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合集下载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①讵:表示反问,岂。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
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幺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鉴赏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讲述神话传说及地理知识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有关神龙的章节,赋予了龙无限的神奇色彩,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这篇文章将分别介绍《其十》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原文“若匈奴之地,有神龙焉,其状如牛,一角,文身锦绣,常藏在水中。

”二、翻译“在匈奴的地方,有一条神龙,它的形状像牛,只有一只角,身体上刻着锦绣的文身,常常藏在水中。

”三、赏析《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非常简短的章节,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一直被视为神灵之物、文化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这篇文章中的龙,不同于常见的几何图形或客套的语言,而是赋予了一种生动的、真切的形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其十》中的龙具有牛的形态,仅有一只角,刻着锦绣的文身,这种神奇而独特的造型,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其次,《读山海经·其十》中的龙常常藏在水中,这又启示我们从生态环境和怀疑精神的角度来理解龙的本质。

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天上的神灵,但在此刻,它居然潜藏在水中,这意味着龙也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龙神话的质疑和怀疑心态,不再像传说中那么神秘神奇。

最后,读完《其十》,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巨龙跃涧,这种对龙的形象的深化,更增加了对《其十》的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读山海经·其十》是一篇简单、生动且充满神话色彩的文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带来了更多特色和魅力。

它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龙的存在,以及对古代神话的思考和怀疑,从而开拓了我们的文化视野。

读山海经·其十-古诗-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古诗-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古诗-赏析精卫②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③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④既无虑,化去⑤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⑦讵可待。

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鉴赏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有。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注释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有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能够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有。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注释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山海经·海外西经》)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有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能够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

陶渊明诗词《读山海经·其十》原文译文赏析《读山海经·其十》魏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辰一作:晨)【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赏析】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

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赏析Appreciation of Reading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10) byTao Yuanming张亚欣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口衔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勇猛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为生灵不存余惧,化成异物并无悔意。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徒然存有往昔的猛志,天赐良机岂可等待!)提起陶渊明①,恐怕人们便会在头脑中绘出一位田园信步、悠然采菊的隐者形象来。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其实,陶渊明写菊并不多,只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他和菊也成了中国文学里,乃至中国文人心中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再加上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传世之作,陶渊明遂成为寄托着中国古代士大夫清高洒脱、安贫乐道之理想的人物形象。

然而,作为一位被后人传说千余年的伟大诗人,非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限于田园一派,他的生命人格也定有其复杂性。

仅以诗歌表现来说,就有与平淡自然的陶诗主流风格截然相反的所谓“金刚怒目式”的出语形式。

其中的代表,就是《读山海经》组诗第十首。

②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共十三首,记下了《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所载的一些神异事物,并由此生发出一些叹息、怒吼、感佩或哲思。

《读山海经》(其十)是由精卫、刑天的故事引发而来。

③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要收稿日期:2015-8-14作者简介:张亚欣,女,山东友谊出版社人文图书项目部副主任、副编审。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②陶渊明的思想与性格具有复杂性,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不展开讨论。

关于“金刚怒目”,缘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争辩。

朱光潜在《陶渊明》一文中说:“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