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案例分析
梦露大厦建筑案例分析 PPT

项目背景:
2005年底,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 加市的两家开发商决定举办当地 40年来的首 次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规划中的 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寻找一个创新的 设计,建设一栋具有时代意义的超高层建筑, 从而树立城市新形象。 与北美其它迅速发展的近郊城市一样, 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加市也一直在努 力寻找着自己的性格和定位。我们认为这是 一个机会,她没有必要再像那些典型的城郊
作品:哈尔滨大剧院 哈尔滨大剧院位于哈尔滨市松
北区文化中心岛内,包括大剧院
(1600座)、小剧场(400座)、地 下车库及附属配套用房等。外部围护 结构为钢结构壳体,采用了异型双曲 面的外型设计,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 筑。2016年被评为世界最美建筑
作品:广州双子塔 广州双子塔指的是广州东塔和 广州西塔两座超高层建筑。据了解, 这对超高双子塔将矗立在珠江北岸, 居广州歌剧院、广州图书馆、广东博 物馆和广州市少年宫等公共建筑之后, 从而使人们从珠江南岸往北望就能看 到一幅代表广州现代化、国际化形象 的建筑群。
工程名称:Absolute Tower 建筑层数:56层 建筑总面积:45,000㎡ 设计师:马岩松 早野洋介
建筑高度:170m
工程地点:加拿大,密西沙加市
党群
密西沙加市市加拿大的起大城 市之一。应拥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她是 一个典型的北美郊区,她在寻找自己的 现代城市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具有 多样性、多变性。现代主义是和 20 实际 工业革命紧密相连的,他们创造出的简
梦露大厦
1. 建筑师简介 2. 项目背景 3. 项目介绍 4. 建筑方案展示 5. 基地分析 6. 建筑平面分析 7. 建筑形体分析 8. 建筑结构分析 9. 建筑设计理念分析 10. 建筑意义
著名建筑师赏析—马岩松分析31页PPT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

血理姑朦霭T search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汪晓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马岩松是在国内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山水城市”的青年建筑师,他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注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马岩松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化”的建筑,将自然呼吸与绿色生命引入高层建筑中,打造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二是“情感化”的建筑,人的情感与建筑联系起来,才能在建筑完成时带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改变人的生活,让人们既能找回过去又能畅想未来;三是“村落化”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把过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村落中的意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情感;山水城市;村落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1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经贸组织(2001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城市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正如20世纪之交,大火之后急需建设的芝加哥,活跃着大批建筑师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境况,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栋又一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
马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的。
马岩松岀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的父母都是环保工作者,这让马岩松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贴近自然的想法,从大二的设计作业紫竹院公园里的冷饮店到后来留学美国所做的一些作品,再到近期MAD的设计,只要是发自于马岩松内心的,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⑴1993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建筑师包泡在看过马岩松的一系列作品后,向他推荐了钱学森先生的相关文章。
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早期马岩松对路易•康所崇尚的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推动着他开始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上做实践。
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对比案例

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对比案例关键词:建筑: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对立统一空间关系目前,国外对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研究较多,如隈研吾在光之教堂设计中,是“正空间与“负空间之间的融合与共通。
而目前我国的建筑师并未对于这种“形而上的空间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是因为建筑师在实盘操作设计中更多从二维平面图入手,基于西方几何美学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及空间划分。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与调研分析法,基于唯物辩证法及其规律、相关理论及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关系,最后概括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与空间关系。
1建筑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概述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说:“建筑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建立起框框向内的向心秩序,在该框框中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
相对的,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把它认为是消极空间。
"积极空间具有的凝聚力能满足人们的目的需求,它给人带来活力的感受:而消极空间是一种离心空间,它会造成人们想迫切离开空间的欲望[1]。
积极空间往往在设计中是大多建筑师最为看重的空间,大多情况下是消极空间互补与积极空間,积极空间为主,消极空间为辅助空间。
人在建筑空间中积极中空间流动,在消极空间内停留。
从意象角度对积极空间进行剖析,该角度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设计思维,空间亦可比作一篇诗词,有墨韵清清,素心潺潺的平淡,也有波澜壮阔。
11.1积极空间积极空间可以理解为“正空间”与“活力空间。
情感思维角度分析,积极空间为吸引空间,该空间吸引人们进入,吸引人们在其中互动,吸引人们在其中停留。
从空间布局角度分析,积极空间为一个建筑组织内部的主空间,给人们提供服务,满足人们需求。
1.2消极空间消极空间亦可理解为“负空间”“惰性空间”。
从建筑空间中的留白部分往往会产生消极空间,部分积极空间内还会产生消极的停留点。
如果操场是积极空间那么教室就是消极空间如果商场是积极的,那么每个店铺就是消极的:如果店面是积极的,那试衣间就是消极的。
马岩松的建筑作品

马岩松
❖马岩松这位7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虽然年轻, 已经踏进国际建筑舞台。他的事务所取名 为“MAD”,寓意“疯狂”,参与过很多城 市的设计竞赛,许多方案因大胆新奇而没 人相信这些建筑能盖起来。他所做出的建 筑设计是实践自己提出的MAD要反映现代艺 术、探索应用数字化时代设计的城市环境 和生活的有机建筑语言。近日,MAD 事务 所赢得了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的 超高层设计竞赛,获得赢得当地一栋50层 高的地标性公寓楼设计权,这是中国建筑 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
感受温暖的阳光、温柔。
北京MAD建筑 事务所设计了台湾 台中会议中心。该 项目将包括一系列 类似山峰的建筑, 室内实现自然通风, 还利用太阳能光伏 板。建筑师试图达 到无缝集成景观和 建筑。
台湾台中会议中心
❖ 这是一组连绵 起伏的建筑群 落,褶皱状的 “山体”模糊 了建筑、景观 和城市公共空 间的界限,构 成一幅展现东 方自然精神的 未来世界。方 案传承了中国 对建筑群体和 空间序列追求 的传统,并把 东方文化中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精神气质贯 穿于其中。
❖墨 冰
❖鱼缸
赢得城市的尊重 创造自由与新生
❖ 玛丽莲·梦露大厦
❖在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 (Mississauga),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建 筑设计方案确定的宣布仪式,市长亲自宣布结 果,当地市民和媒体对设计者的关注如同摇滚 明星。而这位明星就是刚刚三十岁的中国建筑 师马岩松。
这是一栋56层的公寓楼,开发商对其进行 了国际创新设计大赛。马岩松领衔的北京MAD 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玛丽莲·梦露大厦”, 最终击败了进入提名阶段的另外5家建筑公司 方案后脱颖而出。
❖
安全放在第一位,防微杜渐。20.12 .282 0.12. 2805:36:1 005:3 6:10 December 28, 2020
马岩松

马岩松作品——墨冰
美国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
天安门人民公园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推进和人文思想的成熟,在2050 年, 这个空洞而又封闭的混凝土广场将变成为开放的城 市森林公园。那时,中国将不再需要类似莫斯科红场 那样的大型政治性集会和阅兵空间,未来的交通也将 不再依靠宽阔的道路,而转为高速地下交通。天安门 广场的纪念性将更紧密地与人和自然相结合,大量的 城市文化设施将被放置在广场地下与便捷的交通相连。 充满形式争议的国家大剧院也被藏在了一个“景山” 中,与中南海遥相呼应,彰显出北京城的山水气质。
马岩松的野心像长着幻想的翅膀,个个如同 外太空间的“异形”的作品,得益于从师世界级 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被主流被会接受的“幻 想家”。
马岩松第一个成名作品“纽约新世贸中心超 建筑构想方案浮游之岛”,以水平城市的概念改 变传统“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对于这天才 的想象力,盖里给予了相当高度的评价:“我很 喜欢这个设计,它像一个从外太空来的生物,但 是又和周围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设 计。”
马岩松作品——墨冰
一块9尺X9尺X9尺,重27吨的 黑色冰块,其内部是浓度不同的 松烟墨。作品在开幕式的凌晨被 放置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广场中, 连续三天冰块在阳光和风的作用 下,不断融化,融化的墨水随着 地形向广场各个方向扩散。在融 化过程中,冰块不断变化呈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同的形态,引起很多行人的驻 足观看和议论。在三天中,地面 上留下自然流动的黑色印记,物 质消失了,连抽象的符号形式也 消失了,只有时间的痕迹和在墨 迹中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中国青年建筑师——
马岩松
人物简介
1975年出生于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 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 获Samuel J.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 曾获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 2006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并 曾在伦敦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纽约埃森曼事务所任职; 2006年9月在意大利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期间举办名 为”MAD In China”个展, 七月在北京东京画廊举办“MAD建设中”设计个展。 马岩松的艺术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 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展出。2006年,MAD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了 “MAD in China”展览,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步展出;同年在北京 Tokyo Gallery举行了名为”MAD Under Construction” 的建筑 设计个展。 2007年MAD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丹麦建筑中心展出一个名为 MAD in China”的漂浮城市系列个展。 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这件作品后来被中国国家美术馆 馆藏。 2006年MAD建筑事务所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 际竞赛里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成为历史上首位 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
经典空间作品赏析2

• 简洁的曲线,适当 的高宽比营造了意 境深远的气氛。
• 空间色彩分析
色彩联想
红色 联想:火、血液、太阳、花卉、红旗等。 象征:热烈、喜庆、温暖、活力、热情等。
橙色 联想:柑橘、晚霞、灯光、果汁等。
黄色 联想:柠檬、菊花、香蕉、向日 葵、玉米等。 象征:光明、希望、权威、高贵 、爽朗等。
象征:快乐、健康、自信、奔放、甜 美、温情等。
“梦露大厦”。
• 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曾就读 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 ),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马岩松于 2004年成立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 计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及艺术作品,包 括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加拿大"梦 露大厦"、鄂尔多斯博物馆、哈尔滨文 化岛、朝阳公园广场、。2010年,英 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授予他RIBA国际名 誉会员,2014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 选为"2014世界青年领袖"。地区一片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之中。别墅沿湖 而建,在湖岸的一端,一座木桥通向水中一块487平方 米的不规则平台,MAD第一个建成的项目——红螺会 所——就坐落在这个平台之上。建筑主体是一片仿佛由 流动的水面凝固而成的银色三维曲面,它在水平和竖直 方向之间延伸扭转,模糊了屋顶和墙壁,室内与室外, 固态和液态之的界限。
??前期施工?全景图?红螺会所考虑的不是像现代主义时期的怎么把都市建筑和自然结合的问题而是认为建筑自己应该放弃其潜在的缺省的空间规则以新的逻辑去回应自然文脉将建筑中的生活转变为在自然中的漫步
经典空间作品赏析
环艺121 戴帆
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 知道是谁建的吗?
• 这个建筑由它的标志性
形体曲线而被市民称为
• 空间尺度与形状分析
一、空间的高度对人的影响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个方 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即以人为对比物。过低会使人感到 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空旷、不亲切。另一种是相对高度, 即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越小,顶与地面 的引力感就越强。如下图
马岩松 流动的大地概念阐述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概念阐述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马岩松的“流动的大地”概念。
你想想,大地怎么会流动呢?这就好比你一直觉得坚固无比的山突然像水一样流淌起来,是不是很神奇?马岩松的这个概念,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它就像是一颗种子,在他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思考中生根发芽。
咱们平常看到的建筑,大多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对吧?可马岩松偏不这么干!他觉得建筑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有着灵动的线条,有着变化的姿态。
这就好像风在吹过草原时,草儿会随风摇曳,形成美丽的波浪。
那“流动的大地”概念下的建筑,也应该有着这样的自然之美。
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建筑之中,是不是感觉自己就像在大地的怀抱里,被温柔地包裹着?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流动的大地”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它不是生硬地杵在那里,而是像河流融入山川一样,和谐共生。
这可不是简单的把建筑建在地上,而是让建筑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就像大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自然。
它还打破了传统建筑那种固定的模式和框架。
不再是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的死板排列,而是有着自由的曲线和起伏。
这就像一首优美的旋律,没有固定的节奏,却能让你沉浸其中。
你说,这样的建筑是不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而且啊,“流动的大地”概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在追求高楼大厦,追求现代化的繁华,却忽略了我们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这个概念就像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要回归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马岩松的“流动的大地”概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建筑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敬畏大自然。
你难道不期待这样的建筑在未来越来越多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师
案
例
分
析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班级:园林景观二班
姓名:姚林广
目录
鄂尔多斯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二、个人认识
三、设计思路(地方文化)
四、案例分析(气候、采光)
五、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平立剖)
六、内部空间
中国木雕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二、
(鄂尔多斯博物馆外景图)鄂尔多斯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鄂尔多斯博物馆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于2006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77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0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八层的综合性博物馆,配套有7个总计85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以及一个同时能容纳260人的大型学术报告厅,70余间各类办公室、会议室,2个贵宾接待室。
同时,还配备有餐厅、地下停车场等多个辅助设施。
二、个人认识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
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三、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意图是在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中心区建成一个展现内蒙古生态,文化特色,体现高科技含量的世界现代化城区。
作为鄂尔多斯市新行政文化中心,如何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反映蒙古的特色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本设计构思基于蒙元自然地理丰富景观起伏变化,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精炼他们在空间上的关系和构成,使用优美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鄂尔多斯新城市景象和文化建筑。
在总平面设计的方面,延续以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主题,但在设计处理上更注重建筑单体的聚集感受,没有单独的建筑特别和突兀,而是整体的协调和统一。
突出地块南北建筑的风格变化,一种是简洁硬朗和厚重,一种则是舒展柔美和轻巧,从不同角度阐释蒙元的多文化包容的特色。
深化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概念,具体到人性化,生活场景化,建筑师深信在现今以及未来,广场的职能将由最初的政治功能,到西方单纯的图形构成元素最终演变为聚集人气的广场,人们自己休闲娱乐的地方,市民可以在这里享受午后的阳光,带上全家老小流连于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放风筝,做游戏等等,尽情享乐…
四、案例分析
在地块的北面,
靠近创业大厦的位
置,是图书馆和历史
与科技展览馆(博物
馆)两处建筑,由于靠
近政府的核心的原
因,在体形的处理上
还是采用简洁而刚劲
的线条和与功能相应
的空间变化,例如博
物馆部分,高低不同
的处理不仅可以满足
的采光的要求,并且
创造了活泼和丰富的
空间。
在地块的南面,
太阳的中心,坐落了
主要四处的文化建
筑,其中包括新闻中
心,会展中心,民族
剧院和文化艺术中
心,由于他们分布在
圆形广场的四周,在
体形的处理上有很多
的相似的手法,在大
体量中,“大中见小
“ 利用院落,错层等
不同的空间处理手法分割不同的使用区域,同时解决了室内采光问题,合理使用地下的空间。
尽量给城市和广场留有足够空间。
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没有简单得抄袭某个构建和简单的建筑语言,而更多的考虑更深一层蒙古建筑的特色精华,如得到蒙古包的构筑方式的启发,设计了极具现代感的新“蒙古包”外皮,有机的成为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等。
在墙面上,抽象了传统的蒙古图案和文字,与灯光处理相得益彰。
保留“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主题,通过运用空间分割的手法减小空间尺度,如不同材质的运用,水体,砂石,植被等的组合的空间高度的人性化设计势必营造适合市民活动的空间,同时考虑不同的树种,利用它们高度的变化强化“光芒四射“的感觉。
中心广场的手法也逐渐融合到建筑地块的总平面设计中,折线和景观自然地划分建筑以外剩下的地块,已达到广场和建筑相互渗透的关系。
五、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
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从功能上来说主要由4部分组成:
展区(蓝色),管理部分(红色),服务部分(绿色),交通部分(黄色)
平面分析图
剖面分析图
六、内部空间
在步入博物馆内部的一刹那, 好像进入了一个明亮而巨大的洞窟,与外界的现实世界形成巨大反差的峡谷空间展现在眼前,人们在空中的连桥中穿梭,好像置身于原始而又未来的戈壁景观中。
在这个明亮的峡谷空间的底层,市民可以从博物馆的两个主要入口进入并穿过博物馆而不需要进入展厅,使得博物馆内部也成为开放的城市空间的延伸。
内部的流线是一条游动在光影中连续的线, 时而幽暗私密,时而光明壮观,峡谷中的桥连接着两侧的展厅,人们在游览途中会反复在穿过空中的桥上相遇。
明亮的漫射天光使得博物馆大厅完全采用自然光照明。
博物馆外墙采用大面积的实体墙面和铝板以抵御鄂尔多斯严寒和恶劣的天气。
一个南向的充满阳光的室内花园成为办公和研究空间的中心,在提供良好小环境的同时也给室内空间提供了一个隔离层,减少热损失。
博物馆的建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带来片刻的喘息。
人们在这个传统和当代艺术相融合的充满生机的空间里相遇,一同开始他们的时空旅程。
(中国木雕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
一、建筑简介
马岩松(MAD)为中国北方的音乐之都哈尔滨设计的三座主要文化建筑,哈尔滨大剧院、文化中心和中国木雕博物馆都已经先后开工。
哈尔滨作为历史悠久的北方中心城市,正在以「艺术塑造城市」的战略,实施着向当代文化转型的城市建设。
三座文化地标之一的中国木雕博物馆已2013年2月完工。
主要藏品包括地方特色木雕作品以及北方冰雪画。
银色不锈钢板所覆盖的外表皮,戏剧性地在建筑上反映着周边的环境和变幻的光线。
大量的实墙保证建筑很低的热损耗,三个裂开的天窗捕捉着北方的低纬度阳光,给室内的三个中庭空间带来充足的自然漫射光。
而建筑也是对自然的再次阐释。
在当今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木雕博物馆与自然的对话反而显示出一种超现实的姿态。
这样的超现实也许可以打破僵化的城市面具,重拾当地的自然文脉,并赋予这个社区以新的文化特征。
二、设计灵感
灵感来自于一段木头,建筑设计反应了这座冰雪之城的自然景象,建筑师力求扩大自然景观和当地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详细的调查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仔细考虑了基地的现状条件,最终设计了一个动感的形态。
建筑外表皮由银色不锈钢板覆盖,周边的环境和光线投射在上面,造成一种奇幻的视觉效果。
三、案例分析
作为哈尔滨市正在着力开发的文化新区,这座中国木雕及冰雪画博物馆将成为该区的文化地标。
设计吸取了这座冰雪之城的自然形态,把两个不同艺术类型的展览空间融合在一起。
基地的原有规划是一片住宅塔楼,给博物馆留下的是一片南北向长约200米,东西进深30米的狭长地形。
因此,(MAD)的设计用一个中央入口把两个博物馆空间“分中有和”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延伸和扭转来展现出这种特殊的基地与功能的关系。
哈尔滨地处寒带,考虑到了到了冬天维度的低太阳角,在博物馆的形体上拧开三个巨型天窗。
它们能够捕捉低纬度的阳光,并把自然光线过滤到三个主要的中庭里。
两层高的展览空间位于博物馆的南北两个尽端,明亮的光线从两侧射入,以增强访客的心情体验并尽可能减少“博物馆疲劳”。
线性的建筑与室外连续的自然景观协调一致,博物馆的交通流线在两个连通的展厅之间流动。
各个楼层的分区和开口为参观者提供了透明的视线,让人们和建筑中的各种活动进行互动和连接。
四、内部空间
博物馆内部由两个不同的展览部分组成,中央大厅对两部分起到既连接又分隔的作用,达到共生关系.天光流入与画廊相邻的空间,创造了最适宜的观赏条件.建筑中的空间充满了戏剧性。
楼梯的设计
护栏边俯视
五、 平面、剖面图
展区(蓝色),楼梯部分(绿色),服务部分(黄色)
楼层处的剖面 剖面图 顶层平面 二层平面 底层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