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教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1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第一则新闻。

导入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新闻的知识什么是新闻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

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经过Why——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标题-1-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

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1新闻两则毛泽东【中心发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择的作品都是以战争为题材。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新闻两则》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首先,两则新闻将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对于我们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以及我人民解放军在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时,所展现出来的领导人的高屋建瓴的智慧和军队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其次,两则新闻,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二、授课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内容,以及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本课授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教法)教学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同时,运用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理清新闻结构。

教学难点: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数:2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它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2) 新人教版

列两题:势可当()川”读一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⑶新闻的(真实、示例,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我胜的原“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词备课资料: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课文层次: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问题:(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区域泄气业己摧枯拉朽B.占领阵地扩展冲破敌阵C.督战协定突破风平浪净D.巩固鉴订拒绝横渡长江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冲在最前面)B.他决心从基础科学研究转向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以改变中国种业“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

(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C.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D.这个球队是临时拼凑的,根本不堪一击....。

(形容力量十分薄弱)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切断封锁占领)长江。

4.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仿照例句,用“从……中,我听出……”的句式写两句话。

例一:从“百万大军”中,我听出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例二: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我听出了汤恩伯的骄傲自负和毛泽东对敌人的嘲讽。

(1)从“”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要素、结构、语言特点)(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新闻,理清两则新闻的内容、结构。

2.了解导语的作用、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了解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二)难点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师述):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2.了解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体会新闻的特点。

(师述):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何时、何地、如何横渡长江的?【方法指导】:1.圈画法、概括法;2.找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

【自学时间】:4分钟【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情的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事情的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师述):新闻的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人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鄂() 豫() 绥靖() 阻遏()
3、自主、合作探究这篇新闻的结构及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
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体会两则新闻的内在意蕴,感受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气魄。

3.体会两则新闻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式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谈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

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

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激情燃烧的硝烟岁月。

方式二:(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两则新闻。

推进新课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朗读新闻,知内容1.新闻,是电视、网络的重头戏,相信同学们没少接触。

如果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把握这则新闻的重音、语调、情感、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①全文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在把握好重音、语调、情感、节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并用横线画出导语。

明确:新闻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文章题目就概括了这一事实。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研读新闻,赏细节1.同学们看过“军事访谈”栏目吗?如果你是主持人,面对观众和军事专家,就这则新闻的内容,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小组合作探究,每组选出设计最棒的,全班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新闻的六要素。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文体介绍三、背景资料简介:1、《人》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的新闻报道2、《中国人民解放军》简介四、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一)新闻知识的介绍1、定义:又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要素(六大):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3、结构(五大):引题①标题正题副题②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补充:“电头”:表明新闻发布的单位、时间、地点、人物。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

注: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④背景可有可无,根据需要而定⑤结语4、特征:(三大)及时、准确、真实(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5、语言:准确、鲜明、简洁6、基本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二)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案修改




(三)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1.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子。
真实性: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四)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
A.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3)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C.总结: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3)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4)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时代背景: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结果: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对号入座
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朗读音频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授课时间月日 第周 星期第节
教学课题
新闻两则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过程和方法: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背景资料】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
(五)作业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板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8月29日 第周 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
B.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