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

是:。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体现了。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12.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其作用是什么?

(三)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15.在文中用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四)

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

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

18.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

19.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

20.战争的罪恶是。

21.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22.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五)

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我不会进防空洞。”

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②震慑()

24.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7.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28.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

参考答案:

一、1.dídānɡjiānkuìsuíjìnɡèèyùcuàn

2.①锐气税收②芦荻获取③悲哀衰老④歼灭纤维⑤击溃遗留⑥蓑衣衷心

3.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A C D C A

二、(一)5.不料首先已

6.B

7.真实,及时。

8.句(1)前半句

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导读: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

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

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优质课获奖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新闻两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市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2.了解解放战争的概况。 3.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文体的学习已经有了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有所了解。但是有必要通过这节课进一步掌握新闻特点,对于这段历史学生也应该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 3重点难点 1.掌握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处理了字词,这节课我们共同继续分析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请写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中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 结果。 【交流点拨】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 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2)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议论?详略是怎样安排 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交流点拨】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对我军善战略议,对敌军的情况详议。因为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国民党反动派 拒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不能颠倒。因为对于胜利的取得,我军英勇善战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从 行文气势和语言衔接看也是最佳写法。 2.品味语言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讲话”,这就要求语言准确,课文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你认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方式:提问,由学生来寻找,来讨论。 (1)“百万大军”的数字准确吗? (2)“不含”一词的用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1)“百万大军”是一个约数,体现我军气势之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不包括九江,也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新闻两则》教案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 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 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 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 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 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 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 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 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 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 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 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略) (六)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 气概。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 8月29 日第周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

(名师整理)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1 消息二则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喜欢新闻,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1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溃败后退。 3.背景链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4.文体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 2

初二语文(上)《消息二则》2

宇华教育集团初二年级语文(上)《消息二则》2 使用时间年月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六大要素和新闻的结构。 2、能结合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写法,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难点: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PPT展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需要另外打开视频,无法在ppt里链接或播放) (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标注重点字音(课后读读写写部分) 2.复习已学新闻相关文学常识:重点看消息部分 (三)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找一位同学复述消息相关文学常识(3-5-6:三个特点,五个部分,六个要素),再找一个学生补充,老师做总结归纳,提醒学生勾画笔记重点。 三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在上两节课都有讲解和运用,学生操作起来难度不大。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多巡视,多点拨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中、东、西军战斗经过 (2)、分析本文结构,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中、东、西路战斗经过 (五)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理清中、东、西路战斗经过。 2.小组代表发言,提出疑难(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是:为什么要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介绍战斗经过?) 3.教师点拨补充,解决疑难: 按照这种顺序介绍是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的抵抗较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较为顽强,所以说完中路军接着说西路军,最后说东路军的作战情况。文势也涌起高潮。 (六)教师精讲,赏析语言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语言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文中也有不少能体现新闻语言特点的句子。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不含”一词,就能清晰明了的告知读者“九江”不在此次渡江区域内。大家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自读课文,找一找。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有:(1)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2)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教师在此环节可对以上句子中下划线的词语进行赏析,把握好对词语在句子中所起作用的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1 新闻两则 课文研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整体把握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 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问题研究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阻遏 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 中路军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上册课文:《新闻两则》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3、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设想: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讨论交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预习反馈: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三、整体感知: 教师导学: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 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四、研读课文: 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语文教案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语文教案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新闻两则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

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 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 实用文档

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实用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 歼()灭要塞()绥靖() 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学习研讨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拓展学习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

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并回答: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的“英勇”和“英雄式的战斗”?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4)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部分。 厦门拟到墨西哥办中医学院 厦门市中医院有望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在该市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记者昨日获悉,目前墨西哥方面已正式邀请厦门市政府与医院代表到墨西哥进行市场调研与合作考察。 据悉,由厦门中医院与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事宜,是由美国永嘉公司董事长黄永平先生提议并出资的,目的是宏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扩大厦门市与瓜达拉哈拉市两个友好城市的医学交流。 11.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一课一得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部编版初中语文消息二则公开课教案

1 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

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 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 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说课稿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一说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

初二语文上消息二则完整版

初二语文上消息二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宇华教育集团初二年级语文(上)《消息二则》2 使用时间年月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六大要素和新闻的结构。 2、能结合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写法,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 难点: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PPT展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需要另外打开视频,无法在ppt里链接或播放) (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标注重点字音(课后读读写写部分) 2.复习已学新闻相关文学常识:重点看消息部分 (三)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找一位同学复述消息相关文学常识(3-5-6:三个特点,五个部分,六个要素),再找一个学生补充,老师做总结归纳,提醒学生勾画笔记重点。 三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在上两节课都有讲解和运用,学生操作起来难度不大。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多巡视,多点拨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中、东、西军战斗经过 (2)、分析本文结构,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中、东、西路战斗经过 (五)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理清中、东、西路战斗经过。 2.小组代表发言,提出疑难(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是:为什么要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介绍战斗经过?) 3.教师点拨补充,解决疑难: 按照这种顺序介绍是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的抵抗较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敌军较为顽强,所以说完中路军接着说西路军,最后说东路军的作战情况。文势也涌起高潮。 (六)教师精讲,赏析语言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语言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文中也有不少能体现新闻语言特点的句子。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不含”一词,就能清晰明了的告知读者“九江”不在此次渡江区域内。大家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自读课文,找一找。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有:(1)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2)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教师在此环节可对以上句子中下划线的词语进行赏析,把握好对词语在句子中所起作用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