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典型例题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典型例题分析新人教版例1选择题:把不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
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B.新闻,从广义来讲,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讲,专指消息。
C.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语言具体详尽生动。
D.新闻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分析此题A、B、D正确无误,有误的是C项中的最后一句“语言具体详尽生动”,对照新闻的特点:“②简明性。
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就可选择这道题的答案是C。
例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分析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等几个部分,各部分都有明确的分工。
其中导语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是新闻中的主要部分。
此题是辨识导语的考查题。
A项是标题。
B项是电头,是新闻播发的时间。
C项是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D的后半部分是主体部分的开头,具体介绍渡江的区域。
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
例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①用“/”划出这段新闻的电头部分和导语部分。
(在题上划)②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事实中的哪些词语?答:________。
④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
新闻两则详细讲解

第22句到结尾写了敌军溃败的情况,指出了敌军失败的必然趋势。
这两则新闻都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新闻作品中的瑰宝。高层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结构完整严密,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均不缺,且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疑难指津】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或: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兵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时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地点:南阳。
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经过: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结果:我军占领南阳。
如有关文艺、体育、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新闻就很讲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有一句话就很形象直白的点明了新闻内容新的特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问题2: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你能理清这两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二十日夜起。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
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之间在下列三个方面衔接:
1、时间上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过渡与衔接:第二层中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中间部分的填空题目是考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自己组织语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人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鄂() 豫() 绥靖() 阻遏()
3、自主、合作探究这篇新闻的结构及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
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绥suí聿yù2.解释下列词语。
(1)业已:已经。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1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疟yào子寒噤jìn吆喝yāo h 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张皇失措:慌张皇张,不知怎样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 新闻两则

7.诞生: dàn shēng 1.出生,降生 。诞生一词指人的降生或新事物的出现,及生日(用于
尊敬的人和庄重的场合)。 2.降生,出生 。 3.比喻新事物的出现。 4.成立。 【近义词】出生,降生。 【反义词】逝世,辞世,去世。 造句: 1.在这个医院每天有十个婴儿诞生。 2.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 3.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一个新希望被点燃.. 4.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1949年10月1日。
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 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
防线 溃退 执行 魁首 鳌头 千钧 诞生 授予 摧枯拉朽 风平浪静 百步穿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
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 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
反义词:毫无章法、漫无目标、无一中的 造句: 他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
1.什么是消息?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 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 新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以 满足人们对消息的需求。消息必须是真实 发生的,不可随意编造。消息是最常用的 新闻基本体裁。
导语:英勇的人们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 约三十万人度过长江。
主题: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 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 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 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 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新人教版

1、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 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 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 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 语,写法则不同(bù tónɡ)一般,不仅篇幅较长, 而且有较多议论。
第二十一页,共23页。
2、主体部分是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 式举行的全过程,突出三个内容:①查尔斯王 子的讲话;②降旗、升旗仪式;③江泽民主席 的讲话。 主体部分和第一则新闻(xīnwén)相比,相同点 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分详写。 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 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 国记者的人数。
第二十二页,共23页。
• 写一则(yī zé)消息,报道当前 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
第二十三页,共23页。
第十六页,共23页。
学习了这则消息 (xiāo xi)后,你有 哪些收获?
第十七页,共23页。
总结
新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 用一句话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 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 课文开关括号部分(bù fen)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 结语。
第六页,共23页。
学
习1、能说出新闻(xīnwén)的特点
标
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 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xuéxí)
目
第七页,共23页。
词语(cíyǔ) 读识一记读
芜湖 wú 荻港 kuì
歼灭(jiānmiè) 新 jiān
zhăn 噙着 永载史册
qín
dí溃退
要塞
崭
sài
琛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完整版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完整版(可编辑)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 电子课本 1目录目录. 1写在前面3第一单元41 新闻两则. 52 芦花荡 103 * 17蜡烛4 *2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27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35 第二单元 426 阿长与《山海经》 ? 427 背影 ? 508 *台阶 549 老王 ? 6010 * 信客 ?65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71第三单元 721 1 中国石拱桥? 7212 桥之美 ?7913 苏州园林 ?. 8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 电子课本 214 故宫博物院 ? 8615 * 说“ 屏”? 90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93 第四单元 9816 大自然的语言 ?9817 奇妙的克隆 ?. 103 18* 阿西莫夫短文 ?. 108 19 * 生物入侵者1 1 4 20 * 落日的幻觉1 1 7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120 第五单元. 12221 桃花源记 ?12222. 125短文两篇23 * 129核舟记 ?24 * 大道之行也 ? 13325 杜甫诗三首 135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138第六单元. 14526 三峡?14627 短文两篇. 14828* 观潮 ?15129 * 湖心亭看雪 ? 15430 诗四首15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 电子课本 3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160古诗词背诵 162名著导读. 170附录 190写在前面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
面对崭新的语文课本,你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
在旅行中 , 你将询问世界, 何时铸剑为犁将呼吁让世界充满爱, 感受说不尽的桥 , 走上辩论台, 并体验莲文化的魅力…… 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 , 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 ,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 , 让你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 闻的内容。
思 ?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 考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题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导__语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简__述__渡__江__战__役__胜__利__成__功__,__引__起__下__文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 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不__能__,__这__样__写__表__明__材__料__真__实__准__确__,__报__道__及__时__。__________。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 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新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闻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闻的内容
五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个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冲__破__敌__阵__,__和__横__渡__长__江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不__是__,__因__三__路__军__加__起__来__是__一__百_。万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 一句中的( 不含) 、 均 有何表达作用? __“_不__含__”__指__不__包__括__,__体__现__语__言__确__凿__无__误__的___特__点__。__“__均__”__指__“__全”, __体__现__战__线__之__长__、__胜__利__之__大__,__洋__溢__着__自__豪__之__情__。________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问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 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
题
括了全文?
讨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论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衔接的呢?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主体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议论句(分析原因)
重点品读 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
内容?为什么? 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
官兵区分开? 4、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 “蒋介 石政府拒绝和平”?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 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 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 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 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 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 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 :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泰坦尼克号遇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 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济于事。事故发生时,泰坦 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 凛地前进着。数小时后,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声中从海面 上消失了。 五天前,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航时,船上大约有2340 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遇难。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 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得救的人会更多。有两只满载从泰坦尼克 号逃下来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号下沉时形成的漩涡卷进海底。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 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 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好像 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八糟的残骸。”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 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也沉没 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 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东路军
承上启下句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 大军的渡江情况。
安庆 九江
芜芜湖湖
江江阴阴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结
境
? 结语——新闻结尾
构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注音: 鄂 è( è )豫(yù)绥靖(suí ) 阻遏( zǔ)( è )泄气( xiè ) 溃退(kuì)歼灭(jiān)管辖(xiá ) 锐不可当( dāng)上当(dàng) 要塞( sài )瓶塞( sāi ) 阻塞( sè )堵塞( sāi )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