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朝读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一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第一单元孝悌先教学目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理解。

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1课时孝悌为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诵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并知道如何去做。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理解“孝”的含义,明白“百善孝为先。

”能将爱心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去,做一个有爱心的阳光少年。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

师:上课生:起立、鞠躬师:请(还礼)2、同学们,平时我们的父母事无巨细的为我们服务,那你们又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感受如何?指名说说。

3、是啊,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那么,作为子女,应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孝悌为先”部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ppt出示“孝悌为先”内容,学生试着自由读读。

孝悌为先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2、指名读,师生正音。

3、ppt放录音范文,让学生听,听后学生跟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

4、再次指名读,师生评价。

3、学生再次自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课后注释了解字意及句意。

课文讲了什么?7、全班交流①师解题目:孝悌为先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个人最应该做到的品质。

②课文提到了古时候非常著名的两个孩子,黄香和孔融。

他们的经典孝顺故事感动所有人。

(三)学习课文,自读自悟1、播放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视频。

2、看了古人孝顺父母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3、全班交流4、师小结: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行孝当及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古诗词诵读(1-3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古诗词诵读(1-3首)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故人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⑤出示课件。

⑥对比评读,(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品酒换角色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指导朗读。

⑧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齐读三四句诗。

四、诵读《春夜喜雨》(一)过渡,谈作者: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8-14+18课六年级朝读经典教案范文娟

8-14+18课六年级朝读经典教案范文娟

8、不尚虚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不尚虚谈的含义,明白力求实际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古人很早就有力求实际、真抓实干的意识。

我们要想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就要力求实干。

二、研读诗文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诗文含义见课本27文意。

四、小结拓展五、交流讨论9、力行近乎仁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好学、力行、知耻是修身养性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PPT导读引入课文。

二、研读诗: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三、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五、拓展延伸1、阅读《坎尔井》2、谈感受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不能因一时私利,而损害他人,国家的利益。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教师讲述有关见利忘义的故事,引入文章。

二、研读诗文1、介绍论语。

2、师范读,学生互读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36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肩挑道义、追求真理。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介绍孟子。

二、研读诗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四、总结五、拓展延伸1、阅读《大义灭亲》的故事2、谈感受12、万事之将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夫义,是万事之将也。

国之所以立者,义也;人之所以生者,亦义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关羽擒将图》。

二、研读诗文十万之军,无将军必大乱。

夫义,是万事之将也。

国之所以立者,义也;人之所以生者,亦义也。

1、指名读2、互读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五、拓展延伸1、阅读《三顾茅庐》2、谈感受13、不为五斗米折腰教学目标: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朝读经典教案

朝读经典教案

白马篇一、解题《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

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

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①读一读《迢迢牵牛星》和《饮酒》;②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代出自蓟北门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认“蓟ji、鲍bao、淳、殉、羁ji、殇shang、忱、颅”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教材分析: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封建时代衡量臣民忠良行为的准则的诗句,由此可见,诗句所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自然不必细说。

朝读经典教案

朝读经典教案

朝读经典教案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 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 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1、中华源2、九州同3、人文兴4、立诚信5、谨守时6、恕之道三、教学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1. 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 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 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必读书目1、《语文经典读本》2、《爱的教育》3、《稻草人》4、《宝葫芦的秘密》(二)选读书目1、杨红樱系列2、《周恩来》3、《雷锋的故事》4、《岳飞传》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6、《中国节日故事》7、《中华美德故事》1、始祖神话、作者简介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扌专tu <n :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朝读经典六年级学生读本(精编文档).doc

朝读经典六年级学生读本(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单元谦得益1、谦得益宋欧阳修《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2、矜物之人无大士《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

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

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

矜者,细之属也。

3、桃李不言汉司马迁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4、见贱如贵汉王符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其礼先入,其言后出;恩意无不答,礼敬无不报;睹贤不居其上,与人推让;事处其劳,居从其陋,位安其卑,养甘其薄。

第二单元致力行5、孔子论言行(一)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不行不可以言学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7、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不尚虚谈[南北朝]颜之推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9、力行近乎仁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三单元尚节义10、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1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12、万事之将《尸子》万事之将《尸子》十万之军,无将军必大乱。

夫义,是万事之将也。

国之所以立者,义也;人之所以生者,亦义也。

13、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14、苏武作者: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下晨诵教案

下晨诵教案

六年级晨诵下册教案全册教材概述: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单元授课安排:1.太阳.雨2. 露珠3. 奇怪的事4. 猜谜5. 在夏天种树6. 牵牛花7. 乳汁河8.泥泞9. 燕子的记事本10.月亮11. 千屈菜12.云13.星星与蒲公英14. 明天15. 水和风还有个娃娃1.《太阳雨》教学目标:1.让学生大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2.《露珠》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3.《奇怪的事》教学目标:1.让学生大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4.猜谜教学目标1.让学生大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5.在夏天种树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读成诵。

2.让学生在熟读中自悟诗的内涵。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6.牵牛花教学目标:1.采用各种形式诵读,体验诗中的画面2 .模仿诗歌的格式,发挥想象,仿写诗歌。

26朝读经典教案

26朝读经典教案
五一中心小学“双读”教育活动(朝读经典)教案
年级

课题 待人轻以约 授课人 周平
教学目标
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 人
教学重点
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教学难点
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 人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讲述将相和的故事。 2、讲述宰相肚里好撑船的故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看注释理解待人轻以约的意思。 四、教师小结: 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对待别人宽厚而简约, 对自己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自己的生活中,正阳与周围的人相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钓而不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钓而不纲的含义,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古人很早就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我们要想保持生态平衡,对自然资源就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54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泾渭分明。

五、小结拓展
交流讨论
16、天地之道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
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

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改变規律。

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二、研读诗文(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圆则疾,风雨不节令则饥。

(2)(汉)司马迁春秋冬夏,或暑或寒。

寒暑不和,贼气相奸。

同岁异
节,其时使然。

故今春生更长,秋收冬藏。

三、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坎尔井》
2、谈感受
17、牛山之木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

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
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

”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9、竭泽而渔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知晓不乱砍滥伐.不过度狩借.做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大自然有自身的規律,人们可以认识規律.利川規律.却无法
改变規律。

天人合一.和谐相处,才是正道。

二,研读诗文
1、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义赏)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不乱砍滥伐.不过度狩借.做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才可能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四季假山》
2、谈感受
20、樊迟问仁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言者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并背诵。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樊迟问仁》
1.老师范读一遍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
2.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诗意
1.借住书后的注释,理解文意
四,朗读和理解古文
五,积累古诗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齐背古文。

21 恭宽信敏慧.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论语中的《恭宽信敏慧.》,从中体会仁爱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1.老师范读。

2.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24文意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1)什么是仁爱?仁爱精神有哪些表现?
五、拓展延伸
1、阅读《五经》
2、谈感受
22、立人达人
23、亲亲仁民爱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经古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的内含,做一个仁爱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古文
1、出示案例(或故事),引出诗文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用“引—读—讨—说”这种学习方式学习《亲亲仁民爱物》
三、拓展延伸
1、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24、蜀中画竹
教学目标: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郑藥中画竹,从中体会诗人的爱民思想。

二、研读诗文
1.老师范读。

2.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见课本P84文意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1)体会诗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思想
五、拓展延伸
1、了解《衙门的来历》
25、毁家纾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诗人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论语
1、出示故事《毁家纾难》,引出诗文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3、汇报。

三、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你遇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论语》你又应该怎么做呢?
四、小结
【故事链接】:
故事《项羽不肯竟学》P91
第26课:楚才晋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诗文,了解楚国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过人才流动,楚国文明被传播到华夏大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经文
1、看一段情景,引出经文。

2、教师范读,学生读句子,背诵经文。

3、讨论: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习P93文意:晋国的卿虽然比不上楚国的卿,但他们的大夫都是贤良的人,部有作为卿的才能。

就好像杞木、梓木和皮革,都是从楚国运去的.楚国有好的人才,却被晋国所用。

三、拓展延伸
1、联系诗文,了解楚国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过人才流动,楚国文明被传播到华夏大地,
2、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学习的名人名句。

四、小结
第27课曲高和寡
(战国)宋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经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经文
1、由故事《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引出经文。

2、师范读句子,学生自由读,熟记。

3、讨论: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看课文96文意
有个外来人在楚国郢都唱歌,起初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菇》,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时.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唱起最
高雅的曲子时,都城里跟着他唱的只有几入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应和的人也就越少.
4、师小结:曲高和寡不仅是一种音乐現象,更是一种生活哲理三、拓展延伸
四、小结
28、百步穿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百步穿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二、研读诗文:
楚有养由基者,善谢者也。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日善射,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99文意。

三、你知道吗?
路曼殳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幸。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衷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悲莫忘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讨论话题:你从这些名句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四、小结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