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两则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1

1《新闻两则》

新闻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 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 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三、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学习研讨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拓展学习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1、新闻两则课件

sài 要塞
殷 yǐn 殷其雷 塞 sè 阻塞
yān 殷红
sāi 瓶塞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 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 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 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 闻工作文选》里。
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 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 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 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 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自主学习 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
学习词语
溃退kuì tuì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 没有秩序地撤退。战斗力微弱。溃:在 此意为溃散、溃败。
泄气xiè qì泄劲,放弃。
督战dū zhàn 监督作战 。
要塞yào sài要塞是一个特别加固的、 不动的军事设施。
业已yè yǐ已经。
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 摧:破坏;枯:枯草; 拉:折断;朽:朽烂的木头。比喻腐朽势 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 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 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 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 将战胜邪恶!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 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
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
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1、新闻两则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新闻的内容。
思 考 题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 中第三组语句思考:课 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 一句好在哪里?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 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 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 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新闻两则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
作 业 布 置
知识,写一则新闻, 报道发生在你自己 身边的新鲜事, 300字左右。(注 意:要符合新闻的 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练习册。 预习《2.芦花荡》。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 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 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 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 较。)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 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 原因 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 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和 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 结果 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 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 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敌军:
纷纷溃退、毫 无斗志、微弱、 不想再打了、 泄气
开头的小字部分是什么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3、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得了多少枚金牌?(金51银21铜28 )你到过北京吗?怎么知道的?(看电视)还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我们要想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有哪些办法?(看报纸、电视或者广播里发布的消息。
)那么,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就你所了解,觉得新闻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才报道可以吗?去年的“5·12”大地震,为了不让大家知道,干脆不报道可不可以呢?教师总结:新闻这种体裁有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补充一点:“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二、走进新闻——新闻记叙“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
(课后练习一、二题有介绍)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芜(wú )湖荻(dĺ)港锐不可当(d ăng )要塞(sài )溃(kuì )退督(dū )战歼(jiān )灭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就可以了;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3、在课本上的地图上,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毛泽东主席应该说是日理万机的吧!可他要亲自写一篇新闻稿?是不是事无巨细,不相信他那些秘书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让广大军民了解渡江战役情况,鼓舞士气,瓦解敌人。
1、文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敌人的不堪一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讨论后教师总结: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2、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
你这样写,那国民党士兵会怎么想?你是在侮辱人家,人家会不跟你拼命?毛泽东主席难道就不知道这个道理?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毛泽东主席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他又是怎么应对的?“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追问:此种情况指代的是什么内容?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毛泽东主席把广大的国民党官兵与国民党反动派区别开来,指出广大官兵是热爱和平的,挑起战争的是少数国民党反动派。
这对国民党反动派起到了孤立的作用。
达到了瓦解敌人的作用。
2、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鼓舞士气,瓦解敌人。
那把新闻写成解放了南京,活捉了蒋介石不更好吗?文中的用词很讲究。
做课后第三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作结: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附补充: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③“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教师总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新闻也就不能叫做新闻了。
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事实是很快会被人了解的,如果真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写,广大人民终究是会知道真相的。
可想而知这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再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是一定不会做这种欺骗人民的事的。
六、探究写作时如何安排写作顺序?文中写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可不可以调换顺序呢?先写中路军,是因为中路军首先渡江。
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日发起渡江,但西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路军一样,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先写西路军再写东路军。
因此顺序不能调换。
由此看来,写新闻事件,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顺序的。
结束语:60年前,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
读着这则新闻,我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那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场景。
饮水不忘掘井人,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理想,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
最后让我们齐读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再次感受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惊心动魄。
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西(较详)中(略)东(详)长_______________横↓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学习写新闻。
教学过程:一、复习新闻特点,导入。
新闻体裁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又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呢?检查预习:绥靖(suĺjìng )禧(xĭ)阌(wén )二十八宿(xiù)聿(yù)濂(lián)遏(è)制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主要内容。
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3、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