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教案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第一则新闻。
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新闻的知识什么是新闻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经过Why——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标题-1-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
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课《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锐不可当”“百万”“横渡”“占领”“切断”“歼灭”“泄气”“阻遏”“绥靖”“鄂豫”“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等词语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通过提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概括事情主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阅读和播报新闻消息的能力。
5.布置学生课外采编新闻消息。
【学习重难点】1.了解新闻消息这一新的文体,初步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提取事件主要信息法。
2.把握新闻消息的特点,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关系与作用。
【教学设想】1.教法选择:知识传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2.教学策略选择:以听读为主,以知识为先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阅读及采写、播报新闻的能力。
3.教具准备:报纸。
4.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口语训练:倾听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2.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通过阅读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消息的内容、结构、特点,学会播报新闻。
4.练习听新闻、看新闻。
【教学设想】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篇新闻消息,在课堂上播报,其他同学倾听,导入新课。
(说话训练、综合性学习)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导学: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选择一篇长短适宜(200~300字左右)的新闻消息说给小组第二个同学听,然后第二个同学口头转述给下一个同学听,以此类推。
请每一组最后听到新闻的同学复述给全班听,看跟原来的新闻有没有出入。
(体验在倾听的过程中,往往会使得信息发生误差、缺漏)先学:课本第八页知识短文,完成下列题目。
时间为2分钟。
1.在听新闻通知等内容时,怎么样才能不会遗漏主要信息?(注意力集中,抓住与时间、地点、事情、人物有关的信息)2.播报和传达新闻、通知要注意哪些问题?(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全面完整)后教:请学困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
八年级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教学难点1.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一)积累词语: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屋建瓴()瑰宝()荻港()锐不可当()歼灭()溃退()要塞()殷()绥靖()阻遏()鄂()豫()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走近作者:1.作者:毛泽东。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写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三)走进文本: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狭义:指消息。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语言简明扼要。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 "two news" in Chinese volume 1 of Gr ade 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2、篇章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规范版)闻两则教案3、篇章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最新版闻两则教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二)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三)教育目标: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二、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要素、结构、语言特点)(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新闻,理清两则新闻的内容、结构。
2.了解导语的作用、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了解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二)难点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师述):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2.了解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体会新闻的特点。
(师述):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何时、何地、如何横渡长江的?【方法指导】:1.圈画法、概括法;2.找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
【自学时间】:4分钟【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情的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事情的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师述):新闻的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新闻两则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
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四、课时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五、教学过程(五号宋体)
六、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新闻的三个特点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记叙的六要素东路军:较为顽强但一举击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人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鄂() 豫() 绥靖() 阻遏()
3、自主、合作探究这篇新闻的结构及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
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
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
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
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
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
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
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
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
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
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
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
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
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
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略)
(六)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
气概。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 8月29 日第周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