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标准操作程序
血培养操作指南

血培养操作指南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在血液中的生长。
它可以帮助诊断生物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并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本文将介绍血培养的操作指南,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一、准备工作1. 清洁操作区域:确保操作区域干净整洁,避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可以使用70%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对操作台面进行消毒。
2. 准备培养基和试剂:血培养通常使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寒天培养基,如血琼脂(Blood agar)或巧克力琼脂(Chocolate agar)。
此外,还需要溶血素试剂用于检测细菌的溶血能力。
3. 样本采集器具:准备血液采集器具,如一次性血管采血器、针头和注射器等,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干净无菌。
4. 实验器具消毒:对使用的实验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如培养皿、注射针、试管等。
二、操作步骤1. 血液样本采集: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确保血液样本的质量。
常见的采集部位包括静脉、手指或动脉,具体采集方法请按照医学标准操作。
2. 分配样本:使用无菌的技术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配到不同的培养皿中。
常见的分配量为每个培养皿2-5毫升。
3. 涂布培养基:使用无菌的匀涂棒或玻璃棒,将血液均匀涂布在准备好的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
4. 培养条件设置:将涂有血液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培养时间。
一般情况下,37℃是最常用的培养温度。
5. 观察培养结果:在培养箱中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
如果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会在琼脂表面形成菌落。
通常需要培养24小时以上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6. 溶血试验:将生长的培养物用溶血素试剂滴于琼脂表面,观察是否有细菌对血细胞进行溶血作用。
7. 结果解读:根据生长的菌落形态和溶血试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性质。
进一步的鉴定和确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检测。
三、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中应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转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转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血及导管尖端标本采集流程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准备采集血培养标本
是否保
留导管
去除血培养的塑料瓶帽,使用75% 无菌操作拔出中央导管乙醇或70%异丙醇消毒或其他有效
消毒剂消毒血培养瓶口
手卫生,戴无菌手套
1.戴无菌手套
2.去掉导管前端无针接头,使用酒
精棉片消毒导管接头,待干无菌操作剪取导管尖端
3.连接注射器,回抽肝素丢弃 5cm,置于无菌容器中
4.重新连接注射器
从导管内抽取血液,分别注入需氧摘手套,手卫生
瓶和厌氧瓶,每瓶注入8-10mL,
颠倒混匀
注明采集时间
再次用酒精棉片擦拭消毒导管接头,
待干
同一时间采集1-2套外周摘手套,手卫生;血培养瓶上注明血培养标本,注明采集部采血部位和时间位和时间
导管端尽可能在15分钟内转运至实验室,其他血培养标本尽可能在
2小时内转运至实验室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且保留导管时,应尽快采集1-2套外周静脉血,并同时尽快采集1套等量的导管血。
准备1-2套血培养
瓶,无菌容器等
准备1-2套血培养
瓶,无菌容器等
是否。
输液港血培养流程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2.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
3.最后用70%酒精脱碘。
严格执行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
注意对碘过敏的患者,只能用70%酒精消毒,消毒60秒钟,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一、血培养指征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一)消毒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的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入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要注明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四、运送要求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BACTEC FX血培养仪标准操作程序

BACTEC FX血培养仪标准操作程序1.目的规范BACTEC FX血培养仪标准操作程序,保证检验质量。
2.原理样本从患者处直接抽取,然后直接注入到BACTEC的培养瓶中,这个培养瓶将被放入仪器中用于孵育和检测。
当培养瓶中出现微生物时,它们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在培养基中释放二氧化碳。
培养瓶底部的传感器中含荧光物质,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释放荧光。
在FX仪器每个瓶位上,都有一个传感器测量荧光水平,而该荧光水平是和微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成比例关系的。
这种检测得到的结果将被系统按照所设定的阳性参数进行判别。
在系统启动时,其内置的计算机进行自我诊断并将操作指令下达到抽屉状培养箱中。
然后系统将执行自检。
瓶位后的发光二极管照亮瓶位,激发培养瓶底部的荧光传感器。
在经历了预热期后,设备中的传感器将获取读数。
所有瓶位的一个检测周期将在10分钟内完成。
阳性培养瓶将马上被瓶为前端的指示灯所标记,并有声音报警,且会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
3.工作环境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25~80%并且没有冷凝水;室内温度保持在18~30℃;仪器周围必须的散热空间:11~31CM;电源电压变动范围:100~240,最大电流8A,电源功率800W;有保护性接地(接地阻抗10欧姆以下)。
4.操作步骤4.1.培养瓶种类:树脂需氧培养瓶、树脂儿童瓶、含溶血素厌氧培养瓶。
4.2.培养瓶的装载4.2.1.选择一个还有可用瓶位的抽屉,打开抽屉;4.2.2.点击状态界面上的“培养瓶放入”按钮;4.2.3.出现了培养瓶放入界面,同时条形码扫描器被打开了;4.2.4.扫描培养瓶的序列号条形码,序列号、培养基和默认的培养周期都被自动输入;4.2.5.如果你没有扫描样本条码(Accession),请在此时扫描或者输入样本号;4.2.6.如需更改该瓶位的培养周期,可点击“修改”(modify)按钮,点击向上或者向下的箭头以增加或者减少培养周期;4.2.7.将培养瓶放入到一个可用的瓶位中(稳定的绿色指示灯)。
血培养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内容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目的
按照正确的方法采集血培养,排除污染。
5
-5
用物准备
注射盘、75%酒精棉球(独立包装)、碘酊、2付针筒、采血针、2套培养瓶、手消剂。
5
-1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5
-1
操
作
步
骤
1、携用物至床边,用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进行核对
5
-5
2、向患者/家属解释血培养的目的
3、在标本量少的情况下,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用量;己采集的血培养标本必须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放置室温,勿放冰箱保存;从外周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采取的血标本很可能存在非感染菌的污染,检验单上须注明采血部位。
总分
100分
10
-5
-5
10、导管暂停输液,抗生素封管。
5
-5
11、2小时内送检
5
-5
12、整理用物,洗手,记录、签名
5
-2
注意
事项
1、用75%乙醇消毒瓶盖,不能用碘酒消毒;严格做好抽血部位的消毒及执行无菌操作。
10
-3
2、同时抽几个项目的血标本时,注入容器的顺序是先注入血培养瓶;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时,先将标本注入厌氧瓶,再注入需氧瓶。
105575乙醇去除血培养瓶上的血液并进行消乙醇消毒导管及其周围皮肤再用碘酊按同样的方法消毒待干05lmin拔去导管盖消毒针心先插入无菌注射器抽取至少0510ml血液弃去以消除干扰因素和导管末端的污染另取一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血液注入儿童培养瓶内送检然后在导管内注入肝素或无菌生理盐水
血培养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0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标准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培养标本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血培养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2 术语一套血培养:从同一穿刺点同时采集的血液标本,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瓶;静脉输液港:一种植入皮下,可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HACEK菌群:嗜沫嗜血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人心杆菌、啮氏艾肯菌和金氏金菌;血培养污染率:一般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微球菌等污染引起的阳性瓶占总送检瓶数的比例。
3 导言人体血液中有很多物质,包括溶菌酶、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可在几分钟内将入侵血流的微生物清除。
当微生物感染超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时,人体不能将微生物局限于原始感染的部位,或在治疗中不能通过切除、引流等措施清除感染源,那这些微生物将侵入血液迅速繁殖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一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对感染灶的外科处理、黏膜的创伤操作和易污染的外科手术,亦可发生于全身或局部感染的早期;间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腹腔等部位未能及时引流的脓肿;持续性菌血症常发生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管内膜感染以及伤寒和波浪热的最初几周。
菌血症是临床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血培养是对入住急诊科、ICU患者、移植患者以及静脉插管患者的败血症进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并根据阳性血培养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降低病死率有很大帮助,血培养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血样采集和培养瓶接种4.1 采血指证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时,可以考虑采集血培养: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 /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3.0×109 /L),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及突然发生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血培养采集流程标准操作
一、采集指征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进行血培养:
1.高烧: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
2.寒战。
3.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或减少。
4.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5.疑似血液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二、采集时机
血培养的最佳采集时机是在患者发热或寒战发作时,或者在未使用抗生素前。
如果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血培养。
在成人中,血培养应在发病后72小时内采集。
三、采集方法
1.准备:准备好所需器材,包括血培养瓶、注射器、消毒剂等。
2.消毒: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操作。
3.采集:从患者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分别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每套血培养应抽取8-10ml血液,儿童为1-5ml。
4.轻摇:采血后轻轻摇动血培养瓶,确保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5.送检:将血培养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和鉴定。
四、运输和储存
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运输,并避免阳光直射。
在储存期间,应保持血培养瓶直立,避免剧烈震动,以确保细菌的正常生长。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流程的标准操作,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OP_15-8 血培养标准操作程序
一、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
见本手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原则》。
二、标本验收
1.申请单验收:要求血培养申请单除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外还应包括标本收集时间、收集方式、
是否已使用抗生素等,验收时应检查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
2.标本验收:
(l)检查标本标识是否与申请单相符;
(2) 检查标本容器有无溢漏、渗出;
(3)检查送检时间是否超过规定的标本保存时间。
3.不合格标本处理:
(1)对申请单信息不全者应设法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
(2)对标识不符、送检容器不合格,送检时间超过规定时间的标本应注明原因,退回,要求重新留取标本,并做记录。
三、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
1.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质量对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高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售培养基良
莠不齐,选购时要慎之又慎注意质量,以知名大厂家生产者为宜。
国内报告应用不
同培养基的两组血培养结果,1组阳性率为9.7%,另1组为16.1%,可见培养基影
响之大。
抗凝剂现多用聚茴香脑磺酸钠(sodiumpolyanetholsulfonate,SPS)浓度为
0.025%~0.05%。
因兼有抗凝、抗补体、抗吞噬及拮抗某些抗生素的作用,故较
其他抗凝剂为优。
2.培养条件:尽管病原菌仍以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为主,但亦有少部分为真菌、厌氧菌或L型菌
感染。
特别是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可占病原菌的10%以上。
所以必要时应选取相
应培养基在不同环境下培养。
3.盲传:肉眼和仪器都不能确保在瓶外观察到所有的阳性菌生长,因此在培养终结时应盲目
传代1次,以防漏检。
四、结果观察和报告
1.结果观察和评价:
血培养的结果应及时快速通知临床医师。
采取以下措施:即每日开始工作时,首先检查血
培养,如有细菌生长,立即处理。
(1)疑有细菌生长者,经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后,电话通知主管医生;
(2)此后6-8h,应报初步药敏试验结果。
电话通知,通报敏感的抗生素;
(3)任何时候当平板生长菌落,立即完成鉴定及标准化的药敏试验,发出结果报告;
(4)对临床特别需要了解血液培养信息的患者,肉汤增菌24h、48h、72h仍为阴性标本,通知主管医生,以便作相应处理。
2.阴性培养结果报告:培养7日无细菌生长
3.阳性培养结果报告:有意义的阳性培养结果报告:细菌种属名称及标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五、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在血液培养的全过程,从皮肤消毒、标本采取、运送、分离移
种等,皆应十分注意无菌操作。
用头皮针为新生儿和婴儿取血时,应更换针头再血注入培养瓶中。
2、常见污染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棒状杆菌、芽胞杆菌属菌种等,若单份培养瓶出现上述
菌种生长,象征污染的可能,如果是多份,不同部位检出上述菌种,提示有临床意义的菌血症。
3、菌血症患者中有5%-10%是多菌性菌血症,进行次氏培养,应提供适用于肠道的,非发酵
菌、需氧性、厌氧性和苛养性细菌生长培养,以及其培养条件,以免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