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应用论文
水稻论文

水稻栽培技术讲义一、水稻概述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水稻是世界面积和总产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世界上约有55.9%的人口以稻米为主。
起源及栽培简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水稻在我国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1、世界生产概况世界上约有半数人以稻米为主食,特别是亚洲,稻米是主要的营养来源。
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生产,但以亚洲为最多,播种面积为世界的90%.在亚洲,印度是仅次于我国的重要的产稻国家,播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总产量居第二位,日本单产很高,是世界上水稻高产国家之一。
2、我国生产状况我国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稻作历史古国,也是稻谷生产大国。
我国还是水稻科技强国。
世界矮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我国的杂交水稻更是举世闻名。
二、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栽培稻的分类栽培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籼稻和粳稻、晚稻和早稻、水稻和旱稻、粘稻和糯稻。
(二)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1、水稻的一生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
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
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以下几个生长阶段:(1)、幼苗期:秧田期(2)、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3)、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4)、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2、水稻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营养生长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
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

水稻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研究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学机制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本文将从生理生态学角度探讨水稻生长的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稻生长规律。
一、水稻生长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水稻是一种典型的单子叶植物,根系发达,上部植株高度较矮,叶片狭长,花序生在茎端。
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等条件。
同时,水稻的生长还与其叶面积指数、根系分布和养分吸收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水稻的生长分期及其特征水稻的生长分为萌芽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五个阶段。
其中,每个阶段的特征和需求也略有不同。
1. 萌芽期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水稻的萌芽期通常为5~10天左右,主要特征为出现幼芽和芽鞘。
此时,水稻对温度、光照和湿度等条件的要求不高,但需要充足的土壤水分。
2. 分蘖期在幼芽长出三四叶时,水稻便开始进入分蘖期。
此时,水稻植株会不断地分出新的侧芽,形成株冠。
为了保证水稻植株充分分蘖,需要给予充足的氮肥,并控制氮肥的释放时间和方式。
3. 拔节期水稻从分蘖期进入拔节期后,植株高度开始迅速增长。
此时,水稻的养分需求量较大,需要适时施肥。
同时,为了防止水稻出现生长不均匀的现象,还需要及时修剪植株。
4. 灌浆期水稻的灌浆期是指稻穗成熟的过程,此时水稻的谷粒开始增大,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
为了保证灌浆期水稻的正常生长,需要适时施肥,并注意控制灌浆期的水分。
5. 成熟期水稻的成熟期是指稻谷色泽由绿色变为黄色,且稻谷含水率降至一定程度时的状态。
成熟期的水分策略是要尽可能地保证土壤的湿润度,同时避免淹水和干旱。
此时更要注意对成熟期水稻提供充足的肥料,以保证稻谷的品质和产量。
三、影响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和养分等。
其中,光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是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水稻的生理活动,如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水分则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影响生长过程中水分的适宜性和稳定性;养分则是水稻生长的“肥料”,提供足够的养分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生长与生产中的微生物学研究

水稻生长与生产中的微生物学研究第一章:介绍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
其中,微生物学的研究在促进水稻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分布、种类、数量、结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微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生长与生产中微生物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水稻微生物组水稻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组包括土壤微生物组和水生微生物组。
2.1.土壤微生物组土壤微生物组对于水稻栽培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细菌和真菌在土壤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添加合适的有益微生物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水稻生长是常用的方法,比如在种植水稻时,可以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生物制剂等。
2.2.水生微生物组水生微生物组是指生长在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
在水稻田中,水生微生物包括浮游生物、隐藻、有益浮游生物以及致病微生物等。
种植水稻过程中,水生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都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而有些致病微生物则会导致水稻的减产和死亡。
第三章:水稻微生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水稻微生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3.1. 土壤肥力的改善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还能将空气中的氮固定在土壤中,为水稻提供养分。
同时,一些有益微生物比如一些过氧化氢酶的产生,有助于抑制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水稻的健康。
3.2. 促进养分吸收水稻生长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根系对土壤中的养分吸收。
比如一些根瘤菌能够为水稻根系中提供固氮产物,同时还能积累大量的磷和钾等重要营养元素。
3.3. 防治病虫害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而有些微生物可以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比如一些腐生真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避免土壤酸化,抑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些病原体的生长。
关于水稻生理生化的文章

关于水稻生理生化的文章
**标题:水稻生理生化过程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水稻生理生化过程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首先,水稻的光合作用是其生长发育的基础。
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
通过优化光合作用过程,可以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加产量。
其次,水稻的氮素代谢对产量和品质也有重要影响。
氮素是水稻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其吸收、利用和转化过程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合理的氮素供应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但过量或不足的氮素供应都会对水稻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水稻的淀粉和蛋白质合成过程对品质也有重要影响。
淀粉和蛋白质是水稻的主要营养成分,其含量和品质直接影响水稻的食用价值和市场价值。
通过调控淀粉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可以改善水稻的品质。
最后,水稻的抗逆性也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长过程中,水稻会受到各种逆境的影响,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
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可以减少逆境对水稻的损害,保障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水稻的生理生化过程对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光合作用、氮素代谢、淀粉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以及提高抗逆性等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水稻论文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24条染色体。
水稻喜栽培稻(Oryza sativa)的外形、稻穗及稻谷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
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抽穗适温25~35℃。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kg。
水稻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
是一年生栽水稻种植培谷物。
秆直立,高30~100cm。
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
圆锥花序疏松;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
颖果。
原产于中国。
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
栽培历史已有14000~18000年。
为重要粮食作物;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3];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
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水稻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
水稻栽培的生物特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水稻栽培的生物特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长的国家,又是栽培水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我国粮食生产中,水稻播种面积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30%,总产量则占全国粮食总产量40%~45%,不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都占粮食生产的第一位。
同时,我国有2/3的人口以稻米作主食。
水稻还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
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水稻的使用价值作为粮食作物的稻米,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
稻米是人民喜爱的细粮,它的营养价值高、品质好。
一般情况下精白米淀粉含量为76%~79%,蛋白质%~%,脂肪%~%,粗纤维02.%~%。
其蛋白质的生物价较高,淀粉颗粒小、粉质细,食味好,易消化、吸收。
在稻谷加工方面,加工后的副产品用途非常广。
稻谷加工后的米糠,在食品方面,可用于调制食料,如味精、酱油等;在饲料工业上,是家畜的精饲料;在制药药业方面,可以从米糠中提取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E;在化工方面,利用米糠中的粮油作为面碱、化妆品、火药及肥皂的原料。
稻壳在农业上可作肥料和土地改良剂;在工业上可制装饰板、隔音板等建筑材料,也可以提取多种化工原料。
稻草在农业上广泛用作家畜粗饲料和有机肥;在工业上是造纸、人造纤维等的上等原料,还可以用于编织草绳、草袋等。
2 水稻栽培的生物特性水稻适应性强。
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不论酸性、碱性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其他作物不能适应的土壤,一般都可以种植水稻。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虽然与品种的遗传性、外界环境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有关,但最本质的原因是品种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感光性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为感光性。
根据植物阶段发育的理论,稻茎顶端生长点的质变是在光周期诱导的基础上进行的。
水稻生物育种毕业论文

水稻生物育种毕业论文本文将探讨水稻生物育种的发展和应用,并提出一些可能有助于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简述水稻生物育种的发展历程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总量与全球粮食生产总量之比为1∶5,是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长,水稻的育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育种方法远不能满足当今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现代技术来进行水稻育种。
水稻的生物育种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水稻的育种工作都是靠实验室中的染色体组装技术和批量杂交实现的,因此进展缓慢。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分子标记技术来进行水稻育种,该技术大大缩短了群体筛选和育种的时间,成为了水稻生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方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基因控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水稻育种开始采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水稻的产生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的耐病性和抗旱能力,还可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因此,转基因水稻育种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水稻生物育种的应用1.水稻品种改良现代生物技术使得水稻育种比传统育种方法更加高效。
水稻的品种改良主要包括重要的性状改良,如提高产量和提高抗病性。
此外,也可以改善稻米的品质等。
2. 转基因水稻生产转基因水稻作为一种人工改造过的水稻,其本身拥有更高的耐病性、抗旱能力和增产等性质,使得其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3.获得新的杂交种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在水稻的基因组中选择优良的基因,然后在不同的亲本间进行交配,产生新的杂交种。
新品种拥有超过父本的特征,并表现出出色的生长性能,增加了水稻产量。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水稻的生物育种已经通过现代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未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和必不可少的。
主要存在以下研究方向:1.利用分子标记图谱技术来筛选水稻种子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中,但是其在进行水稻种子筛选时的应用仍然较少。
开发出有效的分子标记图谱可以更准确、更快地筛选出优良的水稻种子,有助于更快地改良品种。
水稻形态发生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水稻形态发生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亚洲大部分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中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稻的形态发生是指种子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植株的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形成过程。
水稻的形态发生不仅对水稻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也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一、水稻的形态特征水稻的种子是长圆形的,在外层有一个硬壳,里面包裹着胚乳和胚芽。
成熟的种子颜色有黄色、白色、黑色、红色等。
种子是水稻植株的繁殖单元,也是农民种植水稻的基础。
水稻的植株为禾本科植物,高度一般在60-120厘米之间,有直立、垂倒和蔓生等各种生长习性。
植株分为茎、叶、根三部分。
茎是水稻的主要部位,除了负责支持和输送养分之外,还会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花序和花穗。
叶片为平行脉叶,形状长条形或披针形,大小不一。
水稻的根系发达,可以深入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分。
水稻的花序为穗,穗的长度和形状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花序在分生组织的作用下不断分化,形成一系列的分枝和花粒。
花粒是水稻种子的来源,是农民种植水稻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花粒形态不同的品种也有所不同,通常分为长粒和圆粒。
二、水稻的形态发生水稻的形态发生是种子和植株的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水分、气体浓度等多种因素。
形态发生的研究对于改良水稻品种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的形态发生可以分为种子形态和植株形态两个方面。
种子形态的发生过程包括外果皮、种皮、胚乳和胚芽的形成。
外果皮的形成是由茎和叶的皮层发育而来的,它包裹在种子外面,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种皮是从胚被膜发育而来的,处于种子内部。
胚乳包括细胞、细胞组织和细胞器等,它提供了营养和能量,供胚芽生长发育所需。
胚芽是植物的一个部分,由子叶、根尖和胚轴组成。
胚芽是种子萌发的重要部分,其中子叶含有大量的养分,为植物最初的生长提供营养。
植株形态的发生过程包括茎、叶、根、花序和花粒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摘要】我国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
占世界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2.8%,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9.1%,超过小麦居首位。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关键词】水稻;生物学特征;应用
1.水稻的生长与发育
水稻的生长是指一定时期的数量增加,如植株高度、分叶发生、颖花分化等量的不断增加,具有连续性,直至生命周期或生育阶段的完成。
水稻的发育是指在生长到一定量的基础上,生育进程发生质的转化,如幼苗阶段、分蕖阶段、穗形成阶段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直至完成量的增长和繁殖下一代。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进程。
只有在一定生长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育;发育的同时,也在进行量的增长。
总之,生长的连续性和发育的阶段性,两者是互为因果,是不可分割的动态进程。
1.1水稻的生长
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蕖期。
在生产上移栽稻又分为秧田期和苗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
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
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
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
因气候和品种而异,—般为25-50天,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
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打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1.2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既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是指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
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95-125天),中稻(35-155天),连作晚稻(120-140天),一季晚稻(150-175天),还可把早、中、晚熟稻的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是指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
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表现出随播种季的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
早稻品种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
期延长。
1.3水稻品种的“三性”
“一性”是指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
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很短,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
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
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是指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
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界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
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界日长不同。
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16小时。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是指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长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
水稻在高温条件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
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是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是指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
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
它是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营养生长期中受短日高温所缩短的那部分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水稻的“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根据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的强弱和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划分光温反应类型,实际上就是将不同生态类型稻种的“三性”进行组合。
早稻品种,绝大多数感光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中等;中稻品种,多数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感温性中等至强,感光性较弱;晚稻品种感光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短至中等,感温性强至中等。
我国晚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偏短,晚稻的感温性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体现。
早稻类型的品种在温带南纬度地区种植,能在夏季日照较长条件下正常抽穗,在低温来临创成熟,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5、6月份日照较长的条件下,开始幼穗分化完成发育转变,晚稻类型品种,不适温度温带高纬度地区栽培,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作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栽培;中稻类型品种,早熟中稻其“三性”偏于早稻,迟熟中稻品种“三性”偏于晚稻,旱季栽培时,抽穗期比早稻显著延迟,晚季栽培时,又比晚稻延迟。
2.水稻“三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2.1引种方面的应用
(1)不同纬度间引种。
北种南引,—般不宜引用早熟品种,因其
对高温反应敏感,发育快而易出现早穗、穗小、粒少而减产;南种北引,引用感光性弱的早稻早熟类型的品种较易获得成功,而引用感光性强的晚稻品种则难于成功,不宜引用;(2)不同海拔高度引种。
在同纬度,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引种,生育期缩短,成熟提早,引迟熟品种较为适宜,相反,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引种,应引用早、中熟品种。
2.2在栽培方面的应用
为了满足各种耕作制度对水稻品种搭配、播栽期安排等的要求,以保证稳产高产,需要考虑品种的光温特性。
(1)品种搭配。
南方双季稻三熟制稻田,早稻应选感光性弱、感温性中等、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的迟熟早稻品种;而早熟品种,感温性强,基本营养生长期较短,秧龄稍大易早穗,产量难以提高;晚用品种出对短日条件要求严格,早播也不能在早季抽穗、成熟,只能作晚稻栽培;(2)播种期的安排。
感温性较强的品种宜适当早播,培育适龄壮秧,以充分利用温度较低的早季前期进行营养生长,这种品种迟播,即使秧龄很短,也会引起子穗,感光性较强的晚稻品种,秧龄弹性大,早作晚稻栽培时可适当迟播,但应控制在当地安全齐穗期齐穗。
【参考文献】
[1]张静春.不同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对比试验[j].北方水稻,2011,(04).
[2]戚昌瀚,曾宪江,石庆华,熊金荣.水稻栽培生物学基础研
究—ⅱ、晚稻品种生育特性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