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12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12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12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1一、学习目的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颜色的词句,把握情感变化的过程。

3、熟悉人物的品行风貌,体会对长妈妈的怀念、怜悯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课时支配两课时。

四、课前预备1、同学利用工具书把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教学设想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厌烦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肤浅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同学阅读,组织同学争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长,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一般人的感想和思索。

六、教学设计(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奇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加了无限的神奇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同学全体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的情怀。

并思索: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⑴交待阿长的来历;⑵阿长喜爱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⑶她懂得很多法规;⑷讲长毛的故事;⑸给我买《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设置问题情景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2. 通过阅读《山海经》选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神话传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古老的地理志和神话集,作者不详,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时期至汉代之间。

2. 选段阅读:《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3.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4. 阅读理解:分析故事情节,理解神话传说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海经》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选段: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选段,教师辅导生僻字词的解读。

3.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神话故事中的寓意。

4.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解答,分析神话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山海经》选段,学生能理解故事情节,分析神话传说的寓意。

2.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欣赏古代神话传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山海经》的文化背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山海经》原著或改编版本: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2. 生僻字词解析资料:辅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3. 神话故事相关图片或插图:丰富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4. 课堂讨论模板: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故事表演:鼓励学生将研究的神话故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 创意写作:邀请学生根据《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创意写作,如编写续集、改编故事等。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山海经》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2. 通过阅读《山海经》选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山海经》中的成语和典故,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基本信息介绍2. 《山海经》选文的阅读与分析3. 成语和典故的讲解与运用4. 古代神话传说的探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山海经》的基本信息、选文的阅读与分析、成语和典故的讲解。

2. 难点:《山海经》选文的深度阅读理解、成语和典故的运用、古代神话传说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海经》的基本信息、成语和典故。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选文,培养阅读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山海经》选文内容,分享阅读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和典故,创作小故事或演讲。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山海经》的基本信息,阅读选文《夸父追日》。

2. 第二课时:分析选文《夸父追日》,讲解成语“夸父追日”的由来和用法。

3. 第三课时:阅读选文《精卫填海》,讨论精卫鸟的形象特点。

4. 第四课时: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由来和用法,了解相关神话传说。

5. 第五课时:阅读选文《大禹治水》,探讨大禹的英勇事迹和品质。

6. 第六课时:讲解成语“大禹治水”的由来和用法,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

六、教学内容1. 《山海经》选文《大禹治水》的深度阅读与分析2. 成语“大禹治水”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练习3. 对古代神话传说中治水故事的扩展了解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深入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掌握成语“大禹治水”的用法。

2. 难点:将成语“大禹治水”应用到写作中,对治水故事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1. 解析法:详细解析《大禹治水》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和道德寓意。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及基本内容。

(2)掌握《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色知识点。

(3)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探究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山海经》在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海经》所蕴含的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

(2)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山海经》(1)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地域范围。

(2)概述《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其神话传说、异兽奇人、地理风俗等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神话传说(1)学习《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2)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道德观念。

3. 第三课时:探究异兽奇人(1)介绍《山海经》中的各种异兽奇人,如大熊猫、九尾狐等。

(2)分析异兽奇人的形象特点和寓意。

4. 第四课时:研究地理风俗(1)学习《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如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

(2)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5.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山海经》的心得体会。

(2)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书籍等,搜集与《山海经》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三、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作业完成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山海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成果展示。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掌握《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动物、植物等知识点;(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2)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对《山海经》中的内容进行验证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走进《山海经》(1)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了解《山海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培养阅读热情。

2. 第二课时:神话传说中的世界(1)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等;(2)分析神话传说中所体现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象;(3)探讨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的作用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奇特的地理景观(1)学习《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如山脉、河流、湖泊等;(2)了解古代地理观念,分析地理知识在《山海经》中的表现;(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4. 第四课时:神奇的动植物(1)学习《山海经》中的动物、植物知识,如凤凰、麒麟、大熊猫等;(2)了解古代动植物观念,分析动植物在《山海经》中的象征意义;(3)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第五课时:文化传承与价值观(1)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化内涵,如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等;(2)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如成语、传说等;(3)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山海经》原著及注释版;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山海经》知识点的掌握程度;4. 课程报告:评估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创新能力。

《山海经》阅读指导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山海经》阅读指导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山海经》阅读指导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山海经》,了解其基本内容、特点及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提高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3. 欣赏《山海经》中的精彩片段,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4. 学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特点及文学价值。

难点:欣赏《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学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山海经》吗?它是什么样的一部书?2. 简要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背景及文学地位。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了解其基本内容、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特点及文学价值。

2. 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3. 讲解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山海经》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解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阅读体验。

2. 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山海经》,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传说。

板书设计:《山海经》阅读指导课一、作者、成书时间、背景二、基本内容、特点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四、文学价值五、阅读方法与技巧作业设计:1. 阅读《山海经》其中一个篇章,了解其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山海经》中某个片段的理解和感悟。

山海经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山海经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山海经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经典,收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知识。

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山海经整本书的阅读,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山海经的内容,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山海经的起源、作者、内容和地理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提高理解力和想象力。

3.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山海经的背景介绍:通过简要的历史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产生背景,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山海经的内容梳理:帮助学生梳理山海经的大致内容框架,介绍主要的篇章和内容特点。

(3)地理知识的探索:通过讲解山海经中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对古代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并与现代地理知识进行对比。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内容和地理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山海经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作业。

(3)课外拓展法: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个人的拓展学习。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介绍山海经的起源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山海经的插图和相关古代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特点和与现代地理的联系。

2.主体教学(1)讲解山海经的内容梳理,介绍各个篇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山海经内容的理解。

(3)组织学生分小组,完成相关练习和讨论,例如:根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地理地图,比较古代地理与现代地理的差异等。

(4)激发学生想象力,让他们写一篇关于山海经中某一故事情节的小故事,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3.课堂总结(1)让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分享他们对山海经的理解和体会。

(2)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澄清。

山海经的教案设计

山海经的教案设计

《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能够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生物、民俗等元素;(3)能够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海经》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概述: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作者、版本等方面知识。

2. 《山海经》的基本结构:讲解《山海经》的卷次、篇章、内容构成等。

3.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分析《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神话人物、神话故事等。

4. 《山海经》的地理知识: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地理特点、地理位置等。

5. 《山海经》的生物描绘:探讨《山海经》中的奇异生物、生物特性、生物演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生物等元素;(3)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及其文化内涵;(2)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生物等专业知识;(3)将《山海经》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了解基本内容,提出问题;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地理、生物等元素;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进行解读;4. 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教学设计
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云湾光彩小学彭瑜
学习目标:
1.熟读《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熟读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学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收集陶渊明的资料。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欢快的歌曲。

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能听出这首歌中向我们介绍的是哪一位神话故事当中的人物。

2.播放歌曲《精卫填海》。

3.听出来了吗?说一说。

4.出示图片,讲精卫的故事,引出陶渊明。

5.板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二、初识古诗,整体感知。

1.走近陶渊明,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2.学生展示。

3.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真棒!老师为你们点赞!
4.走进课文,感受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听范读,初始文。

5.师:在古诗当中,除了有神鸟精卫以外,还有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任人物,那就是刑天。

6.介绍刑天。

三、初读古诗,掌握读音。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明确学习任务:读课文。

强调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熟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朗读的方法:停顿长短,声调高低,语速快慢,声音强弱;要求朗读展示的时候,方式新颖。


(2)边展示,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表达感受。

(3)教师指导:
*读的要求:正确、通顺、有感情。

*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朗读示范。

(4)巩固练习:全班一起再次朗读。

(放背景音乐)
五、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结合诗后注解,再一次细细品读,感受诗中意境。

2、结合自身谈谈你明白的道理,在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六、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2.评选优秀的诵读小组和个人诵读者。

七、拓展与交流。

1.补充资料:传说中的神鸟。

2.总结: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强大的文化力,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