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动物馆简介
中国古动物馆研学主题

中国古动物馆研学主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动物馆是一个展示中国古代动物化石的专题馆,是中国研学旅行的热门景点之一。
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观赏展品、参观展览和参加互动活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动物的生活习性、演化历程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关于中国古动物馆研学主题的内容,为大家带来一次深度探索探寻古代动物世界的奇妙之旅。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市,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动物化石博物馆之一。
馆内展示了数百件丰富多样的古代动物化石,包括恐龙、古猿、古马、古象等各类古代动物的遗骸。
这些化石不仅展示了古代生物的多样性,还能让观众了解古代地球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生物的演化历程。
在中国古动物馆,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和参加互动活动深入了解古代动物的生活习性。
展览主题涵盖了古代动物的起源、进化、灭绝等方面,展示了古代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生存状态。
通过观赏展品,游客可以了解古代动物的体型、生长习性、食性、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特点,感受古代动物与现代动物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中国古动物馆还提供各种互动活动,如模拟恐龙骨骼组装、古代动物化石挖掘等,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动物研究的乐趣。
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让游客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了解古代动物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通过参与互动活动,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动物与现代生物学的联系,感受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除了展览和互动活动,中国古动物馆还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和研学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需求。
针对学生群体,中国古动物馆还开设了各类主题研学课程,如恐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让学生在游玩的学习到更多关于古代动物和地球科学的知识。
通过参与这些研学活动,学生可以增加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动物馆是一个集展览、互动活动、教育项目和研学活动于一体的研学主题景点,是了解古代动物世界和探索地球科学的理想之地。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简介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简介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座落于北京东城区,是一座综合性的古生物博物馆。
馆内藏品有各种古生物化石一万余件,有亚洲第一个完整的侏罗纪中期的鸟爪龙、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鸭嘴龙、世界上第一个鸟类头骨化石、世界上第一个有尾索动物化石、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等。
此外,还有中国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国最早的恐龙化石,以及古生物模型等。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是以古脊椎动物学为基础,结合古人类学、考古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博物馆。
它是在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前身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
1999年10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是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古动物博物馆。
北京古动物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一座两层楼高、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的建筑,其外壁为乳白色,内部为红色。
外部造型
独特、风格别致,以对称式布局为主,庄重典雅;内部造型别致、空间宽敞;环境幽雅、温馨宜人,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和古典美。
—— 1 —1 —。
1 中国古动物馆新讲解词

中国古动物馆讲解词(一)其中黄色突出显示的是重点展品1、【前言展区】Preface[站在古脊椎动物馆的前言展区]首先欢迎大家参观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包括古脊椎动物馆、对面的树华古人类馆,以及东厅的大型特展厅(目前是赵闯的古生物画展)。
我们还有一个“达尔文实验站”、一个“3D科普影片放映厅”和一个“礼品部”,都在一层。
根据脊椎动物的演化,我们把古脊椎动物馆划分为三个大的展区:一层是古鱼类和古两栖类展区,二层是古爬行类(包括恐龙和翼龙)以及古鸟类,三层是古哺乳动物。
这里是古脊椎动物馆的前言展区,这里会告诉大家: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都有哪些种不同的类型?什么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是怎样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这张图版显示了一具恐龙化石形成的过程。
【下面内容可视情况讲解】化石的形成和发现非常不容易:很多生物还没来得及形成化石,就腐烂掉了。
要在死亡后快速地埋藏在地下才可能形成化石。
化石在地下形成之后,要经过地壳运动,把含化石的地层抬升到地表,然后是岩石的风化、剥蚀,把化石暴露出来才有可能被人发现。
发现者要在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才能见到化石,如果去早了,化石还没有暴露出来,如果去晚了,化石也随着岩石被风化破坏、雨水冲走了。
发现化石后,要送到研究所,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才能解答出它生存、演化的秘密,最后才会送到博物馆对公众进行展示。
动物身体中的哪些部分容易形成化石呢?在动物身体中,比较硬的部位才容易形成化石,比如这里展示的蝙蝠的骨骼、鹿类的头骨和牙齿、骨质的角等。
这些都会形成遗体化石。
粪便和蛋化石属于遗物化石。
比如,这些是鬣狗的粪便化石,为什么鬣狗的粪便会形成化石?因为鬣狗吃很多的骨头,连肉带骨头一起吃的,那些骨头消化不完全,剩下的碎渣很硬,就能形成化石。
食草类的粪便就很难形成化石。
这两个是恐龙蛋化石,是恐龙遗留下的一种遗物化石。
遗迹化石非常宝贵,像这件羽毛的化石,就是羽毛的印痕,非常清晰。
保定古动物博物馆介绍

保定古动物博物馆介绍保定古动物博物馆,是一座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知名博物馆,以展示各类古代动物化石而闻名。
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该博物馆汇聚了丰富多样的古代动物化石,向世人展示了地球演化的壮丽历程。
博物馆位于市中心的一座宏伟建筑内,馆内设有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亮点。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恐龙世界”展厅。
这里展示了各种恐龙化石,从霸王龙到剑龙,再到迷人的飞龙,每一件化石都让人惊叹于恐龙的巨大和多样性。
观众们仿佛置身于恐龙的世界,感受到了恐龙时代的震撼。
随后,我们来到“古代海洋”展厅。
这里展示了各种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如巨型鲨鱼、古代龙虾和海龟等。
观众们可以通过仿真模型和生动的解说,了解到这些生物是如何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古代哺乳动物”展厅。
这里展示了各种古代哺乳动物的化石,包括早期的哺乳动物如剑齿虎和猛犸象,还有更进化的物种如古猿和古人类的祖先。
观众们可以通过这些化石,了解到哺乳动物是如何从古老的祖先演化而来,并逐渐占据地球的主导地位的。
博物馆还设有“古生物演化”展厅和“地球演化历程”展厅等。
这些展厅通过展示各种古生物化石和地质标本,向观众们展示了地球从远古时代到现在的演化历程。
观众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地球上各个时期的生物形态和环境变化,感受到地球的壮丽和生命的奇迹。
保定古动物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科普活动,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
博物馆还设有教育中心和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科普读物,为广大的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生物和地球演化的宝贵机会。
作为一座集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博物馆,保定古动物博物馆不仅是保定市的骄傲,也是我国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更多的人们能够来到这里,亲身感受古代生物的魅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
2019-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中国古动物馆位于西直门外大街,属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1994年10月正式开放;它是一座系统介绍脊椎动物起源和系统发育的国家级博物馆。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欢迎阅读!中国古动物馆观后感【1】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是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
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过古动物博物馆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生物。
这个周六下午我和妈妈打算去参观参观,在动物园站一下车,就可以看到对面高高矗立的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大楼。
楼的墙上刻有包含“中国第一龙”之称的禄丰龙、北京猿人头像、地球等要素组成的馆徽。
并有馆名中国古动物馆。
到了博物馆门口,一左一右分别是沱江龙和高高的大青龙,沿着地面上恐龙的足迹,我们进入了那个远古的年代。
这里陈列着自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的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包括从鱼形动物到哺乳动物,以及古人类化石及新旧时代石器等,全面展现了史前动物和古人类的自然遗存和遗迹及其生命演化的历程。
下面就主要的几点内容加以解说。
古鱼类鱼类的演化看起来是那样的漫长而又波澜不惊。
但在这个过程中隐含着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两次重大的革命:颌的出现与登陆的发生。
古生代海洋中的游泳者里发展出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进一步适应于水中的生活,并最后进化为今天的各种鱼类,成为地球水域的彻底征服者;另一个则离开了水域,向生活环境更多样化,更富于挑战的陆地发展,成为今天的四足动物(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被称为“活化石”的拉蒂迈鱼是从鱼到四足陆生动物进化的最好体现。
这个标本捕于1976.4.5 并于1981.3 由科摩罗政府赠予我国. 此标本体长1.65米,重70公斤。
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生物进化及地学古生物学科普教育的大课堂中国古动物馆创建于1994年10月,它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办的国内唯一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专项博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外大街142号,地处北京动物园正门西面400余米处,东面与北京天文馆毗邻。
中国古动物馆院门两侧,掩映在高大的杨树林和葱郁的花草灌木丛中的是一组恐龙雕塑和一面由玻璃密封起来的长6m、宽3m的石壁。
院门东侧近处的雕塑是放大了几十倍的2只原角龙幼雏破壳而出的复原像,院门东侧远处的雕塑是一具按化石骨架原大复原的多脊沱江龙,它与院门西侧远处同样是按化石骨架原大复原的将军庙单脊龙遥相呼应,使博物馆院内充满了一种逝去已久的世界所具有的独特的神秘感。
距将军庙单脊龙不远的黝黑的石壁,是举世罕见的化石珍品:9条被称为“副肯氏兽”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骨架天然地聚集在一起,因为爬行动物都是恐龙的近亲而往往被冠以“某某龙”的名称,也因为汇9“龙”于一壁,总是使人想到北京北海和山西大同那凝聚着中华民族龙文化精髓的九龙壁,这面化石石壁也就以“九龙壁”的名字而闻名中外。
中国古动物馆的建筑外形独具风采。
从下向上的3层建筑渐次收缩,给人以生命之魂向上升腾之感。
每一层建筑的顶部匠心独具地建有一系列雕成动物头形的排雨口,一层为鱼,二层是恐龙,三层则为兽;这种安排与馆内展品的陈设布局相一致,暗含了脊椎动物从鱼(经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这样的进化历程。
中国古动物馆馆藏展品20余万件,列全国博物馆系列之第11位;其中600余件精品构成了基本展示内容。
展品之精美、种类之齐全、陈设之系统,在同类博物馆中堪称亚洲第一、中国之最。
基本展览的内容布置在面积为1200m2、上下共三层的“化石展厅”内。
一层展柜中的展品为古鱼类以及古两栖类动物化石。
古鱼类化石代表了发现于我国各地、从古生代经中生代到新时代的各门类鱼类。
不过,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具“活化石”——身长近1m的拉蒂曼鱼浸制标本。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导览手册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导览手册欢迎来到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作为一座专注于展示中国古代动物文化和历史的博物馆,我们将为您带来一次精彩的时间旅行。
本导览手册将向您介绍博物馆内的主要展览和特色藏品,以及参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博物馆简介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位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名城,馆内展示着大量来自中国各地的古代动物化石、化石模型和文物。
馆内分为若干个展厅,每个展厅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时代或主题。
2. 时代之旅展厅在这个展厅中,您将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动物文化的精华。
从早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到恐龙时代的生物群落,再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进化历程,您将能够亲眼见到包括恐龙、猛兽和古代飞禽等各种古代动物的模型和化石。
3. 恐龙王国展厅这个展厅是博物馆的亮点之一,致力于展示中国古代恐龙的丰富多样性。
您将能够近距离观赏到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如暴龙、剑龙等。
此外,您还可以了解恐龙的生态环境、食性、繁殖方式等有关知识。
4. 珍稀文物展厅在这里,您将有机会领略到一些珍贵的古代文物。
我们特别收藏了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文化遗产,如古代青铜器、玉器和字画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动物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请您注意以下事项:- 请勿触摸展品,以免损坏珍贵的文物和化石。
- 请勿使用闪光灯拍照,以免对展品造成光线损害。
- 请勿喧哗或吸烟,以确保博物馆内的安静和清洁环境。
- 请遵守导览员的规定和指示,以保证您的参观体验顺利进行。
感谢您选择参观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希望这次旅行能够带给您难以忘怀的动物文化之旅。
古动物的世界等待着您的发现!。
中国古动物馆附近景点

中国古动物馆附近景点
中国古动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古生物博物馆,位于北京西郊海淀黄庄,北依西山,南临颐和园。
古动物馆于1979年9月动工兴建,1981年5月竣工对外开放。
馆舍建筑面积25580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0平方米。
馆内陈列以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为背景的恐龙、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及其它无脊椎动物等古生物标本为主,辅以少量标本复制品和模型,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期的古动物生活情景。
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兽脚类恐龙之一“中华龙鸟”化石骨架;最大的鸟类化石“北京鸟”;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露西”;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昆虫化石“步甲虫”;中国第一具完整的爬行类化石“中华龙蜥”等珍贵标本。
古动物馆以其丰富的标本和精美的复原图、模型、模型等展示了地球上已知生物最古老的种类,被誉为“科学殿堂中的艺术殿堂”。
古动物馆是以展示中生代恐龙和中生代哺乳动物为主,同时反映新生代地层、古生物演变等内容。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动物馆简介
Paleozo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发布时间:2016-07-21编辑:
中国古动物馆(英文简称PMC)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
它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
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按照生物的演化序列,中国古动物馆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四个展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并包括东厅、贵宾厅等特展厅。
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从中精选的有代表性的藏品近千件。
展品之精美、种类之齐全,堪称亚洲第一、中国之最。
这里陈列着自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的地层中产出的史前各门类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包括无颌类和有颌类鱼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及旧石器等,全面展现了史前动物和古人类的自然遗存及其生命演化的宏伟历程。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珍贵展品中包括来自非洲的特殊礼物“活化石”拉蒂迈鱼、亚洲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被编入我国小学课本的古动物黄河象的骨架,以及神秘的“北京猿人”头盖骨丢失前复制的仿真模型等。
最近馆内又增添了长有羽毛的恐龙、世界最早具有角质喙的古鸟类、世界首枚翼龙胚胎、中生代能吃恐龙的哺乳动物等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珍稀标本。
通过我们丰富的展品和故事,以及集科学性、互动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多种多媒体电子游戏设备,观众可以在游乐的同时全面、系统地了解史前生命演化的知识。
中国古动物馆创办的“小达尔文俱乐部”,定期组织专家科普讲座、野外考察、化石发掘、筛选和修理,以及模型制作等科普教学活动,是中小学生古生物爱好者的课外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