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二则一课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新闻常识的掌握。

2、文章内容的理解。

3、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

4、新闻写作的学习。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划出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针对练习一、二的第一句话(即“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

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作品的题材。

2)同学们能说出一二个古今中外的著名战例吗?3)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两篇新闻。

2、写作背景简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国共和谈→渡江作战3、检查预习:1)本文字词的检查重点掌握的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练习一、二中新闻常识的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五结构。

【背诵】新闻常识的补充: 1)新闻,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常分为( )、()、()、()四类。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2)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主要部分,( )、()、()是主要部分,必不可少;背景、结语是辅助部分。

3)新闻的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正标题必不可少。

4)正文导语前的话是电头。

(接着拿当日的报纸为例,让学生具体认识标题的种类和电头。

)5、第一则新闻的教学:1)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找出本文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结构的主要部分:标题(正题):导语:主体:深入研讨:(方法:同组讨论,合作发言——即同组成员之间发言时可以互相补充、纠正,以尽量发挥群体的力量。

)A、为什么本新闻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新闻两篇教案

新闻两篇教案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重难点】1.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2.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朗读复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2.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适时板书。

)二、探讨比较,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明确: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小结: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

消息二则
.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1
勇善战的赞美。


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
课题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之间的距离,
的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
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
时间:
层意。

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
详细报道,
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
3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消息二则》

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 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 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 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 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 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 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 什么?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
渡过长江。
··
不好。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 这样表述更准确。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 军的渡江区域。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
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播报新闻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 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 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 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 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 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 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 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 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下《新闻两篇》 (二)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下《新闻两篇》 (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清晰的思路并品味毛泽东语言的磅礴气势。

3.认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爱军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介绍新闻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新闻单元。

大家可能对“新闻”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我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都会接触到新闻。

那到底什么是新闻?它有哪些特点?由哪些部分构成?我想等我们今天的课程结束的时候,大家对此必是能够侃侃而谈了。

而且只要你不吝啬手中的笔,我想成为一名校园小记者肯定是没问题了。

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有关新闻的知识。

二、介绍新闻有关知识1.什么是新闻?从广义上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新闻就是指消息。

新闻(也叫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有哪几部分组成?——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缺一不可)3.新闻的六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毛泽东主席为当时的报纸写的一篇新闻稿。

4.补充介绍背景问:新闻稿件一般由记者写,为什么毛主席亲自为新华社写作稿件呢?明确:因为此事意义重大,非同寻常。

补充交代背景: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政府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开始谈判。

我方提出8条24款和平方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当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奉命横渡长江。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后记: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八年级语文上册1 消息二则 第1课时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1 消息二则 第1课时作业

导 思
2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
江》语言非常凝练,文中第
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
导 思
4
作者除了重点描写人民
解放军外,为什么还要
交代敌方的表现?
课文细讲点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脉 络
第一层: 导语,总述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江情况。
第二层: 主体,写人民解放军迅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第三层: 结语,写人民解放军继续着英雄式的战斗。
课文整体点拨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渡江战役第
一天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 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 斗志的状态。
课文结构
胜 我 导语
利三
南十
渡万
长大 江军
主体
结语
时间:二十一日 人数:大约三十万 事件:渡过长江 我军英勇进军 敌军纷纷溃退 英雄式的战斗
预习资料速查
标题
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有引标、副标。
一般是指第一段中的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消 导语 息的核心内容。
结 主体
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
含在主体中。
结语
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字词知识速查
缴( jiǎo )(缴获)
歼( jiān )(歼灭) 纤( xiān )(纤细) 阡( qiān)(阡陌)
偏旁辨字法:
抵( dǐ )(抵挡) ·
“扌”与动作有关,用手阻挡。
诋( 砥(
dǐ dǐ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一课_新闻两则_课件

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一课_新闻两则_课件

教学过程
• 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导语和标题) 结论:标题比导语更简洁。 你们能有比这更简单的概括吗?
江阴 江阴 芜湖
安庆
九江 九江
教学过程——主体研读
为什么渡江是由北向南呢?介绍背景。 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 战略进攻。1948年发动三大战役,给国民党以致 命的打击。北方的局面基本已被我军控制。1949 年1月,蒋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大搞和 平谈判阴谋,但被毛泽东看出这种阴谋。发出要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谈判, 我方提出8条21款,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20日夜接近21日清晨,我军就发起了渡江战役。
为什么? • 东路军。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详 细写更能突出我军锐不可当的英勇气势。 • 为什么中路军不放在中间写? • 因为中路军进攻最早,所以先写。
教学过程
小结:可见作者在写新闻时的布局谋篇, 以及语言的运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 想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学会关注标题、 导语和主体。
小结
• 新闻的结构:
第一课 新闻两则
目标:
1.了解新闻知识,从而快捷有效地理清思路, 把握主要内容,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2.品味一些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 大力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你们从课文里都知道了什么? 1.文章题目是什么?(强调听新闻或读新闻应注意 什么) 二、教师再读课文,重新思考刚才的问题。 1.题目是什么?(题目在新闻中的专业术语叫标题) 还听到了什么? 思考有一百万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一百万是怎么来的?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主体研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5)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
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

【交流点拨】在这条消息中,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

2.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交流点拨】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语言品析
这则消息明显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试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交流点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交流点拨】“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交流点拨】‚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板书设计
标题三十万(兵力)胜利南渡(结果)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渡过(自豪)
胜利南渡长江主体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占领(英勇无畏)
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不堪一击)
结语英雄式坚决地执行(赞扬)
五、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

下面是毛泽东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交流】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