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其十答案
读山海经·其十

读山海经·其十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精卫衔(xían)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注释:⑴《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国表里山水异物和神话传奇.⑵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录,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逝世,魂魄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⑶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掉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从,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动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⑷同物:女娲既然淹逝世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雷同,即使再逝世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放心.⑸化去:刑天已被杀逝世,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其实不痛恨.⑹徒:枉然.白白地.在昔心:曩昔的壮志大志.⑺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枉然消失往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幻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译文:精卫含着渺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动着盾斧,坚毅的斗志始终消失.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没有悔改.假如没有如许的意志品德,美妙的时间又怎么会到来呢?赏析: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唱了精卫和刑天的倔强奋斗精力,依靠着诗人大方不服的心境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听的故事.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果断不移的倔强意志,从而加以赞赏赞美,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不时以这种精力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赏这两个豪杰倔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掉,徒怀大志,但他们也不存放心,毫无悔意.经由过程精卫和刑天的行为,依靠了本身的悲忿.陶渊明不但歌唱精卫.刑天不平不挠的复仇思惟,并且还赞扬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他们有的否决应用"暴力",有的宣传惩治"暴君".所以,鲁迅师长教师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横目"式的.。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读山海经·其十》注释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7、猛志:勇猛的斗志。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①讵:表示反问,岂。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幺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鉴赏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组诗作品《读山海经》十三首(附译文)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
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其一》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读山海经·其二》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读山海经·其二》译文:玉台灵秀出云霞,王母安适美容颜。
天地与之共俱生,不知岁月几多年。
神灵变化无穷尽,仙馆很多非一山。
高会酣饮唱新谣,哪像世俗凡语言!《读山海经·其三》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
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
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读山海经·其三》译文:遥遥高耸槐江岭,那是玄圃最高冈。
远望西南昆仑山,珠光宝气世无双。
高高珠树光明照,谣水涓涓流细淌。
可恨不及周穆世,搭车也去一游赏。
《读山海经·其四》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十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自]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注释:《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
《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译文: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赏析:诗人通过赞颂精卫和刑天身死而战斗不止的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表现自己对强权和暴政的激烈反抗意识,以及对实现抗暴愿望的期待。
《读山海经》诗共十三首,这里仅选此一首。
本篇通过《山海经》中有关精卫和刑天的神话故事,以“金刚怒目”式的特有风格,表现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有异于他的大多数作品。
你看,女娃虽溺死东海,但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海;刑天因为和天帝争神位,虽然被砍去头颅,仍然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舞起盾牌和大斧坚持斗争,死不停息,这种以弱对强、永不停息的复仇精神,自始至终显示了剑拔弩张的斗争风格。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讲述神话传说及地理知识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有关神龙的章节,赋予了龙无限的神奇色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这篇文章将分别介绍《其十》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原文“若匈奴之地,有神龙焉,其状如牛,一角,文身锦绣,常藏在水中。
”二、翻译“在匈奴的地方,有一条神龙,它的形状像牛,只有一只角,身体上刻着锦绣的文身,常常藏在水中。
”三、赏析《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非常简短的章节,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被视为神灵之物、文化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这篇文章中的龙,不同于常见的几何图形或客套的语言,而是赋予了一种生动的、真切的形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其十》中的龙具有牛的形态,仅有一只角,刻着锦绣的文身,这种神奇而独特的造型,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其次,《读山海经·其十》中的龙常常藏在水中,这又启示我们从生态环境和怀疑精神的角度来理解龙的本质。
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天上的神灵,但在此刻,它居然潜藏在水中,这意味着龙也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龙神话的质疑和怀疑心态,不再像传说中那么神秘神奇。
最后,读完《其十》,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巨龙跃涧,这种对龙的形象的深化,更增加了对《其十》的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简单、生动且充满神话色彩的文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带来了更多特色和魅力。
它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龙的存在,以及对古代神话的思考和怀疑,从而开拓了我们的文化视野。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答案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答案《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
首篇为序诗,咏隐居耕读之乐,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dú shān hǎi jīng qí shí读山海经其十táo yuān míng陶渊明jīng wèi xián wēi mù ,jiāng yǐ tián cāng hǎi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xíng tiān wǔ gān qī ,měng zhì gù cháng zài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tóng wù jì wú lǜ ,huà qù bù fù huǐ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tú méi zài xī xīn ,liáng chén jù kě dài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2、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翻译精卫用嘴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3、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阅读问题1.请将此诗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简要谈谈二者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
2.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阅读参考答案:1.《读山海经》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良机已失,徒存雄心。
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也寄托着诗人慷慨悲愤的心情。
2.用典在“精卫”与“刑天”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寄托了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山海经其十答案【篇一:西晋文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出自左思的《_______》。
1、招隐诗第二首2、“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石崇和_______。
2、潘岳3、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______和______,“两潘”即_____ 和______,“一左”即______。
3、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4、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_____》写成的。
4、古诗十九首5、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_______的《___》影响。
5、潘岳悼亡诗6、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_____。
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_____。
6、郭璞咏怀7、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7、将以填沧海猛志固常在)。
刑天舞干戈,()。
8、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是陶渊明诗歌中的()类。
8、咏史(怀)9、欧阳修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9、归去来辞10、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10、陶渊明11、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11、孙绰许询12、钟嵘在《诗品》中形容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12、玄言13、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
13、兰亭集序二、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a、陶渊明b、支遁c、慧远d、谢灵运 1、a2、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a、田园诗b、咏怀诗c、咏史诗d、行役诗 2、a3、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a、〈五柳先生传〉b、〈桃花源诗〉c、〈归园田居〉d、〈饮酒〉3、a4、下列不属于陶诗题材分类是a、田园诗b、咏怀诗c、咏史诗d、游仙诗 4、d5、下列哪组完全属于陶渊明的咏怀类诗歌c、《读山海经》、《和郭主簿》d、《饮酒》、《于西田获早稻》5、a6、下列哪组完全属于陶渊明的田园类诗歌a、《饮酒》、《咏荆轲》b、《咏贫士》、《归园田居》c、《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d、《和郭主簿》、《读山海经》 6、c7、下列陶渊明的哪些诗歌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a、《于西田获早稻》b、《杂诗》c、《咏荆轲》d、《读山海经》7、c8、下列哪类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是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
a、田园诗b、咏怀诗c、咏史诗d、游仙诗 8、a9、欧阳修曾高度评价陶渊明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a、《归去来辞》b、《桃花源记》c、《感士不遇赋》d、《五柳先生传》 9、a三、名词解释:1、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2、玄言诗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以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四、简答题:1、鲁迅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何道理?答:理由有:此诗借对荆柯抗秦精神的歌颂,充分表现了他普济众生、干预现实,不畏残暴的战斗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风格慷慨悲壮,富于情感和力量,一洗平淡自然的态。
【篇二:高二语文上学期周练三答案】s=txt>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周练试题(三)高二语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b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古诗文阅读(5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12题(34分)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 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到....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b曾不吝情去留曾:曾经.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c妻子固请种粳固:坚持.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d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就:接受.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人之力而敝之..c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以为东道主....d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吾其还也..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复为镇军、建威参军。
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3分)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b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
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攀篮舆,既至,欣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
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a.祭酒,既是官职名称,又可用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