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造学实验指导书
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实践指导书

《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实践指导书一、目的织物结构与设计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和家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位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织物的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能分析织物的样品;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原料的选择、纱线的支数、拈度、拈向、组织、花型模纹及布边设计等);了解常见织物和新型织物的使用性能及制造方法;了解样机的使用及小样试织;学会织物组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能拟订织物规格和织物上机等有关内容。
二、任务通过本课程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能力;要求学生:1. 掌握织物的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能分析织物的样品。
2. 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原料的选择、纱线的支数、拈度、拈向、组织、花型模纹及布边设计等)。
3.了解常见织物和新型织物的使用性能及制造方法。
三、实践内容及学时安排实践一:织物分析实验(2学时)。
实践二:透孔组织、蜂巢组织与凸条组织织物的分析(2学时)。
实践三:配色模纹织物、二重组织织物坯布分析(2学时)。
实践四:仿制织物的设计(2学时)。
实践五:创新织物的设计(2学时)。
四、实践方法和重点1、实践方法:根据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利用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实践重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工艺设计的能力,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是重点。
采用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仿制织物的设计及创新织物的设计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内容:为了仿造、改进或创新设计产品,必须掌握织物组织结构和织物的上机技术条件等资料。
纺织品设计学实验指导书

08级《纺织品设计学》实验指导书2011年3月实验一典型棉毛麻纱线毛羽值比较和其在布面上的形态特征分析一、实验目的1、认识各种毛羽的形状、特征与分布2、比较不同原材料的织物表面的毛羽特征,分析毛羽对布面的影响二、实验材料棉纱、苎麻纱,棉布、苎麻布三、实验仪器纱线毛羽仪、纤维细度仪、双目偏光显微镜四、实验时间:2小时五、实验要求1、比较两种纱线毛羽的形态、特征、分布及毛羽量2、利用纤维细度仪或双目偏光显微镜比较分析这两种材料布面毛羽的特征,拍摄其表面图。
实验二、纺织品的色感觉评价一、实验目的1、学会认识和鉴别各种色彩2、掌握色彩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二、实验材料色卡、色相环,各种颜色布料三、实验仪器标准光源箱四、实验时间:2小时五、实验要求1、分辨36色相环的各种颜色并注明名称2、任找四种不同颜色的面料对其色彩进行分析实验三、不同织物手感觉的物化评价一、实验目的1、学会织物手感的评价方法2、掌握织物基本手感的主观评定二、实验材料真丝双绉、全毛织物、涤卡其、棉卡其、棉绸三、实验仪器与地点恒温恒湿室四、实验时间:2小时五、实验要求1、每十五人为一组组成专家评定小组,利用分档法和秩位评定法,对上述面料的滑糯度、硬挺度、丰满度、柔顺度、柔软度五个指标进行主观评定2、比较每组评判结果3、分析要做客观评价还需哪些仪器设备基本知识主观评定是通过人的手对织物的触摸所引起的感觉并结合对织物的外观视觉印象来做出评价,通常又称感官评定,这一方法广泛用于精纺呢绒的检验上,具体方法可归纳为一捏、二摸、三抓、四看。
一捏是将三个手指捏住呢边,织物正面朝上,中指在呢下,拇指和食指捏在呢面上,将呢交叉拈动,确定呢绒的滑爽度、弹性及厚薄、身骨等特征。
二摸是将呢面贴着手心,拇指向上,其他四指在呢下,将局部呢绒的正反面反复擦摸,确定呢绒的厚薄、软硬、松紧、滑糯等特性。
三抓是将局部呢绒捏成一团,有轻有重,抓抓放放,反复多次,确定呢绒的弹性、活络、挺糯、软硬等特性。
纺材实验指导书

纺织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一、纺织材料原料认识与鉴别一、基本知识凡对用来制成纺织制品的纤维称为纺织纤维。
纺织纤维细而长,有一定的强度,柔韧而有弹性,耐磨,有一定的抱合力。
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
天然纤维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维。
植物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所以又称为天然纤维素纤维,常见品种有棉和麻。
动物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蛋白质,所以又称蛋白质纤维,它分为毛和丝。
矿物纤维主要有石棉等。
化学纤维是经过化学工艺加工和纺丝成形而制得的纺织纤维。
按其所用原料和加工方法不同,化学纤维又可分为再生纤维、醋酯纤维和合成纤维几类。
再生纤维是以天然高聚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处理与机械加工而再生制得的纤维。
如粘胶纤维、富强纤维、铜氨纤维等。
醋酯纤维是以天然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组成成分为醋酸纤维素酯的纤维。
合成纤维是利用低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合成与机械加工制得的纤维,其主要品种有: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6、锦纶66等)、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纤维(维纶),聚丙烯纤维(丙纶)及乙烯纤维(氯纶)等。
此外,还有玻璃纤维、金属纤维和碳素纤维等。
纺织纤维的种类很多,随着化学纤维的大量发展,混纺和交织的纺织品也日益增加,而纺织品的性能与组成该纺织品的纤维性能密切相关。
因此,在纺织生产管理或产品分析中,对纤维进行科学鉴别就更为重要。
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纤维鉴别就是利用纤维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差异,采用各种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各种天然纤维的形态差别较为明显,而同一种类的纤维形态基本上保持一定。
因此,鉴别天然纤维主要是根据纤维外观形态特征。
许多化学纤维特别是一般合成纤维的外观形态基本相似,其截面多数为圆形,但随着异形纤维的发展,同一种类的化学纤维可以制成不同的截面形态,这就很难从形态特征上分清纤维品种,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方法进行鉴别。
由于各种化学纤维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纺织与服装制造作业指导书

纺织与服装制造作业指导书第1章纺织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3)1.1 纺织原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3)1.1.1 天然纤维 (3)1.1.2 化学纤维 (4)1.2 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预处理 (4)1.2.1 质量检验 (4)1.2.2 预处理 (4)1.3 纺织原材料的采购与储存 (4)1.3.1 采购 (4)1.3.2 储存 (5)第2章纺纱工艺与技术 (5)2.1 短纤维纺纱 (5)2.1.1 精梳棉纺纱 (5)2.1.2 粗梳棉纺纱 (5)2.1.3 转杯纺纱 (5)2.2 长纤维纺纱 (5)2.2.1 精梳毛纺纱 (5)2.2.2 粗梳毛纺纱 (5)2.2.3 绢纺纱 (6)2.3 新型纺纱技术 (6)2.3.1 立体纺纱 (6)2.3.2 超细纤维纺纱 (6)2.3.3 绿色环保纺纱 (6)第3章织造工艺与设备 (6)3.1 织造工艺概述 (6)3.2 常见织机类型及工作原理 (6)3.3 织造工艺参数设置与优化 (7)第4章针织工艺与设备 (7)4.1 针织工艺概述 (7)4.2 针织机类型及工作原理 (8)4.2.1 圆型针织机 (8)4.2.2 平型针织机 (8)4.2.3 提花针织机 (8)4.3 针织工艺参数设置与调整 (8)4.3.1 纱线张力 (8)4.3.2 针织速度 (8)4.3.3 针织密度 (8)4.3.4 针织针号 (8)4.3.5 针织工艺调整 (9)第5章纺织品后整理工艺 (9)5.1 纺织品后整理概述 (9)5.2.1 热定型 (9)5.2.2 柔软整理 (9)5.2.3 防缩防皱整理 (9)5.2.4 涂层整理 (9)5.2.5 防水防油整理 (9)5.2.6 抗菌整理 (10)5.3 后整理工艺对纺织品功能的影响 (10)5.3.1 舒适性 (10)5.3.2 美观性 (10)5.3.3 耐用性 (10)5.3.4 功能性 (10)5.3.5 环保性 (10)第6章服装设计与制作 (10)6.1 服装设计基本原理 (10)6.1.1 设计理念 (10)6.1.2 设计元素 (10)6.1.3 设计流程 (10)6.2 服装结构设计 (11)6.2.1 结构设计原则 (11)6.2.2 结构设计方法 (11)6.2.3 结构设计细节 (11)6.3 服装工艺制作 (11)6.3.1 工艺流程 (11)6.3.2 工艺要求 (11)6.3.3 工艺技术创新 (11)6.3.4 质量检验 (11)6.3.5 成品包装与储存 (11)第7章服装裁剪与排料 (11)7.1 裁剪工艺概述 (12)7.1.1 裁剪工艺的基本概念 (12)7.1.2 裁剪工艺的分类 (12)7.1.3 裁剪工艺的操作要点 (12)7.2 排料工艺与优化 (12)7.2.1 排料工艺的基本原理 (12)7.2.2 排料工艺的方法 (12)7.2.3 排料工艺的优化策略 (13)7.3 裁剪设备与操作 (13)7.3.1 常用裁剪设备 (13)7.3.2 裁剪设备的操作方法 (13)第8章服装缝制与整烫 (13)8.1 缝制工艺及设备 (13)8.1.1 缝制工艺概述 (13)8.1.2 缝制设备选择与使用 (13)8.2 常见缝制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14)8.2.1 跳线 (14)8.2.2 缝缩 (14)8.2.3 面料损伤 (14)8.2.4 走线不直 (14)8.3 整烫工艺及设备 (14)8.3.1 整烫工艺概述 (14)8.3.2 整烫设备选择与使用 (14)8.3.3 整烫工艺流程 (14)8.3.4 整烫注意事项 (14)第9章服装质量控制与检测 (14)9.1 服装质量标准与要求 (14)9.1.1 质量标准 (14)9.1.2 质量要求 (15)9.2 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15)9.2.1 质量控制方法 (15)9.2.2 质量控制措施 (15)9.3 服装质量检测设备与流程 (15)9.3.1 检测设备 (15)9.3.2 检测流程 (15)第10章现代纺织与服装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6)10.1 纺织智能制造技术 (16)10.2 服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16)10.3 环保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绿色制造技术 (16)第1章纺织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1.1 纺织原材料的种类及特性纺织原材料是纺织品生产的基础,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
新型纺织技术试验指导书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2012年9月

新型纺织技术实验指导书嘉兴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2012年9月实验一转杯纺工艺与设备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熟悉转杯纺纱的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2、了解转杯纺纱机的结构和主要机件的作用3、了解转杯纺纱机的传动系统二、基础知识1、环锭纺的凝聚加捻机构及卷绕机构2、转杯纺的凝聚加捻机构及卷绕机构3、自由端纺纱与非自由端纺纱的概念三、实验设备转杯纺纱机四、实验内容1、转杯纺纱的工艺流程(见图):粗条喂入 - 分梳辊牵伸(排杂)- 须条“断裂”分离成纤维流(2根单纤维)- 气流牵伸、输送 - 加捻凝聚成纱(100-200 根纤维)- 引纱卷绕。
2、转杯纺的机构组成及各机构的作用:① 喂入机构(喂给喇叭、喂给罗拉、喂给板)② 分梳机构③ 排杂机构④ 纤维输送机构⑤ 加捻凝聚机构(纺纱杯、假捻盘、隔离盘)⑥ 卷绕机构3、转杯纺纱的工艺设计。
① 喂给速度;② 引纱速度;③ 横动频率;④ 转杯转速;⑤ 分梳辊转速;⑥ 纱线的捻度设计。
机器操作说明:第一步:开机,通电后显示欢迎画面。
日发纺机欢迎您按“∨”键继续第二步:按“∨”键继续后,显示监视画面。
此时画面动态显示引纱、喂给的当前速度及横动的当前频率:其中牵伸倍数=引纱速度/喂给速度。
解开密码后,在监视画面中按“<”键可进行速度设置。
引纱速度(V引):40-150 m/min(无级可调);喂给速度(V喂):0.45-4.68 m/min (单独变频电机带动,无级可调);横动频率:f = K×V引×tan(α/2)(与引纱罗拉为同一变频电机带动,有级可调,f = 0.184-0.263V引;α = 30- 42o)④ 转杯转速设计及调整。
转杯直径小,成纱线密度低,粗条质量好,速度高。
可供选择范围,4万- 9万转/分。
调整方法:改变电动机皮带轮直径(单独电机带动)。
⑤ 分梳辊转速设计及调整。
分梳辊转速与成纱质量:速度高,分梳作用强,但纤维损伤大。
织造学课设指导书 (1)

《织造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对新产品大样的工艺设计和小样试织,进一步掌握棉、毛、丝、麻类织物的风格特征、结构、规格、参数及设计要点;进一步掌握织物上机织造的基本知识,掌握织物大样的工艺设计方法,并具备对织物样品的风格、质量及设计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质检分析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沿循上学期《纺纱学》课程设计的内容,按工序进行某新产品大样织造工段的工艺设计,并相应做出小样设计,完成小样的上机实践,对下机小样进行适当整理,并对小样做出下机织物的质量分析。
三、设计方法及步骤:⒈产品方案的拟定参照新产品的资料⒉工艺流程的制订参照同类产品的流程制定恰当的本产品的工艺流程。
⒊产品规格计算产品规格是指产品的设计数据及织机的上机参数。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⑴产品名称;⑵原料成分及搭配比例;⑶纱线设计:纱线类别、纱支、捻度和捻向、纱线结构;⑷织物结构设计:织物组织设计、织物经纬密度设计;⑸织机上机规格:上机匹长、筘幅、经纬密度、总经根数、织物纹等;⑹坯布规格:坯布幅宽、经纬密度、平方米重量、每米重量等;⑺成品规格:成品幅宽、经纬密度、平方米重量、每米重量等;⑻缩率:织长缩、织幅缩、染长缩、染幅缩;⑼重耗:染整重耗等。
以上数据和参数是构成织物的基本条件。
⒋织物的技术计算⑴坯呢及成品规格计算:成品匹长、坯呢经密、坯呢纬密、坯呢幅宽、总经根数、坯呢每米经纱重、坯呢每米纬纱重、坯呢每平方米重、坯呢每匹纬纱重、成品每米重、成品每平方米重。
⑵制成率、消耗率的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制成率是投入原料所形成的产品部分。
此外,还有一部分原料形成回毛、回丝、落毛、等消耗。
由于消耗的存在,致使后一生产过程的产品总量,总要小于前一生产过程。
为了计算原料与成品的比率,通常以细纱产量为准,推算出各车间的原料用量。
即细纱累计制成量某间累计制成量混用原料量细纱产量混用产量某间产量细纱产量某间产量某间原料投入量==⨯=%100 计算原料投入率时,均设细纱产量为100% 。
(工艺技术)织造工艺设计指导书

织造工艺设计指导书【任务】南通某纺织企业接到某外贸公司一服装面料来样订单,数量为12000米,允许交货偏差±5%,质量标准国标一等品,三联匹,交期为30天。
织物成品规格为57/58〞JC80S×JC80S100×80,后整理采用小整理加工。
【分析】工艺员接到任务后,首先要对客户的样品进行分析,从织物中提炼出经纬纱的原料、规格等技术数据。
查阅资料或根据企业以往生产经验确定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初步的工艺设计,并根据分析和工艺设计的结果确定合适的工艺流程,结合企业现有设备进行设备配备,购买纱线,以备用。
进行各道工序的上机工艺设计,并组织生产实施。
记录生产过中对工艺落实情况以及生产情况,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与反馈。
具体任务分解如下:任务1织物分析与总工艺单初步设计一、客户来样分析1、判断织物正反面进行织物分析前,首先要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织物的正、反面一般是通过观察对比织物外观效应如花纹、色泽和织物质地如经、纬纱原料,经、纬密度,表面平整光洁度,外观疵点等方面的区别来判别的。
常用的判别依据有。
(1)一般织物正面的花纹、色泽均比反面清晰美观;(2)凸条及凹凸织物,正面紧密而细腻,具有条状或图案凸纹。
而反面较粗糙,有较长的浮长线;(3)起毛织物:单面起毛织物,其起毛绒一面为织物正面。
双面起毛绒织物,则以绒毛光洁、整齐的一面为正面;(4)观察织物的布边,一般织物正面的布边光洁、整齐;(5)双层、多层及多重织物,如正、反面配置的经、纬密度或经、纬原料不同时,则一般正面具有较大的密度或正面的原料较佳;(6)纱罗织物:纹路清晰绞经突出的一面为织物正面;(7)毛巾织物:一般以毛圈密度大的一面为正面。
一般的织物其正、反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不少织物的正、反面极为近似,两面均可应用。
因此,对这类织物可不强求区别其正、反面。
2、判断织物经、纬向正确判别织物经、纬向是正确分析织物经、纬密度,经、纬纱线原料组合和织物组织的先决条件。
织造学课程实验指导书

织造学课程实验指导书(纺织专业实验)第一章准备工程实验第一节络筒张力的测定络筒时,为了使筒子成形良好,并具有一定的卷绕密度,纱线必须具有一定的张力.但此张力要适当,张力过大将使纱线弹性损失,不利于织造;若张力过小,会造成筒子成形不良,卷绕密度较小,容纱量减少。
张力波动会影响织物的外观(布面的平整、布面条影)和后道加工的正常卷绕,因此,对影响络筒张力的主要因素,必须进行研究,测定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1、明确络筒时纱线张力的作用;2、了解络筒时纱线张力的变化;3、对影响络筒张力的主要因素有感性认识;二、实验仪器:三罗拉张力仪、转速表、卷尺、钢尺、扳手、螺丝刀、管纱等。
三罗拉单纱张力仪的工作原理是被测的纱线从两个固定的和一个活动的带有滚动轴承的导辊上绕过。
当纱线张力变化时,活动导轮摆动,并通过杠杆力的作用带动刻度表上的指针摆动,表示出相应的张力值,所测得的张力值因纱线本身张力波动大,且有惯性和机械振动的影响,仅能作定性分析之用。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内容:1、测定不同张力垫圈重量(W)时,纱线张力的变化;2、测定不同导纱距离(H)时,纱线张力的变化;3、测定不同纱号(Tex)时,纱线张力的变化;步骤:1、先用转速表测出络筒机的转速(转/分);2、量槽筒的直径和导纱动程、圈数;3、计算络筒速度;4、安放张力仪;张力仪放于张力装置与槽筒导纱点之间,测量时必须将纱线按进程直线放好,(即使纱线自张力装置至槽筒中间沟槽成直线)。
图1 三罗拉式张力仪5、按实验内容中的顺序,当某一条件改变时,各测两个管纱,在离管顶4厘米和管4厘米处作上记号,并记上退绕管顶纱(满纱)与退绕管底纱(小纱)的张力值各两次平均之。
由于络纱时,纱线张力随各项因素变化波动很大,故指针可能摆动不已,读数时刻读其摆动范围(加5克-10克)。
然后平均之。
实验报告一络筒张力的测定一、实验条件;机器型号仪器名称二、实验记录:1、槽筒机的转速转/分。
2、槽筒直径毫米;导纱动程毫米;槽筒沟槽圈数;3、记录纱线的张力值;表一表二表三三、实验作业:1、计算络纱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造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织物设计与试样织造实验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了解小样织机的工作原理、机器结构及各主要机件的作用。
要求学生3~5名为一组,在小样织机上,相互配合完成穿综、穿筘和织物形成等工作,并初步掌握小样织机的工艺设置程序,基本学会小样织机的操作与使用方法,以使学生对织造工艺过程建立起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用具织样机有手动织样机和计算机控制织样机两类。
手动织样机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纯手动织样机和部分电动织样机,前者各个运动都需要手工完成,后者则有部分运动是由电动机传动的,如多臂开口运动等。
手动织样机因价格低廉,故仍有不少的应用,但由于纬密、打纬力等不易控制,影响织物的实际效果而逐渐被计算机控制织样机所取代。
计算机控制织样机具有全电子控制织机各运动的功能,随着国产化程度的提高,其应用面已日显广泛,并已取得了较好的实际使用效果。
本实验设备:半自动小样织机、纱样三、实验内容1、小样织机机构小样织机主要由开口部分、引纬部分、打纬部分、卷取和送经部分组成。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部分主要机件的形状、结构和作用。
2、小样织机使用画出平纹、斜纹等简单织物的上机图,在织机上进行织轴上机。
根据织物上机图进行穿综、穿筘工作,并提通过调整织机工艺参数,织造织物小样。
四、实验步骤1、打开总电源。
2、运行织样机操作系统软件。
3、进入设计系统,输入纹板图和选色图。
4、经纱上机:织轴、钢筘安装,依照穿综规律进行穿综,根据经纱线密度及组织等因素确定钢筘传入数并进行穿筘,经纱连接。
5、在主界面上打开控制系统,在对话框中输入设计的纬密值后,按“进入控制系统”框或回车键,进入织样机的操作界面。
6、运行空压机,打开织样机上的气压开关。
7、调整上机工艺参数:包括经纱张力的调整、后梁高低的调整、中导杆(分绞棒)高低和前后位置的调整。
8、在操作界面上打开已经设计好的纹板图,按操作面板上的启动按钮,再用鼠标单击上的“开始运行”按钮,启动织样机。
9、从慢车开始织造,等完全开清梭口后即可按中控台上的“连续运行”按钮使织样机连续运转。
五、实验记录表1-1 小样织造的有关设备型号及其工艺参数表1-2 织物小样规格五、思考题1、将试织的布样裁剪成标准尺寸并黏贴在实验报告上,标出布样的主要技术规格。
2、通过上机试织,你认为影响试样外观效果和质量、织造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3、简述小样织机的特点及优缺点。
4、简述织物打样的程序与方法。
附录:织样机操作说明1.整经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整经:✧自制整经木板,在整经木板上安装若干个绞钉,将经纱环绕在各绞钉之间。
✧购买专用手摇式整经架进行整经。
2.穿经机上穿经:将排列好的经纱用导纱棒固定在织机综框后方,在织样机上进行穿经。
3.经纱上机当采用机上穿经时,经纱后部系于织轴上,经纱前部梳理整齐后卡到卷布辊上的卡纱槽内。
调整好经纱张力即可。
4.纬纱上机按织造工艺确定的纬纱排列顺序,将纬纱穿过梭眼,引入梭子。
5.开机/启动检查并确认织机开口、选纬、引纬、打纬各相关机件运动的动程范围内没有异常阻碍后,请按如下步骤启动织机:✧接通织机外供气源、电源;✧打开位于织机控制柜内的总电源开关;✧按动位于控制柜侧面的计算机启动按钮启动计算机,此时按钮旁边的计算机启动蓝色指示灯亮;✧待计算机启动后,打开织机操作面板上的电源旋钮开关给织机接通电源,此时电源旋钮开关上方的织机电源红色指示灯亮;✧双击快捷图标,运行AutoWeavingPro控制软件;✧输入织造参数或打开已有的织造文件(详见软件说明部分);✧按动织机操作面板上的启动按钮,织机启动并开始织造。
6.停车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暂停织机运行:✧用鼠标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停止按钮;✧按织机操作面板上的停止按钮。
7.经纬纱张力调整1) 经纱上机张力调整:经纱上机后,按动织机上控制面板上的卷布、退布、送经、回卷按钮或用鼠标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卷布、退布、送经、回卷按钮可将经纱张力调整到合适的水平。
2) 织造过程中的经纱张力调整:在织造过程中若发现经纱张力过大或过小,是由于织造参数中经纱缩率设置不当引起,可按如下步骤调整经纱张力:✧按停止按钮暂停织机运行;✧按织机上控制面板上的卷布、退布、送经、回卷按钮或用鼠标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卷布、退布、送经、回卷按钮对经纱张力和织口位置进行调整;✧重新设置织造经纱缩率并保存到文件;✧重新开车继续织造。
8.断头处理✧经纱断头:本织机没有经纱断头自停机构,当经纱发生断头时,挡车工应及时发现并停车,按单步运行按钮,使织机停在打纬状态,此时织机筘座处在前止点位置,综框处在综平位置,接好经纱断头后继续开车织造。
或者按下气源开关,关掉气源,接好经纱断头后,打开气源开关开始正常织造。
✧纬纱断头:手工引纬一般没有断纬,若断纬发生,需重新穿梭。
9.了机织造结束后,用剪刀剪断经纱,取下织物,修剪两侧布边,对织物进行适当的整理即可。
10.关机要关闭织机请按如下步骤操作:✧按停车按钮使织机停止运转;✧若织机停车位置不在打纬或开口状态,按单步按钮将织机停车位置调整到打纬或开口状态;✧用鼠标点击计算机屏幕上的退出按钮,计算机会提示保存文件,选择保存,计算机先将当前织造的状态保存到织物文件,以便下次打开文件继续织造,之后织机会安全复位,织造程序退出;✧关闭织机操作面板上的电源旋钮;✧关闭计算机;✧关闭控制柜内的总电源开关。
实验二上浆与浆纱性能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织机上,经纱要经受反复的拉伸、弯曲和磨损等外界机械作用。
经纱通过上浆加工,使浆液被覆在经纱表面,部分浆液浸透到纱线内部一定深度,纱线烘燥后,其表面形成比较完整的、坚韧的浆膜。
合理的浆液被覆与浸透可明显提高纱线的可织性,适合织机加工的要求。
目前,通常以浆纱强伸性能、耐磨性能、毛羽指数等指标来评价浆纱的可织性。
本实验内容为调浆、上浆以及浆纱性能测定,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内浆液制备、浆纱的模拟上浆方法和浆纱性能测试方法。
通过对比上浆前后经纱的性能和浆纱性能,了解经纱上浆对提高纱线可织性的重要意义。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用具单纱浆纱机、纱线强伸仪、纱线毛羽仪、旋转式粘度计、电子天平、PH测试剂、恒温水浴锅、浆料、纱样,此外还要准备烧杯、温度计、PH试纸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根据纤维种类和纱线规格选择合适的浆料和浆液配方,调制浆液。
2.在单纱浆纱机上进行单纱上浆实验。
单纱浆纱机的工艺参数要依据上浆纱线特性作精确调整。
3.使用纱线强伸仪、纱线毛羽仪等仪器,分别测试经纱性能和浆纱性能并作出对比分析。
四、实验记录五、思考题1.影响浆液质量的因素有那些?实验中如何控制?2.上浆工艺参数是如何制定的?3.影响浆纱性能的因素有那些?4、适宜的经纱上浆率对织造有何影响?5、反映经纱可织性的指标主要有哪些?对无梭织造来说,哪些性能更为重要?附录1:浆液粘度测定 一、基本知识构成浆料的主体材料是一种具有粘着力的材料,即粘着剂。
常用粘着刘大多是高分子有机物,以粘着剂为主的浆液粘度是衡量浆液流动性能好坏的标志,它对经纱上浆率、渗透与被复的比例等因素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上浆最重要的因素—浆液浓度,在实际生产中是根据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溶液粘度与浓度有一定的函数关系的原理,通过测定浆液的粘度来推断浆的浓度。
二、转式粘度计的工作原理具有不同粘度的浆液,对在其中以一定速度旋转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粘着性,这种粘着性对物体形成一阻力矩。
浆液粘度越大,这种阻力矩越大。
通过测量阻力矩的大小来间接测量浆液粘度。
其中阻力矩与粘度的关系式:()2222=4Lb a a b M a b πη---ωω 式中:M 一阻力矩;η一绝对粘度;ωa 一圆柱形容器角速度;ωb 一转动柱体角速度;a 一圆柱形容器半径:b 一转动技体半径;L 一圆柱形容器长度;实测时ωa =0,可在仪器上直接读出η 的绝对值,单位:厘泊(C.P )。
黄铜制的转动柱体的直径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粘度越高,选用直径越小。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浆液准备准确称取经过烘箱烘3小时后的浆料试样若干克,加入96毫升蒸馏水,让其泡胀数分钟,再加热搅拌,至试样完全溶解均匀,然后使之冷却至20℃±0.5℃(补足加热挥发的水后再搅拌均匀),以回转式粘度计测定其粘度。
2.测定方法✧ 调节粘度计水浴温度到规定的数值; ✧ 根据浆液粘度选择适当的转动柱体,并将它吊在圆柱形容器中,将液体小心倒入测试容器直至液面达到锥形面下部边缘,将转筒放入液体直到完全浸没为止。
将测试器放在仪器托架上并将转筒悬挂于仪器联轴器上;✧ 开启粘度计开关,用右手按下启动齿轮,并向左方旋转发动,可将测试器向前后左右微量移动,至当指针稳定即读数。
如读数小10倍,应当换直径大一号的转筒。
✧ 使用回转式粘度计测得浆液的粘度是绝对粘度(厘泊)。
读取所示的数字乘以转动柱体的倍数称为测定值,即该浆液的绝对粘度η 为: η =测定值×校正系数(K ) 3.K 的确定一般用甘油进行校正,用25ml 比重瓶测得25℃时甘油的密度,查25℃时甘油密度与粘度对照表,得粘度A ,再用回转式粘度计测同温度(25℃)时的粘度B 。
BK A=四、实验记录1. 当浆液浓度不变时,温度对粘度的影响浆液名称浓度五、甘油—水混合物的粘度表实验三织造工艺流程试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熟悉织造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设置。
巩固已学的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五大运动的基本理论,掌握主要织造工艺参数对织物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工艺分析试验和综合性大试织打下基础。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用具织机钢尺闪光测速仪三、实验内容(一)、织造工艺流程的分析与设计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产品的不同,熟悉二种以上产品的织造工艺流程,并进行记录和分析,设计一种产品的织造工艺流程。
(二)织造工艺参数对织物质量与外观的影响分析经纱的上机张力、经位置线、开口时间等参变数对织物生产的影响。
四、实验基本知识织造参变数可分为:固定参变数:设计织机时根据其用途制定的一些参数。
它们确定了织机的性能及适用范围。
生产中一般不做调整,如,胸梁高度、筘座高度、筘座摆动动程等。
可调参变数:根据制织品种的不同,可调参变数应在上机前加以确定,上机时统一调整。
主要是:如,经位置线、梭口高度、综平时间、投梭时间、投梭力、上机张力、打纬角等。
合理的工艺参变数应达到下列要求:1)使织物得到最佳的物理机械性能;2)使织物的外观效应充分体现出织物的风格特征;3)减少断头率,提高生产效率;4)减少织疵,提高下机质量;5)降低机物料消耗。
(一)、经纱的上机张力对织物风格的影响确定上机张力的原则:1、经密较多或经纱毛羽多时,适当加大上机张力,以利开清梭口;2、纬密较大或经纱交错次数多的织物,适当加大上机张力,以利打紧纬纱;3、纱支细,上机张力小些;纱支粗,上机张力大;4、上下层经纱张力差异大,上机张力大些,防止上层经纱松弛,开口不清;5、经纱质量不好或上浆质量不好,上机张力小些;6、准备工序的经纱张力较均匀,上机张力可小些,以保护经纱条干;准备工序的经纱张力不均匀,上机张力可大些,以开清梭口,保持布面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