计算机革命。
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的体积变得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使得计算机系统可以普及到更广泛的领域。
计算机开始在企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四、互联网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快地获取信息、进行远程交流和进行在线交易,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五、人工智能的崛起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使计算机具备学习和决策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改变许多行业,如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和交通运输等,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便利和机遇。
六、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的处理和存储变得更加高效,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其次,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线购物、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案例分享一、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的制作过程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变革。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技术基础上的交互式的数字仿真系统,它能够模拟真实的三维环境并让用户在其中进行互动。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还能让观众更加沉浸式地享受电影带来的视觉盛宴。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案例分享1.《霍比特人》《霍比特人》是一部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电影,该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
例如在制作角色方面,演员身穿特殊的运动捕捉服,通过红外线摄像头进行录制,经过数百台计算机的处理后再进行人体建模,最终呈现出亚特木巨魔、巨鹰、嫉妒巨魔等众多惊奇角色。
同时,在电影中的背景、景观和特效的制作中,也广泛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3D建模和实时渲染技术,打造出了一个完全虚拟的中土世界。
2.《环太平洋》《环太平洋》是一部由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电影。
该电影讲述的是地球正在遭受怪兽入侵的故事,影片中的怪兽和机器人战士都是由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而成。
制作人员采用了规模化的3D扫描,并使用了如绘画式原画、ZBrush、Mudbox等数字绘画软件,将各种独特的怪兽和机器人战士逼真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3.《头号玩家》《头号玩家》是一部充满科技元素的电影,它在制作中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
影片讲述了未来世界中的一个虚拟游戏世界,而影片所使用的虚拟游戏世界,完全是通过模拟技术制作出来的。
不仅能够呈现出丰富的游戏场景和角色,还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的游戏世界。
三、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为电影制作的进一步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人员能够在电影中增加更多的交互性和沉浸感,让观众更好地享受到电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在当今的影视行业中,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为影视作品带来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从奇幻的魔法世界到浩瀚的宇宙星空,从逼真的人物形象到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制作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角色创建中的应用可谓是一大亮点。
过去,影视中的角色大多依赖于化妆和道具来塑造形象,而现在,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我们能够创造出几乎任何想象中的角色。
比如在《阿凡达》这部影片中,纳美人的形象就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精心打造的。
从他们独特的蓝色皮肤、修长的身体结构,到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需要高超的建模技术,还需要对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进行精确的捕捉和模拟。
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将演员的真实动作转化为数字模型的动作,使得虚拟角色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
同时,表情捕捉技术能够捕捉演员面部的细微表情变化,并将其应用到虚拟角色上,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场景构建方面,计算机图形学同样功不可没。
它能够为影视作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虚拟场景,无论是古老的城堡、繁华的都市,还是神秘的外星世界,都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电影《魔戒》系列中,中土世界的壮丽景色令人印象深刻。
那些雄伟的山脉、广袤的森林和神秘的洞穴,都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构建出来的。
为了打造出逼真的场景,制作团队需要考虑光线、材质、纹理等诸多因素。
通过使用光线追踪技术,可以模拟光线在场景中的传播和反射,从而营造出真实的光影效果。
而材质和纹理的处理则能够让物体表面看起来更加真实,比如石头的粗糙质感、水面的波光粼粼等。
特效制作是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制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它可以创造出各种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如爆炸、火灾、洪水等灾难场景,以及魔法、超能力等奇幻元素。
在电影《2012》中,地球毁灭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末日的恐怖。
当代中国神话的大众化重构——基于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转化的分析

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当代中国神话的大众化重构—基于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转化的分析张多[摘要]当代中国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征。
一方面,自媒体创编神话的形式是基于数字技术的。
自媒体传播神话的数量级巨大,远非传统媒介可比。
另一方面,神话叙事在自媒体中被挪用和创作,是互联网环境下神话传统的一种大众化重构。
具体到微博、微信、短视频、真人直播、音频分发电台等自媒体案例中,神话的制作、表演者、受众等特征又各不相同。
这不仅是自媒体文化对神话载体的重塑,也是一种具备未来属性的、全民参与的新神话表达文化。
[关键词]自媒体神话主义神话资源短视频网络直播〔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1)02-111-07以往的中国神话研究,主要有两种观察神话的视角。
一是将神话视为遥远上古时期的原始叙事,并以溯源考据方法来研究。
二是挖掘当代民间生活中仍在传衍的神话,将其描述为古老传统的延续或遗留。
这两种“向后看”的研究取向,对于神话在当代大众文化、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业影响下出现的挪用和重构现象的关注十分不足。
①尤其对当代社会而言,媒介技术革命赋予了神话新的生命力和文化使命,诸如数字媒介(digital media)已成为神话传承的新载体。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民俗学家对新兴大众媒介中的民俗和民间文学展开研究,比如琳达•戴格(Linda D6gh)②对早期大众媒介如广播、电视中民间文学实践的研究,确认了那些被认为是过去的、传统的民间表达文化,在大众媒介时代非但没有式微,反而重焕生机。
而特雷弗•布兰克(Trevor Blank)领衔的研究,深度呈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民间文化的表演机制。
③这些研究在“民俗”与“通俗”之间搭建了桥梁,用“大众(the masses)”④的概念区别于以往的“俗民(folk)”概念,从而更好地阐释现代媒介下的民间文化。
计算机科学在考古学中的贡献

计算机科学在考古学中的贡献在当今时代,计算机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入影响着各个学科领域,考古学也不例外。
当古老神秘的考古学与现代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相遇,碰撞出的火花为考古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我们揭示历史的真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计算机科学为考古学带来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数据管理与分析。
在考古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出土文物的详细信息、地层结构等等。
过去,这些数据通常以纸质记录的形式保存,不仅查找和整理困难,而且容易丢失或损坏。
现在,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考古学家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建立起庞大而有序的考古数据库。
通过专门设计的软件,能够快速检索、分类和对比这些数据,从而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例如,通过对不同遗址出土的相似文物进行数据对比,可以推断出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路径;对同一遗址不同时期的地层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人类活动的演变过程。
而且,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规模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考古研究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支持。
考古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也是计算机科学在考古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
传统的考古记录方式主要依靠文字描述和手绘草图,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误差和遗漏。
如今,利用激光扫描、摄影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可以对考古现场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建模。
这些数字化模型能够精确地记录遗址的空间结构、地形地貌以及文物的分布情况。
不仅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基础资料,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现场,增强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和兴趣。
此外,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考古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古学家可以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利用计算机建立古代社会的模型,模拟人类的活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通过模拟古代城市的布局和人口流动,可以推测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发展演变;模拟农业生产过程,可以了解当时的农业技术和粮食产量。
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特效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特效中的应用在当今的影视行业中,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已经成为了创造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的关键技术。
从奇幻的魔法世界到惊心动魄的灾难场景,从栩栩如生的外星生物到未来感十足的科幻城市,计算机图形学为影视作品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
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特效中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角色创建、场景构建、特效模拟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角色创建方面,计算机图形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 3D 建模技术,艺术家们能够精心塑造出各种独特的角色形象。
无论是具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还是神秘的神话生物,都可以在虚拟的数字空间中被赋予生命。
以《阿凡达》为例,影片中的纳美人角色就是通过高度精细的 3D 建模和纹理绘制技术创造出来的。
建模师们仔细地设计了角色的身体结构、面部特征和皮肤纹理,使其看起来逼真而富有个性。
不仅如此,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得以生动展现。
演员们穿上特制的服装,在拍摄现场进行表演,其动作和表情数据被捕捉并应用到虚拟角色上,使得角色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仿佛拥有真实的情感和意识。
其次,场景构建是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特效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往往需要创造出虚构的世界或历史时期的场景。
这些场景可能在现实中难以找到,或者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进行搭建。
而借助计算机图形学,艺术家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场景,从古老的城堡到繁华的未来都市,从广袤的星际空间到神秘的海底世界。
在电影《指环王》中,中土世界的壮丽景色就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构建而成的。
连绵的山脉、茂密的森林、宏伟的城堡和古老的城镇,这些场景不仅让观众沉浸在奇幻的故事中,也展现了计算机图形学在场景构建方面的强大能力。
特效模拟是计算机图形学在影视特效中的又一关键应用。
它可以模拟出各种自然现象和物理效果,如火焰、水流、爆炸、烟雾等。
在灾难片《2012》中,惊心动魄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场景都是通过特效模拟技术呈现出来的。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特效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视觉特效分析在当今的影视世界中,视觉特效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世界,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景象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之上。
从震撼人心的科幻大片到充满魔幻色彩的奇幻电影,视觉特效都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觉特效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电影的早期阶段。
然而,那时的特效技术相对简单,多是通过一些机械装置和手工制作的模型来实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视觉特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最初的简单合成到如今能够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虚拟角色和逼真的场景,视觉特效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在视觉特效的制作过程中,有许多关键的技术和手段。
其中,建模是基础中的基础。
建模师需要通过各种软件和工具,将想象中的物体、角色或者场景转化为数字模型。
这些模型不仅要在外形上符合设计要求,还要在细节上足够精致,以保证在后续的渲染和动画过程中能够呈现出真实的效果。
渲染则是赋予模型色彩、材质和光影效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复杂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渲染引擎能够计算出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从而让模型看起来更加真实和生动。
比如在一些自然场景中,水的流动、树叶的摇曳、阳光的穿透,都需要精细的渲染来实现。
动画制作则让静态的模型“活”起来。
动画师通过关键帧的设定和动作的插值计算,为角色和物体赋予各种动作和表情。
一个生动的角色不仅要有逼真的外观,还要有自然流畅的动作,这才能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而合成技术则是将各种元素,如模型、渲染后的图像、实拍的画面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场景。
在合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光影的一致性、色彩的匹配、透视的正确等众多因素,稍有不慎就会让观众产生“出戏”的感觉。
视觉特效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科幻电影中,它能够创造出外星生物、太空战舰、未来城市等充满想象力的元素。
例如《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那美轮美奂的生态环境和奇异的生物,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早期 1854年-1890年 1890年-20世纪早期 20世纪中期 20世纪晚期-现在计算机发展史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门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虽然不是很详细的描述这一辉煌历程,但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空前释放。
其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就是最耀眼的思想火花之一。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把这一思想火花变成引导人类进入自由王国的火炬而不懈努力。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总体水平,大都失败了,这就是拓荒者的共同命运:往往见不到丰硕的果实。
后人在享用这甜美的时候,应该能从中品出一些汗水与泪水的滋味……1614: 苏格兰人John Napier (1550-1617)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制作了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 William Oughtred (1575-1660) 发明计算尺 1642: 法国数学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计算尺的基础上将计算尺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
并且还卖出了许多,成为一种时髦的商品。
在此插入〈PASCAL像〉1668: 英国人Samuel Morl和 (1625-1695)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1671: 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最终答案可以最大达到16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码相机常见的重要指标参数
• 存储媒介类型及容量——存储媒介类型有 很多,常见的例如:CF卡、SM卡、XD卡、 SD卡:而存储媒介容量直接关系着所能拍 摄影像的数目,因此存储卡要尽量选择容 量较大的,但价格也会随之升高。
03
从屏幕获取
图片的采集——③从屏幕获取
屏幕抓图“五式” • 第一式:将要抓取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 • 第二式:按键盘上方的“printscreen”键,此时系统会
扫描幅面——扫描仪的幅面规格一般有A4、A5、A1等。幅 面越大,价格越高。
02
通过数码相机 获取
图片的采集——②从数码相机获取
数码相机简介
• 什么是数码相机 • 英文全称为digital camera 简称DC。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
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微 单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数码相机与普通 照相机在胶卷上靠溴化银的化学变化来记录图像的原理不同, 数字相机的传感器是一种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 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以前,通 常会先储存在数码存储设备中。
扫描仪常见的重要指标参数
分辨率——反映的是扫描图像的清晰程度,表示图 像在数字化时,每个单位用多少个像素点表示,单 位是dpi。 一般来说分为两类:光学分辨率和插值分辨率,但 光学分辨率才能从真正上提高扫描图像清晰度。总 的来说,分辨率越高,价格越贵。
色彩位数
色彩位数——反映了扫描图像与实物在色彩上的接近程度, 位数越高则扫描仪所能反映的色彩越丰富,扫描出的图像也 越真实。每个像素点上的颜色通常用数据的位数bit来表示, 即用2的若干次方来表示颜色的数量。目前,市场上扫描仪 的色彩位数通常有24位、30位、36位等几个档次,比如30 位的扫描仪,每个像素点的颜色用30位二进制数表示,即2 的30次方约为10亿种颜色
把屏幕上的画面自动复制到系统默认的剪贴板上。 • 第三式:打开图像处理软件(如windows附带的画图工具、
Photoshop等),选择粘贴功能,把剪贴板上的图像粘贴 到编辑窗口中。 • 第四式:根据需要剪裁图像大小。 • 第五式:把剪裁好的图像保存起来。
图片的采集——从屏幕获取
04
从网页中获取
图片的采集与保存
第二章计算机中的图世界
01 图片的采集 02 图片的保存 03 图形与图像 04 矢量图与点阵图 05 图形和图像的文件格式
历史的印记
看到这两张相片,你会想那些重大事件?
对于一个家庭,这也是历史的印记,却---
怎样才能保存好历史的印记?
图片防的潮 数字防防化虫 霉 处
理
图片的 采集与 保 存
矢量图优点
基于矢量的绘图同分辨率无关 矢量图形文件体积一般较小 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不会失真 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 图像效果
点阵图
• 位图,bitmap,也叫做点阵图。构成位图的最小单位是像素,位图 就是由像素阵列的排列来实现其显示效果的,每个像素有自己的颜色 信息,在对位图图像进行编辑操作的时候,可操作的对象是每个像素, 我们可以改变图像的色相、饱和度、明度,从而改变图像的显示效果。
图形是指由外部轮廓线条构成 的图。即由计算机绘制的直线、 圆、矩形、曲线、图表等。
图像image
各种图形和影像的 总称,是由输入设 备捕捉的实际场景 画面。
矢量图
矢量图使用直线和曲线来描述图形,这些图形的元素是一 些点、线、矩形、多边形、圆和弧线等等,它们都是通过 数学公式计算获得的。 例如一幅花的矢量图形实际上是由线段形成外框轮廓,由 外框的颜色以及外框所封闭的颜色决定花显示出的颜色 例子:绝大多数的CAD和—④从网页中获取
演 示
二、图片的保存
• 存储载体:磁盘 光盘 网盘 • 磁盘:硬盘 移动硬盘 U盘 存储卡 • 光盘:它重要数据不能保存在计算机的C盘中
图形graphics
在载体上以几何线条和几何符 号等反映事物各类特征和变化 规律的表达形式。
感光元件
扫描仪所使用的感光元件有: 光电倍增管 ccd电荷耦合器件 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多数 使用ccd做扫描仪的感光元 件;也有用cis做扫描仪的 感光元件的,对象为大多数 的超轻、超薄、便携的扫描 仪,但扫描效果相对较差。
• 四种扫描元件中,光电倍增管的成产成本最高,少则几十万元, 而且扫描速度很慢,一张图往往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所以光 电倍增管只用在最专业的鼓式扫描仪上。而CCD和CIS的生产成
本相对较低,扫描速度相对较快,扫描效果能满足大部分工作 的需要,所以CCD或CIS的扫描仪已成为许多家用、办公和SOHU 一族的选择。作为生产成本最低的CMOS器件,由于其扫描成像 质量的限制,容易出现杂点,所以目前只使用在名片扫描仪上。
接口方式
接口方式——扫描仪与电脑的连接方式,有EPP、USB、SCSI三种,市场上大多 数扫描仪基本上都是USB
一、图片的采集
02
用数码相机 拍摄照片
01
利用扫描仪 扫描照片
03
抓取屏幕画面
04
网上下载
获取图片的途径
01
利用扫描仪 扫描照片
图片的采集---①从扫描仪获取
01
软件安装
02
硬件安装
03
扫描文件
04
总结文件
安装驱动程 序和扫描应 用程序
图片采集流程
扫描仪简介
什么是扫描仪 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并将捕获图像转换成计 算机可以显示、编辑、存储和输出的数字化输入设 备。简言之,扫描仪可以将图片和文本页面、图画 和实物等输入电脑,配合图像处理、ocr和传真软件 可实现图像输入、高速文字录入和传真等功能。
数码相机常见的重要指标参数
• 像素——指数码相机的分辨率,相机分辨率高低决定了表 现细节的能力,当然分辨率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 变焦——数码相机的变焦分为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两种, 光学变焦是指相机通过改变光学镜头中镜片组的相对位置 来大道变换其焦距的一种方式。而数码变焦则是指相机通 过截取其感光元件上影像的一部分,然后进行放大以获得 变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