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文言文答案

合集下载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共12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

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

②下:即为胯下。

③蒲伏:同“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

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淮阴侯列传 课后习题 答案与解析

淮阴侯列传 课后习题 答案与解析

淮阴侯列传答案与解析1.解析A“罢”同“疲”;B“倍”同“背”;D“萆”同“蔽”。

答案 C2.解析B.望:怨恨。

答案 B3.解析A项均为副词,反而,竟然。

B项,动词,带领/目的连词,来;C项,代词,代韩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对/介词,“为……所”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

答案 A4.解析A指“仔细考虑”;C指“妇女,小子”;D指“英雄豪杰”。

答案 B5.解析B为使动用法,ACD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6.解析B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亭长妻”;C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广武君”;D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人言”。

答案 A7.解析“实属不该”有误。

答案 D8.解析A项应为名词作动词,烧火煮饭。

答案 A9.解析副词,均作“才”讲。

B.指示代词,那/副词,还是。

C.代词,指韩信、张耳等人/代词,这。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答案 A10.解析A.李左车当时并未预见韩信会背水而战。

B.“二千精兵偷袭”既非汉军擂鼓壮行,也非韩信亲领。

C.曲解原文,没有领会“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答案 D11.答案(1)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向他报告,韩信非常高兴,方才引兵进入井陉狭道。

(2)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等人进来,而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

(3)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4)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有留心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拼死战斗,死中求生而获胜”吗?况且我没有得到素有训练的将士,这就是所说“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非把将士们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下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12.解析B.“所”表示大约的数目。

答案 B13.解析A组中的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因为”和介词“用、凭借”;B 组中的两个“为”分别为介词“替、给”和动词“做、对待”;C组中的两个“所以”都表示“用来……的”;D组中的两个“于”分别为介词“在”和介词“对于”。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及译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及译文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悦之。

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②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5、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因击沛公于坐于是B、若属皆且为所虏况且C、大礼不辞小让计较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次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王则受璧,置之坐上B、会其怒吾其还也C、道芷阳间行吾得兄事之D、范增数目项王沛公欲王关中7、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A、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B、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答案4、①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走了。

文言文阅读《史记淮阴侯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淮阴侯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

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淮阴侯列传A答案

淮阴侯列传A答案

《淮阴侯列传》答案(A)1.层次结构全文共11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通过“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故事反映了韩信早年的屈辱生活。

第二部分(4~7段),写井陉口之战,表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第8段),写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君臣之间的嫌隙。

第四部分(9~10段),写韩信谋反被诛。

第五部分(第11段),作者论赞。

1.(1)蓐褥床褥(2)袴胯两腿间蒲伏匍匐跪在地上爬行(3)能乃竟然罢疲疲劳(4)萆蔽隐蔽(5)倍背背靠,背向(6)鞅鞅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7)畔叛反叛(8)亨烹古代的一种酷刑,把犯人放入大锅中煮死2.(1)①a.给饭吃b.攻下c.挖沟;筑墙②a.向东b.像对待老师一样c.在夜里,连夜d.像乌鸦一样e.在早晨;在床上(2)①a.使……进入b.使……退避②以……为羞耻3.(1)平民,百姓(2)仔细考虑4. (1)判断句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判断句、被动句这就是我为什么被大王俘虏的原因。

(3)判断句成安君是一介儒生。

(4)定语后置句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

(5)状语后置句如今又用张耳辅助,计划要夺取赵国。

(6)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7)主谓倒装句煮死我,冤枉啊!(8)省略句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9)被动句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10)被动句了解到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用。

(11)被动句韩信临被斩时。

5.(1)陷之死地而后生(2)臣多多而益善耳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6.(1)父族母族妻族(2)越多越好(3)存亡两妇人文本研读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①对比。

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②衬托。

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淮阴侯列传练习答案

淮阴侯列传练习答案

《淮阴侯列传》参考答案课文基础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gǔ piǎo dié zī xíngpí sūn chí xī cuànqiè kuǎi zhí dài zhǒng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蓐”通“褥”,在床上2、“袴”通“胯”,两腿间3、“孰”通“熟”,仔细4、“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5、“禽”通“擒”,拿下6、“戏”通“麾”,军队7、“罢”“疲”,疲倦8、“萆”通“蔽”,隐蔽9、“详”通“佯”,假装10、“乡”通“向”,朝着11、“倍”通“背”,背靠12、“陈”通“阵”,列队13、“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14、“畔”通“叛”,背叛15、“弟”通“第”,但,只管16、“亨”同“烹”,煮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布衣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2.其实..古义:它实际;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3.留意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4.王孙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5.从容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6.左右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7.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8.英俊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9.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饭.:名作动,给……吃饭2、沟.、垒.:名作动,挖沟,筑墙3、众.辱之曰:名作状,当众4、空.:使动,使……空5、鼓.:名作状,大吹大擂地6、入.:使动,使……进入7、师.:名作状,用对待师长的礼节8、羞.:意动,以……为羞9、辟.:使动,使……离去10、乌.:名作状,像乌鸦一样11、锋.:形作名,锋利的武器五、整理出本课中的成语:1、一饭千金2、多多益善3、背水一战4、跖犬吠尧5、拔旗易帜6、逐鹿中原7、深沟高垒 8、胯下之辱课堂巩固练习1、 C(竟:从头到尾,一直到)2、B(伐:夸耀)3、B(“乃”均为竟然)4、 C (C项为名作状,其他项为名作动)5、B (B项为名作动,其他项为名作状)6、B(B项为判断句,其他项为被动句)7、C (C项为宾语前置)8、D9、D(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韩信的知恩图报)10、翻译下列句子(1)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淮阴侯列传练习答案

淮阴侯列传练习答案

《淮阴侯传记》文言知识整理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1、治生商贾 ( g ǔ ) 2、诸母漂 ( pi ǎo ) . .3、樵苏后爨 ( cu àn ) 4 、千里馈 粮( ku ì ). .5、绝其辎 重( z ī ) 6 、令人间 视( ji àn ). .7、令其裨 将传飧 ( p í )( xi ǎng ) 8 、裨 益( b ì ). . .9、拊 循士医生( f ǔ ) 10 、淮阴侯挈 其手( qi è). . 11、跖 之狗吠 尧( zh í )( f èi ) 12 、遁 走( d ùn ). . .二、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1、食时信往,不为具 食 准备2、竟 漂数十天.. 3、陈余闻汉且 袭之 将要4、千里馈 粮..5、车不得方.轨两车并行 6、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7、韩信令人间 视窥探,暗中打听 8 、一 市人皆笑信. .9、诸将皆莫 信没有谁 10 、平旦 ,信建 大将之旗鼓... . 11、兵遂乱,遁 走逃 12 、有能生得者购 千金.. 13、信乃解其缚. 绳子 14 、师事 之.15、诸将效 首虏献出 16 、顾 诸君不察耳..17、汉王畏恶.其能 忌妒 18、信由这天夜怨望. 19、信尝过 樊将军哙 拜见 20 、陛下不可以将 兵.. 21、淮阴侯挈 其手 拉着 22 、弟 举兵,吾此后助公. .23、相国绐 信曰欺诈 24 、赦诸官徒 奴 .. 25、虽 疾,强 入贺 即便 26 、遂夷 信三族. . .27、然 ,臣固 教之 是这样 原来,的确 28 、乃释 通之罪. . .29、余视其母冢,良然 的确这样 30 、不伐 己功,不矜 其能... . 31、则庶几 哉差不多 32 、不务 出此 .. .33、能够比周、召、太公之徒 . 类 34 、高帝曰:“置 之。

”.直到、终了运送借调全天刚亮树起悬赏服侍、对待不过恼恨 ..带领、统率但,尽管犯人灭赦免炫耀自满致力于免罪、开释三、找出以下句中通假字,并解说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常”通“尝” ,以前 2、乃晨炊蓐食“蓐”通“褥” ,床褥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孰”通“熟” ,认真;“袴啊”通“胯” ,两腿间;“蒲伏”通“爬行” ,跪在地上爬行 4、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戏”通“麾” ,军帐 5、必为二子所禽矣“禽”通“擒” ,抓住 6、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通“疲” ,疲惫 7、从间道萆山“萆”通“蔽” ,隐蔽8、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 ,假装9、背水陈10、东乡坐,西乡对11、兵法右倍山陵12、居常鞅鞅13、上常冷静与信言诸将能不14、辟左右与之步于庭15、人言公之畔16、弟举兵17、亨之18、秦失其鹿19、高材疾足者先得焉20、天下已集四、古今异义1、始为布衣..2、如我能将几何..3、山东大扰,异姓并起,帅气乌集....4、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医生...5、吾哀王孙而进食..6、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可是数千..“陈”通“阵” ,布阵“乡”通“向”“倍”通“背” ,背靠,背向“鞅鞅”通“怏怏” ,不满意,不佩服,愁闷失落的样子“不”通“否”“辟”通“避” ,使退避“畔”通“叛” ,反叛“弟”同“第” ,尽管“亨”通“烹”“鹿”通“禄” ,喻帝位,引申为政权“材”通“才” ,才华“集”通“辑” ,平定古义:老百姓百姓古义:多少古义:崤山以东;英豪好汉古义:指一般将士古义:对年青人的一种敬称古义:他实质上五、一词多义1、众众辱之曰(当众)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多)2、方车不得方轨(并列)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翻译

《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翻译

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

”曰:“大王自 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噁叱咤①,千人皆 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③,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有背义帝④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 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 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⑤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

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 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⑥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 王秦者。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 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喑噁叱咤,这里形容项羽发怒的样子。

②呕呕:和悦的样子。

③刓:磨去棱角;弊:损坏。

④义帝:即楚怀王。

⑤三秦王:秦朝三降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被项羽分封为王。

⑥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法令。

⑦ 三秦:指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所占据的土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呕呕:和悦温和的样子 B.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都:国都 C.印刓敝,忍不能予 刓 :磨圆棱角 D.今大王举而东 举:兴兵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公之时廉将军孰与秦王 D.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动 12.下列句子都能体现项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的一项是( ) 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 ②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③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 ④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⑤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⑥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韩信认为勇敢凶悍仁爱强大,项羽远胜刘邦,但项羽也有自身弱点或失误,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因此,项羽其强易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段,完成10~14题。

(甲)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日:“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日:“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日:“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日:“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日:“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日:“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乙)
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通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
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丙)
前贤皆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

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

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

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契手之语谁闻上竭入贺谋逆煮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节选自梁玉绳《史记志疑》) [注]①卢绾,沛丰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

②涉,武涉,秦末汉初谋士,曾游说韩信反汉与楚。

③布,指英布,越,指彭越,皆为秦末汉初名将。

其二人与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谋反罪被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B.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C.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D.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举兵,吾从此助公第:只,只管
②待豨报报:告诉
③大抵皆信之功也大抵:大都
④信乃以列侯奉朝请朝请:诸侯秋季朝见天子叫朝,春季朝见为请
⑤良由失职快怏良由:实在是因为
⑥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狱:牢狱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缺乏政治智慧。

他认为陈豨屯聚精兵于管辖地区,自己又在京城做内应,足以对抗朝廷,就唆使陈豨叛乱。

.
B.韩信易轻信他人。

反叛的消息由家臣之弟泄露后,韩信便被吕后伙同萧何骗至宫中,然后被杀掉,其三族也被诛杀。

C.司马光评论韩信客观全面。

他既借世人之口赞扬了韩信的功绩,又指出韩信咎由自取,使刘邦平定天下后起了杀心。

D.梁玉绳认为韩信被杀实在冤屈。

他指出韩信非但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一个忠于国君、心念旧恩、心胸坦荡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4分)
(2)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

(4分)
14.请结合(乙)(丙)两文,简要概括韩信被杀的自身原因。

(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C(原文标点为“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人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

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朝夕”)
11.B(②报,回复;④朝请,定期参加朝会,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⑥狱,案件)
12. C (刘邦杀韩信的心思早已有之)
13. (1)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4分。

“乃”“为……所”.“岂……哉”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辜负)韩信是有的。

(4分。

“以为”“禽”“负"各1分,句意通顺1分)
4.①韩信不受重用,导致内心不快;②韩信居功自做;③韩信功高震主。

(3分。

每条1分,共3分)
(甲)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

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侍从和他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歸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第二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第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国剿。

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

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

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的党羽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萧相国欺骗韩信说:“你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

”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他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高祖最终诛杀韩信三族。

(乙)
世人有的认为,韩信为汉高祖首先奠定开业大计,汉朝能得到天下的原因,大致都归功于韩信。

再看他拒绝蒯通的建议,在陈地迎接高祖,哪
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诸侯王的权位后快快不快,才陷于大逆不道。

卢绾仅仅和高祖有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定期参加朝会,高祖难道没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骗的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韩信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

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掉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

当时,高祖就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

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丙)
历代先贤都辩说韩信没有反叛的迹象,说其反叛,大概是由告密者的诬告之词和吕后、萧何陈述得来的。

司马迁依据汉朝案件文本叙述载入列传中,就自然说明他是冤枉的。

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说明他不会忘掉漂母;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韩信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韩信吃,韩信怎能辜负高祖?韩信在手握重兵统治齐国的时候没有听取式涉、蒯通让其造反的建议,也一定不会在他闲居淮阴时草率造反;韩信不去想和英布、彭越等大国的王侯结盟,也一定不会轻易和身处边远没有本事的将领订立盟约。

宾客众多,和“称病之人”(韩信)有什么关系?让身边的人退下然后拉着手所说的诺又有谁能听见?进见皇上派来的使者祝贺陈豨被灭,作为叛逆者不一定这样坦然轻率。

所以看出,高祖害怕嫉恨他的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